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中国货币政策李庆云

来源 :中国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ret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目前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是正确的,但也存在货币供应过度宽松,信贷过度膨胀,资产价格上涨等问题。今后还需要控制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并加强对银行的审慎监管。
  2008年9B,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中国货币政策转为适度宽松。2009年年初,国务院提出全年M2增长17%左右,新增贷款5万亿元以上,相对于预期8%的GDP增长率和4%的CPI指标,仍是一个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货币政策这一转向是正确的,有力配合了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对经济企稳和回升的作用明显,但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入讨论。
  本文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讨论国外应对金融危机的经验,以作为中国货币政策的借鉴。第二部分为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讨论,包括描述货币政策调节机制和经验,进行评价并提出对策建议。
  
  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的国际经验国际经验
  
  (1)M.弗里德曼对1929 1933年大萧条的讨论
  2008年,国内翻译出版了M-弗里德曼和安娜·施瓦茨合著的《美国货币史》的节选本,英文名为TheGreat Contraction,1929 1933,应译作“大紧缩”(指货币供应量),但中译名为“大衰退”。中译版书名的改动意在吸引人们的眼球,却有失去作者的原意和警示之虞!这里不做讨论。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将大萧条期间的美国货币政策变化分成四个阶段,其中三个阶段里实行了紧缩的政策,一个阶段里实行宽松的政策。第一个阶段是从1928年春到1929年10月。1927年年底,美国经济周期刚刚到达谷底,物价还在下滑,没有任何通货膨胀的苗头。但是,美联储由于担忧股市投机的进一步加剧,采取提高贴现率的对策打压投机,导致物价的进一步下滑和经济活动的萎缩。第二个阶段是1931年9月英镑危机之后的货币紧缩阶段。国外势力的黄金挤兑行为引发了美联储积极而迅速的行动,极短时间内急速提高贴现率,导致大批商业银行的破产和工业产出及物价的下跌。第三个阶段属于货币宽松阶段,始自1932年4月,国会向美联储施以重压,要求后者放松货币政策。美联储迫不得已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使经济显露复苏的迹象。当美联储1932年7月终止这一政策后,经济便重陷困境。第四个阶段是1933年13月银行业大休假期间。总统还未就任,未来政策很不确定,银行倒闭和美联储应对黄金挤兑措施导致货币存量进一步下降,引起经济最严重的下滑。
  弗里德曼和施瓦茨的研究显示,从1929年8月的经济顶峰到1933年3月的经济谷底,美国货币存量下降了1/3,相应的便是1929 1933的经济大萧条。“这些经历以悲剧性的方式反证了货币要素的重要性”,也凸显了货币政策取向的关键作用。
  


  


  


  (2)“格林斯潘的泡沫”
  艾伦·格林斯潘执掌美联储近19年。作为权力极大的美联储主席,他曾长期饱受赞誉,有人说他也许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央行行长。他手舞利率权杖,俨然就是金融救世主,是执掌货币政策之神!
  然而,历史是无情的。次贷危机把格林斯潘赶下了神坛。威廉·弗莱肯施泰恩在《格林斯潘的泡沫》一书中指出,格林斯潘错就错在始终选择极低的利率,并且在面对由此产生的乱局时,仍然用极低的利率来解决问题。结果是,他用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泡沫挽救世界上最大的股市泡沫。即在股市泡沫破裂时,用低利率刺激住房信贷,造成次贷危机,引发1929 1933美国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波及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
  以上两段经验告诉我们,如何运用货币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取向、时机、力度的选择,都至关重要。如果美联储在1929~1933年间不过度紧缩货币,格林斯潘不在2001年1月9日~2003年6月27日连续13次降息,将美联储基准利率从6.5%下调到1%,美国的货币史和经济史可能都要改写!
  
