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甜菜夜蛾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杀虫成分初步分析

来源 :江苏农业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sio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室内饲养的甜菜夜蛾患病死亡虫体中分离、纯化出5个细菌菌株,进行毒力测试,筛选出对甜菜夜蛾具有较高致病力的菌株B30和B32。通过革兰氏染色、常规形态学观察及16S rDNA序列分析,将B30和B32分别鉴定为黏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和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cookii。杀虫活性成分分析显示,2个菌株培养液的菌体沉淀破碎液对甜菜夜蛾的致病力高于上清液;上清液和菌体破碎液经蛋白酶K处理后致病力均显著降低。由此推断,两种致病菌的杀虫活性成分主要是胞内蛋白质。
其他文献
以300 W高压汞灯为光源,研究了不同类型、不同浓度的农用表面活性剂对氯虫苯甲酰胺在水溶液中光降解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乳500表现为轻微的光猝灭效应;低浓度时,随着表面
选用分别含有抗番茄黄化曲叶病(TYLCD)基因Ty-1、Ty-2和Ty-3的3种抗病番茄材料(分别简称TY-1、TY-2和TY-3)和感病番茄品种(苏粉9号),利用携带TYLCV的烟粉虱对所选番茄材料幼苗接种
采用细胞破碎、硫酸铵分级沉淀和Sephadex G-75凝胶过滤的方法,对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J6产生的有机磷农药降解酶进行分离和纯化,并对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显示:黑曲霉
以杂交晚粳稻常优1号为材料,研究氮钾肥用量对稻米品质性状及淀粉黏滞谱(RVA谱)特征的影响,为杂交粳稻品质调优及肥料合理施用提供参考。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不
实地调查测定江苏中部机插淮稻7号、武育粳3号、镇稻9424和扬粳9538不同产量水平的典型田块的产量及其构成,对各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作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并计算各品种
根据已报道的人参HMGR(3-羟基-3-甲基戊二酰CoA还原酶)基因cDNA序列设计引物,利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 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克隆刺五加HMGR基因的全长cDNA序
为探明戊菌唑在黄瓜中的安全性,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器法对戊菌唑在江苏南京、北京和吉林长春3个试验点黄瓜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0.01
为了探明5-氨基乙酰丙酸(ALA)对缓解辣椒不同低温胁迫下伤害的作用及其机制,以较耐低温的辣椒品种超越五号为试材,研究了叶面喷施ALA对冬春季不同低温胁迫下辣椒花期植株叶片中
为了给软质小麦品种选育提供依据,利用7个蛋白质含量有一定差异的软质冬小麦品种为亲本,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Ⅱ配制21个杂交组合,研究了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遗传。结果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