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解密档案:中国与苏联在出兵朝鲜决策上的博弈

来源 :世纪桥·纪实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uggid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美援朝是二战后最大的一场国际性战争。这场战争对于树立新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遏制美国在全球特别是在亚洲的扩张以及形成20世纪下半叶直至现在的政治格局,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在出兵朝鲜这一重大战略决策上曾与苏联进行了别样的博弈。
  
  一
  
  二战结束后,美苏以北纬38度线为界,分别占领朝鲜半岛。正如斯大林所言:“这次战争不比从前了。现在是,谁的军队到达哪里,谁就占领土地,也就在那里实行谁的社会制度。”美苏双方在组建朝鲜临时政府问题上无法妥协,开始在各自的占领区内单独行动,朝鲜半岛南北双方先后成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美苏都加紧加强韩国和朝鲜军队的武装力量。到1949年底,韩、朝拥有的武装力量都已超过10万人,朝鲜还配备了T-34型坦克和大约150架战斗机,在重武器上优于韩国。朝、韩都希望以自己的意愿和方式实现半岛的统一,双方不断发生武装冲突,内战已经不可避免。金日成屡次表示要以武力统一国家,但斯大林担心朝鲜发动战争会使苏联与美国直接对抗,对金日成的诉求一再加以制止,并表示苏联对朝鲜的援助目的在于加强其防御能力。
  金日成不甘心自己的战争计划受阻于莫斯科,于是转过来试探毛泽东的态度。1949年5月,金日成派人民军政治部主任金一秘密访问北平,与毛泽东商谈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编制中的朝鲜师转属朝鲜人民军的问题,并表露了准备对韩采取军事行动的意向。当时,解放战争还在继续,新中国尚未建立,国家统一仍未实现,毛泽东不赞成朝鲜的计划。他同意在朝鲜需要时,把人民解放军中的两个朝鲜师移交给朝鲜,如果朝鲜半岛发生战争,中国“将提供力所能及的一切援助,特别是上述师的给养和武器”。但是,毛泽东劝告朝鲜同志,即使在美国撤军而日本人也没有回来的情况下,也“不要向韩国发动进攻,而是等待更有利的形势”。在中国革命还没取得完全胜利的情况下,毛泽东不希望朝鲜发动战争。在新中国建立后,他依然认为朝鲜不应该用军事手段实现国家统一。对于毛泽东的看法,斯大林也表示支持。
  但是,在中苏盟约签订之前,斯大林改变了他的朝鲜政策。1950年1月5日和12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和国务卿艾奇逊分别发表声明和讲话,宣称美国的安全线既不包括台湾,也不包括韩国,美国不会为了保护这些地方采取直接的军事行动。金日成所盼望的“有利形势”似乎是出现了,斯大林也据此认为美国卷入亚洲军事冲突的意志开始弱化。美国在中国共产党解放中国大陆时没有出兵干预,也绝不会为了一个远离冷战中心的朝鲜半岛大动干戈,加上1949年8月苏联第一次核试验成功而掌握了原子弹的制造技术,以及因北约的建立所导致的苏联与西方国家关系的严重恶化等国际因素,斯大林决定支持金日成发动统一战争。
  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让苏联驻朝大使什特科夫转告金日成,对韩国发动战争必须经过充分准备和严密组织,苏联愿意在朝鲜半岛的统一问题上帮助金日成。当时,毛泽东正在莫斯科,但斯大林始终没有向他透露任何信息。在毛泽东谈到中共中央决定将人民解放军中的12000名朝鲜族官兵连同装备的武器全部移交给朝鲜人民军时,斯大林仍然没有向毛泽东透露他已经作出支持金日成发动统一战争的决定。因为他知道在中国完成国家统一之前说服毛泽东帮助朝鲜人的可能性不大。对于半岛局势,毛泽东仍然认为朝鲜局势不是北方如何进攻南方的问题,而是北方如何防御南方的问题。他不想因朝鲜半岛发生战争影响解放台湾的进程。
  金日成得知斯大林立场转变后异常兴奋。3月30日,金日成和朴宪永赴莫斯科,同斯大林商量发动战争问题。在会谈中,金日成向斯大林报告说,朝鲜北方和南方都在为统一做准备,但形势对北方更有利。对于斯大林最为关心的美国是否会出兵干涉的问题,金日成信誓旦旦地保证美国不会参与这场战争。因为这次战争是一次果断的突然袭击,届时将会有20万韩国共产党员起义,加上南方游击队配合作战,朝鲜将在三天之内取得胜利。即使美国有心干预,也没有时间进行军事准备和部署。金日成的保证更加坚定了斯大林支持并帮助金日成发动战争的决心。
