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街上的手艺人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ena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江苏宜兴有条老街,叫南街,临水的一面叫下街,靠着蜀山的一面叫上街。黄莉萍家的房子前门迎着上街,后门对着下街,到她这一辈,已是黄家在南街上从事陶业的第五代了。
  那一年,老街改造。黄家祖宅装修,在挖一口养荷花的小塘时扒出几只陶模,小鸟形状,刻着“徐福康置,丁卯春月”。黄莉萍告诉我,说老宅下肯定还有,祖上是开窑场的,家里人做坯、制陶、烧窑全会,还开了家陶器店,这只模具应该是从徐福康陶器店买来制作小鸟陶器的。黄莉萍记得太奶奶当年就用这种模具做陶瓷的小鸟,一只可卖到三分钱。对着尾巴处不起眼的小孔一吹,小鸟便会发出清脆的鸣叫。
  类似这样的老物件,南街上的人并不陌生。时间流逝如浮云悠悠,有幸留下的物品或许是某种存在的印证,记录下文明进程中任意一点蛛丝马迹。
  “蜀山上的树叶一黄,南街上就有挑着担子卖毛栗子的,香喷喷、热乎乎的,我常捏着太奶奶做的小鸟哨子去换毛栗子吃。”黄莉萍的叙述里慢慢浮上一层雾气,那只丁卯年里的模具一旦摆在眼前,已经走远的日子便又慢慢走了回来。
  先从模具上的徐福康说起,徐福康是紫砂名人徐汉棠、徐秀棠兄弟俩的爷爷。徐福康的儿子叫徐祖纯,老艺人彭淦生的回忆录里提到徐祖纯时,将他归类于“大窑户”,烧10节窑以上的才称得上大窑户。黄莉萍的太爷爷有弟兄俩,一个叫黄顺勇,一个叫黄顺根,所以黄家开的陶器店取名同顺号黄记陶器店。历史上的丁卯年,距今最近的是1807年、1867年、1927年、1987年,徐福康陶器店开于哪一年我没查到资料,问黄莉萍她也说不清楚。但有本写顾景舟的书里提到,“1936年,顾景舟经常到徐祖纯的福康陶器店里去。”由此推出,这只丁卯年的小鸟模具起码在1927年。1927年时的蜀山南街,商贾往来蔚然成市,两年后的1929年,也就是民国18年,光绪九年设立为乡的蜀山晋升为镇。再过3年到了民国22年公元1932年,蜀山鎮先是设为蜀山区,后改为丁蜀区,曾经是蜀山和丁蜀区镇公署的所在地,是现今的丁蜀镇早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
  黄莉萍记事起,街上家家都有捶泥打泥的声音传出来,“南街上的人能吃苦,肯下功夫,我从小在这样的环境里长大,家里的长辈都是这样的人。”她的骨子里,有着老辈手艺人的性格基因,吃苦耐劳,敢于尝试新东西,因循但不守旧。
  2
  傍晚,江南,老街。黄莉萍在新装修的房子里坐着,屋里除了尘埃在光影里的轻舞,再无别的响动。机帆船在屋后的蠡河上笃笃地响着,滔滔蠡河水流淌千年,将南岸北岸的手工产品带往天南海北,也将一代代艺人的梦带往天南海北。
  黄莉萍再忙,过个十天半个月,也要回到这房子里,静静地坐上一会儿。她是有多喜欢这老房子,有次在天津参加紫砂壶展览,看到展厅里有幅画,画的是江南,清亮的河流,弯弯的长巷,若有若无的杏花开向静寂的长街。黄莉萍在那幅水墨画前愣住了,最后硬是用两把壶从画家手里换来这幅画。黄莉萍说她小时候的家就是这样的,看到这幅画,心里欢喜得很,好像爷爷奶奶那些亲人们都还在,房子里乌臼叶泡出的米饭香味一直缠绕着拍打泥片的声音。回房子里来坐一坐,即使再有意绪难平的事,瞬间也能得到平复,“心里不静,手上的活不会好。”黄莉萍说。
