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侯镈铭二“弥”用法探微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GYXK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齐侯镈铭中有两个“弥”字。其中“弥生”即“长久地存在”,隐藏着宗教意义上寻求“庇佑”的内涵;“弥心”反映了作器者对齐侯郑重告诫的慎重。历代对先秦文献有关“弥”的解释十分丰富,但《小尔雅》的清人注解存在一些问题。楚简《慎子》中有令“顺弥代些”第四种解释能成立的证据。
  关键词:弥;齐侯镈;顺弥代些
  齐侯镈铭文中出现两个“弥”字,但各自的用法不同。其中“用求考命弥生”之“弥”应释作“久”,“弥心畏誋”之“弥”应释作“满”。
  1 铭文中的“弥”字
  “弥”从“彌”,“爾”“日”互为叠加声符。“弥”古音脂①明平,“尔”古音脂日上,“日”古音质②日入。③
  1.1 弥生
  弥生即“长生”,长久地存在。此“弥”取义“久”“长”,亦即《说文》中的“镾”。段氏亦注云:此“镾”即“彌”的本字,而“彌”又从“?”减省演变而来。④所以徐中舒先生以“弥”之“久”义释“弥”之“满”“益”等义⑤或是有些问题的。《小尔雅·广诂》《逸周书·谥法解》皆训“弥”为“久”⑥,可见这一含义很早就出现了。《尚书·顾命》“既弥留”,曾运乾训为“终”。⑦“弥”训为“终”时,取义“尽”“绝”。“弥留” 重“留”之意,即不知何时会离世(随时都会离世之状态)。故雒江生云“弥留”即“临终流连人世之刻”。⑧亦如《招魂》“弥代”亦可释为“绝代”(见下)。⑨“弥”之“终”,当作“尽绝”解。若“弥生”之“弥”取“终”,便成了让祖辈、父辈们折寿的“绝生”“尽命”咒辞,这一点在道理上也是不通的。
  自文法来看,前文为“用求考命”,分析结构可知:此句省略主语“我”(),复合谓语“用求”(用来祈求,省略兼语“之”),定语“考”(祖辈、父辈们的),宾语“命”(生命、灵魂,这里应该指“在天之灵的庇佑”)。加上作状语的“弥生”,即“用(它)来祈求祖辈、父辈们的庇佑(能)长久地存在”。
  这里说的是希望先辈们能够“长久地存在”,实际上有一层宗教色彩在里面。由下文“肃肃仪政,保吾子姓”可知,前面“用求考命弥生”的目的,实际上是“保吾子姓”,即:向先辈们的在天之灵寻求庇佑,同时以节制为标准来严格地要求自己,以庇佑自己的后人。
  1.2 弥心
  此“弥”作“满”,即“满心”。《周礼·大祝》“弥祀社稷祷祠”,注“弥犹徧”。⑩《广韵》:“徧”俗作“遍”。①
  前铭“齐侯从告”,直译为“齐侯反复(对我)说”,意译为“齐侯郑重地(对我)说”。“从”,《尔雅》“重也”,注曰“重叠”,《既醉》“从以孙子”,笺云“从,随也”。②《经义述闻》:“《既醉》……是从为重也。郭曰:‘随从,所以为重叠。’”③即反复之意。反复说,目的是强调,所以对“我”而言,齐侯的态度是极为“郑重”的。
  二字引出的是齐侯极其郑重地对作器者进行的嘱托,所以作器者丝毫不敢懈怠,并庄严地向齐侯宣誓道:“余弥心畏誋”(我满心敬畏地宣誓)。“誋”通“忌”,说,此处可意译为“宣誓”,即信誓旦旦。《广雅》:“誋,告也。”注:“诫之告也。”④《淮南鸿烈·缪称训》:“不可以昭誋。”注:“誋,诫也。不可以教导诫人。”⑤
  “诫”可视为“说郑重、有道理的话”,用在此处是因为齐侯前面所说的话让感到十分郑重,故回应时也用谦辞,说“我满心敬畏地‘告诉’(你)”,这个“告诉”用表示“告诫”的“誋”,可见他自己的态度也是郑重、诚恳、不容改变的。故在此处,可意译为“宣誓”,以配合下文说他因自己担任四个要职所以能让子孙永远传承这件器物的说辞。
  2 《小尔雅》注与征引文献的对应问题
  《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八九册中关于《小尔雅》“弥,久也”的有误或存在其他解释的部分如下:
  《小尔雅疏》:“《周书·顾命》云:‘既弥留。’东晋《孔传》同。”