  在与金日成商定发动战争的计划后,斯大林才让罗申向毛泽东通报金日成访苏的消息,至于密谈的具体内容,则让金日成亲自到北京向毛泽东进行通报。5月13日凌晨,金日成秘密飞抵北京。在莫斯科已经满足他的一切要求,且不打算向毛泽东要求援助的情况下,金日成向毛泽东等领导人通报了斯大林同意他采取军事行动的决定。这让毛泽东感到非常意外,他立即中断会谈,紧急约见罗申,希望斯大林能立即就此问题亲自作出说明。
   5月14日,斯大林告诉毛泽东,鉴于国际形势已经改变,他同意了金日成关于发动战争统一国家的建议。他在电报中再次重申朝鲜“问题最终必须由中国和朝鲜同志共同解决,如果中国同志不同意,则应重新讨论解决这个问题。”在既成事实的情况下,毛泽东无法反对斯大林作出的决定。
  
  二
  
  由于斯大林的坚决支持,毛泽东没有表示异议。金日成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迅速制定了作战计划并付诸实施。6月25日,朝鲜人民军向韩国军队发起“反攻”,朝鲜内战爆发。美国的迅速反应证明了斯大林对美国亚洲战略的认知是片面的,而美国也对苏联支持朝鲜发动战争的动机做出了过激的反应,认为朝鲜内战是苏联操纵的“使用武装的侵犯与战争”对所谓自由世界“独立国家”的征服,是共产主义向自由世界的挑战。战争爆发当天,美国政府谴责朝鲜的行动是侵略行为,并很快派遣驻日本的美军援助韩国。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声明,宣布美国将从军事上支持韩国军队作战,并宣布“台湾未来地位的决定必须等待太平洋安全的恢复,对日和约的签订或经由联合国的考虑”,他还命令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以阻止中国大陆对台湾可能发动的军事行动。美国对朝鲜的局势作出反应本在中国领导人的意料之中,但美国强烈且快速的反应却出乎意料之外,特别是美国第七舰队开赴台湾海峡,完全打乱了中共中央解放台湾的安排,严重威胁着中国国家安全。对此,中国领导人也迅速作出了强烈的回应。
  6月28日,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发表讲话,强烈谴责美国干涉亚洲事务和中国内政的侵略行为,号召“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民团结起来,进行充分的准备,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同一天,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对外发表声明,谴责美国破坏联合国宪章的侵略行径,揭露了美国侵略行动可能造成的危险,并呼吁“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正义和自由的人类,尤其是东方各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一致奋起,制止美国帝国主义在东方的新侵略。”尽管中国领导人对美国介入朝鲜战争作出了强烈的谴责,但中国国内恢复和重建经济的工作重心并没有因此而立即转移。6月30日,就在美国国会批准美军全面介入朝鲜战争的当天,中国政府院公布了《土地 改革法》,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同一天,中央复员委员会按照预定计划下达了《军委、政府院关于1950年复员工作的决定》,开始了建国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复员工作。周恩来在当天与肖劲光谈话中指出,中国在外交上要谴责美帝国主义侵略台湾、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在军事上陆军要继续复员,加强海、空军建设,推迟解放台湾的时间。上述情况表明,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中国领导人仍然将主要精力放在解决国内问题上,并没有因为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而完全放弃解放台湾。
