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隐身”的恐龙——北方盾龙

来源 :天天爱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vhua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已经过去了大半,古生物学家又发现了许多新恐龙。在众多新发现和新命名的恐龙中有一种恐龙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它就是北方盾龙。这种恐龙的化石不仅保存完整,而且化石中表现出来的信息显示它具有“隐身”能力。
  被洪水埋没的化石
  距今1.1亿年前的白垩纪早期,连续几天的暴雨袭击了今天加拿大的南部地区。大量雨水导致河流的水位上涨,湍急的河水淹没了沿岸的低洼地带。河边的一片灌木丛本来距离河水足有10多米的距离,但现在已经与河水近在咫尺。
  一小群北方盾龙沿着河流向上游前进,其中一只北方盾龙注意到了这片郁郁葱葱的灌木丛,在雨水的滋润下,新长出来的叶子看上去非常可口。这只北方盾龙径直走到了灌木叢旁,然后开始大口进食。其他的北方盾龙并没有过来,它们担心会掉到河里。北方盾龙的担心不无道理,河水浸润着灌木丛下面的土壤,随时有可能塌陷。
  正忙着啃食叶子的北方盾龙并不知道危险就在自己脚下,它为了食物向前又走了两步。只听到一阵“噼里啪啦”的响声,泥土崩塌陷落,这只北方盾龙跟着一起掉进了河中。落水的北方盾龙挣扎着想要高声呼喊,但是一个浪头打未,河水灌进了它张开的嘴巴里。汹涌的河水推着北方盾龙在水中打转,北方盾龙不断地被河水淹没然后又被浪头卷得浮上水面,但是,最终它还是被河水吞没了,尸体跟随河流冲向大海,最后沉入海底并且被沉积物掩埋。
  经过神奇而复杂的地质作用,这只北方盾龙最终变成了一具埋藏在岩石之中的化石,等待着有一天重见天日。
  石中惊现恐龙
  2011年3月的一个下午,加拿大南部艾伯塔省的一名矿工正驾驶着挖掘机在一个矿坑中采矿。挖掘机的铁爪子突然挖到了一块坚硬的石头,这名矿工敏锐地感到有些不对,他跳下矿车仔细地观察这块石头,发现上面有奇特的纹路,他赶紧把这一发现上报给了主管,主管又报告了总公司。
  经过初步判断,人们认为这块石头里可能藏着一具远古动物的化石,他们尽快联系了加拿大皇家泰勒恐龙博物馆。博物馆的专家很快就来到了矿区,一看到化石,他们立刻开始了对化石的清理。专家们很快就清理出了一块重达7吨的巨石,而化石就保存在巨石当中。
  为了移动巨石,人们用绳索将巨石吊了起来,但是由于石头太沉,搬运过程中巨石突然碎成了几块。化石的损坏让大家在接下来的工作中倍加小心,碎裂的石头最终被包上了保护用的石膏,被运到700公里之外的博物馆。随后,工作人员开始一点点清理包在化石外面的石头,这项工作持续了整整5年时间。
  当化石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完成了修复之后,一具异常完整的恐龙骨架呈现在人们面前,其前半部分的骨骼、棘刺甚至是皮肤和内脏都被保存了下来。经过研究,古生物学家在2017年8月把这具从石头中修复出来的恐龙命名为北方盾龙,代表这是一种生活在北方地区的长有装甲的恐龙。
  身披装甲的恐龙
  北方盾龙在分类上属于大名鼎鼎的甲龙家族,细分则属于结节龙亚科。北方盾龙的体形并不是特别大,体长约5.5米,身高约1.7米,体重约1.5吨。得益于化石的完整,我们能够很好地还原北方盾龙活着时的样子。
  当你第一眼看到北方盾龙的时候一定会被它身体两侧尖利的脊状刺所吸引,其中最长的尖刺长度超过0.5米,这些对称生长的骨质尖刺具有明显的防御作用,因为北方盾龙的脖子至肩膀两侧是它身体中最脆弱的地方。除了脖子两侧的骨质尖刺,北方盾龙的背上、尾巴上和四肢侧面还长有突出的密集排列的骨片,其中背部骨片的排列非常规则。北方盾龙身上的防御结构还不止上面介绍的这些,它的脑袋皮肤骨化,眼睛上还有骨质的眼睑保护,真的是将防御做到了极致。
