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准备活动在体育课的作用

来源 :现代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cendant_of_s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合理有效的安排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强度,提高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度,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身心进入学习状态。
  【关键词】准备活动;体育课;作用
  
  准备活动是一节体育课的开始。无论什么季节,也无论上什么内容的体育课,课课要做。准备活动到底在体育教学中起什么样的作用,我从这几年来的教学总结,谈谈自己的看法:
  1.准备活动对身体机能的作用
  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度,提高训练和比赛的欲望;提高肌肉温度,降低组织的粘滞性,增加肌肉、韧带的伸展性和弹性,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体育锻炼前进行一定强度的准备活动,可使肌肉的代谢过程加强,肌肉温度升高,增加肌肉中毛细血管开放的数量,提高肌肉力量和提高韧带的弹性和伸展性,使关节腔内的滑液增多,防止肌肉和关节的损伤。科学合理的准备活动,能充分伸展各肌肉群,促进肌肉活动的协调,加大关节活动幅度。许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夏秋气温高,人容易感到困倦;冬春气温低,人体肌肉粘滞性高,人不想动弹,对比赛和训练兴致不大。但做完准备活动以后,情绪往往发生显著变化,顿时有跃跃欲试的感觉。这是因为准备活动可以加快神经冲动传递,增强化神经受体灵敏性,可以使肌肉粘滞性减弱,减少疲劳,延长肌肉高效的工作能力,增强生理机能,提高机械效率,从而为训练或比赛创造良好的精神状态。
  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提高机能的工作效率,提高训练或比赛的质量;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以适应身体剧烈运动的需要。内脏器官的机能特点是生理惰性大,不能与神经系统的活性同步。为了使内脏器官在正式运动时就达到较高的工作状态,适当的准备活动可在一定程度上预先动员内脏器官的机能,提高内脏器官的机能水平,既可减少因突然剧烈的运动造成的心脏供血不足的危险,又可减少肌肉和关节的运动损伤,调节生理状态,还可以减轻运动后出现的内脏器官不适感。如果不做好课前准备活动,学生就会很难适应高强度的训练,运动不应期时间长,以致运动成绩下降,或根本不能发挥出应有的运动水平。
  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增强,调节心理状态,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训练和比赛的水平。准备活动可将学生的心理状态调整到体育锻炼或比赛的情景中来,同时接通各运动中枢间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处于最佳的兴奋状态,投身于体育锻炼之中,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准备活动之所以能够使有机体对外界环境产生适应性,在于它可以提高肌肉的兴奋性和肌肉的疲劳程度,并使大脑皮层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缩短肌肉进入工作状态的时间,维持整个运动能力集合指标的相对稳定性。
  准备活动可以增强血液循环的温度,使肌肉收缩和放松速度加快,减弱粘滞性;使血红蛋白分解加快,释放出更多的氧气;加速新陈代谢。
  2.应合理安排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强度才更好的发挥作用
  我们知道各器官的机能都有它的生理惰性,肌肉的惰性最不,从安静到发挥最大能力只需二、三十秒。心和肺惰性最大,需要二、三分钟才能发挥较大能力。在准备活动与正式活动之间的休息时间。
  准备活动对机休的能量有一定的消耗。准备活动的适当休息,可以使物质重新再合成,使机体活动的能力得到提高。这样,投入正式运动时,才能更好地提高成绩。准备活动结束与正式运动之间的休息间隔以二至三分钟为宜。
  准备活动不能盲目,也不能呆板,必须根据人体机能活动变化的规律科学地确定负荷量。负荷量过小, 起不到准备活动的作用;过大,又会使疲劳早出现,不利于体育学习。因此,从教学实际,准备活动的负荷量以不超过基本负荷的1/3,心率110~130次/分为宜。
  准备活动的运动量,取决于正式练习或比赛的强度和性质。同时,也取决于人体现有的机能状态和客观外界环境的条件等等。时间短、强度大的剧烈项目的比赛,准备活动的时间和强度要相应加大,使身体充分活动开,避免使肌肉韧带突然处于极度紧张状态,突然被拉长而受伤。在天冷的情况下,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要大大提高肌肉弹性和伸展性,以免造成肌肉拉伤。在身体感到疲劳的情况下,进行难度较大的动作练习和比赛,准备活动的量要加大,注意充分动员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人体惰性,这样,才能避免受伤。值得特别重视的是准备活动的内容安排,也同正式训练的原则一样,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小幅度到大幅度。
  总之,教师应充分地认识到体育课准备活动的作用,教师准确地把握好这一教学环节,采取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对促进学生的运动,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让教学更有特色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收稿日期:2012-03-16
  