  克鲁格曼的评论:传统货币政策失灵
  讨论应对金融危机货币政策的国际经验时,绝不能忽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克鲁格曼不仅是新国际贸易理论的开创者,也是国际金融危机理论家,更是一位有良知的经济学者。他是现代国际金融危机第一代理论的始创人,也是二代、三代理论代表人物,还是眼光尖厉的评论家。我们见识过他对东亚经济模式弊病的深刻论点,对日本经济泡沫的独到分析,他对金融投机和对冲基金的严厉抨击,以及对美国政策的无情批判。限于本文论题,我在此只讨论他对货币政策的评论。
  克鲁格曼认为,在应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的货币政策陷入日本式陷阱,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刺激作用完全丧失。
  美联储传统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调控目标利率,主要采取(与商业银行)买卖美国短期国库券的方式;二是向银行直接放贷。但在此次金融危机应对中,传统货币调控机制失灵。
  首先,金融危机前夕,2007年9月21日,联邦基金利率从5.25%大幅下调至4.75%,此后又经过10次降息,于2008年12月19日下调至0.25%,目前仍一直保持在这一水平上。乍看之下,好像美国是实行零利率政策,实际上克鲁格曼指出,那些没有得到最高信用评级的企业所支付的实际短期贷款利率,要比危机前还要高。如评级为BAA级的公司债券利率超过9%,而危机前只有6.5%。依此类推,虽然美联储尽力降低利率,但那些影响消费与投资决策的利率都上升了,或至少没有降低。其原因在于美联储调整的是联邦基金利率,该利率调控的是银行间市场的隔夜拆借利率,而不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存贷款利率。
  其次,在此次金融危机前,存款机构从美联储获得的总借款额接近于零;金融危机后,美联储向金融机构直接贷款,数量已很可观,但所起的作用不大。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替代效应,私人金融机构减少信贷,抵消了政府的注资,同时居民储蓄增加;二是规模效应,相对于基础货币,信贷市场规模要大得多,前者只有8000亿美元,而后者超过50万亿美元,政府向银行注资能够撬动的信贷作用有限。
  尽管此次金融危机中,美国的货币政策也出现了新的转变,即向企业直接注资,如三大汽车公司,但囿于美国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作用也很有限。
  从克鲁格曼的评论中,我还能感到,在不同的政治和经济模式中,货币政策的调控机制和作用都有重大差别。但总的说来,尽管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有重要刺激作用,更要紧的还是在于为经济增长和发展提供一个稳定的货币环境。
  克鲁格曼认为,萧条经济学的回归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有更重要作用。他指出,在所有经济危机中,关键的问题都是如何创造充足的需求。这当然主要依靠财政政策了,但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
  
  对中国货币政策的讨论
  
  中国货币政策调节机制的特点
  与前面所述的美国货币政策机制分析相比,中国货币政策调节机制自身的特点也很明显。
  (1)利率调节   与美联储调控目标利率(联邦基金利率)不同,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的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贷款利率,这也是中国不能实行零利率的主要原因。上一个经济周期以来的利率调控见表1。表1: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法定利率(单位:年利率%)
  (2)存款准备金率
  与利率调整相比,中国货币当局调控存款准备金率的动作更为频繁。历次的存款准备金率调整见表2。
  中国人民银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频率为什么这么高,是一个十分有趣和值得研究的课题。从直觉来说,可能与中国流动性过度宽裕有关。
  (3)央行对冲操作(公开市场交易)
  2003年4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正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了金额50亿元、期限为6个月的中央银行票据,央票逐步成为货币政策日常操作的重要工具。从现有的季度数据来看,2008年中期至年底,央行明显加大央票的持有量。但随着金融机构货币创造的能力急剧加强、存贷款超速增长和流动性的过度充裕,央行的票据持有量明显回落,央行收缩流动性的意图显露无遗。
  (4)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金融机构的信贷机制还不成熟,主要表现为: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差、风险管理能力不强;由于存在“利率软约束”,利率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受到很大限制,对投资和消费影响明显偏弱;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很强,对金融机构的信贷创造有重要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当流动性充足乃至过度时,金融机构的贷款冲动很强,容易导致信贷的过度膨胀。
  2、中国货币政策经验
  (1)货币供应量变动(最近一个经济周期)
  一般认为,1999年至今,我国处于一个宏观经济周期中。我们来看这个经济周期中的主要宏观经济数据GDP、M2与CPI的变化情况(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在1999 2008年间,GDP、M2和CPI的增长相对比较平稳,其中GDP增长率2007年最高达到13%,1999年最低为7.1%;M2增长率2003年最高,为19.6%,2000年最低,为13.99%;M2-GDP增长率之差2003年最大,为9.58%,2007年最小为3.74%。2009年的经济特征与前10年存在较大差异:相比之下,2009年GDP增长率处于最低水平,同时M2处于最高水平,二者之差也急升至20%左右,远高于前10年的水平。
  (2)近期存贷款变动
  从表4中可以看出,我国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从2008年10月开始增长加快,2009年1月起,本外币贷款增速迅速上升;2009年6月起,贷款增速超过存款增速。但存贷差总体上一直呈现扩大趋势。可以说,中国的流动性并不缺,甚至是十分充裕。
  (3)货币政策取向
  回顾最近一个经济周期内我国的货币政策:1999年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长进入低点(1999年GDP增长7.1%),物价下降(1999 2002年间每年CPI为负)。此阶段的货币政策表现为2次下调利率(1999年6月10日,2002年2月21日)、1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1999年8%↓6%)。
  2002年后我国经济增长加速(2002年GDP增长9.1%,2003年增长10%),物价上涨明显(2003年CPI为3.2%)。2003年起货币政策调整为以反通胀为主,2007年货币政策从紧,6次上调利率,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为反通货膨胀,5次上调准备金率。
  2008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再次调整,2008年7月转为“一保一控”,9月转为适度宽松货币政策,5次下调利率,4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
  
