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压抑了别人的愤怒,会遭受到隐形攻击

来源 :祝你幸福·午后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qiq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最好和会表达愤怒的人做朋友。因为,看似不会表达愤怒的人,其实也在用他的独特方式来回击你,而最常见的就是被动攻击。一些人看似从不愤怒,永远和善,但你和他在一起却非常不舒服,脾气变得很糟糕,这是因为,这些貌似永远不生气的人实际上频频以被动攻击的方式攻击你。并且,因为被动攻击如此隐蔽,你好像没有资格实施回击。如果回击的话,也像是一拳打在棉花套上,不能发力。
  此外,你还很容易内疚。毕竟,被动攻击者看上去是很无辜的。
  我们不能轻易责怪被动攻击者,因为他的愤怒被一些重要人物给严重压制了。譬如,孩子愤怒的资格被父母剥夺了,妻子愤怒的权力被丈夫给劫掠了。他们在这些重要的关系中形成了被动攻击这种消极的自我保护方式,然后将它带到了生活中各个地方。在中国,被动攻击性格的人很多,以温和的姿态出现,但你能隐隐感觉到他们被压抑的和不健全的人格。归根结底,如果正常的途径被压制,那么就会发展出另一种途径。
  但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反省一下,我是不是喜欢使用被动攻击?我们是否通过语言、态度、姿势等等伤害过别人,在这样做时装作若无其事甚至和颜悦色?如果你经常这样做而自己并未意识到,那么,你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看看你的自我定位是否出现了偏差,你同别人的关系有哪些不正常。
  以下10句话是被动攻击的典型表现,可以帮你对隐藏的敌意进行早期预警。
  1.“我现在很冷静!”
  被动攻击者不会坦白地表现敌对的情绪,而是否认愤怒的感觉——他一边坚持自己“很冷静”,一边却怒火中烧。
  2.“好吧。”“随便。”
  满心不悦地退出争辩,是被动攻击的基本策略。人们相信,直接地表达愤怒是不好的,所以用这两句话间接表达不快,同时切断和你的直接情感交流。
  3.“快了!快了!”
  口头上答应,却迟迟未见行动。例如,你叫孩子打扫自己的房间,他答应得很爽:“好的,马上!”但却不见动静,很可能他在以被动攻击的策略来应付你。
  4.“我不知道你现在就要啊。”
  一般人拖延的只是不喜欢的任务,而被动攻击者是拖延大师,用拖延来折磨别人,或者摆脱苦差事,而不会直接拒绝。
  5.“你样样事情都要求十全十美。”
  除了拖延,更复杂的被动攻击策略是按时完成任务,但完成的质量却不是你所希望的。例如,学生交上来的作业很马虎,老公给不喜欢牛排的老婆做一顿美味的牛排,员工在一个重要的项目上严重超支……这些情况下,你去批评他,他不但为自己辩护,还反过来指责你不懂变通,或者过分追求完美。
  6.“我以为你知道啊!”
  被动攻击的最高境界是特意“疏忽”。为了表达愤怒,他故意不告诉你一些事情,让你很不好过。你质问他为什么,他就推说疏忽来为自己的不作为开脱,而背后却在幸灾乐祸。
  7.“放心吧,很荣幸为您服务。”
  在客服部门,经常能够见到貌似很关心你的工作人员,或者在客服电话中听到超级有礼貌的声音,向你保证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表面上,客服代表的态度是合作的,但要留意笑容后面的怨气——一转脸,他就把你的申请扔进废纸篓,或者在你的申请表上重重地盖上“不予受理”。
  8.“以你的能力能做到这个份上,已经很不错了。”
  被动攻击以这种绵里藏针的恭维给你最深的羞辱。类似的还有“不用怕,即使到你这个岁数还可以箍牙嘛”、“其实有很多男人喜欢肥妹的”,你听了这种“安慰”,心里是什么滋味?
  9.“我只是开玩笑啦。”
  挖苦是公开表达敌意的常用手段,但过后又要拐弯抹角显得很得体。如果你不高兴了,被动攻击者就会装出一副可怜相:“一个玩笑而已,你不会吧?”
  10.“不会吧,你这就生气啦?”