  
  
其他文献
1.教材分析 教材编写中,借助米罗从平面到立体的抽象艺术,体现了“绘画——浮雕——圆雕”的知识线索  教材从米罗具有抽象意味的绘画作品入手,配合练习图例作为教材主体内容。从情意的角度考虑,米罗的作品从平面到立体,都具有富于童趣、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形式自由等特点,比较适合学生特定心理发展阶段的审美需要,易于使学生对雕塑的造型与表现产生学习的兴趣;从形式风格的角度考虑,米罗的艺术具有浪漫气质与游戏精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极富创造性、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特点的课程。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引入了以计算机为主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如何充分利用它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本人通过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让学生带着一定的任务去学习信息技术,也就是在学生上机操作实习时,给每个学生安排一定的任务,让他独立或协作完成,与上课时让学生自由操作练习相比,可说是收到了
期刊
语文是学好其它学科的基础。让孩子们学好母语,用好母语,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但是有些学生往往不喜欢语文,不爱上语文课。那如何让学生爱语文,体验到语文学习中的快乐,从而乐学语文呢?  对此,我有几点粗浅的看法。要让学生爱好语文,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才可以谈到爱好,才能更进一步的乐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牢牢地记住这一点,并且“因文而异”,想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以激发学生上语文课的兴趣,让孩子们
期刊
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音乐教学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以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为了使音乐学科更加丰富多彩,如今已经让音乐和美术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使音乐教学成为一门多学科和综合性艺术课程。因此,我们必须把教材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比如说多媒体手段的合理应用,就会使使音乐课更显形
期刊
【摘 要】审美教育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核心部分。它培养学生对美好音乐的热爱,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并能起到启迪智慧,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等作用。然而,我国当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这就严重背离了音乐教育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针对当前现状,笔者对音乐审美教育的改革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地位
期刊
中小学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手段,在潜移默化之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和思想教育。音乐欣赏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就是学生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同时也是通过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发展学生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充分调动学生的欣赏兴趣是一个非常难的课题。  纵观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由于受应试教学模式的束缚,课堂上仍徘徊在重教师讲解、重教材知识传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的广泛开展,为我国培养高素质的具有信息素养的现代化人才奠定了基础。但针对目前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尚无固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从如何增强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了自身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并借以与大家进行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有效教学      回顾多年来信息技术教学的历程,总结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师在
期刊
【摘 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帮助动物们填写好参加运动会的报名表,通过模仿动物的运动,找出各类动物身体发达的部分。懂得利用不同的运动特征来对动物进行分类,激发学生研究运动的兴趣。达到教学目的。   【关键词】激趣;合作;模仿;点拨;延伸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动物的运动,而这一节课学的《动物运动会》,是通过对常见的动物的运动进行比较、总结、分类,得出各种动
期刊
新课程无疑地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较之此前的课程它呼唤更加符合具有千姿百态个性的人的发展的课程内容和教育方式,可以说以前我们是用一把尺子来衡量,用一个模子来铸造,而现在我们要赞美乔木的发展也要欣赏小草生长。对学习者是这样,对教师的要求亦然,对学校的看法也别无二致,我们总希望学校走出自己的独特之路,在教育的园地里各得其所。然而这一切现在也只是一种设想,一纸课程纲要不可能陡然间把理想变成现
期刊
【摘 要】信息技术重要性和学科地位的矛盾以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特征,使得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管理问题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独特性,针对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和影响,促进信息技术学科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文盲;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课堂管理     1.研究信息技术课学科课堂教学管理问题的意义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其硬件设备、软件环境、教学内容、师资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