  由于美国的地面部队已经在朝鲜参战,朝鲜战争长期化很难避免,还会带来一系列复杂问题。为保持中朝两党两军之间的联系并及时了解战场的变化,6月30日,周恩来派柴军武(即柴成文)以使馆政务参赞的名义去朝鲜。应朝鲜的要求,中国将东北军区部队中200名朝鲜族干部由军区集中送回朝鲜,加强朝鲜人民军的干部队伍。同时,苏联政府提出了请中国政府允许经长春铁路和中国领土向朝鲜运送军用物资的要求,中国政府表示同意。
  与中国领导人强烈谴责美国干涉朝鲜事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苏联领导人在外交上保持低调。苏联政府在战争爆发36个小时内没有公开表示对朝鲜的支持,苏联媒体对于战争的报导也非常之少。美国驻苏大使柯克向苏联外交部递交美国政府声明,希望苏联从中调停以停止战争,苏联外交部长维辛斯基和副外长葛罗米柯都予以回避。苏联领导人在战争爆发后没有立即表态主要是不想让外界知道苏联对朝鲜战争的支持,并且由苏联军事顾问协助指挥的朝鲜人民军在战争初期进展顺利,苏联领导人相信朝鲜战争一定会在美国全面介入前结束。因此,苏联外交部拒绝美国调停朝鲜战争的要求。出于外交姿态上的低调和对战争形势的乐观估计,苏联拒绝返回联合国安理会讨论朝鲜问题。在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美国操纵联合国安理会轻而易举地通过了谴责朝鲜侵略并由联合国提供援助打击朝鲜的提案。美国操纵联合国采取干涉行动出乎斯大林的意料,让他觉得必须加大对朝鲜的军事援助,加快战争进程,争取在美国全面介入前结束朝鲜战争。7月1日,斯大林致电什特科夫,对其没有详细报告朝鲜司令部的作战计划表示了不满,要求人民军“必须坚决地继续进攻”,因为“韩国解放得越快,外国干涉的机会就越少。”同时他建议朝鲜政府对美军的袭击与干涉提出公开抗议,并让什特科夫转告金日成,苏联将“完全满足朝鲜人关于供应弹药和其他军需品的申请”。
  由于美国卷入,朝鲜战争的发展态势很快就出现斯大林不愿看到的情况。7月2日,什特科夫向斯大林报告说,“随着人民军战斗开始获胜,特别是解放了汉城之后,居民表现出普遍高昂的政治热情。”“然而,由于美国的广播大规模开展反对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宣传,美国空军频繁袭击北朝鲜和韩国的居民点、生产设施和军事目标,居民的政治情绪有些沮丧。个别人开始不相信能够取得最后胜利,情绪低落,而在解放区,少部分居民持观望态度。”“有些领导人(其中有金枓奉、洪命熹)认为靠朝鲜军队进行反美战争有困难,并以谨慎的方式向金日成探听苏联对此问题的态度”。7月4日,什特科夫致电斯大林,除请求苏联供应组建2个师12个营海军陆战队和组织警卫队的重型武器外,还请求斯大林准许向朝鲜人民军的每个方面军派遣苏联军事顾问,允许军事总顾问瓦西里耶夫和苏联军官组同前线司令部一起赴汉城,并常驻司令部。对于朝鲜提供武器援助的要求,斯大林予以完全满足,但对于把苏联军事顾问随人民军一起派往前线的请求,他则坚持苏联军事顾问不准越过三八线的原则而加以拒绝,认为瓦西里耶夫“住在平壤更为适宜”。
  朝鲜人民军在战前主要由苏联军事顾问负责训练,在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之前苏联军事顾问在作战计划的制定和作战行动的指挥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缺少苏联军事顾问的参与,在美国海军和空军的打击下,人民军在组织指挥上出现了严重的混乱,军心开始动摇,士气逐渐低迷。为此,什特科夫再次向斯大林转交了金日成的亲笔信。金日成恳求斯大林允许在朝鲜前线司令部和两个方面军司令部里使用25-35名苏联军事顾问。事已至此,斯大林不能再回避,虽然他将朝鲜人的失算迁怒于什特科夫,但他还是同意按金日成所要求的数量派出军事顾问,让他们乔装成《真理报》的记者到前线参谋部和方面军部队中参与指挥。他还特别要求什特科夫对苏联政府负责,保证苏联军事顾问不落入敌人手中。
  由于金日成保证朝鲜可以速战速决,因而苏联没有对朝鲜战争长期化做好充分的准备。在美国快速介入引起战局猝然变化的情况下,估量这场战争的走势并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政策,便成为苏联领导人的当务之急。斯大林开始考虑如何促使中国这个新盟友介入朝鲜战争。
  此时,中国领导人也开始为防止局势恶化作准备。7月2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就朝鲜问题进行讨论,之后周恩来约见罗申,向他通报中国政府对于美国及受其操纵的联合国的声明的立场,转告了中国对于美军可能在仁川地区登陆的判断。最后,周恩来告诉罗申,中国政府为防备局势逆转,准备在中朝边境集中9个师的兵力,美国军队不过三八线则罢,一旦越过了三八线,中国人民解放军便以志愿军的形式入朝协助朝鲜人民军抗击美国军队。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希望听取斯大林的意见,同时希望苏联空军能够对这些部队提供空中掩护。