  我去南街时,不时看到有人在翻新老屋,老色灰砖墙推倒重砌,新立起来的梁柱闪着桐油的香味。“有人把老房子卖了,租给别人开民宿的也有,找我要买这房子的人也多,但我舍不得,以后这房子要给儿孙的,这里是根呢。”
  黄莉萍说,“我们家族里的女人都很聪明,都很了不起,我太奶奶、我奶奶、我妈,都是很了不起的。”她所说的了不起,是指“能吃苦”。
  来到她的新屋里。此时夜色漫上来,桌上的灯亮了。灯一亮,从前的时光就来到了眼前。
  那时奶奶就坐在灯下,黄莉萍跟着奶奶,一下下拍打着紫砂泥片,灯光照着奶奶满头银丝,稀疏的头发在脑后简单地绕了个鬏。黄莉萍上初中时,每天放学后做完作业,就开始锤泥,到睡觉前,她能帮着奶奶打100根泥条和100条泥片,这是她每天固定的工作量。
  黄家的日子曾经很体面,家里有大片的田地,农忙时种田,闲时做紫砂。经济上开始走下坡路,是从爷爷黄德生36岁时失明后开始的。黄德生原先是烧窑、看火的窑工,眼光精到,窑火是窑器的灵魂,火工到家,窑器瞬间由泥胎变成砂器。失明后的黄德生看不了窑火了,为了谋生,他学会了磨釉水。顾景舟1958年制作的10头紫砂套具《松鼠葡萄壶具》中的杯碟,冰裂纹白釉的釉水就是黄德生磨制的,这套作品于2015年11月在北京东正艺术品秋拍会上,最终以9200万元人民币成交。黄莉萍的父亲黄月君曾是前墅龙窑陶业社第一任场长,也是紫砂工艺厂创始人之一,负责最早的两座隧道窑建设,制订紫砂泥配制标准等,先后担任过厂里粉碎车间、窑务车间、成型车间主任,技术科科长。从黄莉萍记事起,父亲除了吃饭在家,一天中起码有18个小时都在厂里忙。街上的老艺人是看着黄莉萍长大的,黄莉萍也是学着他们的样子在为人处世。
  技艺的传承重在传承做手艺的态度、精神,这是根本。黄莉萍说,父亲当年说过一句话,我是一直照着他的话去做的。1978年高中毕业,黄莉萍到紫砂厂的幼儿园当老师。父亲说,你要趁着年轻学门技术,不要怕吃苦。这话点醒了黄莉萍,她就到厂研究室跟着徐秀棠学了8个月的陶塑,又跟着谈尧坤学了一年多的刻字。还学过陶瓷设计、仁女画、配青瓷的釉水、堆花等等。黄莉萍心灵手巧,一看就会,一学就懂。黄莉萍说,无非是因为我喜欢读书,书读多了就爱多动点脑筋,所以学什么都比别人快一点。黄莉萍读到初中时,有人说,不用继续读了。黄德生不同意,说书读得多只有好事没有坏事。于是,黄莉萍一直读到高中毕业。黄莉萍的姐姐读到高中毕业,妹妹读到大学本科。
  3
  当地人把做紫砂的手艺人称作是“坐泥凳的”,意思是这个行业很苦,一旦沾上了,一辈子就给禁锢在了泥凳上。“苦是当然的,但手上出了活,心里高兴了,就不觉得有什么苦了。”黄莉萍说,1980年时,她在江苏省陶瓷研究所上班,所里想接一个出口日本的大单子,但杭州的一家工艺厂在竞争,外贸公司同意让两家单位先试制几只样品,哪家通过质量检测了就定哪家。那是一只闻香瓶,十分讲究,不但要在瓶内外手绘仕女图,还要在瓶身刻字,瓶内阴刻,瓶外阳刻。黄莉萍埋头忙了两天时间,结果,送检时外贸公司给出的评语是:又快又好。