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地红线必须严防死守

来源 :源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yanjun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列在2014年主要任务的首位,之后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则具体强调“耕地红线要严防死守,18亿亩耕地红线仍然必须坚守,同时现有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基本稳定”。中央两场重大会议均强调指出“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至关重要,既表明了对保持现有耕地数量的决心,也说明了我国当前耕地保护形势严峻,不容忽视。
  对于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严防死守耕地红线其实就是守住13亿人的温饱底线。据去年12月30日国新办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数据成果发布会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人均耕地仍呈下降趋势,不足世界人均耕地3.38亩水平的一半。广东省作为人多地少的缺粮省,粮食自给率只有不到40%。而且我省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开发难度大,耕地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我省粮食发展的刚性因素。目前,全省现有人均耕地不足0.4亩,不到全国人均耕地1.41亩的三分之一,也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
  面对市场上的粮丰油足,人们很容易会忽略缺粮少地问题,甚至面对宣传教育,不少人认为愁缺地、忧无粮纯粹是庸人自扰:舍弃了耕地和农业,把工业搞上去赚了钱,就可以买粮吃,即使减少了本地区的耕地和粮食生产,也可以靠其它地区调进粮食。这种想法忽视了全局利益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利益平衡问题,试想如果每个地区都打小算盘,都从自己一时一地的利益出发减田减粮,缺粮的又从哪里去调?
  早在上世纪末,国外就有人提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尖锐发问。如今,面对耕地减少的加剧之势,不少有识之士同样担心,按照这样的减少速度,中国的耕地还能不能养活中国人?这种担心不无道理,近几年来,我国耕地每年减少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亩。城市的不断扩张、各种开发区的设立、公路交通建设用地、工业占用耕地以及被荒漠化、被盐碱化等,正在吞噬着大片大片的农田,既带来了粮食的减产,也造成农民失业、失地等问题日趋严重。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之一,不仅关系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而且关系国家长远利益和民族生存根基。如果我们的大量耕地都被钢筋混凝土封起来,都被高楼大厦占用,我们的子孙后代凭什么生存?谈可持续发展也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树立土地忧患意识,确实需要和古人一样认识深、看得远:“但将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当前提出必守的耕地总量红线,目的也是为了留下方寸地,不断子孙路。
  尽管任重道远,但我们别无选择。首先要认真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实施土地用途管制,坚持建设用地总量指标不增加,耕地保有量指标不减少;其次是完善基本农田保护措施,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保证耕地不流失;三是节约集约用地,指导思想应该是尽量不用耕地、好地,而尽量用非耕地、劣地;珍惜每一寸土地,尤其要少占农田,千方百计提高土地利用率;不得不占用耕地的,要把非农建设用地“占一补一”落实到位,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土地复垦、开发、整理有效耕地面积,才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
其他文献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会议,纪念《源流》创刊20周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省原老领导朱森林、张帼英、张汉青、肖耀堂、陈坚为《源流》创刊二十周年题字;刚才省老促会名誉会长张汉青老领导、省期刊协会领导等同志分别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中国老促会、《中国老区建设》画报社专门发来贺信,充分肯定《源流》20年来在老区宣传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这充分体现了各界对《源流》的亲切关怀与高度重视。这里,我向源流杂志社表
