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人才素养息息相关,对人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应当从其基础教育阶段开始抓起。目前,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思维、想象能力培养的时代,在人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初级阶段,音乐教育显得十分必要而且重要。本文结合笔者教育教学实际,探讨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实现音乐课堂有效参与的途径。
一、音乐教学及其特点
音乐艺术一种显著的特征即其审美性,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活动主要影响着学生的情感领域。通过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以及技能,还能够培养其审美能力,使其享受艺术的熏陶,获取丰富而多样的情感体验。音乐课程的教学分为六步走:一是听觉,学生通过聆听来感知以及理解音乐,从中获得乐趣;二是演出,由此来反馈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三是指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四是创作,分为即兴创作以及非即兴创作两种;五是分析,获取音乐的内涵;六是评价,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抓住学生兴趣,实现音乐课堂有效参与的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实现音乐课堂有效参与的必要前提。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乐在学中,使其流连忘返于音乐的海洋中呢?这要求音乐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走入到学生之中,关注其心灵,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精心安排课程内容,循序渐进,让学生学起来轻松而又享受;也要求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及时关注身边以及生活中的细节,搜集有趣、有意义的资料,将与课程有关的故事、图片、动画等贯穿于教学之中,让课堂丰富多彩;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全体学生有效参与。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体验也造就了富于变化的音乐作品。合理的创设情境,将音乐课的内容设置在某一具体的情境之中,让课堂与情境相得益彰,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音乐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身边的教学资源,积极搜集和教学有关的故事、视频、笑话、图片等,以这些为引子,创设声音、色彩、视觉、听觉融为一体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体验中形成审美能力,调动学习热情,在感知、体验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创造力,陶冶情操,最终达到人与音乐浑然一体,形成共鸣的效果。如,《小燕子》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教师可在开始有感情的描绘这样的情境:春天来了,柳树绿了,太阳露出了笑脸,小草开始发芽,空气弥漫着温暖的气息,小燕子轻快的飞舞,她掠过湖面,停在树枝,嘴里还夸赞着: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学生都认真的聆听,陶醉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这时,我趁机追问,同学们,这样的画面美不美呀?你们想知道听听这首《小燕子》吗?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课堂效率顿时得到了提高。
2.关注学生心灵,实现全员参与。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自己的欲望很强,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过于强调对音乐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在学习律动时,为了让学生把握节奏,教师乐此不疲地教学生舞蹈动作,一再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其自信心受到挫伤,让学生感到本来有趣生动的音乐听起来索然无味,学生的兴趣也就被磨灭了不少。为此,教师应当制定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找回学习兴趣。如,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以跺脚来模仿大鼓的节奏,而以拍手来模仿小铃的节奏,这样一来,学生快乐地参与到了学习之中,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在音乐欣赏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小学音乐教材中开设的专门的音乐欣赏类的课程,都有适量的音乐活动,若教师抓住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则会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品质。如《三个和尚》是配有动画片的音乐,配以活泼的民乐,幽默、风趣、诙谐的展现了“一个和尚没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动画生动有趣,学生学习兴致很高,乐曲中小钹、木鱼、堂鼓等打击乐器极具特色,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这三种乐器,并教其辨认各自的音色。同时,让学生学会倾听,分辨出分别代表着胖和尚、瘦和尚、小和尚的音乐,对此进行音乐内容的分析与讲述。鉴赏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复述故事并且分角色表演。不得不提的是,看了有趣的动画,认识了乐器之后,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问他们,这三个和尚的做法对吗?如果第三个和尚是你,你会怎么做?这就引发了一场智慧与品质的思索,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习到了知识,还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自身品质。