  这是中国政府向苏联领导人表明中国准备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态度,但条件是美军越过三八线,苏联出动空军担负掩护任务。当时朝鲜人民军还在继续向南推进,不存在美军越过三八线的问题。但中国领导人的表态无疑是斯大林所期望的。7月5日,斯大林让罗申转告周恩来,认为中国的作法是正确的,中国应立即在中朝边境集中9个师,在敌人越过三八线时进入朝鲜作战,斯大林承诺将尽力为这些部队提供空中掩护。与此同时,苏联政府则没有在国际舞台上采取行动防止美国扩大战争。对于美国采取封锁朝鲜海岸的行动,苏联只是进行了谴责与抗议;对于美国操纵联合国组建“联合国军”准备干预朝鲜战争的活动,苏联依然没有立即派代表返回联合国安理会行使否决权,使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了组建“联合国军”的决议;对于英国驻苏大使凯利提出的由苏联政府对朝鲜施加影响,促使人民军退回三八线,以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建议,葛罗米柯以苏联政府“不容许外国对朝鲜内部事务进行干涉问题”为由予以拒绝。
  7月13日,斯大林来电向中国领导人询问,中国是否已决定在朝鲜边境部署9个师。如果中国已做出决定,那么苏联将给中国派来一个喷气式歼击机师掩护这些部队。苏联打算用两三个月的时间,由苏联飞行员教会中国飞行员,然后将全部装备移交给中国。
   其实,在斯大林来电催促之前,中共中央已经在着手进行准备。7月7日和10日,在毛泽东的委托下,周恩来负责召开了讨论保卫国防的第一次会议。会议做出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抽调4个军、3个炮兵师和3个空军团共25.5万人组成东北边防军,限8月5日前在东北集结。
   东北边防军建立后,以美军为假想敌进行突击训练,中央军委还计划给东北边防军改换苏式武器。因苏式武器还未运到,各部队的装备还都是以往战争中的缴获品,出自许多国家,型号杂乱不堪,弹药供应难以保障。8月5日,中央军委指示东北边防军,要准备于9月上旬能作战。此时,朝鲜人民军已经将韩、美军队压缩到洛东江东南部只占朝鲜总面积8%的地域内。但中共中央考虑到朝鲜问题已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还是加紧进行应付最坏情况的准备。
  
  三
  
  1950年9月15日,美军在仁川登陆成功,迅速攻占了仁川港和汉城,将朝鲜人民军主力截断在半岛南部。当朝鲜处境危险之际,苏联采取了撤退在朝人员并不肯以实力援助的脱身政策。此前,美国还担心过度刺激苏联,没有最后决定向北越过三八线,鉴于苏联的退缩政策,杜鲁门正式授权麦克阿瑟,可以在三八线以北进行军事行动。
  战争形势逆转后,金日成以朝鲜劳动党中央的名义给斯大林写信,如果韩国军队和“联合国军”向北越过三八线,请斯大林给予直接军事援助。如果苏联不能直接出兵,则请中国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国际志愿部队,给予军事援助。斯大林除了答应给金日成送去6个师的补给和装备外,没有对金日成作出答复。10月1日,苏联驻朝鲜首席军事顾问马特维耶夫向斯大林请示,他是否可以建议金日成请求中国给朝鲜派来1500名以上司机。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回复马特维耶夫,同意他向金日成提出请求中国向朝鲜派遣司机的建议,但不能说是莫斯科的意见。
  朝鲜战争态势的突变使中苏两国领导人都开始思考如何为朝鲜解困。毛泽东多次主持会议,商讨应对方案。而斯大林则是直接催促中国出兵,让中国来承担救援朝鲜风险。10月1日,斯大林致电罗申,要求其立刻转交毛泽东和周恩来。斯大林说他在远离莫斯科的地方休假,与朝鲜战争有些脱离。“朝鲜同志那里的形势非常困难”,“如果您认为用军队帮助朝鲜是可能的,那么应当立刻向三八线派出哪怕是5-6个师,以便朝鲜同志在中国军队的掩护下能够在三八线以北组建后备部队。中国师可以作为志愿军出现,当然是由中国指挥官领导。”最后,斯大林饶有深意地补充道:“对朝鲜同志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不想把这件事告诉他们,但我不怀疑,他们知道这件事之后会高兴的。”
