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比轪侯”解

来源 :历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ekccxea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轪侯是西汉初年长沙国的丞相。一九七二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特别是两千年前古尸的出土,引起了世界学术界的轰动。墓中出土器物题字有"轪侯家",封泥有"轪侯家丞"字样,可知这是轪侯家族的墓葬。一九七三年至一九七四年,相继发掘了马王堆二号汉墓和三号汉墓,进一步弄清了很多问题。现在可以确定,二号墓是轪侯本人的墓,一号墓主(即出土古尸)是轪侯之妻,三号墓主是轪侯之子。轪侯的名字,《史记》作利仓,《汉书》作黎朱苍。二号墓出土了"长沙丞相"、"轪侯之印"和"利仓"三颗印章,这证明轪侯的名字应按《史记》作利仓。
其他文献
偶翻中华书局新出版的《洪秀全选集》,首篇即为《斩邪留正诗》,觉得编选欠妥。谈点意见,以供斟酌。一八三七年,洪秀全在广州应试落第,回到花县后,他忧愤所激,患了一场大病,卧床四十多天。有首传世的"述志诗",据说就是洪秀全在患病时写的: 手握乾坤杀伐权,斩邪留正解民悬。眼通西北江山外,声振东南日月边。
谭其骧教授主编的八卷本《中国历史地图集》已由地图出版社开始出版。《图集》的编纂始于1955年,至今已历三十年之久。先后参加编绘工作的历史工作者和地图工作者,约百余人。这是我国科学工作者广泛协作完成的一部巨著,是历史地理学的巨大成果。
从隋唐始,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选官取士的主要途径是科举——不少文章都如是说。这里,向读者提供一点元朝的情况,它会对这个结论作适当的矫正。元朝在从元世祖中统元年(1260年)到元惠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109年中,前55年(1260—1314年)未行科举。自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年)第一次开科至元惠帝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最末一次取士,共51年。其间尚有六年(1336—1342年)中断,科举制实际施行45年。元制,三年一科,45年中共开科16次。最多的一次
东晋一朝,司马氏闇弱,王权旁落,高门士族在江南发展到鼎盛时期。然而东晋末年,寒门士族刘牢之、刘裕等人却相继在政治舞台上扮演了主要角色。"名微位薄,轻狡无行,盛流皆不与相知"的刘裕,甚至凌驾于高门士族之上,取代司马氏,建立了颇有几分生气的刘宋王朝。寒门士族为什么会在晋宋之际崛起?刘裕为什么能登上权力的峰巅?王权的恢复对当时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寒门士族与高门士族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本文旨在对这些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从暴力掠夺中发展起来的在华洋行势力的扩张又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即企图对这一阶段洋行势力扩张的历程及其特点进行初步研究,以就教于读者。
大工业的兴起开创了资本主义的全盛时代,工厂制度的确立是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关于美国工厂制度确立的年代,我国有关论著大多认为内战前美国北部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工厂制度已告确立,现代社会的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形成。内战后,美国就开始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了。征诸史实,按之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论述,此说很有探讨之余地。
历来认为:正气会是唐才常创立的,《正气会序》是唐才常写的。张难先在《湖北革命知之录·烈士唐才常事略》中云:"君以己亥春返国,组正气会于上海,假东文译社之名,实以革命主义号召人心,结合有志之士。读其《序文》,有‘上切不共戴天之恨,下存何以为家之思’,及‘国有天地,必有与立;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云云,与彼日以保皇党友相标榜者不啻背道而驰"。不仅最早确定唐创正气会并撰《会序》,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印度史的研究如同其他领域一样,有了较大的进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研究工作逐步摆脱了"左"的影响,出现了自由讨论、相互切磋的新气象,对印度史上若干重大问题展开了争论。现将争论的情况综述如下,以供有关方面参考。
辛亥革命用共和制度取代了封建帝制。"共和"制和君主立宪制一样,是以议会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这种代议制度是以资产阶级为其社会基础的,而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还不足以成为实行代议制度的基础。因此,民初建立的"共和"实际上是一种缺乏相应的资产阶级基础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中国最早的民主制度的这个根本特点,也鲜明地表现在第一届国会中。
在"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喧嚣声中,有一个善能观风望气的人物活跃其间。"批孔",他打先锋;"反潮流",他当闯将;"批邓",又是他跳得最高,十分引人注目。此人非他,乃广东某"史学权威"是也。提起这位权威,人民群众无不齿冷三分。谁不记得,此人当日手拿江青的令箭,身着"学术权威"的华衮,打着"尊法反儒"的旗号,风尘仆仆地跑遍了大半个中国,为"四人帮"卖尽了气力。他那红极一时的著作、文章,信口开河的讲话、报告,电传报载,真可谓盛况非凡。这样一位刹那间飞黄腾达的"学术明星",在中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