这一单生意给厂里带来了几百万的营业额,那时候的小镇还没有见过这么大的单子,引起轰动,黄莉萍为此还得到了厂里两百元钱的奖励。   黄莉萍做壶的启蒙老师是她妈妈许艳秀。许艳秀今年85岁了,当年她是紫砂一厂的壶手,后来分到包装车间做锦盒,顾景舟、汪寅仙、吕尧臣等紫砂名人的作品所采用的锦盒都出自许艳秀和同事们之手。2020年的9月我在采访时,提及当年接到的一笔大生意,老人家仍旧兴奋满满。1986年,许艳秀接到广交会的一单生意,订制120把莲心如意壶,生坯做好后,一把壶可以获得30元加工费。到现在黄莉萍还记得这把莲心如意壶是蒋蓉设计的壶型,属于半手工商品壶,做了墨绿、清水泥、拼紫三种颜色。黄莉萍白天在厂里学刻字,回到家帮着妈妈樘身筒。家里穷得只有一张泥凳。黄莉萍的师父谈尧坤借给她一张泥凳。每天晚上,黄莉萍和妈妈隔着桌子对面而坐,就着一只吊在房顶上的20瓦小灯泡,做到夜里12点。那样的夜晚,安静,母亲反复跟她说的话,就是“干净”两个字。“我妈老是叮嘱我,壶身要干净,纹路要清晰,壶嘴和壶把要一条直线,一定要把壶的嘴、把手捋得清清爽爽,台子、泥凳也要理得干干净净。”黄莉萍手巧,自己动手做了两套工具,她和妈妈一人一套。黄莉萍说,“不会做工具的人就不会做壶,自己做的工具用起来才称手。但最好的工具,还是自己的手。”黄莉萍说,“做什么活得心里有数,心里有,手上才有。”她捧出一把当年的莲心如意壶,“即使现在来看,这也是一把不错的壶。”我的手指顺着壶身的曲线绕了一圈,因为我始终认为,来自土地的一切都会说话,花、草、庄稼、树木都有自己的语言,香气是花的语言,露珠是草木在夏天的呓语,秋夜的小虫是代替沉默的硕果在唱颂歌,灶膛里的火是稻草给予冬季的献辞。而这款来自1985年的莲心如意壶,在它给予我的温润手感中,我感觉到的是一种不慌不忙的从容,这是手艺人的从容,也是土地的从容。好东西,急不得。做手艺的人,都信这个理。
  “我一直在默默地琢磨,琢磨泥料的泥性、琢磨紫砂的成型,一直记得当年爷爷说过的话,他说只要肯多动脑子什么都能学会、学好。”每天一下班,黄莉萍就到一位姓鲍的朋友开的花盆厂里去做泥绘,对方请厂里美工室里有工艺师职称的老师傅泥绘一只花盆要支付500元的工钱,请黄莉萍泥绘只要40元。这相差十几倍的价格,让来找黄莉萍的人一拨接着一拨,但她手中没有泥绘所需的陶瓷色素,计划经济年代泥绘的材料都被垄断了,怎么办呢?黄莉萍就琢磨着自己配色素,解决了材料问题。生坯上泥绘好后,需晾干,再进窑烧。冬天日照时间短,花盆不易干,窑烧时容易炸掉,一炸,光泥绘工的500元就浪费了,还不谈花盆的成本。所以那些做花盆的企业都纷纷来找黄莉萍做泥绘,价格便宜,手艺好,即使烧炸了,相比于500元的泥绘工钱,40元的泥绘成本算是捡到了便宜。黄莉萍的手艺是真的好,2006年以猫为素材的手绘瓷盘送去参加陶艺节,获得一致好评。
  4
  结婚后,黄莉萍住在丈夫位于黄龙山四号井附近的宿舍里。房子只有19个平方米,生了儿子耿浩后,黄莉萍把奶奶接过来同住。房里拉了几道布帘,分成厨房、卧室,即使这么拥挤,还是搁了张做壶的小桌子。产假一满,黄莉萍白天在厂里上班,有奶奶帮着带小孩,她晚上就可以放心地到人家厂里去做壶,做泥绘。夜里12点钟才下班回家,第二天准点到厂上班,常常是来不及吃早饭空着肚子就出了门。起早贪黑,手脚不停,但黄莉萍始终笑意盈盈,眼神明亮,神采奕奕。她说,累是累了一点,但我不觉得苦。为什么不觉得苦?她说,我做的东西好,产品能得到大家赞赏,有成就感,就不觉得苦。再说,我还有个梦想,根本没心思在意自己是苦还是甜。