  《小尔雅义证》:“《墨子·经篇》云:‘久,弥异时也。’”
  《小尔雅疏证》:“《楚辞·招魂》:‘顺弥代些。’注:‘弥,久也。’”⑥
  2.1 既弥留
  《尚书·顾命》之“既弥留”,前文已述。《孔传》有误:此“弥”当作“终”而非“久”。这一点见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⑦
  2.2 弥异时
  《小尔雅疏》误。《墨子·经上》:“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在这里两个“弥”都应作“遍及”解。孙诒让引王引之说为是⑧,此处当释为:久,是遍及任何不同时间的时间;宇,是遍及任何不同空间的空间。
  3 “顺弥代些”的第四种解释
  《招魂》“顺弥代些”之“弥”亦可作“终”解。《疏证》所引之《楚辞》乃《楚辞章句》所注;《楚辞补注》引之,又补一说;《楚辞集注》另有一说。⑨如下:
  《章句》:弥,久也。言美女众多,其貌齐同,姿态好美,自相亲比,承顺上意,久则相代也。
  《补注》:代,一作世。五臣云:弥,犹次也。好相亲密和顺,次以相代也。
  《集注》:弥,竟也。自始来至代去,柔顺如一也。
  三注均以“顺弥代”为“女子一个接着一个更替”,言下之意即妃子轮流侍寝却毫无妒意、后宫和睦融洽。三注之“弥”皆不同。而洪氏虽收“代,一作世”之语,权当异文而顺带补录。实则“代”释为“世”亦可。这便又涉及“弥”的第四種解释:
  “顺”借“洵”之意(董楚平)。某曾怀疑董说有误:因骤一看下二字并无明显的同部或同母⑩的关系;但细细审之,在战国时期,二者确有可互借的逻辑。
  首先,“顺”借于“洵”有音可征:
  ①“巽”古音文心平①,与“顺”同部,读音相近而通假。楚简《慎子》:“精灋(法)以巽(顺)(势)。”李学勤先生释“巽”为“顺”,解释为“同韵”。②《慎子》今存残篇③中未见此句,但从慎到“势治”的法家思想观察,楚简《慎子》的风格和内涵完全符合慎到“势治”的思想,可知其当为散逸的文字。故由此可知,战国时期的心母与船母(床三)是很接近(或差异微小)的。并且“巽”和“顺”是可以通假的。   ②“洵”“巽”同属心母,韵部几近,上古读音也极相似,可以假借。
  ③《汉字古今音表》中,“洵”“顺”二字在上古音和中古音中的拟声是极为接近的。④“洵”拟作“sǐuěn③”,“顺”拟作“dzǐuěn③”⑤,除去韵部的清浊音调和发音口型略有不同外,其余部分是一样的。
  综此三点可知,“顺”借于“洵”是有音可征的。
  其次,它们也有意义上的联系:
  “洵”,《尔雅·释言》“龛也”,注“通‘堪’”⑥。于此取“真”(堪比)之意。
  综上,“顺”“洵”之借,有音可征、有意可循,所以董先生对“顺弥代”即“真绝代”的判断也是有道理的,只是过去没有见到楚简《慎子》。
  所以“容态好比,顺弥代些”乃夸赞楚王宫廷美人众多,个个风华绝代,承前文“天地四方,多奸贼些,象设君室,静闲安些”之转折,以下描述宫廷美好安闲的生活。而“容态好比”可释为无法分辨谁最美(都各有魅力),故补“顺弥代”以称赞之。
  又,所谓“绝代”,乃是当代之绝,而非万代之绝也。韶华易老,容颜难保,能留的唯有“风韵”,而非“颜色”,故“绝代”者惊艳一代,而一代有一代的“绝色”。就此理而言,亦当用如“终绝”。
  综上,以上四说似是皆通的。
  4 小结
  本铭二“弥”用法不同:“弥生”即“长生”,“弥心”即“满心”。
  《顾命》之“既弥留”,当作“将死未死之际”,此“弥”当作“终”而非“久”。
  《经上》之“弥”当作“徧”,即“满”解,《疏》误将整体的意义(久)与描述性语言(弥)等价,而未考虑其与下文的整体性和意义上的关联。
  《招魂》中“容态好比,顺弥代些”之“弥”亦可当作“终”解。“顺”“洵”之借,有音可征、有意可循,所以对“顺弥代”即“真绝代”的判断也是有道理的,楚简《慎子》也恰好成了证明二字有互通逻辑的桥梁。
  参考文献
  [1]刘钊.古文字构形学:修订本[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85-87.
