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构图中的图形与背景

来源 :流行歌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摄影构图的“图形与背景”的权衡是解决“怎么拍”的问题,要抓住新闻摄影的决定性瞬间,构图非常重要。新闻摄影构图,就是摄影者用新闻摄影观念做指导,在新闻现场围绕主要拍摄目标通过照相机的取景框把握画面的轻重关系、主次关系、主体与空间的比例关系,寻求一种生动的画面形式刺激人的感官,使人对画面内容产生兴趣,把人带到新闻画面的境界之中。
  新闻摄影涉及的内容广泛,自然景观、人生百态无所不包。尽管照相机镜头面对的是一个缤纷的世界,但是概括起来,构成照片画面内容的只有主体、陪体、衬景三种要素。新闻摄影的构图就是在混乱的场景中理出秩序,在画面中建立一种主次鲜明、各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的有机整体:主体是新闻摄影图片最主要的新闻信息载体,是画面的视觉中心;陪体和衬景作为相对于主体的画面构成部分,它的作用在于和主体配合并构成一定情节。
  新闻摄影的构图并不只是一种建立在实践操作基础上的感性经验总结,而是遵循一定的新闻摄影运作规律而进行的。新闻摄影形象中的主体突出、陪体和衬景衬托的画面结构就是知觉中“图形与背景”关系的权衡。
  “图形与背景”
  关于“图形与背景”关系变化的这一观点,最常见的例证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阅读行为。通常我们在读书看报时,阅读进程中的文字随着目光的游动而不断变化,我们目光所触及的文字是那一瞬间视觉中的图形,当我们的目光移向下一个文字时,刚刚看过的文字就由图形变为背景,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就由此发生了逆转。因为摄影的构图也是在找准拍摄对象之后通过“在背景中突出主体形象使其成为视觉中心”的方式来达到传播主题信息的目的,新闻摄影是利用图片作为信息载体,通过读者的视觉接触与视觉思维来传递信息的传播方式。由于图片中有引起注意的图形与被人忽视的背景,那么新闻摄影的构图中当然也就存在“图形与背景”的权衡关系。
  新闻摄影构图的“图形与背景”
  摄影画面的构成因素分为主体、陪体和环境三个层次。在感知一幅新闻图片时,画面中的主体形象突出来作为视觉的焦点成为图形,其他的陪体和衬景则退居到衬托主体形象的地位成为背景。图形展示了代表新闻事件本质特征的信息,表明了图片拍摄时主体形象所处的状态;背景则是新闻摄影图像中陪衬主体的影像,包含了交待环境的次要信息。
  在摄影构图过程中尽管摄影师常用焦点、反差和构图等技术性的术语来谈论摄影,但是在拍摄照片时他们也在不断地进行图形与背景的权衡:“通过摄影机的选择性聚焦,选择什么是清晰的形象(图形)什么是不清晰的形象(背景)”;将那些能够强化主题、传递画面核心信息的对象放在最重要最突出的位置;那些能够呼应主题、交待背景信息、发挥烘云托月作用的对象给予相应的地位;对那些不利于表现主题信息的对象则应当尽量排斥在画面之外。这个选择的过程就是确定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过程。
  必须强调的是,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特定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关系会发生转变。新闻图片中图形是背景中的图形,背景也是图形的背景,两者之间的这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使得摄影记者在构图时必须要将图形从直觉的背景中分离出来。只有主体形象突出的新闻图片具有形象表现力和新闻信息量,才能有效地传递新闻信息。
  至于如何将图形与背景相分离判断哪些是处于前的图形哪些处于后的背景这一视觉效果虽然取决于观看者的知觉判断力,但更重要的是在于摄影记者的构图操作:在尊重客观事物发展进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加强某些图形的色彩和轮廓线的清晰度与新颖度,内部质地的细密度,以及对其大小、粗细、正立和斜立方面的适当掌握来突出主体形象,再运用平衡原理对画面进行建构达到图形与背景的分离。图形与背景的分离不仅仅依赖于摄影者操作的技术,还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从视觉接受和知觉形成的角度出发总结出的图形与背景的分离原则在具体的新闻摄影过程中都在不自觉地应用着。
  其一,图形有形状,具有一般事物的性质。背景相对来说没有形状,看起来是一种无形的东西,连贯或近似连贯的外部线条、封闭或近似封闭线条的对象容易成为视觉中的图形。
  新闻摄影中,记者往往会选择那些具有形状和明显的轮廓线的对象作为表现主题的图形,即将拍摄的聚焦点放在那些可以解释新闻事件的“谁’、“发生了什么”等信息的对象上并将其突出为图片的主体形象;而那些没有形状,或者是形状不完整的形象则被感知为背景,其作用主要是对主体的说明和呼应,提供注释性、说明性的信息,增加图片的新闻性。