  有一向,黄莉萍在茶壶上刻心经,铆足了劲一天能刻6把,几天后手熟了,能刻9把,再后来,刻到了10把。有一次,客户急要一批壶,黄莉萍忙着赶工,刻的壶多了,家里实在太小,小到没有地方可以再挤得下一把壶,还要担心着不能一不小心碰掉了。她灵机一动,把单缸洗衣机的盖子打开,把刻好字的10把心经壶小心地放进了洗衣机,以为这样就安然无恙了。哪知儿子看到了,好玩,小手一按开关,洗衣机一转动,10把壶全碎了。黄莉萍又气又急,但她连对孩子疾言厉色责骂一通的时间都没有,在赔完客户的钱后又抓紧重新赶活。1996年,儿子上中学前,黄莉萍终于攒足了钱,买了套80平方米的房子。搬进新家的第一件事,给耿浩布置了一间书房。她说,“要好好读书,书读多了只有好事没有坏事。”这是当年爷爷黄德生说给她的话,她牢牢记在心上,自己就是读书的受益者,她把这句话送给了儿子。她起早贪黑,拼了命地加班加点做泥绘、刻字、做壶,就是为了能给儿子一个有利于他学习的家。
  黄莉萍依然忙。话不多,笑意盈盈,眼神明亮,神采奕奕地忙个不停。这中间,她一直在坚持学习,2014年她拿到了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电脑艺术设计的大专毕业证;2015年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本科毕业。有人劝她,说你的人生很幸福了,可以停下来享享福了。黄莉萍说,我停不下来,我喜欢做活,我们家从祖上开始就没出过闲人。
  黄德生36岁那年,家里的天塌了,21岁的叔叔患天花去世,黄德生的两个女儿也先后患上天花,夭折了。奶奶、太奶奶傷心、着急,黄德生伤心、着急,加上常年在窑上看火,悲伤过度致使双眼瞬间失明。这时,最最悲伤的是黄德生的母亲也就是黄莉萍的太奶奶,前后几个月内,相继失去了小儿子和两个孙女,接着大儿子双目失明,这位裹着小脚的江南老太太吞下所有的泪水,咽下所有的苦,硬是扛起了这个家。
  黄德生的父亲去世早,靠母亲也就是黄莉萍的太奶奶撑起这个家。太奶奶叫史小妹,瘦,但无论生活多困苦,她每天都收拾得清清爽爽,穿着大襟的衣服。太奶奶刚直不阿,日本人到蜀山后,当地人史耀民建立了“陶业联营社”,强行收购砂器运往日本销售,价格压得极低,许多艺人纷纷改行,连家里有10节窑、陶器店的徐祖纯也租来三亩薄田以补贴家用。日本人把守着水陆要道,76座龙窑中有24座被日军强占改造成炮楼。上袁村有名的老壶手程寿珍从老街路过时,拒绝日本人的搜身,遭暴打受伤,不久后病情加重去世。史小妹说起来与史耀民都出自埭头史氏,她实在看不惯史耀民那套做法,胆小怕事、忍气吞声换不来太平日子。有一天,史小妹找到史耀明,说,“都是乡里乡亲的,你不要帮着日本人欺侮咱们中国人,狗还知道护家护主呢,你老是吃里爬外的,这么多窑工、壶手去喝西北风啊!”史耀明恼羞成怒,说你不要以为我们是同族我就不敢杀你头,你再这样帮着外人看我怎么收拾你。史小妹毫不畏惧,说只要你不改邪归正,我见你一次骂你一次!话音一落,史耀明抓起手边的铁算盘砸了过来,落在史小妹的头上,瞬间血流如注。史小妹紧紧捂住额头,血从指缝里渗出来,她狠狠盯着史耀明,丝毫不退缩。再往后,史耀明看到史小妹都尽量绕开去。说起往事时,黄莉萍说,我太奶奶虽然穷苦,但她一直很勇敢,多大的苦,都压不到她,就那么一个瘦瘦小小的老太太,我们全家人都信服她。
