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铃木钢琴教学法的研究与讨论

来源 :艺术评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a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一方面能够很好地提升自身的钢琴演奏技能,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无疑是大有裨益的。对于钢琴教育来说,其本身属于艺术教育的范畴,但是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分强调对于钢琴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师生间的沟通交流。教学过程整体过于沉闷,在这样的氛围下,钢琴教学的价值也难以有效的凸显。本文基于铃木教学法基本理念,探究铃木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关键词:铃木教学法  钢琴教学  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1)15-0087-03
   “铃木教学法”是由日本小提琴家铃木镇提出的一种音乐教学方法及理念,其核心思想为“天赋”“才能教育”。其中,天赋是指每一个个体都有欣赏音乐、感知音乐、学习音乐、创造音乐的天赋,教育者最根本的目标在于激发学习者的音乐天赋,以鼓励、激励、赏识、认可的方式帮助学习者建立学习音乐的信心;“才能教育”是指,每一个个体在出生时,其才能处于“空白状态”,需要通过训练,提升才能、增长才能。“铃木教学法”与“二语习得”理念相得益彰,也与我国强调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教育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学习者在真实的环境中通过训练、接受教育循序渐进地掌握音乐技能,这种方式与“学习”有本质上的区别,学习者的音乐技能是在父母及周边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下自然而成的,因此这种音乐技能更为牢固。“铃木教学法”对钢琴教学的启示为:最大程度前置钢琴教学,以在个体幼小时期为其创设音乐环境;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元化方式挖掘个体的音乐潜能;注重培养个体对钢琴学习的兴趣;采用赏识教育方式认可个体在钢琴学习过程中的每一次进步;通过钢琴教学塑造个体健全人格、培养个体高尚品质及音乐素养。
  一、铃木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铃木教学法在音乐教育领域具有极高的地位,其与柯达伊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等著名的音乐教学方法并称为世界著名音乐教学法,其特点为操作简单。铃木教学法的对象为幼儿,其基本理念为“天赋说”及“才能非天生说”。
   铃木教学法中的“天赋说”是指每一个体都有欣赏音乐、感知音乐、学习音乐、创作音乐的天赋,这种天赋隐藏在个体头脑、思想及身体的深处,需要通过特定的方式才能激发个体的天赋,首先要激发学习者学习音乐的兴趣与动因,形成学习者的“饥饿”状态,使其对音乐学习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其次,根据学习者的实际音乐水平、兴趣爱好、想要获得的音乐技能等为学习者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动因,填充学习者的“饥饿感”,使其自觉地对输入的音乐知识进行产出与迁移;最后,为学习者提供具有挑战性的音乐训练,激发学习者的争先意识,使其能够突破自身思维、技能等限制,实现创新发展与个性化提升。激发天赋的整个过程以兴趣为出发点,采用激励、鼓励、增加难度的方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动力,直至学习者形成终身训练的意识,并主动进行创新。
  “才能非天生说”是指每一个个体在出生阶段,其才能处于空白状态,就像一张白纸一样,接受了什么样的教育、经历了什么样的学习过程,就会在这张白纸上增添相应的才能。个体才能培养的关键在于把握个体的学习过程、不断对个体施加外界刺激、赏识个体学习进步、纠正个体学习行为的偏差。其中把握个体学习过程是指对个体进行有效的指导,如示范、实践等,继而使个体获得音乐技能的提升;施加外界刺激如语言习得类似,例如帮助个体掌握学习策略、改进教学方式等;赏识个体学习进步就是要使个体获得充足的学习信心;纠正个体学习行为的偏差即帮助个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合来看,铃木教学法“简明”但不“简单”,其内涵深厚,需要钢琴教师深入领会其精髓,把握其教学重点,继而使学生获得钢琴技能、钢琴态度、钢琴情感的全面提升。
  二、铃木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的运用
  (一)基于母语教学的钢琴教学方法
