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暗示效应(Suggestion effect)
名词解释:
所谓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有一个男孩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智力、能力也很普通。但他的母亲从小对他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比别的孩子更出色,长大一定能考上大学(当时考大学是一件非常难的事)。由于他妈妈的影响,这个孩子从小就觉得自己比别的孩子更出色,每当考试不理想,就深深自责,认为是自己的不努力导致成绩不好。从小学到初中,他的名次在班级名列前茅。到了高中,这个男孩逐渐懂得,并不是自己很聪明,只是通过努力让自己保持了一个很好的名次。此时的他不需要妈妈的督促和监督,在高中能够自觉地刻苦学习。通过努力,高中毕业后,这个男孩考上了全省最好的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师。这个男孩的妈妈,不断地给男孩心理暗示,最终影响了男孩的人生,让孩子走向了成功。
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了相应地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暗示对于教师的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正确的心理暗示是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时时刻刻都会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有积极正面的暗示,也有消极负面的暗示。有的老师对这些心理暗示浑然不知,无意中给学生很多负面暗示,导致了学生走向了消极的道路。
例如,一名班主任在班上经常数落自己的学生,在这件事上不如别的班,在那件事上也不如别的班,久而久之,这个班主任所带的班级真的成了最差劲的班级。相反,如果班主任经常表扬自己的班级比别的班级做得更好,结果这个班很可能真成了优秀班级。由此可见,表扬比批评的教育效果更好。有些时候,老师应该批评学生,但整体而言,老师表扬学生的次数应该多于批评学生的次数,否则就违背了心理学规律。
一个孩子天天受父母、老师的批评和打击,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冥顽不化的坏学生。有的老师虽然没有经常公开地批评学生,但是老师的内心却给学生贴上了“标签”。如果老师认为这几个学生是聪明、刻苦的好学生,那几个学生是脑子笨、反应慢、调皮的“坏学生”。老师与学生交往过程中的语言、表情、动作等,会暗示出老师对不同学生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影响和暗示学生。那些受老师器重的学生,发展得要更好一些,而那些老师不拿正眼瞧一眼的学生,自尊和自信都会受到打击,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的进步。
有的学生由于无意间得罪了老师,老师就记恨在心,上课不提问他,平时不拿正眼瞧他,学生和他打招呼,他没有一点反应。这种“冷惩罚”比体罚还要“有效”,甚至会让学生自暴自弃。老师的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了教师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而“冷惩罚”无人监督,也不易被人觉察,所以长期存在,且被老师或多或少地使用,让成千上万的孩子成了“冷惩罚”的牺牲品。几乎每个学生在求学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这样的老师,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只能忍气吞声。
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应该是积极的、正面的、阳光的,而不应该是消极的、负面的、阴暗的。哪怕是学生或者学生的家长的确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情,我们也不要“冷惩罚”学生,这是由老师的职业道德决定的。我们不能因为家长或者学生素质不高,而去“冷惩罚”学生。
老师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不要给学生“坏”的心理暗示,而应该给学生“好”的心理暗示。因为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老师的影响和暗示。《论语》里面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老师被学生厌恶、轻视、不信任,哪怕这个老师课讲得再好,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很差。
心理暗示又分为个体暗示和群体暗示。有的学校学生胸牌的编号就是学生的名次,第一名是1号,第一千名是1000号,结果学生个体容易受到胸牌的暗示;有的学校按照名次来划分班级,最好的学生都在一班,然后依次是二班、三班、四班……最差的学生在最后的班级,那么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受到集体暗示。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
