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题提出
现代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学班的授课制进行因材施教的,但课堂教学的同一性与学生个性、智力、能力、掌握知识程度的个体差异的矛盾又很突出,不能很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导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落实受到影响。要大面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就必须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为此,我对本班语文学科教学进行了“分层递进”教学的实践探索。
二、研究目的
研究主要针对传统教学中不管学生个体差异对所有学生进行“一刀切”、“一锅煮”的平均发展的弊病,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为了培养不同学生都能高效益地吸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进行了分层次地设计和教学,使教师和学生能处在一个最佳的交流中,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三、研究内容及基本做法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研究采取等组实验法。实验班为四(2)班,对照班为四年(1)班。为验证实验的教学效果,实验前两班学生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调查如下:
二○○四年度平阳县教研室统一试卷(三年级)
2 实验班学生分层法
学生分层是分层递进教学的基础,其目的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根据本班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实际。采取多元标准进行分层。学习成绩及能力差的计19人,称为“提拔组”,学习成绩及能力中等的计29人,称为“提高组”,成绩及能力突出的17人,称为“奋斗组”。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在学生中推行建立“合作小组”就能产生“合作效益”,引起学生特有的“精力振奋”。基于以上思考,我把三个层次的学生按比例搭配成四个行政小组。师生共同命名日:“太阳队”、“育才队”、“超人队”、“蜜蜂队”。每队设小组长各一位。负责作业检查,组织课外学习、指导等,并在“四队”开展竞赛活动。这种优化配组,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的动机,能在小组自觉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
3 分层设计课堂教学
(1)设计分层的教学目标
在实验过程中,我始终从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A,“提拔组”教学目标是:适当点拨、扶植,努力使他们达到课标、教学的基本要求。B,“提高组”教学的目标是:达到基本要求外,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学习、思维能力较快地得以提高。C,“奋斗组”目标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综合地运用知识,以提高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学写书信”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格式正确,有一定的内容;格式正确,内容具体、有条理;格式正确,内容具体,有条理且说话得体。
(2)分层次设计课堂提问
我们教师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面向全体,注意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如果提问的问题过分容易,不能促使学生思考,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问过难,学生望而生畏,思维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分层递进教学中的分层设计课堂提问,问题对口,难易适度,高低适人,跳一跳能摘到学习的果实,同学们就会兴趣盎然地钻研学习。
例如:我在指导阅读《草船借箭》中“借箭”这一段时,分层次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思考题:想想诸葛亮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借箭的?为什么诸葛亮知道利用这个环境能借来箭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借箭有什么好处?(号题要求学生感知课文,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在头脑里形成一幅大江浓雾的图。“提拔组”的学生可以作答。料号题形象感知课文向逻辑思维推进、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知道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号题要求学生通过判断和概括得出,“迷惑曹兵”、“掩护自己”。题号和题号有一定的难度可让“提高组”、“奋斗组”学生作答)
这样分层次的课堂提问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克服了“问之不切,听之不专”和部分学生“听而不思”或“听之无法思考”而出现课堂陪客的不良现象。同时配以课堂发言勇敢奖、发言准确奖、发言创造奖。鼓励、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又能培养能力。
(3)给学困生提供学习依靠点
为了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特别是保证学困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给予多一点帮助,给他们提供学习依靠点。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布置给学生进行预习,对学困生作提前指导。把教学中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事先提示给他们,使他们早起步,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以往“不懂一补课一不懂”的恶性循环状况。教学过程中,给他们多加指点。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我让各队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请自学有困难的同学和老师一起讨论。
4 分层设计作业
机械、重复、强求划一的作业,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能完成作业者必然抄袭了事,甚至会出现不做罢学现象。随着课堂分层教学的设计,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分层次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改进了作业题的设计。A,“奋斗组”学生的作业题富有思考性,让他们独立完成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B,“提高组”作业题除了基本内容要求掌握外,适当地把作业题作些变化和发展,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较快得以提高。C,“提拔组”学生作业以教材最基本要求为标准来设计题目。
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后,作业分层设计如下:
找出课文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科普知识?
