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诵读经典“携手同行”

来源 :教育界·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a20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经典作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民族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多方开发诵读资源,为诵读经典提供条件;加强对课内经典的解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强化经典诵读的效果。
  【关键词】诵读经典;语文教学;原则
  所谓经典,通常是指那些历经岁月洗礼,被历史证明了的最有价值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精髓。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下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经典著作当数“四书五经”、历代诸子散文、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重要文学作品。这些经典作品,凝聚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是中华民族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不竭源泉。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中小学应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诵读经典是时代赋予我们的新任务。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学的丰富性和灵活性,与诵读经典“携手同行”。
  一、诵读经典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一)诵读经典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营造氛围
  课前5分钟,带领大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诵读经典诗文,将其当作语文课开始的仪式。书声琅琅,学生的情绪饱满,不仅能够潜移默化地积累文化知识,也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每天5分钟,日积月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二)诵读经典可以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丰富的经典诵读活动,体现了《新课标》“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的要求。诵读古典诗文,能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节奏感、音韵美,是一种精神的享受。经典诗文诵读得多,优美的语言、精巧的修辞、畅达的语句、周密的布局、和谐的音韵,不知不觉就能变成自己能力的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出口成章,在习作中也能恰如其分地引用相关材料,真正达到口诵心惟。
  (三)诵读经典可以積累写作和表达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叶老这里所说的“作品”,当指经典作品。
  中国传统经典中有着许多经典的故事和文学形象。传统经典是文学的源头,更是我们写作很好的素材库,其中可以挖掘和利用的素材是十分丰富的。写作难,是当前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大障碍。调查发现,当前的学生往往不爱读书,读书少,积累不够,并且缺乏观察能力,不愿意开动脑筋去思考,因而不能很好地发现学习生活中的写作题材。他们写作文总是像挤牙膏似的,生搬硬套作文书上的相似内容,缺少真情实感。通过分析历年的中考作文,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的满分作文就是因为做到了能够很好地从经典作品中取材,进行了合理的艺术加工,最终才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文学形象,屈原、李贺、孔子等文学名人,近些年来在全国各地中考满分作文中频频亮相。在广阔无垠的文学海洋里,每一朵浪花都可以是学生作文的良好素材。
  (四)诵读经典可以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经典诗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和包含的人文底蕴是无与伦比的。诵读经典,可以吸收圣贤的智慧和道德素养,从而陶冶情操,端正品行。
  二、经典诵读活动开展的原则
  经典诵读活动的广泛开展,既要做到读有所依,又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生理、心理以及认知特点,要让各个层面的学生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书去阅读,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够读有所得,获得思想和人生的启迪。在诵读经典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中学生从年龄和性格上来说,普遍还保留着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此诵读内容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牢牢抓住学生的兴趣,开展丰富有趣和灵活多样的诵读教学,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加,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经典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应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经典文本。文本的内容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具有一定的故事性,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此外,在诵读过程中,还必须讲究诵读方法的趣味性,可以采用故事法、配乐诵读法、诗文配画法、书法展示法、表演法等多种形式。经典文本的慎重选择以及多元化趣味诵读活动方式的开展,能够增强学生诵读经典的主动性,最终使学生乐学成诵。
  (二)生活性原则
  虽然文学创作都来源于现实生活,但由于经典著作离学生生活的年代久远,所以在内容和表达上可能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因此,在选择诵读经典的文本时,应注意贴近学生的生活。此外,生活是学生学习的源头活水,要鼓励学生学以致用。通过诵读经典,学生能在不经意间吟诵出几句应情应景的经典诗文,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感情;在个人的习作中,鼓励学生引用经典的语句,增添作文的文采;在接人待物时,能以先圣哲人引导自我,如由“孔融让梨”的典故懂得谦让,由“二十四孝”的故事学会反思,尊重理解父母等。
  (三)持久性原则
  对经典的诵读践行,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种长期的积累。中学生的人格、心智发展还不健全,他们缺少学习的恒心和毅力,这就要求诵读经典的活动要长期持久地开展。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周密的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诵读经典活动,不但要有效地利用好语文课堂,课下经典诵读实践活动的开展也要常抓不懈,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增加他们的经典知识储备。
  (四)教育性原则
  中华经典传诵至今,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是前人人生经验的结晶,包含了先人对自然、生活、生命的理解与感悟,具有普遍性和持久性的指导意义。很多中华经典都是思想教育的优秀素材,但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即使是经典作品之中,也或多或少有过时的甚至与我们这个时代格格不入的东西。教师应当选取对中学生有着现实指导意义的篇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三、诵读经典在语文教学中的践行
  (一)开发诵读资源,为诵读经典提供条件
