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音疑问代词“何所”凝固的过程、动因与机制

来源 :励耘语言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yovue0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索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生发展机制一直是汉语史上的重要问题.本文对上、中古汉语、汉译佛经“何所”的用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旨在探讨复音疑问代词“何所”的来源及促成其词汇化的动因与机制.复音疑问代词“何所”有两个来源,一是源于跨层结构“何/所V”;一是源于偏正短语“何所”.语义—语法两维条件,隐喻、语用推理机制、主观认同类推机制和重新分析,致使“何所”由跨层结构或偏正短语逐步凝固为一个复音疑问代词.而且,通过穷尽的“何所”用例考察,我们认为汉译佛经的“何所”与本土汉语存在历史演变关系.
其他文献
“抢”的字形源于“枪”,意义与“侵夺”义的“攘”关系密切.通过与“夺”和“争”的对比可知,“抢”的语义内涵主要包含[出其不意][强力]和[快速]三个要素.其中,[快速]作为
作为模拟声貌的重言词,一般训释的词都是义域范围广、概括性强的广义词.如《诗经》“桃之夭夭”的“夭夭”以“盛貌”为主要意见.但由于“盛”的词义范围较广,对其理解也有多
本文对“寻常、消、忽刺八、婊子、露水夫妻、雷声大雨点小”六个词语的词源提出了新的解释,修正了流行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