  尽管属于甲龙家族,但是北方盾龙的尾巴上并没有甲龙那种坚硬的尾锤,取而代之的是覆盖表面的小骨片。所以,没有骨锤的北方盾龙在战斗力上明显不如甲龙,再加上它们的身体结构无法高速奔跑,所以当北方盾龙遇到危险的时候一般会直接趴在地上,将难啃的“装甲外套”暴露在食肉恐龙面前,让对方无从下口。
  会“隐身”的恐龙
  古生物学家在研究北方盾龙的化石时注意到化石表面保存了一些细微的残留物,这些残留物中有红色的色素,显示北方盾龙活着的时候背上呈现出偏红的颜色,而腹部的颜色较浅。在相关的研究之中,古生物学家特别讨论了北方盾龙体色分布的作用,认为其具有“隐身”效果。
  这里所说的“隐身”并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肉眼看不到的那种“隐身”,而是指北方盾龙这种上深下浅的体色是一种便于它们隐蔽的保护色。当阳光从上向下照射的时候,它们颜色较深的背部由于反射阳光颜色变亮变浅,和其浅色的、没有受到阳光照射的腹部颜色趋近一致。试想一下,这种体色分布的确比那种全身体色一致,但在阳光下变得上浅下深而使身体呈现出立体感的动物更容易躲过食肉动物的眼睛呢!
  让人好奇的是,身上长有装甲,具有良好防御能力的北方盾龙还需要隐藏自己吗?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北方盾龙体形虽然不算小,但在它们生存的时代有许多凶残的大型食肉恐龙,它们体格健壮,嘴中还长有锋利的牙齿,能够轻而易举地掀翻北方盾龙然后撕咬其柔软的腹部。为了保命,北方盾龙只能躲进森林,并且靠身体的颜色将自己隐蔽在树丛中,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下来。
  甲虫是昆虫中最古老的类型。除了海洋以外,世界各地无论是高山、平原、河川、沼泽、土壤里都有它们的踪迹。甲虫的种类丰富多样,有外表闪亮的金龟科甲虫;有身披“铠甲”的锹甲科甲虫;有鼻子长长的象鼻甲虫……除了这些外形奇异的甲虫外,还有一些甲虫虽然貌不惊人,却拥有一些独特的本领,能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一起来认识一下吧!
其他文献
在丰富多彩的植物世界中,有一群特殊而古老的植物,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蕨类植物。  蕨类植物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物种之一。3.6亿年前,恐龙还未出现时,它们就已经来到地球“定居”啦!蕨类植物的分布范围十分广泛,除了海洋和沙漠之外,平原、森林、草地、岩隙、溪沟、沼泽、高山,甚至在河流中都能看见它们的踪迹,尤其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简直就是蕨类植物的天堂。蕨类植物的种类很多,共有71科381属12000余
期刊
霸王龙是恐龙世界的王者。它们高大威猛,面目狰狞,让所有见到它们的动物都心惊胆战。不过,最近科学家研究发现,凶猛的霸王龙可能连舔棒棒糖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到!因为霸王龙的舌头是固定在嘴里的,不能自如地伸缩。  舌头是无法变成化石被保存下来的,那么科学家是如何得出以上结论的呢?原来,科学家通过研究在舌骨、下巴和颈部之间固定舌头的马蹄形骨头,发现霸王龙的舌骨与它们的近亲——鳄鱼和短吻鳄的舌骨结构几乎完全一样
期刊
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上停着一排排火车车厢。与众不同的是,这些车厢里面装的“货物”居然是人类的粪便!而且是不远万里从纽约运送过来的便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原来,大城市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处理人类的排泄物。30年前,人类排泄物未经处理就被不负责任地排放到海洋、湖泊和河流中,严重地破坏了周边的生态环境。粪便中富含的氮、硫、钾等元素会对水体生态造成严重破坏;糞便中的寄生虫和病原体也会传播