  被动攻击者很善于在打击完别人之后,看着对方暴跳如雷的样子,自己还能保持镇定,或者伪装成惊奇的样子。实际上,他正在乐呵呵地看着你情绪失控,反过来还说你“反应过激”。
  减少被动攻击,一致性地表达期待
  攻击背后的愤怒,总是代表着一个未满足的期待。萨提亚模式中提倡的“一致性沟通”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更真诚有效的方式。
  当我们接收到被动攻击时,通常自己也会感受到无法反击的愤怒,这时我们会不自觉地也用一种隐晦的方式来回应,这常常是人际关系中隔阂形成的源头,双方都不自在。
  这个感觉也许意味着自己没有被尊重、自己的需求被忽略等等,同时,如果我们也能够看到对方的期待,一致性地将这些感觉表达出来,可以使我们有机会去共同处理那些以往隐藏着的冲突,把我们带入更深层的联结。
  即使有时我们自己一致性表达了真实的感受、期待,对方未必立刻明白,至少我们还有多一个选择,就是放开伤害自己的源头,用建设性的方式去生活,而不是恶性循环地对抗和消耗。
  当我们表里一致时,我们既可以意识、觉察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也能够承认、理解和接纳它们,并且能够表达它们;倾听我们的期望,并通过觉知我们深层的渴望,将外界和自身条件通过行动转化为满足我们需求的可靠方式,从而充分发挥我们的潜能,使我们的身心保持和谐、平衡状态。
其他文献
我感觉啊,现在60后一手遮天,90后无法无天, 00后都被宠上了天,50后的吃喝玩乐天天都是星期天,可怜的70和80后活得是一天不如一天。70后80后太苦逼了,当然也包括刚刚走上社会的90后,上不去的工资,睡不饱的觉,喂不胖的钱包,减不下去的腰。压力这么大,怎么办?  我喜欢讲故事。在回答怎么办之前,先讲几个故事。  有天中午,我从深圳会展中心出来,在福华路上,看到两个背着包的小伙。他们是发传单卖
期刊
中国的居委会大妈掌握你生辰八字,洞悉你换第几茬女朋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高楼耸立的城市里,一梯N家,铁打的楼盘流水的住户,固有的远亲不如近邻的模式也被颠覆,邻居虽近,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大学刚毕业那年,我租住在一个单位宿舍楼,有天西红柿面做好发现少一颗点缀的鸡蛋,想都没想去敲了邻居的门,长得并不慈祥的奶奶递给我一颗带着体温的鸡蛋,还嘱咐我缺啥就去她那拿。这一幕让刚走出校门的人,顿觉那碗面都有了
期刊
一个人说出一句话,能够让千百年以后的人服膺是不容易的。孔子说过许多这样的话,像是道家常似的,却说到你心灵的深处。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我就到了喜惧参半的时候,父亲马上就过93岁生日,母亲已经90岁出头。  每过春节,我都为父母增寿而喜悦。我的小叔(二爷爷的儿子)来给大哥大嫂拜年时说得好:“活着就是胜利,健康就是幸福。”这话,对一双望百之年的老人来说,可谓贴切。随着父母
期刊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东边来的风春季居多,东风起来后,就会把人的肝气生发起来,让肝的阳气太过,肝火过旺。肝开窍于目,包括很多眼睛的病,都跟肝有关。所以,春天往往是暴发肝炎、红眼病或是脑出血的时候。  肝经络很有意思,它起在大脚趾,沿着大腿小腿的内侧往上走,环绕阴器(外生殖器),然后潜行到肚子里面,会连接到女性的卵巢,当它走到胸腔的时候又流露出两个穴,一个叫章门,另一个叫期门,这都是“门”。一直在
期刊
清明  养生重点第一是“护生”(此时禁止伐树、打猎,以免影响动物植物的繁育和伤害人体的“生生之气”,让外邪及病毒上身);第二是“发散”,不适宜收敛,应该疏泄肝气和排出体内的宿毒,宜吃清明菜抗病菌。  清明菜就是田艾。通常加米粉做成“青团、“艾粑”或“清明果”来吃。学名叫鼠曲草,又叫“佛耳草”。与艾蒿一样属于菊科,但不像艾蒿那样苦,一般只有巴掌高。全株布满了白色的绒毛,像棉花一样,开的花也小巧,黄黄
期刊
春天里,那个百花开。昨天回家的时候,被一个女孩一把拽住,要不是她打扮得跟米老鼠似的,我以为是劫匪呢。女孩问我平时做不做美容,作为一个女的,我真不好意思说不做。就只好昧着良心说做,但因为最近比较忙顾不上。这话可捅了马蜂窝了,女孩一边摸着我的胖脸巴,一边怜惜地说:“女人啊!”我心话,这闺女有病吧?  然后女孩板着脸,跟个大仙似的,在我脸上戳,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游戏:“点点点牛眼,牛眼花,七个碟子八个瓜
期刊
记者:你对女儿的性教育是怎么样完成的?  潘绥铭:没有特别,就是早早把书买到家里,性方面的书。我这个不可复制性就在于我家里书全是性的书,所以你根本不需要做任何教育。她从识字开始就看,看懂看不懂反正她看,她想看随时都有。我给所有人的建议就是这条,家里买上一两本书,别专门买什么儿童性教育,没必要。只要跟性有关系的,通俗一点的,你就买一本,爱搁哪儿搁哪儿,小孩好奇心强,他很快就翻来看了。你要说哎呀那个书
期刊
“女汉子”这个词竟然能被吹捧,这简直是本世纪最大的笑话!这个词的出现意味着男性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义务,才使得女性不得不为了生计而被顶上前线,像男人一样吃苦耐劳,以换取赖以糊口的微薄薪水。无论人们如何吹捧“女汉子”的种种好处,在家琴棋书画都永远比在外风吹雨打轻松得多。  说到这很多女性朋友会叫起来:谁在家琴棋书画了!我们有洗不完的衣服擦不完的地!你根本就不知道做家务是一件多么令人崩溃的事情!那么我想
期刊
Q:我和女友正准备结婚。但有一个问题让我心里很不痛快。我是独子,希望婚后能跟父母同住。但女友不同意,她坚持为了避免矛盾宁愿给我父母在附近租房子。女友是不是有点自私不够孝顺?  John  A:在独生子女时代,婚后是否和某方的父母一起住,是经常遇见的问题。  会影响住在一起彼此关系的因素有很多。在互相沟通上,父母是否通情达理只是其中一个。你从小和父母住在一起,自然会有很多看不到的默契。这样的默契并不
期刊
和周围朋友相比,我差不多算是陪孩子时间最多的爸爸了。即便如此,女儿还是经常缠我。原因很简单,妈妈陪她的时间更多。女儿完全明白,妈妈招之即来,根本不用缠。爸爸则需要讨价还价,因为他总是要回到书桌前去工作。  我为此感到愧疚。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成为话题,人们再一次发问,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到底处在什么位置?尽管这几位上节目的名人父亲都有备而来,但是仍然时时露出临时抱佛脚的窘态。多篇报道和评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