  [2]孙诒让.墨子间诂[M].孙启治,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1:315-316.
  [3]李学勤.读楚简《慎子》[J].中国文化,2007(2):43-45.
  [4]白于蓝.战国秦汉简帛古书通假字汇纂[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2:871.
  [5]董同龢.汉语音韵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1:261.
  【作者简介】侯英捷,男,汉族,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文字。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国家社科基金2013年度重大项目“商周金文字词集注与释译”子课题“东周金文字词集注与释译”成果;项目编号:13&ZD130。
  ①一说从“尔”取声的字,归在支部。清代的部分学者认为支部与脂部是同一部,如顾炎武十部之第二部、江永十三部之第二部。晚清及以后的学者基本认为两部是不同的。另外,本文古音用“ABC”格式,即表示这个字古音归在A部、B母,声调为C。
  ②“脂”部拟音ei,“质”部拟音et,同属王力先生所分的第八类。主元音相同,发音口型几近,故二者可互为叠加声符。
  ③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101,40,133.
  ④许慎.说文解字[M].段玉裁,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453.
  ⑤周法高.金文诂林:第十二册[M].香港:香港中文大学,1974:691-693.
  ⑥孔鲋.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经部一八六:小尔雅[M].宋咸,注.济南:齐鲁书社,1997:70;孔晁,注.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三七〇册:逸周书:卷六[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43.
  ⑦曾运乾,正读.尚书[M].黄曙辉,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228.
  ⑧雒江生.尚书校诂[M].北京:中华书局,2018:394-395.
  ⑨董楚平.楚辞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42-143.
  ⑩郑玄.周礼注疏:卷二十五[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九〇册:470.
  ①《广韵》今存两种:其一撰者不详,但有孙愐之序言,名《原本广韵》;另一为宋人陈彭年等重修,名《重修广韵》。本条兼参见:孙愐序.原本广韵:卷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三六册:160;陈彭年,丘雍等.重修广韵:卷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二三六册:380.
  ②胡奇光,方环海.尔雅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33.
  ③王引之.经义述闻(四)[M].虞思徵,马涛,徐炜君,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1580.
  ④王念孙.广雅疏证(一)[M].张靖伟,樊波成,马涛,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442.
  ⑤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上):卷十[M].冯逸,乔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9:389.
  ⑥王煦《小尔雅疏》、胡承珙《小尔雅义证》、葛其仁《小尔雅疏证》依次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续修四库全书》第一八九册的第344-345页、第414-415页和第543页。
  ⑦《尚书孔传参正》卷二九:“……《释言》:‘弥,终也。’……言病至日加,已将终而暂留。……‘既弥留’者,苏顺《汉和帝诔》‘弥留不豫’,蔡邕《济北相崔君夫人誄》‘寝疾弥留’,是今文同之证。”王先谦.尚书孔传参正:卷二九[M]//《续修四库全书》编委会.续修四库全书:五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652.