  黄家曾经有十几亩上好的水田。后来筹备紫砂厂时,在太奶奶、爷爷奶奶的支持下,父亲黄月君将田捐给了厂里。黄莉萍小时候看到家里有捐赠证书。有人为黄家可惜,说那些田现在可值大钱了。黄莉萍淡然一笑,祖上留给我们的好家风,就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会一代代传下去的。
  儿子耿浩大学毕业后,跟着黄莉萍学打泥片。黄莉萍看他一心想走紫砂这条路,便认真地说,如果你一心要吃这碗饭,就得下苦功去学。现在,耿浩早已获得国家级助理工艺美术师职称,设计和制作的紫砂作品多次获奖,先后带出的几位徒弟早已自立门户。
  时光流逝,动人心弦的不仅是技艺、物质,更是代代相传的对某种精神品质的坚守。
  韩丽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作品多部。散文集《意思》获第七届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散文奖。
  编辑 木木 691372965@qq.com
其他文献
亲人别离的痛已随流水逝向远方,然而思念在心里,日久弥深。  乡下的坟地离村庄不远,在各家各户的责任田头,依着小路,偎着河流,守望着熟悉的日子和亲爱的家人。去地里拔草施肥,去河流割柴罱泥,一抬头就能望见高高的坟茔,不怕,头脑里倒是生出亲人在世时的种种场景,他们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如同电影画面般一一在眼前闪过。生者与死者,虽在两个世界,实则依然亲近。  在我们家乡,清明节必不可少的祭祖仪式是辞仙。 
期刊
那天,天气贼冷,有零下十多度,好些年没这么冷了。事先约好的,跟太太一道去看胡大姐和她老伴。路上花了一个半小时,先是乘公交,后来倒了两班地铁。  胡大姐原本住在距我们不远的一个小区,走路也就十来分钟。但那房子过于逼仄,且终年不见太阳。年轻时在里面住着倒不碍,上了年纪,胡大姐夫妇便觉着那份受不了的冷了。于是下了决心换房,但两个从企业退休的老人手上不可能有太多的钱,只好把着眼点放在离城区远一点的地方。朋
期刊
海岛的冬天,暮色一旦降临,天一忽儿就黑了,像有谁利落地拉上了巨大的黑色幕布。几家院子里飘出的欢笑声,迅速掩盖了零星的犬吠。孩子们盼了一整天呢,天一黑,就可以去田间烧坏虫啦。  正月十四烧坏虫,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岛上一直沿袭的习俗。民间有谚:春气一动,百虫蠕动。正月十四这天去地头、田间、河塘边烧越冬的杂草,很容易烧死蛰伏在草丛中的害虫虫卵,祈愿新的一年農作物无病虫害,满满大丰收。  烧坏虫的主
期刊
20世纪70年代,物资匮乏,缺吃少穿,但是有一样东西并不缺少,那就是电影。  那时候,我看过的电影很多,有的在电影院看,有的在乡村露天看。在电影院看的,基本都是学校组织的,每个学期我们都会看几次电影,直到小学毕业,总共看了多少电影早已记不清了,但每张七分钱的电影票价格,我依然记得。  每次老师带我们进城看电影,我最期待的是可以在电影院旁边的商店买零食,三分钱一包的甘草粒和五分钱一根的冰棍,那可是难