  几乎在毛泽东收到斯大林电报的同时,朴宪永也带着金日成的求援信来到中南海。看完斯大林“非常客气但十分坚决”的电报和金日成的求援信,毛泽东又听取了朴宪永对朝鲜战局的介绍。他立即召集周恩来、朱德、刘少奇召开紧急会议。毛泽东明确表态,要支持朝鲜战争。如果不予以支持,会让美国更加猖獗,这对朝鲜、中国和整个东方都是不利的。但是,支持朝鲜肯定要承担风险。10月2日下午,毛泽东亲自给斯大林起草了一份长电报。毛泽东在电报中分析了中国出兵朝鲜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说中国已经决定“派一部分军队至朝鲜境内和美国及其走狗李承晚的军队作战”,并对中国出兵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作出了预测,对敌我的优劣进行了对比,对出兵的作战方法和战略部署作出了安排,同时也向斯大林提出了苏联为保障出战胜利所必需提供的支援。可以看出,毛泽东此时已经有了出兵的思想准备。但在随后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大多数与会者不赞成出兵,原拟定率兵援朝的林彪也称病推辞,毛泽东拟好的电报因此没有发出。
  10月3日,毛泽东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重新起草了一份电报,通过罗申发给斯大林。毛泽东在电报中表示,中国曾计划在敌人向三八线以北前进时,向朝鲜派出几个师去援助朝鲜。但是经过详细考虑,现在中国认为这样做可能引起严重的后果。第一,中国军队装备很差,同美军作战没有必胜的把握,派出几个师很难解决问题,敌人可能迫使志愿军后退;第二,这样做很可能会引起中美之间的公开冲突,把中国整个和平建设计划完全打断,国内许多人会对此不满,而且苏联也可能被拖入战争。因此,中国认为“现在最好是忍耐,不出兵,积极积蓄力量,与敌人发生战争时这样做将更为有利。”毛泽东告诉斯大林,对于援助朝鲜的问题还没有作出最后决定,这只是中共中央的初步意见,想同斯大林商量。如果斯大林同意,中共中央准备派周恩来和林彪乘飞机去斯大林的休养地讨论这个问题,并报告中国和朝鲜的形势。罗申在电报上附上了自己的评价,认为毛泽东的答复证明中国领导人改变了原来在朝鲜问题上的立场,这个答复与他们从前的估计截然相反。罗申推断,已经形成的国际局势和朝鲜形势的恶化,还有英美集团通过尼赫鲁玩弄阴谋诡计,才让中国领导人保持忍耐和克制,以避免冲突。
  毛泽东暂不出兵的电报是出于一种策略上的考虑,是希望打探如果因中国出兵朝鲜而将中国和苏联都拖入战争时苏联会采取什么措施,同时也是向斯大林强调中国不出兵是因为武器装备差,争取苏联为志愿军提供武器装备和空中掩护。中国领导人的立场是不到万不得己,决不轻易出兵,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外交途径制止美军越过三八线。10月1日,美军越过三八线,并继续向北进犯,并派遣空军侵入我东北领空。10月3日,周总理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为避免同美国的战争做最后一次外交努力。他请印度方面将中国政府的警告转告美国,现在“美军企图越过三八线,以扩大战争,我们要管,这是美国政府造成的严重情况。”中国政府“主张朝鲜事件应该和平解决,不但朝鲜战事必须即刻停止,侵朝军队必须撤退,而且有关国家必须在联合国内会商和平解决的办法。”然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美国人却将中国政府的严正警告看作是“虚声恫吓”,把潘尼迦视为“共产主义者的代言人”,对中国的警告置之不理,继续派部队越过三八线。在此情况下,10月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出兵援朝的问题。在10月5日的会议上,彭德怀慷慨陈词,支持毛泽东出兵援朝的意见,促成会议作出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会议决定派周恩来紧急秘密出访苏联,同斯大林商讨苏联提供军事援助和出动空军掩护的问题。
  收到毛泽东暂不出兵援朝电报后,斯大林意识到如果中国不出兵,朝鲜半岛将会被美国占领,那对苏联的远东利益无疑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这是斯大林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看到的结局,但苏联又不能直接出兵和美国交战。因此,他决定继续鼓动毛泽东出兵朝鲜。10月5日,苏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会议进行了讨论。会后,斯大林给毛泽东回电,分析了中国出兵朝鲜的利弊,并同意就有关问题与周恩来和林彪进行会谈。