  ⑧《墨子间诂》卷十注引王引之说:“……案‘守’当为‘宇’,字形相似而误。弥,徧也。宇者,徧乎异所之称也。《经说上》解此云‘宇,东、南、西、北’,东南西北可谓异所矣,而徧乎东南西北则谓之宇。”
  ⑨王逸《楚辞章句》卷九、洪兴祖《楚辞补注》卷九、朱熹《楚辞集注》卷七依次见文渊阁《四库全书》第一〇六二册63页、227页、364页。
  ⑩“顺”古音文船(床三)平;“洵”古音真心平。见唐作藩.上古音手册[M].北京:中华书局,2013:146,179.
其他文献
8月27日从位于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的榄园岭遗址考古现场获悉,截至当日,该遗址本次考古发掘共发现先秦时期墓葬58座,出土各类遗物160余件(套)。榄园岭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龙湖街棠下村南部,东临平岗河,为一大致呈南北走向的椭圆形低矮小山岗。2015年,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便对榄园岭遗址西北部区域进行过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出西周至春秋时期墓葬51座,南越国时期墓葬1座,出土文物100余件(套)。
摘 要:金代对归葬的界定比较宽泛,所有卒于外地者,无论是送归祖籍祖茔安葬、送归新籍祖茔安葬与单纯归祔父母坟茔安葬甚至是运回现居地安葬,都能被称为归葬。金代归葬习俗盛行,除了汉族外,其他民族也存在归葬现象。另外,金代僧道阶层存在普遍的“不归葬”现象,其他阶层相对较少,且更多的是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归葬,还多以“衣冠葬”“招魂葬”等方式进行“补救”,体现出金代多数人对归葬的认同与向往。  关键词:金代;归
8月10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南越王宫博物馆协办的“海宇攸同—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展出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越王宫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南越王墓、南越王宫及广州地区其他秦汉考古遗址出土的珍贵文物330余件(组)。
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开展,对文物的保护与研究力度不断增大。文物是在某个时期遗留下来的物品,对于研究对应时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也是现代人们研究古代社会的一个主要依据。在对文物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文物摄影必不可少。文章对文物摄影的方法和技巧进行研究,从而更好地从摄影的角度准确还原真实的文物,帮助更多的人接触和欣赏文物,也希望在实际的应用中,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
0 引言  随着对中国传统古建筑进行保护的要求逐步提高,探索更加行而有效的数据采集整理方法显得更加重要。对比传统古建筑保护中在数据采集上的方法,现代的数据采集整理方法变得更加高效精准,本次利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手段对大护国保安寺遗址进行研究,从而论证该数据采集方式的先进性。本次研究就是通过使用无人机、地基激光雷达技术结合摄影测量与探地技术对大护国保安寺遗址进行实地测绘。  1 绪论  1.1 保护研究
9月1日,湖北省荆州市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推进暨培训会议在石首市召开。湖北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总工程师程咸立及湖北省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工作组(以下简称“普查工作组”)成员出席会议,来自荆州市、荆州市所辖各县市区水产养殖种质资源普查相关人员等30余人参加会议。
摘 要: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数字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两者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超星学习通平台功能强大,获取信息便捷,很适合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开展。文章以文物保护技术专业的实验项目“传统工艺制作壁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实验项目的现状,针对其特点,构建了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证明,这种模式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显著。  关键词:超星学习通;古代壁画;传统工艺;混合式
图书出版是博物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方式之一。文章以安徽博物院为例,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实践成果的梳理,阐述博物馆图书出版的重要性,同时基于罗伯特·达恩顿提出的“传播循环”模型理论,对博物馆出版工作提出优化策略。
摘 要: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发展途径,同时也给传统非遗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如何更好、更充分地将新兴数字化技术手段与非遗文化相结合是急需思考的问题。文章分析了目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所面临的挑战,并针对目前我国研究现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工作提出了新的探索路径,以期最大化地发挥新兴技术手段在非遗数字化传承与保护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非物质文化
摘 要: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如何对其进行保护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与旅游实现了融合,推动了文旅产业化发展。文物不仅是文化的承载者,也可以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开发利用。针对文旅融合,文物的保护利用要明确路径,注重方法的选择。  关键词:文旅融合;文物保护;文物利用;创新途径  我国许多地方的博物馆藏有大量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承载着悠久的文明和灿烂的文化,具有多重价值。文物的保护利用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