安远县大暴雨天气过程分析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33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6年4月17—18日受高空低槽、中低层切变线和地面冷空气共同影响,安远县出现强降水和强对流天气,安远县普降暴雨,局地大暴雨。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对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中低空西南急流的建立,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高空辐散与低层辐合的垂直环流结构促进了水汽的抬升形成不稳定能量。
  关键词:天气学;大暴雨;天气过程
  中图分类号:TV1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832054
  1 引言及降水实况
  2016年4月17—18日安远县出现了1次安远县范围的暴雨降水天气过程,安远县普降暴雨,部分出现大暴雨(表1)。此次天气过程降水持续时间不长,但强度大,降雨时空分布均匀。17日13:00—18日04:00,大监站和20个区域自动站均出现了暴雨,平均雨量84.1mm,最大降水量为夹河口的132.3mm。
  2 天气形势分析
  2.1 暴雨天气实况分析
  2.1.1 3h变压分析
  4月17日14:003h变压(图1)可以看出,受暖湿气流影响,在赣州—福建—广东北部一带有大范围的负变压,赣州有一个负变压中心,而安远正处于这个负变压中心,达到-2.6个百帕。
  2.1.2 850hpa分析
  17日20:00850hPa高度场(图2)有一条低涡切变线位于广西—广东北部—赣州南部一线;17日20:00—18日08:00,位置基本上维持少动,在切变线以南有西南风急流,在切变线附近有强的风向和风速辐合,强的辐合区位于赣州南部,切变线维持少动也使辐合加强,而此刻的暴雨区主要位于低层切变线附近和西南急流左侧华南一带,低层西南气流强盛达到16m/s以上,西南急流形成并稳定维持,为安远此次暴雨过程提供了有利条件。
  2.1.3 500hpa分析
  从17日20:00500hpa高度场(图3)可以看出,安远是处于高空槽的槽前,盛行暖湿的西南风,有正涡度平流,有助于上升运动。
  2.1.4 雷达回波形势分析
  从赣州雷达图上可以看出,下午15:00左右开始不断有回波从大余、南雄东移,以覆盖安远县的模式在安远县发展变强。16:00左右(图4)在安远县全境被回波覆盖并迅速发展,带来短时强降水。夜间又有大片的强回波从大余至信丰东移到安远县,20:00安远县境内生成发展成多个单体风暴,并同西移过来的单体、多单体风暴合并,此时回波强度大于60dbz的多单体风暴,局部大于70dbz,与强降水落区相对应,且稳定少动;24:00开始开始回波在安远县内减弱,安远县降水迅速减弱。
  3 物理量诊断分析
  3.1 水汽条件
  从17日20:00850hPa相对湿度分析场(图5)可以看出,由于赣州处于槽前盛行西南风,将孟加拉湾的水汽源源不断向赣州南部上空输送,850hPa的相对湿度在90~100之间上,为此次安远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水汽。
  3.2 动力条件
  从17日14:00850hPa垂直速度(图6)可以看出,赣南都处在负大值中心,表明安远上空的上升运动极为强烈,为暴雨发生提供了充足的动力条件。
  涡度场上,17日14:00赣南地区低层850hPa处于正涡度中心,高层200hPa处于负涡度中心,上下抽吸作用明显,也是安远县此次暴雨过程发生的必要条件。
  散度场上,200hPa辐散区与暴雨发生位置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此次暴雨过程期间散度场上,17日14:00高层200hPa均处于强辐散区,低层850hPa处于辐合中心(图略),这种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高低空配置为暴雨机制提供了有力的动力条件,且暴雨落区与200hPa强辐散区有较好的对应,为预报员预报安远县此次暴雨过程提供有利的参考依据。
  3.3 不稳定条件
  K指数是对流天气预报参考指标之一,当K指数越大,表明层结越不稳定。一般情况下,春季赣南地区的K指数达到30就具备了发生对流性天气的条件,当K>35可有强雷暴天气发生,逐小时降水分部有降水分布不均匀、降水强度大等特点。4月17日08:00的K指数场(图7),赣南地区的K指数场均大于36,安远更是在大值区中心,是造成强雷暴、短时强降水的直接原因。
  4 结论与讨论
  通过对影响赣州市安远县2016年4月17日暴雨过程的天气系统以及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安远县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中,高空低槽过境与中低层切变线南移耦合,500hPa低槽及槽前西南气流对暴雨带有明显的制约和引导作用,强盛的西南气流为此次暴雨过程创造了动力条件;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强上升运动有利于强降水的产生。
其他文献
摘 要:花生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也是重要的植物食用油来源之一。本文笔者在对花生育种取得突破的途径、花生育种方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了花生的一种高效育种和种植方法,大大地提高了花生选种和育种效率,以期为相关花生育种科研人员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借鉴。  关键词:花生;育种方法;种植方法  中图分类号:S565.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63103