  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评价
  (1)政策取向合理
  综观近一个经济周期的货币政策表现,其政策取向是合理的,调整是积极的,有一定的前瞻性。2008年下半年的货币政策转向是正确的。
  (2)有力地保障了经济增长和调整
  2003 2008年货币政策反通货膨胀的基调是对的,避免了经济过热。2008年下半年货币政策的转向对于应对此次危机的影响是有力的,配合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对经济的企稳和回升所起的作用明显。
  
  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1)货币供应过度宽松
  2009年以来,货币供应量明显过度增长,前三季度分别为25.51%、28.46%和29.31%,与当初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初衷严重背离。中国GDP增长率在2007年达到近一个经济周期的最高值13%,当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速仅为16.74%,之前两年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速也只分别为17.57%和15.68%。比较可以发现,明明原本17%左右的M2增长率可支撑13%的GDP增长率,当前28%的M2增长率却仅支撑约8%的GDP增速,中间大部分过度增长的被经济学界称为“失踪的货币”都去了哪里?
  过度的货币供应还表现在存贷款差的快速扩大上。从2008年中开始,存贷款差便持续扩大。2008年1月,存贷差为11 5783.62亿元,到2009年9月,就攀升至184012.09亿元,增加了68228.47亿元。大量过剩的货币会进一步加剧金融机构的贷款冲动,为将来的货币供应过度增长埋下隐忧。
  (2)信贷过度膨胀
  与存款超速增长相一致,2009年以来的贷款也超速增长,增速从3月份起超过20个百分点,从6月份起超过30个百分点,6月之后的增速还超过存款的增速(参见图1)。根据前几年的经验,全年的信贷增量将达10万亿元,大大超过年初定下的指标。不仅如此,信贷结构也存在很大问题,主要是中长期贷款占比过高,对产业结构调整作用不大。由于市场机制不成熟,大量信贷流向重复建设的领域,进一步恶化产能过剩。
  (3)资产价格上涨应引起高度关注
  超常的货币供应和信贷增长不仅会引起通胀预期,还直接冲击资产价格,尤其是推动房价快速上涨(参见图2)。房价2008年1月从高位下落,年底同比出现负增长,本应有更深的合理调整,但在多种因素的推动下,房价2009年1月环比出现上升,6月同比变成正增长,并且不断加速上涨。
  综观房价上涨态势,发现有几个特点。其一是上涨过快。尽管统计资料告诉人们,11月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比上涨5.7%,但实际涨幅可能大大高于统计数据。对于特大城市来说,房价变动简直可以用飞涨来形容。其二是房价上涨由一线城市向二线城市推进,几乎是全国涨声一片。其三是房价上涨非理性非常明显,其推动力量主要是投资和投机购房。一方面是开发商、投资和投机者大发其财,地方政府大收卖地钱;另一方面是老百姓对超高房价很无奈,只能是望房兴叹,绝大多数城市人买不起房,更不用说农民工了,年青人买房主要靠夫妻双方父母来支持,三个家庭供一套房已成为购房的社会常态。房地产成为社会上收入再分配工具,它进一步加剧收入分配不公。依靠这种模式的房地产来推动GDP增长是不公平、不健康、不可持续的GDP增长,当房价涨不上去的时候、当投资和投机者对房价继续上涨预期改变时,金融危机就不远了。
  房价这种非理性上涨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最重要原因是地方政府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不到位。香港一半人口住公屋,比香港穷得多的大陆怎么能主要靠买房解决居住问题呢?那种一厢情愿的基本市场化住房模式怎么能够获得成功,怎么能不推助房价上涨而又难以持续呢?政府应该反思!是政府负起责任,改变这种不公平、不健康的住房模式的时候了!
  
