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以后第三人称代词“伊”、“渠”的演化——兼与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商榷

来源 :励耘学刊:语言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ecc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力先生(《汉语语法史》对第三人称代词“伊”、“渠”的分析值得商榷。本文结合宋、明、清时期的一些语言现象,对王力先生的说法加以修正,分口语、浅近文言和正式书面语言三个方面来考察“伊”、“渠”演变成“他”的历史时期。其实,在浅近文言中,“他”于明代中期完全取代了。伊”、“渠”的语法地位,口语中的这个替代应该更早,而在正式书面语言中,宋、元、明时期一直使用的“渠”在清代被“伊”代替,“伊”到新文化运动时才被“他”代替。本文还提出,汉语史研究中语料的选择,要兼顾口语、浅近文言和正式书面语言三个方面。
其他文献
对荧光假单孢菌(P.Fluorescens)PS-1菌株的工业发酵培养基成分和发酵条件进行了研究。通过单因子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最佳培养基组成:可溶性淀粉10g/L,豆饼粉15g/L,葡萄糖3g/L,KH2PO4 0.
孟子认为,礼貌行为来源于人类“恭敬”、“辞让”的天性,是一种内外统一的交际理想。选择不同礼貌形式的最重要依据是交际双方的道德水平状况,而实施礼貌的根本原则是信任并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