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改革,尤其是高等教育改革,是每一个国家在其社会发展过程中都经历过的。本文以日本为例,通过分析日本高等教育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本世纪初的发展轨迹来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日本高等教育的历史背景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其高等教育,尤其是私立大学,主要由一些大的财团支持,并没有受到政府层面的重视。但是,不重视并不代表不控制。相比较而言,日本政府对国立、公立高校的限制更多一些,如对于其课程设置、课程评估、修业年限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因此,当时日本的很多政客、社会学家及教育家们都认为政府最好不要插手高等教育,以便让高校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和自治。
应该说日本高校在20世纪60年代享有一个“繁荣时期”,这主要归功于日本战后的鼓励生育政策以及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高就业率。在当时这一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利好”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消化了近80%的新生,这也使得政府不用加大对于国立、公立大学的财政投入,只是继续实行严格的政府统一督导、监管的方针,对于私立高校也基本上采取“无财政支持,无硬性管理”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私立大学的蓬勃发展对于日本国立、公立大学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大量生源都被办学相对灵活的私立大学吸引了。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高校校园掀起了反对学术“旧的权利结构”的思潮,这迫使政府、教育家们开始认真思考高等教育改革。为使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更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日本进行了大力推进大学结构调整的改革。在政府的支持下,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国立、公立高校开始改革和创新。其内容主要包括:改革本科课程设置,使其更加弹性、灵活,引入由学生参与并进行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实行学校之间的学分相互转换,新型院系不断产生,所有高校开始加强和扩张研究生教育并进行了研究生院制度改革。通过对研究生院的改革使研究生教育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吸引学生入学及完成学业。其主要改革包括:一是研究生院的入学资格及完成学业的年限更加弹性化;二是除了培养专门的研究者以外,研究生院还要培养各个生产实践领域的高级技术人员;三是为在职人士提供专业继续教育。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几个特点
1.给大学“松绑”
日本长期以来的一些官僚政策束缚了高校,尤其是公立高校的发展。通过变革,政府教育部门不再对高校科目划分及相应的学分标准作出硬性规定,把权力交给了大学。高校可以更加灵活地设置本科阶段的课程,很多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加强了实践教育,增设了一些新的科目;各高校制定了自己的评估体系,越来越多的高校邀请包括学生在内的第三方参与课程与教学体系的评估。另外,很多高校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来重组本科教育。但是,由于政府始终控制着分配资源、建立新学科的权利,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很多主要方面政府并没有真正、完全地给大学“松绑”或放权,仍有很多规章制度限制高校的自主发展。而且由于日本的国立大学办学完全靠政府支持,财政上的不自治也使得某些改革没有完全实现。这一状况直到21世纪初,日本国立大学实行高校法人化之后才得到彻底改观。
2.高校法人化
高校法人化可以说是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大亮点。从2004年开始,日本政府对全部的国立大学进行了法人制度改革。在高校实行法人化改革之前,日本国立大学的行政制度僵化,教师、职员竞争意识薄弱,管理层也缺乏经营观念。改革之后,大学有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校长的权限大大增加,第三方评估机制产生。与此同时,为了增加学校的收入,高校尽可能压缩教师数量,这样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与竞争压力。可以说,高校法人化激发了日本国立大学的活力,因为学校需要自己经营管理,这样一方面使各大学明确了自己的办学个性与特色,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各大学的人才培养职能,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只有大学的“产品”,即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才能良性发展,因此各大学对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培养更加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日本大学的法人化改革从体制上理顺了政府监管与大学自治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大学内部由教授所代表的学术权力、由校长所代表的行政权力和由学生及社会所代表的评价权力这三方之间的一种权利平衡。
3.认识到高等教育是未来重要的经济来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高等教育的价值被政府、商业界和高等教育圈大大地低估了。原因之一是当时只有少数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能够在高等教育圈以外有用武之地,时至今日日本大学的基础研究仍大多是重研究、轻实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日本民族在21世纪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由高校等科研机构所带来的科学及高科技的成果和进步上。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就在公众对于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期待值越来越高时,日本政府在对高校的财政支持上出现了问题。由此可见,政府如何保证对高等教育良性的、理性的支持,是高等教育在未来发挥重要经济作用的有力保障。同时,如何推动大学加快高新技术的开发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改变因为大学所产出的科研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产业而影响到国际竞争能力的现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4.高等教育国际化