  “铃木教学法”认为,个体学习音乐的过程与习得语言的过程即为相似。婴儿习得母语需要依靠外界因素的刺激、父母及周边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掌握语言的“听”“说”“读”“写”技能。为此,基于铃木教学法的钢琴教学也应当与语言习得过程相近,即从“听”音乐出发,掌握钢琴作品中的音高,此时学生对钢琴的认知也从单纯的演奏工具转变为具有韵味的音乐表现形式;“说”即为“唱”,有助于学习者掌握钢琴作品的旋律、曲式结构、节奏,继而形成对钢琴作品整体的感知力;“读”即为“读谱”,感受钢琴演奏的规则美,学会记谱、识谱;“写”即为演奏与创作,在扎实的钢琴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支撐下,学习者经历“听说读”三个环节已经能简单演奏钢琴谱,该阶段最重要的是引导学习者自主创作,虽然模仿是学习者的天性,但限制了学习者的思维与审美感知力的发展,因此要运用多种方式激发学习者的创作热情,在钢琴演奏中融入情感与创新元素,继而形成自己的演奏风格。
  (二)基于真实环境的体验式教学法
   “铃木教学法”与“二语习得”理念相得益彰,即通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生活化情境,增强学生对情境的代入感,继而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其中,“体验”是影响学生钢琴才能提升的重要因素,所谓的体验是指在教师引导的大方向下,学生可以自主参与到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去。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将学生与生活与社会实际相连接,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钢琴知识进行综合应用。相比于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的价值就在于互动与启迪。如保加利亚暗示学家G·洛扎诺夫所说的那样,生活与环境是我们接受教育最宝贵的平台。而体验式教学也正是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通过营造特定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行为与认知的转变。
   例如,在钢琴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展示钢琴演奏会的实况,让学生通过切身体会,去感受钢琴演奏过程中对于节奏以及韵律的把握。除此之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组织“钢琴演奏”比赛,让学生们在竞争的氛围中去突破自己,提升自己对于演奏力度以及演奏技巧的把握,这个过程实际上也是对思维进行主动整合的过程。   (三)基于表现力的情感式钢琴教学
   铃木教学法注重学生表现力的发展。在钢琴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力即为在钢琴演奏时不怯场、不畏惧,将演奏技巧、情感渗透至钢琴演奏的过程中,以将钢琴转变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带给周边人以愉悦的审美、艺术体验。对于学生来说,钢琴的表现力不仅仅是坐姿、手势,更在于学生情感的融入以及与钢琴、钢琴作品的深入交融。
   学生学习钢琴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与理性融合的过程。首先在感性材料的不断积累中实现理性思维的质变,最后在实践中遵循音乐作品客观的创作背景、创作情感、曲式结构、旋律等融合自己的情感及主观思维,继而达到主客观的统一,这是钢琴演奏对美的追求,也是音乐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学生演奏音乐作品实质上是对音乐作品的二次创作,通过对作品的分析与理解,将其解构后重新注入新的演奏技巧、方式及风格中,赋予音乐作品新的活力。为此,教师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力,为学生在演奏中融入情感提供支持。
   以《郊外去》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图片、声音、色彩等向学生展示音乐作品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郊外的美景中自由奔跑,呼吸自然新鲜的空气,感受自然中的一花一草一木,继而使学生以钢琴演奏展现音乐作品的内涵。
  (四)基于赏识的认可式钢琴教学法
   程宁君强调:“铃木教学法在钢琴教学中应用的关键点在于,教师对学生给予肯定与支持”。由此可见,赏识学生的学习过程、认可学生的学习行为、肯定学生的学习进步是铃木钢琴教学法实效性的保障。基于铃木教学法的该要求,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毫不吝啬地表扬、称赞学生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并通过合理的方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生形成对自己的“赞赏”,继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跳音弹奏”为例,这部分内容属于钢琴弹奏技术范畴之内,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不仅需要学生深入了解跳音弹奏的原则、方法,还需要学生在训练中逐渐掌握跳音弹奏技巧。传统的钢琴技术课教学模式为“讲解+示范+练习”,教师以语言叙述跳音弹奏的规则,以示范展示跳音弹奏的要点,学生模仿教师进行弹奏,处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地位。为此,教师可利用课件显示跳音种类,如手指跳音、手腕跳音、手臂跳音等,学生观看课件总结不同跳音的弹奏要点、不同跳音下钢琴弹奏的效果等。教师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负责导拨释疑,如部分学生不能理解跳音的手指动作时,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