课外阅读一篇科普文章(提供),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科学小常识?:观察周围、观察大自然,把自己发现的科学小常识写一个片断。
有时候还可以从作业的数量、速度等方面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5 分层次设计测试卷
设计了分层次的教学目标,相应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估也随之变化。不能单凭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成绩及能力的高低,这样会使学习后进生造成自卑、怯场的心理障碍和破罐子破摔的消极人生观。基于这认识,我改进了单元、期中、期末的测试卷。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相应A、B、C三级测试卷。A卷基本题占40%,加深提高题占30%,综合深化题占30%;B卷基本题占55%,加深提高题占25%,综合深化题占20%;C卷基本题占65%,加深提高题占20%,综合深化题占15%。每一阶段测验结果给予详细记录,认真做好“提拔组”学生向“提高组”和“提高组”学生向“奋斗组”递进的工作,真正落实“分层递进教学”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学思想。实践证明让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难度试卷前“跳一跳摘到果实”,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产生求胜的动机,从而有了学习兴趣,逐步消除胆怯和厌学的心理。因此可以说分层 递进是因材施教的操作化的教学方法体系,是落实面向全体、力求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思想的好措施。
四、实验效果
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目标基本达到。现在实验班有以下几个优势:
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已基本形成,学习能力也得以显著提高,并在互助互学氛围中产生良好的“合作效应”。
2 培养出一批爱动脑、勤思考、思路宽、思维活、踊跃发言的学生。
3 学生语文程度提高显著。“提拔组”学生由19人减少到2人,“提高组”学生由29人降到16人,“奋斗组”学生由17人上升到47人。学生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大大优于对照班。(见下表)
二○○六年度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统一试卷(五年级)
实验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的自主性有了很大提高。
五、实验认识及讨论
1 分层递进教学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递进的过程。一是教学过程从整体着手,抓典型促部分,达到整体递进。如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提问、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的设计,可以克服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吃不了”而产生的自卑、消极心理,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逐步养成敢学、敢追、敢超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心理机制;同时又可避免部分学生“吃不饱”的不良现象。这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愉快的心境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整体递进。二是教学对象先从整体分层优化配组,再从每一层次学生做到及时递进,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向高层次递进。
2 “分层递进教学”适合我们班级人数多而成绩和能力差距大的班级。因为它无需取消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活动仍以课堂为中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
3“分层递进教学”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它是本教改实验的依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进行分层教学设计,使每一层次学生的思维在适宜密度里,进入最佳状态,从而使人人有所递进,有所发展。
4 “分层递进教学”实验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实际水平上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但分层递进教学比之传统的同步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熟识教材,熟知新课标要求,必须花赞更多的心血去探究科学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是可行的、可操作的教改实验,只要继续坚持实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定能结出更大的硕果。
现代的课堂教学是通过教学班的授课制进行因材施教的,但课堂教学的同一性与学生个性、智力、能力、掌握知识程度的个体差异的矛盾又很突出,不能很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导致“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的新课程核心理念落实受到影响。要大面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就必须探索教学改革的新路子。为此,我对本班语文学科教学进行了“分层递进”教学的实践探索。
二、研究目的
研究主要针对传统教学中不管学生个体差异对所有学生进行“一刀切”、“一锅煮”的平均发展的弊病,充分考虑到班级学生客观存在的个体差异。为了培养不同学生都能高效益地吸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进行了分层次地设计和教学,使教师和学生能处在一个最佳的交流中,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
三、研究内容及基本做法
1 研究对象的确定
本研究采取等组实验法。实验班为四(2)班,对照班为四年(1)班。为验证实验的教学效果,实验前两班学生基础知识、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调查如下:

二○○四年度平阳县教研室统一试卷(三年级)
2 实验班学生分层法
学生分层是分层递进教学的基础,其目的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根据本班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的实际。采取多元标准进行分层。学习成绩及能力差的计19人,称为“提拔组”,学习成绩及能力中等的计29人,称为“提高组”,成绩及能力突出的17人,称为“奋斗组”。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因此在学生中推行建立“合作小组”就能产生“合作效益”,引起学生特有的“精力振奋”。基于以上思考,我把三个层次的学生按比例搭配成四个行政小组。师生共同命名日:“太阳队”、“育才队”、“超人队”、“蜜蜂队”。每队设小组长各一位。负责作业检查,组织课外学习、指导等,并在“四队”开展竞赛活动。这种优化配组,可以激发学生自我完善和相互竞争的动机,能在小组自觉开展自主合作学习,使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
3 分层设计课堂教学
(1)设计分层的教学目标
在实验过程中,我始终从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实际出发,围绕学生的个体差异、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A,“提拔组”教学目标是:适当点拨、扶植,努力使他们达到课标、教学的基本要求。B,“提高组”教学的目标是:达到基本要求外,要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学习、思维能力较快地得以提高。C,“奋斗组”目标是: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使他们能综合地运用知识,以提高和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学写书信”时,我设计的教学目标是:格式正确,有一定的内容;格式正确,内容具体、有条理;格式正确,内容具体,有条理且说话得体。