  其二,图形似乎是向前凸出,而背景似乎是向后倒退。这是人类的视觉感知特性,尽管图片中呈现的只是两维画面,但是人们在观看时,带着自己以往的视觉经验和生活经验便能从两维的画面中获得两维图像所记录的二维空间的心理感受。
  摄影构图中景深的运用就是利用了人类的二维立体感应。所谓景深,指的是对焦点前后景物的清晰范围。景深可以分为前景和后景,按照景深前界—对焦点—景深后界的顺序依次排列,可以在视觉上产生透视感增强纵深感和空间感,使得图形脱离于背景并向前突出动感达到“观方寸之图,怀万千之景”的效果。
  其三,通过体积对比、颜色对比、色调反差、虚实对比等对比手法可以获得图形与背景的适当分离,“万绿从中一点红”的视觉体验就是通过对比实现的。一般来说,图形与背景的区别越大,图形就越容易突出而成为我们的知觉对象;反之,图形与背景的区分度越小,就越是难以把图形与背景分开。
  新闻摄影构图中的误解误用
  新闻摄影的构图是对图片中“图形与背景”权衡的把握,它强调的是把图形从背景中突出出来成为画面的主体,应该注意的是,图片中的图形和背景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虽然背景常常被认为是为了加强或突出图形,但没有背景的扶持,图形的特征必将显示不出来。新闻摄影的背景指的是新闻摄影画面中主体后面的景物,摄影师利用镜头的仰俯、拍摄距离的远近及拍摄方向的改变来选择主体与背景的关系达到主从有别、主次分明的效果,从而使照片画面结构与新闻意义得到最佳的体现。
  新闻摄影捕捉的是一种动作和反应完美结合的瞬间,因此从好的新闻摄影图片所呈现的瞬间中既应看到动作本身,又能看到动作引起的反应。“有时候,动作和反应在同一个摄影画面里面同时出现;有时候又能从动作预示出的情形,想象出反应会是什么样;有时候我们只看到反应,但也能通过反应的情形想象出这一反应发生的原因,也就是引起反应的动作行为。”这也就是新闻摄影理论中所强调的“瞬间情节的孕育性”。它能使读者想象出没有看到的情节,从而使瞬间情节突破摄影图片“两维瞬间”的局限性展示出完整的故事情节;而图片通过瞬间形象展示情节的方法就是利用图形与背景的有机联系使情节得到生动的体现。相对于主体形象而言,背景在图片中虽然扮演的是陪体的角色起着突出主体的陪衬作用,但是实际应用中,它己经突破陪体的一般意义成为新闻摄影纪实特征、见证特征、审美特征的有机组成部分。摄影师到了新闻现场,是新闻事件的目击者。他在取景、抓拍时,常会留意保存必要的背景,为的是让不在现场的读者在看到照片时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背景在新闻摄影中起的是新闻五要素中地点的作用。它清楚地显示着主体所处的地点或新闻事件发生的场所,而新闻事件与新闻场所之间的关系,又是形成新闻价值的重要因素。
  然而新闻摄影在实际操作中难免存在问题,这些都是由于摄影者没有考虑图形与背景的关系,没有充分地利用背景在图片中的陪衬作用,对背景的形态未经严格的考虑,一味地强调主体形象而忽视了背景的存在。这样就导致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图片的文字说明来获取相关的信息,但是图片的信息传达能力却大打折扣。
  因此,在图形与背景关系的讨论中,不仅要注意图形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诸种条件,而且要强调背景本身在图片中的重要作用。同样一个形,找一个画框框起来与放到画框外面看上去是大不一样的:前者构成一个独立的世界,后者则散乱无形。所以说,任何一个图形的显现都需要有背景,而背景之所以是背景又源于它与图形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面对不同的新闻现场,每个人在拍摄过程中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选择,即使很多一流的摄影记者一起去拍摄同一新闻现场,摄影记者对图形和背景产生个体的差异都会使得各个媒体刊发出形态各异的照片来,这其实也是摄影之美;有时,前景或后景可以留下很大的空间,这样更有助于强调主体,将很小的主体置于很大的空间中,能够帮助你讲述一个故事,如果你将一个人放在照片角落上,能够暗示寂寞或者攻击,反其道而行之则可以表现相反的意境。信息高速传播的背景下,数字摄影的普及使得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机会面对复杂的新闻现场,因此要善于利用构图的基本原理并加以变通,通过实践把它变成可供借鉴的先例。
  |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编校:韩占雷
其他文献
“100万元的货,回款只有二三十万”。3.15来临之际,一位保健品供货商称,明明在超市销售出了价值100万元的货物,然而最终打到供应商账户里的却仅仅只有二三十万元。那么到底剩下的货款去了哪里?该人士透露,都进了一个名叫“超市进场费”等一揽子收费的黑洞之中。而流通环节的层层盘剥,最终为之埋单的是毫不知情的消费者。  现状:商品进超市要剥六层皮  明明在超市销售出了价值100万元的货物,然而最终打到供
在中国当代文艺批评界,不少文艺批评家缺乏文艺批评家的气度,不仅不能在文艺争鸣中虚心接受对方思想的合理之处,而且放弃精神责任担当,以至于一些文艺争鸣不但没有提高彼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