日本为加强其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培养富有“国际性的日本人”,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改革和完善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例如,日本把留学生政策摆到文教和对外政策的中心位置,一方面实施了多种公费留学生派遣制度,另一方面为自费留学生提供便利条件,扩大自费留学生的数量。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到日本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外籍教师、研究者的数量大幅增加。例如,从1983年~1993年,到日本留学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从1万增加到了5万;而到了21世纪初,这一数字达到了10万之多。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日本学生、教师也赴海外学习深造。
然而,日本高校国际化面临的一大问题不仅是如何加强国际间的校际交流,而且还有如何改变其内部存在的结构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另外,高校如何开发更多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学位项目、日本语学习项目,增加更多的基础设施以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到日本学习,这些都是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家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什么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是只要与国外大学签上一纸协议,就可以作为学校国际化的一个例证呢?事实上,如何建立、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的、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体系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任务所在。国际化也是中国高校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给予我们的启示
日本通过几十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使其大学更具有灵活性、战略性,也更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通过实行引进第三方对大学进行评估的机制,推动了大学之间开展竞争,由此已经建设成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日本始自20世纪7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至今仍在继续,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如果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空间,那么对于其自身建设、学术发展都将大有裨益;另外,高校应从自身内部结构进行改革、调整,逐步使其体系与国际高等教育体系相匹配,从而促进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众所周知,国际化既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大学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经济社会的国际化趋向,中国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优势,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发展双向国际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扩大高等教育来华留学规模,打开思路吸引海外学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国际教育服务竞争力。与此同时,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尤其要扩大与世界知名教育机构的合作办学与联合项目,如鼓励高校与世界著名大学合作开展联合学院或联合学位项目,进一步促进高水平的合作教育与研究。加快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开展多层面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我们能从日本的高校改革之路中得到启示,从而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
日本高等教育的历史背景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其高等教育,尤其是私立大学,主要由一些大的财团支持,并没有受到政府层面的重视。但是,不重视并不代表不控制。相比较而言,日本政府对国立、公立高校的限制更多一些,如对于其课程设置、课程评估、修业年限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因此,当时日本的很多政客、社会学家及教育家们都认为政府最好不要插手高等教育,以便让高校享有充分的学术自由和自治。
应该说日本高校在20世纪60年代享有一个“繁荣时期”,这主要归功于日本战后的鼓励生育政策以及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高就业率。在当时这一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利好”的时代背景下,日本私立高等教育机构消化了近80%的新生,这也使得政府不用加大对于国立、公立大学的财政投入,只是继续实行严格的政府统一督导、监管的方针,对于私立高校也基本上采取“无财政支持,无硬性管理”的政策。在某种程度上,私立大学的蓬勃发展对于日本国立、公立大学来说是一种挑战,因为大量生源都被办学相对灵活的私立大学吸引了。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高校校园掀起了反对学术“旧的权利结构”的思潮,这迫使政府、教育家们开始认真思考高等教育改革。为使国立、公立和私立大学更加具有国际竞争能力,日本进行了大力推进大学结构调整的改革。在政府的支持下,20世纪90年代,日本大多数高校,尤其是国立、公立高校开始改革和创新。其内容主要包括:改革本科课程设置,使其更加弹性、灵活,引入由学生参与并进行评价的课程评价体系,实行学校之间的学分相互转换,新型院系不断产生,所有高校开始加强和扩张研究生教育并进行了研究生院制度改革。通过对研究生院的改革使研究生教育更加灵活、更有利于吸引学生入学及完成学业。其主要改革包括:一是研究生院的入学资格及完成学业的年限更加弹性化;二是除了培养专门的研究者以外,研究生院还要培养各个生产实践领域的高级技术人员;三是为在职人士提供专业继续教育。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几个特点
1.给大学“松绑”
日本长期以来的一些官僚政策束缚了高校,尤其是公立高校的发展。通过变革,政府教育部门不再对高校科目划分及相应的学分标准作出硬性规定,把权力交给了大学。高校可以更加灵活地设置本科阶段的课程,很多学校根据社会实际需要加强了实践教育,增设了一些新的科目;各高校制定了自己的评估体系,越来越多的高校邀请包括学生在内的第三方参与课程与教学体系的评估。另外,很多高校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及教学来重组本科教育。但是,由于政府始终控制着分配资源、建立新学科的权利,因此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很多主要方面政府并没有真正、完全地给大学“松绑”或放权,仍有很多规章制度限制高校的自主发展。而且由于日本的国立大学办学完全靠政府支持,财政上的不自治也使得某些改革没有完全实现。这一状况直到21世纪初,日本国立大学实行高校法人化之后才得到彻底改观。