期刊
我们认为,要想老区工作做得好,老区宣传工作就要做得实。因此,我们十分重视省老促会主管主办的《源流》杂志,对这面以宣传老区工作为主的媒体旗帜情有独钟,充分利用这个阵地宣传本地老区工作,让更多的人了解怀集老区,认识怀集老区,支持怀集老区的建设发展。  《源流》杂志是宣传老区、传递信息的主要阵地。通过它的宣传,怀集老区破危学校得以改造,有力地促进了老区的发展。在怀集老区学校改造之前,部分校舍残旧不堪,学
期刊
《源流》以传承老区精神、加强老区宣传、传播科学文化、促进老区建设为已任,立足广东,面向全国,已经成为老区的主要宣传平台,成为老区了解社会、社会了解老区的重要窗口。尤其自改版以来,《源流》杂志宗旨明确、中心突出、内容丰富、特色鲜明。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服务性、可读性于一体,栏目新颖、图文并茂、全情全力为老区建设鼓与呼,深受广大读者欢迎。是老区人民最好的精神食粮,更是广大群众的良师益友。  南雄
期刊
很高兴能参加《源流》杂志创刊20周年的座谈会。首先,我要向为《源流》杂志付出辛勤劳动和作出卓越成绩的老朋友、老革命和采编人员表示敬意。  我也是来自革命老区的,因为长期住在广州,回到老区家乡的机会比较少。但是,我的老区情结一直都很强烈。  没有革命老区,就没有全中国的解放,就没有现在的美好生活。“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求解放的历史,经过多少艰难曲折和坎坷,有成功,有失败,由于不懈
期刊
做好老区宣传工作,促使全社会了解老区、关心老区、支持老区,激发方方面面对老区“高看一眼,厚爱三分”的热情,加快老区建设发展的步伐,这是老促会的工作重点。茂名市老促会成立20多年来,历届领导都非常重视老区宣传工作,在新闻报道组稿、信息报送和老区刊物征订方面,坚持不懈地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每年都取得一定的效果。2013年6月市老促会换届后,在原来的基础上又采取了一些新措施,使老区宣传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期刊
《源流》这个名字,我们的前辈起得太好了!  《源流》,即源远流长。我们革命老区的历史,十分源远;发扬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搞好革命老区的建设和老区的发展,非常流长。革命老区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包含在《源流》中。革命源泉,一定会源远且丰,流长兼美!  《源流》从1994年2月创刊至今,已经历了20个春秋,已从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一个成熟的青年小伙子。  我们不会忘记,省的老领导一而再,再而三地支持
期刊
我很高兴能够参加这个座谈会,说句实在话,我是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参加这个会议的。因为我觉得,刚才张汉青老领导说得很对,没有老区,就没有新中国,我们老区对新中国的诞生,付出了很大的牺牲。另外,没有老促会这班老领导的努力,恐怕也没有我们老区不断的振兴和发展。所以,我的敬意,首先要给在座的诸位。今天,我们的《源流》杂志创刊20周年,首先,请让我代表广东省期刊协会,对《源流》创刊20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对《源
期刊
它,是一个用塑料制成的文具架。论价格,它值不了什么钱;论特色,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之处。但在我眼里,它却显得很珍贵。我曾几度搬家,别的杂物、衣服、家具,还有书籍等,丢弃了不少,但对于它,真有点情有独钟,我一直珍藏着它。直到今天,我把它摆上办公桌的桌面上,可以天天看到它,经常用上它。它是在1992年11月间,由省老促会的老会长罗天同志,代表省老促会和省新闻工作协会亲手赠送给我的,是广东省第一次“南粤老
期刊
20年前,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如今长成身健力壮的小伙;20年前,一棵细小稚嫩的树苗,如今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  今天,我们迎来了《源流》20周年华诞。  2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而对于《源流》——广东省唯一宣传革命老区的刊物,这期间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曲折艰辛!  “共有共办”,是省老促会和《源流》编辑部共同提出的口号。这些年来,无论在办刊的方针上,还是在刊物内容上,《源流》都
期刊
高潭镇中洞村坐落于海拔1400米的惠东莲花山深处,四周高山峻岭,古树参天,怪石嶙峋,羊肠小道曲折崎岖。  高潭是东江地区革命斗争的发源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区级苏维埃政权诞生地,这里曾发生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故事。中洞在东江革命史上被誉为“东江红都”。  2014年的春节前后,天气还很冷,然而这个偏远的老区山村人气很热,百姓心头很暖。  纪事一:惠州市四套班子领导到这里开展主题学习活动  1月27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