  10月7日,毛泽东通过罗申致电斯大林,表示初步同意出兵朝鲜,但不是6个师,而是9个师;也不是马上就派出,而是要过一段时间再派。他请斯大林接见周恩来和林彪,同他们详细商谈。毛泽东在此前后还向罗申表示,现在向朝鲜派遣中国军队有利,中国没有权利不派兵。他希望苏联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军队,对于苏联提供的武器,中国政府现在不可能用现金偿还,希望作为贷款得到这些武器。
  10月8日,毛泽东签署了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任命彭德怀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命令志愿军作好准备,待命出动,并将这一决定向金日成作了通报。同一天,周恩来与林彪秘密前往苏联与斯大林协商苏联出动空军和援助武器事宜。当天,发生了美国飞机袭击苏联境内约100公里处的军用机场事件,苏联十多架飞机被击中,一些飞行员和地勤人员受伤。苏联向美国提出抗议,美国以意外为由,向苏联进行了公开的道歉,并对参与此次行动的飞行员作出了轻微的处罚。斯大林当然知道这不是一次意外,而是一次示威,是美国阻止苏联介入朝鲜战争一次意味深长的警告。这次事件对一直避免与美国发生正面冲突的斯大林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很快就体现在违背出动空军掩护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承诺上。
  10月11日,周恩来和林彪抵达黑海海滨的克里米亚,与斯大林和其他苏联领导人会谈。周恩来向斯大林详细说明了中共中央对朝鲜局势的分析和出兵朝鲜的考虑,以及出兵援助朝鲜的情况,陈述了中国存在的具体困难,同时询问了苏联方面在援助朝鲜问题上的计划。
  斯大林表示,苏联虽然设想过帮助朝鲜,但苏联政府早已声明苏军从朝鲜全部撤出,所以现在不能再出现在朝鲜战场上,更不能与美国直接对抗,否则国际形势将更加复杂。周恩来指出,只要苏联同意出动空军给予空中掩护,中国就可以出兵援助朝鲜。同时要求苏联为中国抗美援朝的军事行动提供武器装备,并向中国提供各种类型的武器与弹药。
  斯大林在中国请求提供军事援助的问题上没有表示异议,还同意向中国提供武器装备和制造技术,但他以苏联空军没有准备好为由,表示要两个月至两个半月内才能出动掩护志愿军作战。会谈结束后,斯大林与周恩来联名致电毛泽东,说明苏联空军不能按期出动。10月12日,斯大林致电金日成,让他组织疏散,将人民军向北撤离,到中国东北组织流亡政府。
  斯大林拒绝兑现他三个月前作出的出动空军的许诺,并对金日成完全置之不理,这出乎中国领导人的意料。这意味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如果马上出兵朝鲜,将在完全没有空中掩护的状态下作战。即使苏联在两个月至两个半月后出动空军,恐怕到时战争局势已经更难控制。如果让金日成到东北组织流亡政府,美军压到鸭绿江边,将会严重威胁中国东北安全,危及东北的重工业,影响中国的政治稳定,在精神上对刚刚站起来的中国人民也会造成负面影响。
  由于斯大林违背出动空军的承诺,中共中央不得不重新研究出兵朝鲜问题。10月12日20时,聂荣臻急电彭德怀、高岗和第13兵团领导人,出兵命令“暂不实行,十三兵团各部仍就原地进行训练,不要出动”,同时指示高岗和即将赴朝鲜会晤金日成协商有关于志愿军出动作战事宜的彭德怀,立即回北京。10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经过讨论一致认为,即使苏联两个月或两个半月不能出动空军掩护,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还是最为有利。当日22时,毛泽东将讨论结果电告周恩来,要求他与苏联方面再进行协商。