总之,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注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旨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合作能力、集体荣誉感等,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的,都可应用于音乐课堂之中。相信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必将能够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音乐的世界里展翅翱翔。
一、音乐教学及其特点
音乐艺术一种显著的特征即其审美性,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活动主要影响着学生的情感领域。通过对音乐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以及技能,还能够培养其审美能力,使其享受艺术的熏陶,获取丰富而多样的情感体验。音乐课程的教学分为六步走:一是听觉,学生通过聆听来感知以及理解音乐,从中获得乐趣;二是演出,由此来反馈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三是指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四是创作,分为即兴创作以及非即兴创作两种;五是分析,获取音乐的内涵;六是评价,开拓视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抓住学生兴趣,实现音乐课堂有效参与的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是实现音乐课堂有效参与的必要前提。如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其乐在学中,使其流连忘返于音乐的海洋中呢?这要求音乐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走入到学生之中,关注其心灵,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以及认知规律,精心安排课程内容,循序渐进,让学生学起来轻松而又享受;也要求教师要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及时关注身边以及生活中的细节,搜集有趣、有意义的资料,将与课程有关的故事、图片、动画等贯穿于教学之中,让课堂丰富多彩;还需要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组织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全体学生有效参与。具体说来,有以下几点:
1.创设情境,激发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来源于生活,丰富的生活体验也造就了富于变化的音乐作品。合理的创设情境,将音乐课的内容设置在某一具体的情境之中,让课堂与情境相得益彰,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音乐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发现身边的教学资源,积极搜集和教学有关的故事、视频、笑话、图片等,以这些为引子,创设声音、色彩、视觉、听觉融为一体的课堂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愉悦的体验中形成审美能力,调动学习热情,在感知、体验的过程中培养想象力、创造力,陶冶情操,最终达到人与音乐浑然一体,形成共鸣的效果。如,《小燕子》是一首轻快活泼的儿歌,教师可在开始有感情的描绘这样的情境:春天来了,柳树绿了,太阳露出了笑脸,小草开始发芽,空气弥漫着温暖的气息,小燕子轻快的飞舞,她掠过湖面,停在树枝,嘴里还夸赞着:这里的春天最美丽!学生都认真的聆听,陶醉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这时,我趁机追问,同学们,这样的画面美不美呀?你们想知道听听这首《小燕子》吗?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课堂效率顿时得到了提高。
2.关注学生心灵,实现全员参与。小学生活泼、好动,表现自己的欲望很强,渴望得到教师的肯定,因此,教师应当多鼓励学生,帮助他们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过于强调对音乐知识以及技能的掌握,而忽视了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在学习律动时,为了让学生把握节奏,教师乐此不疲地教学生舞蹈动作,一再纠正学生的错误,让其自信心受到挫伤,让学生感到本来有趣生动的音乐听起来索然无味,学生的兴趣也就被磨灭了不少。为此,教师应当制定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找回学习兴趣。如,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以跺脚来模仿大鼓的节奏,而以拍手来模仿小铃的节奏,这样一来,学生快乐地参与到了学习之中,学习的主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在音乐欣赏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小学音乐教材中开设的专门的音乐欣赏类的课程,都有适量的音乐活动,若教师抓住这些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则会培养其良好的情感品质。如《三个和尚》是配有动画片的音乐,配以活泼的民乐,幽默、风趣、诙谐的展现了“一个和尚没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道理。动画生动有趣,学生学习兴致很高,乐曲中小钹、木鱼、堂鼓等打击乐器极具特色,教师可引导学生认识这三种乐器,并教其辨认各自的音色。同时,让学生学会倾听,分辨出分别代表着胖和尚、瘦和尚、小和尚的音乐,对此进行音乐内容的分析与讲述。鉴赏活动完成后,教师可让学生复述故事并且分角色表演。不得不提的是,看了有趣的动画,认识了乐器之后,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情感引导,问他们,这三个和尚的做法对吗?如果第三个和尚是你,你会怎么做?这就引发了一场智慧与品质的思索,学生不仅在课堂中学习到了知识,还领悟到了做人的道理,提升了自身品质。
总之,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注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旨在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培养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合作能力、集体荣誉感等,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很多,只要符合孩子们身心发展特点、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的,都可应用于音乐课堂之中。相信通过教师的不懈努力,必将能够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在音乐的世界里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