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应全面更新观念,努力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把素质教育引入课堂。下面谈谈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体会。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一、巧导新课,激发求知欲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新授课开始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设置悬念,通过巧导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在黑板上写出5,50,500。问:谁能在每个数的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500,50,5怎么会“相等”呢?学生陷入思考。当得出可以用5米=50分米=500厘米。5元=50角=500分表示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的等式改写过来,学生一听,觉得更新奇,思维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更高,都争着说,5元=5.0元=5.00元,最后我再提问:5,50,5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这时出示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自然就能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重视操作,提高认知素质
操作与思维是不可分的,操作是前導,思维是关键,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运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索和发现规律。如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来,特别是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但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联系?它们的面积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求三角形的面积要除以2?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使他们懂得了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的道理。
三、分层施教,让学生全员参与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应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观察、记忆和思维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获取更多的新知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给予每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达到人人都要学数学,人人都能学数学。这是“分层教学”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如教“三角形面积”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三角形的底是4.6厘米,高是1.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二层次:一个三角形的底是12米,高比底少3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第三层次:一块长15米,宽1.2米的红布,要做成底1米,高30厘米的红领巾,能做多少条?
教师对这三个层次练习采取不同的策略,第一个层次全体完成,第二个层次争取完成,第三个层次鼓励完成。这样,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共同参与的环境,而且促使学生分别根据自己的能力,向更高层次攀登,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
四、情境教学,让学生参与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多些体验,多些实践,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数学学习中,过多的重复习作运算,使得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如果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情境教学,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种情境教学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实践。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原则开展教学。
1.民主性。在情境课堂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民主原则的关键。在这种民主的氛围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鼓励和表扬,获得快乐感和认同感。激发孩子们的尊重心,建立孩子们的自信心。
2.巧设问题情境。数学课堂中,多数是与问题相关联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在问题情境中去解决问题,才能更多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励原则。小学生是非常单纯的,需要教师精心呵护与关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给予不同的帮助与肯定,给予一定的奖励,如一本练习本,一支笔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 素质教育
一、巧导新课,激发求知欲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新授课开始时,教师就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巧妙地设置悬念,通过巧导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在黑板上写出5,50,500。问:谁能在每个数的后面加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起来?这个问题学生感到新奇,500,50,5怎么会“相等”呢?学生陷入思考。当得出可以用5米=50分米=500厘米。5元=50角=500分表示时,我又提出一个问题,谁能用同一单位把上面的等式改写过来,学生一听,觉得更新奇,思维更活跃,学习的积极性更高,都争着说,5元=5.0元=5.00元,最后我再提问:5,50,500这样的数大小是否相等呢?为什么相等?这时出示课题“小数的性质”。这样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自然就能激发学生主动去探究知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二、重视操作,提高认知素质
操作与思维是不可分的,操作是前導,思维是关键,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运用教具、学具操作,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索和发现规律。如在推导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由来,特别是理解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要除以2的教学时,先让学生动手操作,充分感知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但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拼成的平行四边形与三角形的关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讨论: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高与三角形的底、高有什么联系?它们的面积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求三角形的面积要除以2?整个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使他们懂得了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的道理。
三、分层施教,让学生全员参与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教学中,应注意了解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观察、记忆和思维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地获取更多的新知识,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施展各自的才能和智慧,给予每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增强学习的信心,从而达到人人都要学数学,人人都能学数学。这是“分层教学”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面向全体”的要求。如教“三角形面积”时,我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
第一层次:三角形的底是4.6厘米,高是1.4厘米,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第二层次:一个三角形的底是12米,高比底少3米。它的面积是多少?
第三层次:一块长15米,宽1.2米的红布,要做成底1米,高30厘米的红领巾,能做多少条?
教师对这三个层次练习采取不同的策略,第一个层次全体完成,第二个层次争取完成,第三个层次鼓励完成。这样,不仅为学生创设了共同参与的环境,而且促使学生分别根据自己的能力,向更高层次攀登,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也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
四、情境教学,让学生参与体验
对于小学生而言,多些体验,多些实践,能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由于数学学习中,过多的重复习作运算,使得学生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如果教师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情境教学,就可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这种情境教学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和实践。为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原则开展教学。
1.民主性。在情境课堂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体现民主原则的关键。在这种民主的氛围里,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鼓励和表扬,获得快乐感和认同感。激发孩子们的尊重心,建立孩子们的自信心。
2.巧设问题情境。数学课堂中,多数是与问题相关联的,因此,在数学课堂中,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在问题情境中去解决问题,才能更多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励原则。小学生是非常单纯的,需要教师精心呵护与关爱。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学习特点,给予不同的帮助与肯定,给予一定的奖励,如一本练习本,一支笔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关键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把握好课堂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地、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学习,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