  此时,周恩来已经由斯大林在黑海的疗养地回到莫斯科。接到毛泽东的电报后,他紧急约见莫洛托夫,要他立即向斯大林报告毛泽东电报的内容。斯大林同意以信用贷款的方式向中国军队提供军事装备,并承诺将在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出动由16个喷气式飞机团组成的志愿空军掩护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作战。在得到斯大林的答复后,10月14日,周恩来再次致电斯大林,向斯大林提出8个问题,其中包括:苏联空军在出动16个团的喷气式飞机之后,可否继续出动轰炸机至朝鲜配合中国军队作战?苏联政府除派志愿空军参加朝鲜作战外,可否加派掩护空军驻扎中国近海各大城市?除飞机、坦克、火炮和海军装备外,苏联政府在汽车、重要工兵器材方面的援助,能否给予同样的信用贷款条件?并附上了中国政府军事装备订货清单。得知中国决定出兵后,斯大林的第一反应是让什特科夫转告金日成,让他取消到中国东北组建流亡政府的计划。
  在此后的几天里,斯大林与莫洛托夫就周恩来提出的问题进行了具体讨论,最后同意在中国出兵的时候以信用贷款的方式提供军事装备。但是,在周恩来准备回国之时,斯大林让莫洛托夫通知周恩来,苏联将只派空军到中国境内驻防,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后也不准备进入朝鲜境内作战。斯大林从原来拖延两个月或两个半月内出动空军的立场上再度后退,索性拒绝出动空军掩护中国入朝部队。这种为自身利益而出尔反尔的态度,使中国面临着新困难,原先准备“忍受”一段时间变成要在完全没有空军掩护的情况下作战。10月17日上午,收到周恩来从苏联发来的电报后,毛泽东通知志愿军停止执行19日入朝的命令,同时指出:“先头两军准备于19日出动,明(18日)日当再有正式命令”,并通知彭德怀和高岗火速回京商量。
  10月18日,在毛泽东主持下,中央召开会议再度研究出兵问题。周恩来在会上介绍了去苏联同斯大林、莫洛托夫会谈的情况。虽然斯大林不同意出动空军掩护,但毕竟答应给中国军事援助。中央下定最后决心,中国人民志愿军按预定计划于19日入朝作战。至此,由于苏联对于出动空军的态度一再退缩,中共中央经过数次的反复决策,最终决定出兵朝鲜。
  10月19日傍晚,中国人民志愿军在鸭绿江边完成集结,天黑后开始过江进入朝鲜,开始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牺牲浴血奋战,为捍卫国家安全、援助朝鲜人民和维护亚洲及世界的和平,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本文作者:空军航空大学研究员)
   责任编辑:褚永慧
其他文献
1950年2月27日,是黑龙江人民难以忘怀的日子。这天,毛泽东在圆满结束访问前苏联的归国途中,视察了哈尔滨市。这是毛泽东一生中唯一的一次来黑龙江省(当时为松江省)视察。新中国成立之初,我们党正面临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的历史转折时期,城市正处在恢复和发展的关键时刻,毛泽东能莅临黑龙江省,体现了他对北疆边陲省份的极大关怀。毛泽东这次视察活动,特别是他留给黑龙江的五幅珍贵题词,是黑龙江当代历史上一次具
期刊
东宁县位于黑龙江省最东南端,1990年开通国家一类陆路口岸,气候温和湿润,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美誉。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和风惠雨,东宁人民加快“追赶跨越,富民强县”步伐,实现了由封闭、贫穷、落后的边陲小县,向开放、富裕、文明、和谐的沿边开放城市的历史性跨越,荣膺黑龙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十强县、全国平安县、全国文明县、全国卫生县、中国黑木耳第一县等殊荣。  ——由经济弱县向全省“十强县”腾飞。思维决定行为
期刊
在20世纪50年代初,曾经有这样一艘船,航行在中美两国之间;也曾经有这样一批青年人,他们怀抱着科学救国的理想,乘坐这艘船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朱光亚、梁思礼、侯祥麟等等,他们的选择改变了中国科技的发展历程。    梁思礼在船上得知新中国诞生的消息时,做了一面五星红旗并举行了别开生面的庆祝会    1949年9月,“克利夫兰总统号”一次普通的航行——从美国的旧金山出发,途经檀香
期刊
2009年5月30日,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成立70周年纪念日。  70年来,抗联三路军与日本侵略者进行艰苦卓绝、浴血奋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朝阳山麓至今令人难以忘怀;龙北部队不畏强敌、宁死不屈的崇高的民族气节,在讷漠尔河畔永远为后人所铭记。这种伟大的抗联精神,是五大连池人为之自豪并永世传承的宝贵精神财富。抗联三路军将士在五大连池的光辉战斗历程,将永垂史册。    英明的战略转移    1931