  初中生的学习压力大,没有充足的阅读时间,缺少正确的阅读方法。对于初中生来说,选择合适的经典书目较为困难。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不同年级的学生选择适当的诵读内容。选取的标准主要是经典诗文中能对中学生品德形成、人格塑造、道德引领等方面产生积极作用而又不艰涩难懂的名篇名段。
  教师还应组织并利用好班级和学校的资源。如,鼓励学生自带书籍建立班级建立图书角;帮助学生办理借书证,去学校和大型图书馆借阅书籍;开展班级和学校经典诵读交流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加强对课内经典的解读,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初中语文教材涵盖了众多的经典作品,要想使诵读经典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一定要加强对课内中华经典的解读,以课内经典为基础,带动学生课外经典的拓展阅读。
  调查显示,在语文教材中出现的经典篇目,与之相关的经典名著的阅读率就高些;反之,语文教材中没有涉及或很少涉及的经典名著,学生的阅读率就低些,这就是课内经典对课外的辐射作用。比如在学習《鱼,我所欲也》的时候,教师就应当加强解读,让学生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去领悟《孟子》,甚至了解孟子其人及其政治主张。对课文的重点解读,能够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从而拓宽学生的诵读视野。
  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在解读课内经典的时候,应注重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这样,才能带动课外诵读活动的展开。同时,学生对课外知识的运用和迁移,又促进了课内阅读的延伸和深入。这样,诵读经典的活动才能长期和有效地开展。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强化经典诵读的效果
  朗诵活动是诵读经典的基本形式。在开展朗诵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朗诵技巧进行指导,如停顿、重音、语速、语调、情感等。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诵读内容,这是诵读的基础和前提;还要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感情,在诵读时投入自己的感情,以情感人。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经典的热情,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朗诵形式,除了单人、双人、集体朗诵,还可以进行配乐朗诵、接龙朗诵、情景朗诵等。
  经典演讲也是深化诵读经典活动的有效途径。通过演讲,可以突出经典的教育励志意义,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经典诗文所蕴含的思想精髓。这不仅符合中学生展现自我的要求,同时对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着积极作用。
  诵读表演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在校园内应广泛开展。中学生普遍有着较强的个人表现欲望,他们渴望展现自我,因此诵读表演的舞台深受他们的喜爱。他们发挥聪明才智,展现特长,主动在经典作品中寻找素材,在舞台上展示自我的风采。除了常规的朗诵,还可以开展花样朗诵、情景剧表演、歌舞等。
  此外,还可以定期在班级、学校组织心得交流活动,经典书画展评活动,经典征文比赛、诵读竞赛活动……总之,诵读活动的广泛开展,是诵读经典得以长期有效展开的强有力的支撑。
  近些年来,诵读经典的呼声越来越高,在中小学生中开展诵读经典活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但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如何让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携手同行”,从而更好地增强语文教学和经典诵读的有效性,仍然是摆在我们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
其他文献
<正> Principle All children are to enjoy all the rights inthis Declaration regardless of② race,color,sex,language,religion,p1ace of birth,of family background.
<正> -ed最重要的功能是加在规则动词之后构成动词的过去式和过去分词;也可加在规则动词和名词之后构成形容词。一般情况下,-ed在清辅音之后读[t],在浊辅音和元音之后读[d],
<正> on 和 about 都可作“关于”解,但是,它们在表达意义上存在细微的差别,试比较下列两组句子: (1a)He gave a lecture on British history。 (1b)He gave a lecture about
【摘要】高中物理力学的涉及范围较广,内容较为复杂,对于高中生的学习能力与分析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作为一名高中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需要运用合理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文章首先对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学习方法进行了论述;其次分析了高中物理力学部分的解题技巧,以期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力学部分;学习方法;解题技巧  一、引言  高中阶段的物理力学内容占据着高
【摘要】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巨大且深远的影响,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过于偏重知识的硬性传输与解题技能的相关训练,而忽略了诗歌自身在学生情感培养上的重要价值。文章立足于当前情感教育的发展情况,结合当前语文课本中的诗歌,阐述了情感教育的相关内涵以及其对于推动语文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诗歌;情感;探究;教学策略  近年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追求不断提升。针对这个问题,教育部在颁布的《新课程
【摘要】问题式教学法的重要特征就是开放性,能够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与创新能力,最终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效率。文章结合教学实践,对问题式教学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關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问题式教学法;作用;现状;优化策略  一、引言  初中语文是初中阶段的基础课程,对学生全面素养的培养有着
<正> A firm in Land Salzburg has developed a device for the transport of heavy and bulky objects overdifficult terrain Two of these UT 2000 rucksack-likedevices
<正> Brenda Linson never goes anywhere without an empty spectaclescase. It is as vital to her as her purse. Yet, she doesn’twear glasses. The reason she can’t
【摘要】数学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十分高,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十分重要。在高中数学中,函数是最难的知识点之一,数学教师必须要从核心素养的角度出发,重视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在观念以及方法上的创新。文章就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的教学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核心素养;高效课堂  一、当前高中数学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观念需要转变  虽然
<正> 科技英语通常表达的是人们的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不是盲目的,一般总是要以某种理论、有关事实、某些实验数据等为“根据”的。那么科技英语是怎样来表达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