期刊
前情提要  镜心羽衣、曼香罗、宴西园准备和壶天晓一起去鸣梭星,没想到却被壶天晓拒绝,因此大家纷纷去找他“算账”。其实,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儿,悄悄地用各自的方式帮助壶天晓。镜心羽衣准备修复小八爪怪兽的记忆链,她在曼香罗的协助下,打开了小八爪怪兽的记忆库之门,却发现那里一片漆黑,正茫然无措时,壶天晓出现了。  黑暗中,镜心羽衣被壶天晓拉着,向远方的光亮处飘去。两人像在御风而行,但却感觉不到风滑过脸庞,也
期刊
伊顿公学由20多栋错落有致的二层建筑组成,这些建筑又组成了9个风格相似的院落。院落中间有方形的天井庭院,内侧还有石砌长廊,散发着古典气息。  伊顿公学的建筑,绝大多数为砖木结构。古老简朴的红砖外墙,被时光镌刻上历史的痕迹。和一些大学类似,伊顿公学的主楼大厅里也设有“校友光荣榜”——刻着考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学生姓名的木板。不同的是,一些大学是将知名校友的名字刻在大理石上,比如剑桥大学,而伊顿公学
期刊
“武则喵”,是我家的蓝色系英国短毛“猫妹妹”。它可不是一只普通的宠物小猫,因为它身上时时散发着女皇一般的強大气场。  高冷范儿  它不像别的猫那样,总喜欢对着人“喵喵”叫,而是经常用一种冷静的眼神看着你。圣诞节时,我精心挑选了一款蝴蝶结项圈,红绿搭配的底色,上面点缀着白色的雪花,中间还挂着一个金灿灿的铃铛,非常漂亮。我满心欢喜地把这个礼物给它戴上,哇,真漂亮!可是“武则喵”依然昂着头,不屑一顾地看
期刊
当你伫立于陵水县一望无际的大海边,静看波涛涌动、椰树摇曳时,一定会被眼前这碧海云天的美景所震撼。相对于名声在外的三亚和海口,绝美而幽静的陵水,像一颗镶嵌在海南的璀璨明珠,似乎她才更配得上“东方夏威夷”的称号。  风物灵美的牛岭山脉和分界洲岛  来到陵水,别忘了欣赏牛岭山脉和分界洲岛的美景。  在万宁市和陵水县的交界处,绵延着著名的牛岭山脉。牛岭山脉虽小,却对海南岛东南部的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与牛岭
期刊
今天,阳光明媚,云淡风轻,我和妈妈带着两只乌龟去楼下散步。  到了楼下,我把乌龟从水盆里拿出来。刚开始,乌龟好像有点害怕,趴在地上一动不动。不一会儿,它们的胆子就大了起来,伸出好奇的脑袋,瞪着小小的眼睛,东瞧瞧、西望望,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我想让它俩赛跑,便喊了一声“预备——开始!”可是两只乌龟好像故意和我作对,向不同的方向爬去:一只往左边爬,另一只往右边爬。爬了几步就停了下来,可能两只乌龟想好
期刊
我们人类从诞生以来就对身边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逐渐形成了生物学这门学科。而在这个领域,恐怕没有什么比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更被世人所熟知了。  当然,“生物进化论”可不是达尔文坐在书桌前靠天马行空的想象写出来的。1835年,达尔文到一片远离美洲大陆的群岛考察,正是这片群岛上的奇异生物启发了他。这里就是有着“活的生物进化博物馆”之称的科隆群岛。  年轻的“魔鬼岛”  科隆群岛隶
期刊
每个人都有过不愉快的宴客经历。比如说在生日宴会上,生日蛋糕你还一口没吃呢,就被你请的客人全吃光了;又或许你邀请到家里做客的朋友,住了一天、两天、好几天甚至一个月还不走。其实,不光我们人类有这样不受欢迎的客人,在植物界,也有这样不招人喜欢的“客人”。更恐怖的是,这位“客人”不但赖在“主人”家不走,有时候还会“杀”死“主人”,简直就像是恶魔一样的存在,这种可怕的植物叫作绞杀榕。  绞杀榕生长在湿润炎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