即便是班级的整体成绩比较差,但也会有考得很好的同学,对于考得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在班上集体表扬,让那些考得不好的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学习条件,为什么有的同学考得很多。对那些考得差的学生,老师可以单独找他们谈话,帮助其分析原因。如果老师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说,咱们班的成绩整体不好,那么不但给全体学生消极的暗示,学生也很可能会觉得你这个老师教学能力不行。
不但老师能给学生心理暗示,学生之间也会有相互的心理暗示。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好,学生都乐意学习,形成一股你追我赶的风气,这个班的成绩自然会很好。但有的学生不学习,周围的学生进行效仿,也不学习,班级的整体成绩越来越差。有些时候,我们劳心劳力地去教育那些不学习的学生,并不是期望他们能提高班级整体成绩,而是让他们别给周围的同学消极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像一把双刃剑,每个老师都应该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而不要让心理暗示变成害人害己的武器。
禁果效应(Forbidden fruit effect)
名词解释:
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你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而一旦这些信息突破你的掌握,进入了传播领域,会因为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被许多人争相获取,并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从而与你隐瞒该信息的愿望背道而驰。这一现象被称作传播中的“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亚当和夏娃住在上帝建造的乐园里,上帝嘱咐他们,园内各种树上的果子都可以吃,唯独智慧树上的禁果不能吃。但他们经不起诱惑,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被上帝贬到人间。人们把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在学校很常见。例如,有的学生对老师删掉的教材内容特别感兴趣,有的学生对老师删掉不讲的辅导书上的题目更想弄明白,有的学生对自己老师的授课内容没有兴趣,而对假期里所上辅导班的授课内容有浓厚兴趣。
有的商家在做广告的时候,夸大他们生产的教育产品、出版的教育书籍对学生的作用,而价格又定得很高。很多经不起诱惑的家长、学生将东西买来,却发现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并不大。有些社会上的辅导机构,也采用类似的方法。学生上完课之后发现,那些所谓的“名师”还不如自己学校的普通老师讲课的水平高。
禁果效应处处影响着学校和教师的各种工作,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工作造成损失,会对学生留下遗憾。例如,有的老师到了“生理卫生知识”这一节就让学生自己看,老师觉得性知识难以启齿,就不给学生讲解。可是,学生却对于性的知识更感兴趣,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性知识。有的学生甚至因为无知和冲动犯了错误、触犯法律。所以,老师不应该对性知识讳莫如深,而应该大大方方地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对于性知识有正确的了解,破除性知识的神秘感。
早恋问题是老师非常头疼的问题之一。当老师或家长发现两个学生早恋之后,就开始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但无论老师和家长说什么、做什么,都难以将两个孩子“拆散”。可是,当两个学生毕业了,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两个人反而自己分手了。因此对于早恋问题,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让学生明白两人相爱的责任和义务,明白求学阶段的主要任务,而不要仅仅是对孩子进行棒喝。
打游戏、玩手机、上网、聊天、抽烟等,这些在学校明令禁止的行为,却总屡禁不止。有的学生甚至以违反纪律让老师生气为乐,学校禁止什么,他就做什么。所以,学校和班主任在禁止学生某些行为的同时,也要多讲一下这些行为对于学生的危害,并且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等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从而帮助学生改掉不良嗜好,养成良好习惯。