  (五)基于兴趣驱动的创作式教学法
  兴趣是学生学习钢琴最大的驱动力。长期以来,钢琴课教学模式僵化、教学内容与实际脱节,导致学生无法通过学习深刻感受音乐的魅力以及钢琴演奏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部分学生逐渐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导致钢琴课程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成果甚微。为此,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多元化的教学内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发展专长,逐渐形成自己的钢琴演奏风格,发挥钢琴教学培养学生个性的作用。
  以“跳音弹奏”技术课为例,学生通过上述方式掌握跳音弹奏理论知识后,教师可以在音乐课中播放不同跳音的弹奏效果,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即兴创作一段旋律,再以小组为单位演示四种跳音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结合为有机整体。除此之外,作为当前音乐圈中较为流行的元素,古风元素的兴起本身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继承的宝贵契机。相比于传统的戏曲元素,古风音乐对于乐器的包容性显然更高,不仅我国一些传统的乐器,即便是西洋乐器也可以融入到古风歌曲的演奏之中,教师还可以尝试将钢琴演奏融入到古风歌曲里。首先可以播放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风歌曲,让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判断其中都包含了哪些伴奏元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结合钢琴的特有音色去自主的选择乐器,再融合自身想法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歌词的改编。最后还可以通过比赛的方式,让同学们去评比不同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够有效的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可以使得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
  (六)基于实践的培养学生才能方式
  提升学生才能最直接的方式为实践。“铃木教学法”强调了重复的重要性,即在不断重复中学生感受到进步的乐趣。但重复并非机械性的钢琴训练,也不是重复钢琴的基本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钢琴技能的提升,为此,教师要注重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对于儿童钢琴教学,教师可以将儿童钢琴演奏的过程录制下来,发送给家长。将学生学习钢琴的成果可视化,使学生直观感受到学习钢琴的进步。
   对于钢琴专业的学生,教师也可以发挥自身的引导价值,鼓励其组建音乐队。合理的利用资源,同时对音乐队的表演进行及时指导。在音乐队的排练达到一定的水准之后,教师还可以就舞台表演的细节进行指导,例如在前奏、间奏以及尾奏之间,作为钢琴伴奏者需要适当地增强琴声,以此来保证乐曲的起承转合更加流畅。音乐队的演奏成果也可以借助于当前的网络平台进行展示,在提升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也可以助力学生走向更高更远的舞台 。
   三、结语
   铃木教学法注重学习者天赋的激发与才能的培养。在钢琴教学中运用铃木教学法,能够促进学习者钢琴技能的“习得”,使学习者钢琴知识与技能更为牢固。为此,钢琴教师要深刻把握铃木教学法的内涵,基于母语教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基于真实的环境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条件;基于学生表现力增强学生对钢琴学习的情感;基于赏识教育认可学生的进步;基于兴趣驱动学生的创新;基于实践培养学生的钢琴技能,继而使学生获得钢琴技能、情感、态度的全方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周杨.钢琴教学中铃木教学法的应用[J].鸭绿江(下半月),2019(12):69.
  [2]黄妍婷.铃木教学法在幼儿钢琴启蒙教学中的應用[J].幸福家庭,2019(15):25.
  [3]陈俊衣.铃木教学法在儿童钢琴教学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7(12):212.
  [4]刘一路.内隐记忆视角下对铃木钢琴教学法的重新解读[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7年.
  [5]程宁君.铃木教学法在我国钢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35):186-187.