  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我认为政府应当实行严格意义上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这一政策主要应把握好以下两点:
  其一是控制货币供应量过度增长。考虑到流动性过度充裕的现状,央行应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公开市场操作收回过多的货币,使下一年的货币供应增长指标有一个合理的基数。为了使民间充裕的资金有出路,应采取得力措施,如大型金融机构和大型投资项目对民间资本开放,政府应给民间资本一定的参股比例。政府同时应加大直接融资,容许财政情况好的地方政府发行市镇债券,同时加大企业债券的发行。
  其二是加强对银行的审慎监管,抑制金融机构的贷款冲动。长期来说,应加快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消除利率软约束,发挥利率在信贷配置中的有效作用。近期来看,要从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和信贷风险管理等方面加强监管。
其他文献
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有很高的关联度,但危机也显示了中国经济的独特性。这要求我们短期战略要以保增长为主,在中期要警惕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在长期要转换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与世界经济相比,在这场世界金融危机中,中国经济受到的影响有着自己的特点。    球金融危机中的中美差异     一方面,中国经济和世界市场的联系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目前中国的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已接近70
期刊
最近各个学科都是偏重讨论金融市场的风险,我们可能忽略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很多风险来自于实体经济里存在的一些风险,或者说由于对于实体经济发展路径当中所产生的可能后果,由于没有被预期到而带来的风险。我们实体经济运行过程当中可能存在一些超出我们理解的结果和所带来的一些风险。我我想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关于穷人和富人之间关系的,笔者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来理解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第二个故事是关于中国自己的故
期刊
不久,Google社交网络服务Google Buzz一推出就遭到猛烈的抨击。也许是在社交服务方面落后太多,Google居然采取了把Buzz和Gmail绑定强行推广的办法。  有一天你登录Gmail,一个巨大的Buzz图标那里邀请你加入,出于好奇和对Google的巨大信任,你加入了Buzz,从此你的烦恼就来了。原来Google默认把与你邮件联系最多的人当作你要通过Buzz“分享想法、图片、影像、链接
期刊
河南  4月1日~5月5日  第28届洛阳牡丹花会举行    洛阳牡丹花会自1983年开始举办,至今已经成功举办27届,发展成为在海内外具有较大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的知名节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今年的花会以“花开洛阳、情系五洲”为主题,将于4月1日~5月5日举行,主办方精心策划组织了34项活动,包括5项大型演艺活动、5项经贸活动、墙项文体活动和6项旅游项目,力争将牡丹花会办成招商引
期刊
政府的征税之道不应该只局限于促进税收的公平和税收的效率,还应平衡考虑税制的历史演进和最优设计,兼顾公共支出安排,并进而经由公共选择过程来施行    近年来,开征新税的议论总是不绝于耳,特别是在一年一度的两会期间,更是会集中爆发,成为热点话题。举凡被提出的新税种,名目繁多,有物业税、排放税、碳税、绿税、呼吸税、机动车环境税、文化税,等等,不一而足。开征各种新税的理由看去都言之凿凿,必要且迫切,但也几
期刊
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对美国社会——尤其是美国黑人  群体——的意义,不身临其境,恐怕是很难体会的。长期以来,黑人在美国社会里一直是一个被歧视的群体,除了在体育、文艺等方面有所成就之外,在绝大多数社会地位较高的行业和领域里,都很难看到他们的身影。金融、医疗、法律这样的精英职业群体,似乎只属于所谓“WASP”——也就是信基督教的盎格鲁撤克逊白人后裔。即使是看上去黑人占主导地位的体育界,如果仔细观察,也会
期刊
引言    人民币汇率近期又成为国际经济、金融的一大热点 美国老调重弹,再次将“枪口”对准人民币,利用各种经济、政治手段及舆论的力量频频向中国施压,要求人民币加快升值的步伐。2010年9月29日,美国会众议院以348比79的投票结果通过《汇率改革促进公平贸易法隶》,旨在对所谓低估本币汇率的国家征收特别关税,这一法案的矛头直接指向人民币美国还在国内采取定量宽松货币政策和低利率政策,引发套利性(car
期刊
从房价收入比来看,目前一线城市的房价即使在很乐观的经济预期下,也比国际标准更贵。如果像美国一样,北京人也希望做到能用35%的家庭收入未来14年便清偿房贷,那么根据北京的收入状况,房价不应超过90万元——这意味着当前房价需要下跌45%    近年来我国城市房价上涨幅度越来越大。刚过去的  2009年,房价用“暴涨”来描述并不为过。尽管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城市房价整体仅上涨1.
期刊
奥巴马总统最近又在嚷嚷人民币该升值了,但是没用。在今年两会的答记者问中,温家宝总理再次重申人民币短期内不可能大幅升值。事实上,从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相对美元已经升值20%,为什么美国人还觉得不够呢?  平心而论,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人民币确实显著被低估了。举个例子,一个麦当劳巨无霸在美国的平均售价为3.10美元,而在中国的单卖价格为14元,按照当前汇率折算约为2.12美元。换句话说,在当
期刊
国家形象是一国国内和国外公众对该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地理等方面情况的总体判断和社会评价,实际上反映的是该国的综合国力。但是,国家形象具有主观和客观两重性,而且主观认知常常滞后于客观现实,这使得各国努力打造自身形象十分必要,也有着可能的空间。世博会素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的奥林匹克”之称,给世界各国展示自身实力提供了宝贵的平台,也为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博览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