(2)分层次设计课堂提问
我们教师课堂提问要难易适度,面向全体,注意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如果提问的问题过分容易,不能促使学生思考,不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问过难,学生望而生畏,思维积极性会受到挫伤。分层递进教学中的分层设计课堂提问,问题对口,难易适度,高低适人,跳一跳能摘到学习的果实,同学们就会兴趣盎然地钻研学习。
例如:我在指导阅读《草船借箭》中“借箭”这一段时,分层次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思考题:想想诸葛亮是在怎样的环境里借箭的?为什么诸葛亮知道利用这个环境能借来箭呢?在这样的环境里借箭有什么好处?(号题要求学生感知课文,通过对文字的理解,在头脑里形成一幅大江浓雾的图。“提拔组”的学生可以作答。料号题形象感知课文向逻辑思维推进、锻炼学生的推理能力,知道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号题要求学生通过判断和概括得出,“迷惑曹兵”、“掩护自己”。题号和题号有一定的难度可让“提高组”、“奋斗组”学生作答)
这样分层次的课堂提问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克服了“问之不切,听之不专”和部分学生“听而不思”或“听之无法思考”而出现课堂陪客的不良现象。同时配以课堂发言勇敢奖、发言准确奖、发言创造奖。鼓励、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活跃了课堂,又能培养能力。
(3)给学困生提供学习依靠点
为了帮助各个层次的学生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特别是保证学困生达到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师要给予多一点帮助,给他们提供学习依靠点。我在教学每篇课文前,都布置给学生进行预习,对学困生作提前指导。把教学中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事先提示给他们,使他们早起步,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改变以往“不懂一补课一不懂”的恶性循环状况。教学过程中,给他们多加指点。如教学《威尼斯的小艇》一文,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按事物的几个方面给课文分段的方法,我让各队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请自学有困难的同学和老师一起讨论。
4 分层设计作业
机械、重复、强求划一的作业,不能适应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能完成作业者必然抄袭了事,甚至会出现不做罢学现象。随着课堂分层教学的设计,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分层次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的不同层次改进了作业题的设计。A,“奋斗组”学生的作业题富有思考性,让他们独立完成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B,“提高组”作业题除了基本内容要求掌握外,适当地把作业题作些变化和发展,使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较快得以提高。C,“提拔组”学生作业以教材最基本要求为标准来设计题目。
例如在教学《大自然的语言》后,作业分层设计如下:
找出课文都告诉我们一些什么科普知识?
课外阅读一篇科普文章(提供),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科学小常识?:观察周围、观察大自然,把自己发现的科学小常识写一个片断。
有时候还可以从作业的数量、速度等方面来设计不同层次的作业。
5 分层次设计测试卷
设计了分层次的教学目标,相应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估也随之变化。不能单凭一张试卷来衡量学生的成绩及能力的高低,这样会使学习后进生造成自卑、怯场的心理障碍和破罐子破摔的消极人生观。基于这认识,我改进了单元、期中、期末的测试卷。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了相应A、B、C三级测试卷。A卷基本题占40%,加深提高题占30%,综合深化题占30%;B卷基本题占55%,加深提高题占25%,综合深化题占20%;C卷基本题占65%,加深提高题占20%,综合深化题占15%。每一阶段测验结果给予详细记录,认真做好“提拔组”学生向“提高组”和“提高组”学生向“奋斗组”递进的工作,真正落实“分层递进教学”的“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教学思想。实践证明让不同层次学生在不同难度试卷前“跳一跳摘到果实”,学生能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产生求胜的动机,从而有了学习兴趣,逐步消除胆怯和厌学的心理。因此可以说分层 递进是因材施教的操作化的教学方法体系,是落实面向全体、力求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思想的好措施。
四、实验效果
通过两年的实验,研究目标基本达到。现在实验班有以下几个优势:
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已基本形成,学习能力也得以显著提高,并在互助互学氛围中产生良好的“合作效应”。
2 培养出一批爱动脑、勤思考、思路宽、思维活、踊跃发言的学生。
3 学生语文程度提高显著。“提拔组”学生由19人减少到2人,“提高组”学生由29人降到16人,“奋斗组”学生由17人上升到47人。学生的基础知识,特别是阅读、写作能力,大大优于对照班。(见下表)

二○○六年度平阳县教师发展中心统一试卷(五年级)
实验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学习的自主性有了很大提高。
五、实验认识及讨论
1 分层递进教学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递进的过程。一是教学过程从整体着手,抓典型促部分,达到整体递进。如分层教学目标、分层课堂提问、分层指导、分层作业、分层评价的设计,可以克服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吃不了”而产生的自卑、消极心理,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逐步养成敢学、敢追、敢超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心理机制;同时又可避免部分学生“吃不饱”的不良现象。这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个愉快的心境投入到学习中去。达到整体递进。二是教学对象先从整体分层优化配组,再从每一层次学生做到及时递进,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向高层次递进。
2 “分层递进教学”适合我们班级人数多而成绩和能力差距大的班级。因为它无需取消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教学活动仍以课堂为中心,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互动交流。
3“分层递进教学”要特别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为它是本教改实验的依据,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学习的需求,进行分层教学设计,使每一层次学生的思维在适宜密度里,进入最佳状态,从而使人人有所递进,有所发展。
4 “分层递进教学”实验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实际水平上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但分层递进教学比之传统的同步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教师必须熟识教材,熟知新课标要求,必须花赞更多的心血去探究科学的教学方法。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实施“分层递进教学”是可行的、可操作的教改实验,只要继续坚持实验,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定能结出更大的硕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