禁果效应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正确、合理地利用禁果效应,既有利于教育学生,又有利于课堂教学。例如,老师在授课时若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听课容易走神。这样的课堂就成了“满堂灌”“一言堂”,课堂效率很低。如果老师能多对学生提几个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这就是用问题来驱动学生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因。当然,课堂上也可以设计一些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校园里 “禁止践踏草坪”“禁止乱扔垃圾” 等标语,并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不犯错误,但如果改成“小草在睡觉,请勿来打扰”“我怕脏”等标语,效果会更好。很多学校的校规中有这样一条:“不许顶撞老师”,其实还不如“尊敬师长”效果好。
在学校里,无论是学生管理,还是教育教学,都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避免进入禁果效应的误区。

名词解释:
所谓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一般说来,儿童比成人更容易接受暗示。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
有一个男孩生在普通的农民家庭,智力、能力也很普通。但他的母亲从小对他说,你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你比别的孩子更出色,长大一定能考上大学(当时考大学是一件非常难的事)。由于他妈妈的影响,这个孩子从小就觉得自己比别的孩子更出色,每当考试不理想,就深深自责,认为是自己的不努力导致成绩不好。从小学到初中,他的名次在班级名列前茅。到了高中,这个男孩逐渐懂得,并不是自己很聪明,只是通过努力让自己保持了一个很好的名次。此时的他不需要妈妈的督促和监督,在高中能够自觉地刻苦学习。通过努力,高中毕业后,这个男孩考上了全省最好的师范学校,毕业后成了一名人民教师。这个男孩的妈妈,不断地给男孩心理暗示,最终影响了男孩的人生,让孩子走向了成功。
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了相应地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暗示对于教师的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合理、正确的心理暗示是教师必备的技能之一。
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时时刻刻都会对学生产生心理暗示。而心理暗示有积极正面的暗示,也有消极负面的暗示。有的老师对这些心理暗示浑然不知,无意中给学生很多负面暗示,导致了学生走向了消极的道路。
例如,一名班主任在班上经常数落自己的学生,在这件事上不如别的班,在那件事上也不如别的班,久而久之,这个班主任所带的班级真的成了最差劲的班级。相反,如果班主任经常表扬自己的班级比别的班级做得更好,结果这个班很可能真成了优秀班级。由此可见,表扬比批评的教育效果更好。有些时候,老师应该批评学生,但整体而言,老师表扬学生的次数应该多于批评学生的次数,否则就违背了心理学规律。
一个孩子天天受父母、老师的批评和打击,久而久之孩子就成了冥顽不化的坏学生。有的老师虽然没有经常公开地批评学生,但是老师的内心却给学生贴上了“标签”。如果老师认为这几个学生是聪明、刻苦的好学生,那几个学生是脑子笨、反应慢、调皮的“坏学生”。老师与学生交往过程中的语言、表情、动作等,会暗示出老师对不同学生的看法和态度,从而影响和暗示学生。那些受老师器重的学生,发展得要更好一些,而那些老师不拿正眼瞧一眼的学生,自尊和自信都会受到打击,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发展和学习的进步。
有的学生由于无意间得罪了老师,老师就记恨在心,上课不提问他,平时不拿正眼瞧他,学生和他打招呼,他没有一点反应。这种“冷惩罚”比体罚还要“有效”,甚至会让学生自暴自弃。老师的这种做法实际上违背了教师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道德。而“冷惩罚”无人监督,也不易被人觉察,所以长期存在,且被老师或多或少地使用,让成千上万的孩子成了“冷惩罚”的牺牲品。几乎每个学生在求学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地遇到这样的老师,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只能忍气吞声。
老师对学生的心理暗示应该是积极的、正面的、阳光的,而不应该是消极的、负面的、阴暗的。哪怕是学生或者学生的家长的确做了对不起我们的事情,我们也不要“冷惩罚”学生,这是由老师的职业道德决定的。我们不能因为家长或者学生素质不高,而去“冷惩罚”学生。
老师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不要给学生“坏”的心理暗示,而应该给学生“好”的心理暗示。因为学生会不自觉地接受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老师的影响和暗示。《论语》里面的“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一个老师被学生厌恶、轻视、不信任,哪怕这个老师课讲得再好,学生学习的效果也会很差。
心理暗示又分为个体暗示和群体暗示。有的学校学生胸牌的编号就是学生的名次,第一名是1号,第一千名是1000号,结果学生个体容易受到胸牌的暗示;有的学校按照名次来划分班级,最好的学生都在一班,然后依次是二班、三班、四班……最差的学生在最后的班级,那么每个班级的学生都会受到集体暗示。这些都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
