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赤子

来源 :农村农业农民·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co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今,赵海成在发展农村经济的道路上仍然在执著地探索,不断寻找好的项目,带领大家奔向共同致富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男儿有志在四方,创业艰难多痛伤。
   待到登高折桂时,一片丹心报故乡。
   他淳朴的笑容,壮实的身材,简朴的着装,与中原一带的青年没什么区别。眼前这个敦厚的汉子,就是河南省叶县辛店镇美名远扬的新乡贤——赵海成。如果没有村民介绍,很难把眼前这个满口中原腔的青年与乡民口中侠肝义胆、事业有成的“乡贤”联系在一起。
   20世纪70年代,赵海成出生在叶县辛店镇东房庄村一个普通的家庭,高中毕业后,他南下打工,从江浙一带辗转到广东地区,历尽艰辛,先后从事过保安、汽车修理等工作。赵海成勤奋好学,爱动脑筋,很快熟悉并掌握了汽车修理技术,以此提高了收入,可以给父母多寄些钱,补贴家用。如今,赵海成提起其汽车修理上的造诣,还颇为自豪。经过多年的打拼,凭借中原汉子为人实在、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赵海成成为广东几家文化产业公司的负责人。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年轻的赵海成身上有一股北方人特有的倔强,不干出个样子,怎好意思回家。在广东创业初期,赵海成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事业开拓之中,很少有机会回家,现在提起远在故乡的家人,他总感觉心中有愧。当事业慢慢步入轨道之时,赵海成每年都会回家乡看望父母及亲人。“海成仗义实在,没有架子”,这是乡亲们对赵海成最真挚的评价。虽然离开家乡20多年,但赵海成仍心系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仍然记在心头,左邻右舍,见面就能喊出其名字。乡里乡亲的,无论谁家有什么难事,只要他知道了,一定会倾力相帮。有一年,村民房付德妻子患病,只能卧床休养,屋漏偏逢连阴雨,一心挣钱的房付德又不慎出了事故,三个孩子都在上学,一家人几近绝望。赵海成得知他家的情况后,立即送去了1000元,那时候的1000元相当于三个孩子半年的生活费,提起当年的救助,房付德至今仍满怀感激。平时,乡邻们谁家要是有了困难,赵海成知道了,总会去接济大家。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必有其源。赵海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良好教育,离不开东房庄这块沃土的滋养。因此,事业有成的赵海成时刻想著回报家乡,多年来,他一直无偿地支持家乡建设,改善家乡环境。
   2005年,赵海成回乡看望父母,看到村里道路破旧,村民出行不便,便出资为村里修建了两座小桥;2006年,又出资4万元为村里修复了周边道路。村里道路修好了,晚上却黑灯瞎火,赵海成出资4万元在南方购买了30盏路灯,为村里安装上了路灯,照亮了村民出行之路,也照亮了村民的心。2014年,赵海成出资1万元为村里治理污水。2015年,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赵海成出资购买了服装道具,为村里组建舞狮队。2016年,为提高村民精神文化生活,赵海成捐资5万元为村里修建了文化广场。2017年,赵海成捐款为村里修建了两个公共卫生间。
   中原大地,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东房庄村是有名的传统文化村,赵海成的祖辈是当地有名的锣鼓艺人。赵海成自小喜欢武术摔跤,对锣鼓舞狮颇感兴趣,至今一般年轻人与他摔跤,也不是他的对手。由于没有经费,道具服装破旧落后,一些传统民俗文化濒临失传。自2014年开始,赵海成出资为村里购买表演服装、舞狮道具、锣鼓等;并积极挖掘二鬼摔跤、舞狮、赵氏行鼓等传统文化项目,协助村里义务组织村民排练节目。近年来,东房庄多次代表辛店镇参加叶县民间艺术表演,并多次获得一等奖。
   一人富不是富,全村全镇乃至全县富才是真正的富。近年来,赵海成时刻想着带领村民走共同致富之路。2016年,赵海成开始到全国各地考察,通过对农村多种经济作物(苹果、桃子、山楂、梨子、花生、大豆、花椒等)的实地考察,发现辛店镇的环境最适合种植大红袍花椒。于是,赵海成多次赴中国花椒工作委员会驻地陕西省韩城市,考察韩城大红袍花椒的种植管理以及深加工技艺,感受到了大红袍花椒的经济价值与魅力。赵海成多次拜访国家大红袍花椒科研部门与花椒种植管理权威人士,解决了加工与销售问题。
   任何理想之路,都需要迈出勇敢的第一步,要想带领村民致富,必须自己领先做起。今年,赵海成已与韩城德丰源农业公司达成大红袍花椒种植技术与产品回购协议,将大红袍花椒引进辛店镇,并订购优质大红袍花椒树苗1万棵,在东房庄村率先种植百亩大红袍花椒,先做出成绩,以增加村民种植花椒的信心,推动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以此造福乡人,回报故里。
   有人问赵海成:“你在外打拼也不容易,这样出钱出力,为什么?”赵海成憨厚地笑着说:“不为什么,其实就是看到乡邻们过得好了,心里得劲儿。”如此朴实的话语,抵得过无数句豪言壮语,代表着一颗回报家乡的赤子之心。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赵海成的言行事迹,政府与乡人看在眼里,记在心头。2018年,在辛店镇先进典型命名表彰会上,赵海成获得辛店镇首届“新乡贤”荣誉称号。
   家乡政府给予了这个光荣的称号,赵海成始终感觉自己为家乡做得还远远不够。这个沉甸甸的荣誉,更加坚定了赵海成帮政府分忧、带领村民致富的信念。如今,赵海成在发展农村经济的道路上仍然在执著地探索,不断寻找好的项目,带领大家奔向共同致富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其他文献
精干的模样,黝黑的脸庞,眼前这个淳朴的农村干部很难让人与“亿万富翁”联系起来。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放着挣大钱的老板不做,回到村里当起了吃苦受累的“村官”。他就是坐拥上亿资产,却坚持要回村造福乡里的河南省叶县辛店镇南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翟国松。  回村当致富“领头雁”  翟国松本是南王庄村村民,到山西打拼20多年,如今生意顺风顺水,还把80多岁的老父亲接到山西享福。然而,父亲曾当过村里的党
