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几乎每天在校园里见到这样的场景,学生见到老师会主动敬礼,并问一声“老师好”,如果是见到学校校长,就会说“校长好”,有时候,到别的学校听课交流,还会听到学生说“领导好”“客人好”“叔叔(阿姨)好”等不同的问候,相信大家已经习以为常。曾经,我也是习以为常的。直到有一次,我和两位老师在校园里并排走,一位学生迎面走来,先对我行礼说了一声“校长好”,然后又对另外两位老师行礼说“老师好”,我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首先我觉得那位学生很累,行两次礼、问两次好,明明很简单的一件事被弄得很复杂,如果让学生对着我们三人说一声“老师们好”,不是很容易就解决问题了吗?而且,把校长和老师分开问好,又拉开了我和老师之间的距离,似乎向学生传达着一种等级观念的信息。从此,我开始关注“见面问好”这一细节。
“校长好”“领导好”传达的是一种权威、权力、等级信息,只能让孩子从小感受到不平等,也是一种潜在的奴化教育。一个从小就被等级观念充斥的心灵,是长不出平等的幼苗的,更结不出平等的果实。我们让孩子从小接受了多少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受到多少等级观念的熏陶,因此,“校长好”“领导好”必须废除;“客人好”直接表明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很生分,没有亲切感,也应禁止;“老师好”“叔叔(阿姨)好”显得亲切,没有距离感和等级感,值得提倡。因此,我在学校晨会上告诉学生,校长也是老师,要求全体学生以后见到长辈要么就说“老师好”,要么就说“叔叔(阿姨)好”或“爷爷(奶奶)好”。刚开始,很多学生不习惯,见到我还是会说“校长好”,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见到我,都会很自然的说“老师好”。
后来我又发现,师生之间问好,多数时候是学生主动,而老师有时会回应,有时根本不回应学生,我觉得这又是一种不平等。学生和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为什么老师不能主动向学生问好呢?学生向老师问好了,无论如何,老师都应做出回应,如果正在跟他人交谈或忙着,至少也要冲学生笑一笑,点头示意,这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于是,在全体教师会上,我向老师们提出了“主动向学生问好”“积极回应学生”的师德行为要求。每天上学时,我也带头和值日学生、值日教师一起站在校门口,向每一位到校的老师和学生问好,并微笑致意。我进校门时,也会主动向值日的师生问好,或者回应他们的问候。我代过课的一(1)班,有一位小男孩,放学后经常跑到我的办公室门口去跟我说再见,我问他有事吗?他笑了笑说,老师,我是来看你的。一天,他爸爸来学校接他,特地到我的办公室对我说,我儿子回家总是说你很好,他很喜欢你,还说你笑起来特别漂亮。的确,互致问候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平等,老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微笑会唤醒孩子的自信、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有利于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培养。充满紧张、压力与压抑、等级感的校园怎能和谐?因此,我希望从问好开始,让校园多一些温馨与亲情,多一些欢笑与友谊。
记得有一天和几位老师去听一年级的课,还没到上课时间,走廊上迎面碰到两位学生,他们先对着我说“老师好”,然后又转过脸分别向每一位老师问好,每个学生都连着说了几次“老师好”。我想,我代过他们班的课,学生和我有感情,先向我问好,可以理解,可是也用不着一个一个老师问好啊!要是并排站十来个老师,学生岂不是要累坏了?于是,我想到,应该教会学生根据对象数量不同来问好,就像英语中单数、复数一样。只有一位老师,就说“老师好”,碰到两位及以上,就说“老师们好”。
仅仅只是一句师生间的见面打招呼,再小不过的事,可能在某些人眼里,真的是不值一提,可是他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有时却是极大的。正所谓“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作为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切不可小看每一件小事,因为这些细微之处更能体现人文精神。
“校长好”“领导好”传达的是一种权威、权力、等级信息,只能让孩子从小感受到不平等,也是一种潜在的奴化教育。一个从小就被等级观念充斥的心灵,是长不出平等的幼苗的,更结不出平等的果实。我们让孩子从小接受了多少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受到多少等级观念的熏陶,因此,“校长好”“领导好”必须废除;“客人好”直接表明了两者之间的距离,很生分,没有亲切感,也应禁止;“老师好”“叔叔(阿姨)好”显得亲切,没有距离感和等级感,值得提倡。因此,我在学校晨会上告诉学生,校长也是老师,要求全体学生以后见到长辈要么就说“老师好”,要么就说“叔叔(阿姨)好”或“爷爷(奶奶)好”。刚开始,很多学生不习惯,见到我还是会说“校长好”,我总是不厌其烦地纠正,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见到我,都会很自然的说“老师好”。
后来我又发现,师生之间问好,多数时候是学生主动,而老师有时会回应,有时根本不回应学生,我觉得这又是一种不平等。学生和老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为什么老师不能主动向学生问好呢?学生向老师问好了,无论如何,老师都应做出回应,如果正在跟他人交谈或忙着,至少也要冲学生笑一笑,点头示意,这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于是,在全体教师会上,我向老师们提出了“主动向学生问好”“积极回应学生”的师德行为要求。每天上学时,我也带头和值日学生、值日教师一起站在校门口,向每一位到校的老师和学生问好,并微笑致意。我进校门时,也会主动向值日的师生问好,或者回应他们的问候。我代过课的一(1)班,有一位小男孩,放学后经常跑到我的办公室门口去跟我说再见,我问他有事吗?他笑了笑说,老师,我是来看你的。一天,他爸爸来学校接他,特地到我的办公室对我说,我儿子回家总是说你很好,他很喜欢你,还说你笑起来特别漂亮。的确,互致问候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感受到平等,老师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权威;微笑会唤醒孩子的自信、消除他们的紧张情绪,有利于思维的发散和创造力的培养。充满紧张、压力与压抑、等级感的校园怎能和谐?因此,我希望从问好开始,让校园多一些温馨与亲情,多一些欢笑与友谊。
记得有一天和几位老师去听一年级的课,还没到上课时间,走廊上迎面碰到两位学生,他们先对着我说“老师好”,然后又转过脸分别向每一位老师问好,每个学生都连着说了几次“老师好”。我想,我代过他们班的课,学生和我有感情,先向我问好,可以理解,可是也用不着一个一个老师问好啊!要是并排站十来个老师,学生岂不是要累坏了?于是,我想到,应该教会学生根据对象数量不同来问好,就像英语中单数、复数一样。只有一位老师,就说“老师好”,碰到两位及以上,就说“老师们好”。
仅仅只是一句师生间的见面打招呼,再小不过的事,可能在某些人眼里,真的是不值一提,可是他对一个孩子一生的影响有时却是极大的。正所谓“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作为校长,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切不可小看每一件小事,因为这些细微之处更能体现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