即便是班级的整体成绩比较差,但也会有考得很好的同学,对于考得好的学生,老师应该在班上集体表扬,让那些考得不好的学生体会到,同样的学习条件,为什么有的同学考得很多。对那些考得差的学生,老师可以单独找他们谈话,帮助其分析原因。如果老师当着全体学生的面说,咱们班的成绩整体不好,那么不但给全体学生消极的暗示,学生也很可能会觉得你这个老师教学能力不行。
不但老师能给学生心理暗示,学生之间也会有相互的心理暗示。一个班级的学习氛围好,学生都乐意学习,形成一股你追我赶的风气,这个班的成绩自然会很好。但有的学生不学习,周围的学生进行效仿,也不学习,班级的整体成绩越来越差。有些时候,我们劳心劳力地去教育那些不学习的学生,并不是期望他们能提高班级整体成绩,而是让他们别给周围的同学消极的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像一把双刃剑,每个老师都应该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而不要让心理暗示变成害人害己的武器。
禁果效应(Forbidden fruit effect)
名词解释:
禁果效应也叫做“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越是禁止的东西,人们越要得到手。这与人们的好奇心与逆反心理有关。有一句谚语:“禁果格外甜”,就是这个道理。
你越想把一些事情或信息隐瞒住不让别人知道,越会引来他人更大的兴趣和关注,人们对你隐瞒的东西充满好奇和窥探的欲望,甚至千方百计通过别的渠道试图获得这些信息。而一旦这些信息突破你的掌握,进入了传播领域,会因为它所具有的“神秘”色彩被许多人争相获取,并产生一传十、十传百的效果,从而与你隐瞒该信息的愿望背道而驰。这一现象被称作传播中的“禁果效应”。 “禁果”一词来源于《圣经》,亚当和夏娃住在上帝建造的乐园里,上帝嘱咐他们,园内各种树上的果子都可以吃,唯独智慧树上的禁果不能吃。但他们经不起诱惑,偷吃了智慧树上的禁果,被上帝贬到人间。人们把禁果所引起的逆反心理现象称之为禁果效应。
禁果效应在学校很常见。例如,有的学生对老师删掉的教材内容特别感兴趣,有的学生对老师删掉不讲的辅导书上的题目更想弄明白,有的学生对自己老师的授课内容没有兴趣,而对假期里所上辅导班的授课内容有浓厚兴趣。
有的商家在做广告的时候,夸大他们生产的教育产品、出版的教育书籍对学生的作用,而价格又定得很高。很多经不起诱惑的家长、学生将东西买来,却发现对学生的学习帮助并不大。有些社会上的辅导机构,也采用类似的方法。学生上完课之后发现,那些所谓的“名师”还不如自己学校的普通老师讲课的水平高。
禁果效应处处影响着学校和教师的各种工作,如果处理不当,会给工作造成损失,会对学生留下遗憾。例如,有的老师到了“生理卫生知识”这一节就让学生自己看,老师觉得性知识难以启齿,就不给学生讲解。可是,学生却对于性的知识更感兴趣,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性知识。有的学生甚至因为无知和冲动犯了错误、触犯法律。所以,老师不应该对性知识讳莫如深,而应该大大方方地给学生讲解,让学生对于性知识有正确的了解,破除性知识的神秘感。
早恋问题是老师非常头疼的问题之一。当老师或家长发现两个学生早恋之后,就开始给学生做思想工作。但无论老师和家长说什么、做什么,都难以将两个孩子“拆散”。可是,当两个学生毕业了,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两个人反而自己分手了。因此对于早恋问题,老师应该对学生进行积极地引导,让学生明白两人相爱的责任和义务,明白求学阶段的主要任务,而不要仅仅是对孩子进行棒喝。
打游戏、玩手机、上网、聊天、抽烟等,这些在学校明令禁止的行为,却总屡禁不止。有的学生甚至以违反纪律让老师生气为乐,学校禁止什么,他就做什么。所以,学校和班主任在禁止学生某些行为的同时,也要多讲一下这些行为对于学生的危害,并且用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等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从而帮助学生改掉不良嗜好,养成良好习惯。
禁果效应既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正确、合理地利用禁果效应,既有利于教育学生,又有利于课堂教学。例如,老师在授课时若把知识直接告诉学生,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听课容易走神。这样的课堂就成了“满堂灌”“一言堂”,课堂效率很低。如果老师能多对学生提几个问题,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更加浓厚。这就是用问题来驱动学生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因。当然,课堂上也可以设计一些任务,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来完成任务,也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校园里 “禁止践踏草坪”“禁止乱扔垃圾” 等标语,并不能有效地保证学生不犯错误,但如果改成“小草在睡觉,请勿来打扰”“我怕脏”等标语,效果会更好。很多学校的校规中有这样一条:“不许顶撞老师”,其实还不如“尊敬师长”效果好。
在学校里,无论是学生管理,还是教育教学,都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和方法,避免进入禁果效应的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