期刊
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党员、胸外科专家;1938年他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1939年11月不幸病逝。1939年12月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为其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书写了挽词:“学习白求恩同志的国际精神,学习他的牺牲精神、责任心与工作热忱”;并于12月21日为八路军政治部、卫生部编辑的《诺尔曼·白求恩纪念册》撰写了《纪念白求恩》一文,后来编入
期刊
各位代表:  我受第七届常务理事会委托,代表黑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对第七届理事会工作的简要回顾    黑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第七届理事会自2001年7月开始,至今已工作七年多。七年来,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的指引下,学会在学术研究、教学、史料征集和党史宣传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本届理事会在省社科联领导和省委党史研究室的指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
期刊
1963年至1966年上半年,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四清运动,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厚的一笔。全面深入地研究这个运动,以及准确全面地研究中共中央指导这个运动的相关指导思想,特别是研究中共中央具体负责领导这个运动的领导人的相关指导思想,对于深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研究,对于科学地总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经验,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研究,对于
期刊
绑来了个大富翁    1927年9月,秋高气爽。在广东开往上海的鸿远号客轮头等船舱里,一位头戴礼帽、身穿长衫、一口粤腔的中年男子一直低着头在翻看香港的《大公报》,他身旁站着一位20来岁西装革履的青年侍从,除偶尔往中年男子的茶杯里添点水外,一直不苟言笑地站在他的身后。  客轮停泊在上海码头了。中年男子戴了一副黑色墨镜,拄着龙头拐杖,缓步上岸了。  “先生,我们身后有人跟踪。”跟在他身后,手里提着一只
期刊
1942年8月,东北抗联主力转移苏联成立抗联教导旅。在国内只留下为数不多的几支抗联小部队坚持战斗。于天放带领的这一支部队,一直坚持到1944年12月19日在绥棱被捕,成为在国内坚持抗战的最后一支小部队。而杜希刚就是这支小部队的重要一员。    参加革命    杜希刚,原名杜希宝,1920年8月14日出生于黑龙江省汤原县望江镇西复中村东关屯的一个贫农家庭。自小给地主放牲口,当过半拉子,练得一手好庄稼
期刊
2009年6月10日,是张兰生诞辰100周年,也是他壮烈殉国68周年。他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民族的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张兰生,原名包巨魁,满族,1909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1919年,考入呼兰模范小学读书。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张兰生在反帝爱国运动的浪潮影响下,与同学发起成立“呼兰县学生联合会”,开展声援上海工人的学生运动。他们游行示威,散发传单,宣传演讲。1925年秋,张兰生考入呼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