摘 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何做好科研监测规划,使规划更加有利于保护区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更加有利于对保护区内资源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更加有利于当地社区经济发展,是林业工作者面临的课题。本文以辽宁楼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介绍了规划的目标任务,资源调查、科学研究等方法,供参考。  关键词:辽宁楼子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资源调查方法;科研监测;技术研究  中图分类号:S759.93 文献标识码:A DOI
摘 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水平,我国的农机工程技术较外国来说起步较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加强农机工程管理,提升机械化项目水平是目前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主要以永吉县为例来研究加强农机工程管理的对策,以提升永吉县机械化项目水平。  关键词:农机;工程管理;机械项目;水平  中图分类号:S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7
摘 要:吉林省白浆土耕地主要分布在东部和东南部山区和半山区山麓及河谷台地,质地粘重,剖面表现为紧实型。白浆土耕地主要障碍因素为障碍层次(白浆层)和酸化;有效土层和耕层厚度平均水平较低;pH平均值为5.3,偏酸性,有机质、全氮和有效磷平均含量处于较高水平,速效钾和缓效钾平均含量处于中等水平。  关键词:白浆土;耕地质量;养分指标  中图分类号:S34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
摘 要:本文从广东省特种稻研究利用现状入手,分析了广东省特种稻研究利用前景,探索了广东特种稻研究利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广东;特种稻;利用情况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733031  特种稻属水稻中具有特殊遗传性状和特殊用途的类型,主要包括香稻、色稻和专用稻3大类[1]。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营养意识
摘 要:根据湖北省级新品种示范推广项目要求,加快新优品种推广应用,充分发挥良种在服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中的科技引领和支撑作用,开展了中稻品种展示。  关键词:浠水县;2017年度;中稻品种  中图分类号:S51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333048  1 试验概况  地点,本试验在浠水县竹瓦镇梅坪村二组进行,试验田块土壤肥力中等,
摘 要:经过一年水稻水气平衡栽培技术试验,结果初步表明水气平衡栽培法、常规水分管理栽培法均比深水漫灌栽培法(对照)有显著的增产效果,以水气平衡栽培法Ⅰ(处理5)和水气平衡栽培法Ⅲ(处理4)最为明显,水气平衡栽培法Ⅳ(处理3)和水气平衡栽培法Ⅱ(处理6)次之。  关键词:超级稻;水气平衡;试验研究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80631012  
摘要:智慧农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成果来实现农业的智能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举措。本文在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对河北省元氏县智慧农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阐述了物联网技术在元氏县农业生产和农产品销售、监管等智慧农业领域中的应用情况,总结了元氏县智慧农业在生态与经济建设中取得的成效;同时,针对智慧农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摘 要: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以乙腈 水为流动相,使用以ZORBAX SB-C18、5μm为填料的不锈钢柱和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在210nm波长下对氟茚唑菌胺·四氟醚唑24%悬乳剂进行分离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分析方法检測氟茚唑菌胺和四氟醚唑的线性相关系数为1.0000、1.0000,标准偏差为0.05、0.04,变异系数为0.44%、0.31%,平均回收率为100.01%、98.42%。  关
摘要:  大豆是我国基础农作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具有重大贡献。但是,近年来,大豆食心虫的灾害不断,导致大豆大量减产,影响大豆质量。文章对大豆食心虫的发生、测报及绿色防治技术深入分析,旨在为合理控制大豆食心虫灾害,提高大豆产量及质量,给豆农提供有力参考。  关键词:  大豆食心虫;测报;绿色防治;豆农;质量  中图分类号:S4356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