其他文献
摘要: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近几年在我国的大环境下发展迅速,不仅赢得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文化自身的发展空间方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的戏曲文化是我们的国粹,在国家的政策支持下需要大力推广和保护,形成良性的发展常态;同时,戏曲文化也需要拓展发展方向和内涵,以新理念和新思路更多地向外界传递,让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得到相互的碰撞,产生知识火花,增强我国的民族自信。本文站位全球化进
摘要:民间美术是一种极具传统文化内涵和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形态,是由中华民族几千年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当今社会我们要承担起民族复兴的大任,增强民族自信心,使中小学生对于中华民族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为此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我们要将民间美术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我国的民间美术与中小学美术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一举措不仅可以丰富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教育教学内容,使得中小学生的文化涵养得以提升,同时
摘要:手风琴在创作和演奏过程中会运用到一些和声技巧,能够丰富作品的层次,实现情感更加立体丰满的艺术效果。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手风琴创作陷入了一个瓶颈,尤其是在和声方面,没有加以有效利用。基于此,本文就以手风琴和声作为论述核心,旨在更好地将和声运用到手风琴的创作实际中,希望能为相关人士提供些许参考。  关键词:手风琴创作 和声 和弦 伴奏织体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而民族音乐则是民族文化长河当中最为璀璨的绝世奇珍。高等院校在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当中,传承发扬中华民族特有的音乐文化,可以帮助学生熟悉传统民族音乐,充分体会民族音乐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让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本民族文化。因此,在引导学生学习音乐时,高校教师要充分重视民族音乐文化的价值,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熟悉关于民族音乐的知识,进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的
摘要:近年来,美术馆、美术展览层出不穷,是艺术走进生活的重要方式,在新时代美育背景下,当代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受到足够的重视,中小学教师可合理利用公共美术资源,进行馆校合作,丰富课堂形式,学会美术鉴赏也是一种创造活动,通过展览学生可身临其境感受高雅艺术,与此同时,美术馆、美术展览的社会地位也越来越高,它们的建设也应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和完善。如何将参展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使中
摘要:民间美术是经过无数劳动人民集体智慧创造传承的产物,它不仅蕴含着民族的精神素质和心理素质,同时还表现着民族的喜闻乐见和审美情趣,对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审美水平、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恢复和振兴民族智慧与美好情感都具有不可低估的潜在作用。本文从民间美术的审美内涵和在初中审美教育中的渗透现状出发,以民间美术的造型语言、文化意蕴、隐性审美为基点探究其美育价值,将民间美术引入初中美术课堂,促进学生审美
摘要:浸没式戏剧自出现以来便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式戏剧,它改变了镜框式舞台的观演方式,将舞台与观众席融为一体,形成了一种与传统戏剧截然不同的观演关系。浸没式戏剧的空间沉浸感、文本召唤性与表演互动性给予了观众更多主动参与的权利,更加注重观众在戏剧演出中的价值体现。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切入,关注接受美学提出的读者在艺术作品中的创造性作用,从空间、文本以及表演等三个方面解读浸没式戏剧的观演关系。 
摘要:音乐作品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是至今音乐理论界,包括作曲、表演、鉴赏、教育等音乐实践一直争论不休的核心美学问题。本文将从美学观点与哲学角度出发,深入人的精神层面展开探索,从作曲技术、哲学、音乐美学、文学等角度解读音乐形式与内容两者之间的悖论关系。  关键词:音乐内容 音乐形式 作曲技术 辩证关系 人文精神 哲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J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3359(2021
在网络信息化的新时代中,音乐教育也在由传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向新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进行转变。本文以高校钢琴教学为切入点,从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中进行拓展与创新的分析与研究。  钢琴课程是音乐表演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程,也是钢琴方向学生的必修课程。这门课程的建立、发展、壮大体现了我校在音乐表演专业艺术人才培养特色方面的发展思路。这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需要一定的基础乐理、视唱练耳知识
期刊
摘要:《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探索教育制度的优秀电影代表,影片以音乐启蒙、组间合唱团为线索,拍摄场景集中、画面考究,在简单的叙事中结合优美的音乐元素带给人美和享受。作品中不但反应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表现了影片制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进而对观影者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能够从中有所启迪。笔者对影片进行情节概述,并从其艺术表现内容和方式角度分析其艺术特征,探析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合唱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