2.高校法人化
高校法人化可以说是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最大亮点。从2004年开始,日本政府对全部的国立大学进行了法人制度改革。在高校实行法人化改革之前,日本国立大学的行政制度僵化,教师、职员竞争意识薄弱,管理层也缺乏经营观念。改革之后,大学有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校长的权限大大增加,第三方评估机制产生。与此同时,为了增加学校的收入,高校尽可能压缩教师数量,这样就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与竞争压力。可以说,高校法人化激发了日本国立大学的活力,因为学校需要自己经营管理,这样一方面使各大学明确了自己的办学个性与特色,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各大学的人才培养职能,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只有大学的“产品”,即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学校才能良性发展,因此各大学对于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培养更加有针对性。更重要的是日本大学的法人化改革从体制上理顺了政府监管与大学自治之间的关系,实现了大学内部由教授所代表的学术权力、由校长所代表的行政权力和由学生及社会所代表的评价权力这三方之间的一种权利平衡。
3.认识到高等教育是未来重要的经济来源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高等教育的价值被政府、商业界和高等教育圈大大地低估了。原因之一是当时只有少数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成果能够在高等教育圈以外有用武之地,时至今日日本大学的基础研究仍大多是重研究、轻实用。但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日本民族在21世纪的未来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由高校等科研机构所带来的科学及高科技的成果和进步上。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就在公众对于高等教育所带来的巨大社会、经济效益的期待值越来越高时,日本政府在对高校的财政支持上出现了问题。由此可见,政府如何保证对高等教育良性的、理性的支持,是高等教育在未来发挥重要经济作用的有力保障。同时,如何推动大学加快高新技术的开发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改变因为大学所产出的科研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产业而影响到国际竞争能力的现状也是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4.高等教育国际化
日本为加强其高等教育国际化,为培养富有“国际性的日本人”,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改革和完善现行的高等教育体制。例如,日本把留学生政策摆到文教和对外政策的中心位置,一方面实施了多种公费留学生派遣制度,另一方面为自费留学生提供便利条件,扩大自费留学生的数量。自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到日本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外籍教师、研究者的数量大幅增加。例如,从1983年~1993年,到日本留学的外国留学生人数从1万增加到了5万;而到了21世纪初,这一数字达到了10万之多。与此同时,相当数量的日本学生、教师也赴海外学习深造。
然而,日本高校国际化面临的一大问题不仅是如何加强国际间的校际交流,而且还有如何改变其内部存在的结构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国际交流。另外,高校如何开发更多有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学位项目、日本语学习项目,增加更多的基础设施以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到日本学习,这些都是在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日本高等教育改革家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什么才是真正的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不是只要与国外大学签上一纸协议,就可以作为学校国际化的一个例证呢?事实上,如何建立、形成一个更加开放的、与国际接轨的高等教育教学与科研体系才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任务所在。国际化也是中国高校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
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给予我们的启示
日本通过几十年的高等教育改革使其大学更具有灵活性、战略性,也更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同时,通过实行引进第三方对大学进行评估的机制,推动了大学之间开展竞争,由此已经建设成了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日本始自20世纪70年代的高等教育改革之路至今仍在继续,我们可以看到,高校如果可以获得更多的自主空间,那么对于其自身建设、学术发展都将大有裨益;另外,高校应从自身内部结构进行改革、调整,逐步使其体系与国际高等教育体系相匹配,从而促进国际化交流与合作。
众所周知,国际化既是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大学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面对经济社会的国际化趋向,中国教育应该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成果和优势,进一步推进教育国际化并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在有条件的地区和高校发展双向国际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扩大高等教育来华留学规模,打开思路吸引海外学生,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的国际教育服务竞争力。与此同时,充分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际高水平大学的合作,尤其要扩大与世界知名教育机构的合作办学与联合项目,如鼓励高校与世界著名大学合作开展联合学院或联合学位项目,进一步促进高水平的合作教育与研究。加快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开展多层面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提高大学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希望我们能从日本的高校改革之路中得到启示,从而促进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国际文化学院)
[责任编辑:蔡桂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