期刊
中国人讲究文化,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原大地,提到魔术,人们想到的应该是平顶山市宝丰县活跃在全国各地的魔术队伍;提到菊花,人们会想到焦作四大怀药里的怀菊花。在燕赵大地,提到杂技,人们会想到吴桥;提到中药材,人们会想到安国。魔术与杂技是我国珍贵的传统技艺,中药与中医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如今,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文化正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生产力。  宝丰魔术走天下  1
期刊
40年前,改革大幕从农村开启。正是接续不断的发力改革,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发生了一系列巨变。农村改革永远在路上,振兴乡村需要继续深化改革,产业如何更加优化、土地政策如何适应发展需要、城乡统筹如何更进一步等诸多问题期待更好的解决方案。   40年前的冬天,改革大幕从农村开启。一年前,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改革40年、乡村振兴元年之际,由中央农办和山西省举办的农村改革(太谷)论坛日前在山西太谷县
期刊
【编者按】《河南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河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总体设计和阶段谋划,明确了今后五年的重点任务,部署了一批重大工程;建立了体现河南特色的乡村振兴指标体系,细化了乡村振兴措施。本刊特刊发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农业农村厅等七部门负责人对《规划》的解读,以飨读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作为全国重要的人口大省、粮食和农业生产大省,河
期刊
河南省孟津县城以东,沿省道314线孟津县20里四季瓜果长廊,在河南省科技厅批准的孟津县农业科技园区内,他走东家串西家、下苗圃进瓜棚、说西瓜话甜瓜、讲技术算收入,天天不离地头、句句都是种瓜……他就是洛阳市十佳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员朱学杰。   朱学杰是孟津县送庄镇朱寨村人,2006年创办洛阳市农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是“甜蜜世界”国家级星创天地的骨干创业导师。20多年来,朱学杰研究出了“多点四季定向选育法
期刊
走进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满目葱茏的韭菜岭,只见漫山遍野的桃林硕果盈枝。正在果树间忙着采摘的村民马振东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个地方以前可不是这个样子,是田总让这片昔日的荒山秃岭变了样,也给周边的老百姓带来了实惠。”“原来是啥不啥,一片荒坡荒山荒岭。自从田总把这儿整个开发以后,看着很好看。这附近的群众在家门口都能挣钱,给群众带来了很大的益处。”   马振东所说的田总就是方城县鹏迈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
期刊
姜席堰,地处浙江省龙游县灵山江下游的后田铺村,距今已有600多年,具备传统水利天人合一的理念,蕴含可持续灌溉的智慧,素有“龙游都江堰”之称,是古代农业灌溉工程的典范,更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因地制宜 引水入渠   灵山江,龙游县境内衢江第一大支流,是典型的山溪性源流,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群山起伏跌宕,溪流时隐时现、暴涨暴落。上游湍急的河流携带大量泥沙冲入龙游县内的河道中,日积月累,在江中央形成了
期刊
编者按:即使是在隆冬季节,走进新乡市倍儿鲜食品有限公司,仍能感受到这里所散发的激情与活力。这是一家新生的速冻食品企业,也是封丘县主要的龙头带贫企业。7年来,封丘这片具有良好投资环境的土地,为企业的稳健发展提供了无限动力,而企业的成长,也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   从租赁加工车间到建造国内先进厂房,从4个创业伙伴到拥有数百人的强大团队,从寻求安身之所到兼济乡村贫困,10年时间,新乡市倍儿鲜食品有
期刊
初春的南疆,冰雪尚未消融,调研组一行来到喀什地区疏勒县。有这样一支队伍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让我们深受感动,他们就是“访惠聚”驻村工作队。   近年来,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统一部署,来自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同志,带着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群众工作、建强基层组织、抓好脱贫攻坚的使命,驻扎到每个村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疏勒县是国家深度贫困县,工作队咬定脱贫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带领村民走上生
期刊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浑南区167名第一书记传承党的优良作风,以“大干、实干、苦干”的韧劲在广袤的田地间一展身手,起到了较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不种苞米种药材。4月7日,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王滨街道富家村的丛培玲将自家3亩多地种上了中药材北苍术。她告诉笔者:“原来我们也不敢种,村里的第一书记李英波带领大家多次考察,坚定了大家种植中药材的信心。”   李英波是浑南区英达卫生院的一名中医师、中药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