期刊
梦里几许  我幻化成你的模样  找寻那年的过往  那些纯净透明的夏夜  几多星辰  我掰着指头  数得仔仔细细  七歲的我以为  整个夏天会被留下  我目不转睛  你忽闪忽灭翅膀间  门前的清清小溪  天边的淡淡云儿  我侧耳倾听  你若隐若现的光亮里  矮灶下  母亲烧火添柴哼的曲调  庭院外  外婆摇扇纳凉唱的歌谣  儿时  近在眼前  故乡  触手可及  晚风睡意阑珊  拥你入眠的梦里  一
期刊
妈妈,这是我给你写的第一封信,我希望你读着我的信是快乐的。  不知不觉就春天了,你说过一定要快乐,我按照你的话去做了。我去了我们经常去的山坡,冰凌花已经谢了,杜鹃和映山红霸占了一个又一个山头,开得热火朝天。树叶和小草是浅黄色的,这是我之前未曾发现的,树干下面,一些黄色的花迎风摇曳。  突然我就想起了你,那时候,你说这时候的花用“摇曳”来形容最贴切了,我没有深切体会,风里的花不就是摇摆吗?今天我仔细
期刊
雪扬长而去  吞噬了五月与  它怀中紧拥的麦地  于是你,只得站在自然光秃的枝叶之间  你向着黎明凝望  从未降临的曙光  你向着过去呼喊  声音蔓延至明天  大地的儿子从云端  坠入地心  你被岩浆包裹  熔化在诗的黑夜  月光惊奇地发觉  繁星向太阳拢聚  你的纸笔悬在光晕  “诗歌必将胜利”  你写 关于诗的诗  辗转于床塌,忽而  踱步或沉思  忽而从时间手中抢过墨水  色彩,喧嚣,纷争 
期刊
这天下午,阿元探长刚刚走进办公室,桌上的电话就响了起来,他放下手里的公文包,拿起话筒,里面传来了一阵急促的声音:“阿元探长,麻烦您过来一下,我们公司的研发内容被人剽窃了……”  研发内容被剽窃?阿元探长心里一惊,忙说:“别急,慢慢说,你是哪个公司的?”  “我们是昌建东路黄山大厦三楼的太阳科技公司。”话筒里的声音依旧局促不安。挂了电话,阿元探长又匆匆忙忙提起公文包,乘电梯来到地下车库,快速驶往太阳
期刊
腊月二十四,祭灶,过小年,农村大多数家庭都会做一包豆腐,寓意“都富”。  以前,苏北农村做豆腐一般用小拐磨,两人协作,大人一边添豆子,一边把控磨担,小孩子帮忙推磨,快乐地来回拉拽。  还有首逗弄孩子的童谣:“拐,拐磨拐;拉,拉豆柴;拐,拐舅奶,舅奶没在嘎(方言,“家”);拐小丫,小丫没有裤,摸摸小肚肚。”大人边拉磨边唱着,唱到最后一句,摸一下孩子的肚子,孩子咯咯咯笑起来。欢喜氤氲在村子的空气里。 
期刊
“在南京生活30多年,其间有很多次南下或北上的机会,都被我毫不犹豫地谢绝了。我觉得南京是最适合文化人生活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意蕴深远、隽永绵长,完全就是具象版的中国画。不知你发现没?紫金山峰峦叠嶂,一眼望去,不是‘披麻皴’又是什么?所以每回走进紫金山,我都仿佛经历一番艺术的洗礼。”  说这话的是纪太年,一位拥有多重身份的江南文人:作家、诗人、美术评论家、艺术市场研究专家、艺术推广人、画家……他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