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国家政党民粹化问题研究——以北欧地区民粹主义政党为例

来源 :国外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77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西方多数国家的社会矛盾较为突出,民粹主义政党凭借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回应而崛起,并对传统主流政党发起了挑战.传统主流政党对此做出的反应主要有两种,要么为避免因民粹主义政党所关注的问题在舆论中变得过热而使之受益,选择压制有关议题;要么为排挤民粹主义政党而开始关注外来人口增多等民粹主义政党的核心议题.采取前一种策略的主流政党,被选民认为回避关键问题而导致选票向民粹主义政党流失,采取后一种策略的主流政党则在事实上有一定程度的民粹化.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变化趋势在经济状况相对稳定、社会矛盾相对缓和的北欧地区也已出现,表明西方政治越来越趋于激进化.
其他文献
期刊
城市发展折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发达经济体,正是由于许多城市经历了产业空心化、制造业岗位流失、劳动力市场两极化、中产阶级萎缩因而人口流失,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并催生了国家层面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政策倾向。大量城市发展的惨痛教训和个别城市的逆袭经验表明,对于城市发展来说,得人口者得天下。城市政府通过更好地提供地方公共品吸引潜在的迁移者,通过增加劳动力供给和降低投资成本等整体改善营商环境,保持城市发展活力。从这些经验教训中概括出来的特征化事实,对于中国在人口红利消失的条件下,保持制造业稳定和优化升级、增
“中国聚焦”网站(http://www.cnfocus.com)2020年1月22日刊登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理事长许庆琦(Koh King Kee)的文章《中国的崛起并不威胁自由主义国际秩序》(China s Rise Is No Threat to the 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经作者授权特发表译文如下。
2020年春节前后,新冠病毒疫情暴发,酿成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突发公共危机,对社会治理构成全面的严峻挑战。与此同时,国际上也出现了相似的危机与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部署疫情防控工作中多次就“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作出重要指示。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探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社会风险化解与公共危机应对等相关问题,《国外社会科学》杂志拟就“国际比较视野下的社会治理和公共危机应对”主题进行征文。今年下半年,《国外社会科学》将与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合作举办同主题学术研讨会(根据疫情变化,会议
期刊
新型冠状病毒大流行震动了世界,其漫长的阴影将伴随我们多年。它给人类带来了不可想象的挑战,并与一些负面的全球大趋势相互叠加。疫情后的世界将是多元的,面临多种发展路径的选择。发达国家的地位会相对下降,中美之间的紧张关系将加剧,地缘政治将有新的变化。市场与政府的协同作用会被改变,而不同制度之间的对抗将加剧。新自由资本主义与民粹资本主义殊途同归,无论哪一个都特别危险。我们需要通过以下三点来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逐步向新实用主义过渡,采取温和的经济策略,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层面上实现可持续发展。
意识形态以思想的力量渗透于政党和国家的兴衰机理之中,在民族复兴伟业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意义.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是理解和解读党百年奋斗史的重要线索.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认识和行动自觉,在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经验.进入新时代,面临错综复杂的内外环境,意识形态安全态势呈现许多新特征.立足党百年历史的新起点,必须从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的百年历程中汲取开创未来的智慧,以系统思维和创新思维强化顶层设计,打好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有准备之战和战略主动仗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中国共产党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富"理念,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构建共同富裕的经济基础,通过改革开放完善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通过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目标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当前,必须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进一步完善分配体制,从而使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的研究依赖大规模的调查数据,试图发现经济发展、文化变迁与政治发展之间的逻辑链条.这一领域最终形成了这样一个规范性和目的论性的理论范式: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丰富使个人从关注物质安全转向关注自我表达,而这一文化变迁增强了民众关注、参与政治的主观动机,推动了政治的发展变化.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理论对比较政治学中的政治文化、政治心理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也呈现出显著的西方中心主义特征.在20世纪下半叶西方政治学中的以美国和西欧政治制度为标准的"自由民主"规范同构的背景下,后物质主义文化变迁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操作化,以及常用测量指标是否具备跨国、跨地区可比性,已成为近年来公众意见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以全部7次世界价值观调查(1981—2020)为数据源,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及多元回归分析,从多个价值维度衡量了后物质主义主要指标的跨情境可比性及其相关变量.分析发现,后物质主义几个常用测量指标并不具备跨时空可比性.指标的跨情境差异既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财富分配水平的影响,也存在于不同文化背景之间,这对后物质主义理论的普适性和现存经验研究的方法取向提出了挑战.后物质主义价值应被视为第二次世界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