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听应该是音乐的唯一标准吗?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bott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好听,是否是音乐唯一的标准?我想二十世纪以来,音乐在可听性上确实下降了。那是不是从马勒开始的呢?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定位也很准。我认为音乐可听性下降基本上是从马勒那代人开始的,但不是马勒一个人。与马勒同时代的另一位重要的作曲家德彪西,1862年出生,1918年去世,2018年恰好是德彪西逝世一百周年。他几乎是和马勒同时代的,马勒是1860年出生,1911年去世的。这一代人,确实面临着音乐的一个大的转向。
  说到好听是不是音乐唯一的标准,我心里的答案是:“好听肯定不是唯一的标准,但确是音乐很重要的成功标志。”二十世纪的音乐有很多困惑。我曾经有个总结,如果二十世纪音乐有个最大特征的话,那就是不协和。各位作曲家中,勋伯格是相当不协和的,他抛弃了调性。还有稍微保守一点的,像布里顿、肖斯塔科维奇,但他们的音乐依然有很多不协和的东西存在。为什么会这样?音乐本来就应该是好听的,协和了才好听,不协和的话肯定不好听。


建投书局一隅

  实际上,我们回过头,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可以发现關于音乐好听不好听、协和不协和的标准一直在发生变化。对中世纪的人们来说,三度、六度就是不协和,可后来发现,三度、六度还是蛮协和的。然后,推动人类音乐历史发展前进的一个因素,就是对不协和的接受度越来越高,这可能和人们的生活以及生命状态有关。到了二十世纪,出现的问题越来越多,生活越不和谐,生活中的不协和性也越多。一方面,随着人类的生活发展矛盾越来越多,人类生命的感受状态也越来越多元化,因此在音乐中表现出来的,就是越来越趋向于不协和。另一方面,音乐语言本身在不断发展,对不协和的理解也越来越持包容的态度。当然,到了二十世纪,这发展到了极致,最不好听的音乐应该是无调性和整体序列的那一路,以及完全抛弃乐音体系的音乐。人类音乐的发展,就是对不协和的容忍程度越来越高的历史。从中世纪、文艺复兴尤其是到巴洛克以后,推动音乐发展前行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不协和。


讲课中的杨燕迪

  如果音乐总是协和的,反过来倒不一定好听。音乐需要往前进,而恰恰就是那些不协和的东西提供音乐向前的动力,使得音乐越来越有表现力。音乐越有表现力的时候,往往是不协和的元素增加了。从巴赫与莫扎特开始,很多作品在细节上就是不协和的,而贝多芬晚期已有非常不协和的音响。整个浪漫派,比如瓦格纳已经走到调性的边缘,出现大量半音化体系的东西,半音性的就是不协和的,音乐的走向越来越半音化,代表着紧张度,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上,都越来越激烈。所以人们会产生如下的看法:音乐会不会逐渐走向不协和?人类的耳朵会不会越来越有“容忍度”?当然这个问题谈起来是很复杂的,二十世纪为什么会是这样子的呢?回过头来我们再看,马勒正好处于调性即将瓦解的时期,我们从技术上来谈一下什么是调性。
  调性就是音乐有一个中心,围绕一个中心在组织音乐,这就是有调性。音乐听上去有一种自然的拉力,有些中心音和音程的关系比较稳定,形成了整部作品的核心,和弦的解决按照等级秩序倾向协和,这就是调性音乐。调性音乐的整套体系已经存在三百年了,应该说从巴洛克晚期就已经基本成熟,一直进入古典时期的黄金时代。到了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对它进行了修饰、补充,甚至对它进行冲击。这一直持续到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就是从马勒开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对于调性体系的一种争论:是越来越多地扩展它,还是抛弃它?当然,最后的结果是调性体系被部分抛弃了,无调性和十二音体系出现了,勋伯格及其弟子的音乐没有调性,而是有另外一套组成和建构的方式。


杨燕迪讲座现场

  无论如何,马勒刚好处在调性要瓦解但还没有瓦解的这样一个时期,所以我认为马勒的音乐总体来说还是好听的。大家有兴趣应该去听听他的《第十交响曲》,这部交响曲其实没有完成,他只写了第一乐章,后面的都是其他人完成的。在《第十交响曲》中,大家可以听到非常靠近勋伯格和贝尔格表现主义的一些东西,但马勒基本上还算是后期浪漫主义的。所以他的音乐一方面隶属于二十世纪即将到来的夸张甚至是无调性的、表现主义的音乐状态;另一方面,他主要还是停留在调性音乐内,他仍然有大量非常好听的作品,比如《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把浪漫主义音乐的柔美、抒情性的感觉发挥到了极致。因此,马勒不仅是跨世纪的(十九世纪跨越二十世纪),而且是跨在调性和无调性之间的音乐家。之所以说他很重要,是因为他有这样的转折意义。他在历史上有点近似贝多芬,贝多芬是从古典跨越到浪漫,马勒是从浪漫跨越到现代。
  关于二十世纪的音乐,美国著名作曲家科普兰有一本很好的书《怎样欣赏音乐》,近年出的另一个译本叫作《如何听懂音乐》。科普兰认为,现代音乐里有一些很容易听懂的、有调性、有比较明显的旋律以及传统的表达方式的音乐,易于让听惯古典、浪漫主义的爱乐者接受。比如二十世纪的德彪西、拉威尔是印象派的,尽管有很大创新,但他们的音乐是靠近十九世纪的,所以建议尽量从印象派着手。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以及布里顿是相对保守的作曲家。包括科普兰自己,他的中期作品非常好听,他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写的《阿巴拉契亚之春》《小伙子比利》《牧区竞技》这样的作品,非常逗趣,有旋律,有美国味道,尽管在和声上有些不协和的碰撞,但还是有接近古典传统的原则性在,容易为大家所接受。   然后我们可以逐渐去听一些相对硬一点风格的作品。比如说巴托克,虽然他有很不协和的音响,他的创作中期,如二三十年代,基本上是与勋伯格齐步的,但是他有强烈的民族主义色彩,他的作品里有很多匈牙利民歌的影子。还有雅纳切克,初听你可能听不进去,但只要稍微有些耐心,逐渐熟悉这种作曲家的语言,就会比较好理解。雅纳切克的特点是粗,他以粗为美,这恰恰和德彪西不同,他们差不多是同时代的。德彪西是极其细腻的,非常贵族化,而雅纳切克就是他的对比,一切以粗放为主,但这种粗不是粗糙,不扭捏作态,而是很直接的表达。
  最后就是无调性。无调性也不是铁板一块,最好听的是贝尔格。贝尔格是勋伯格的弟子,但非常靠近浪漫派,很明显马勒再向前一步就是贝尔格了。你可以去看贝尔格的歌剧《沃采克》,非常刺激的一部音乐戏剧,是表现主义音乐的最高峰。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现主义话剧达到他这样的高度,可以说在整个表现主义中,包括表现主义文学、音乐和绘画等等,最伟大的作品就是《沃采克》。它描写的是一个底层士兵如何被异化的外部世界所摧毁。他自己是个不正常的人,最后出于嫉妒把自己的妻子杀掉了。世界上的一切都对人造成压迫,这完全是用病态的眼光看世界。这样一个题材就是爆炸性的,非得用无调性去表现它不可。贝尔格还有一部非常柔美的小提琴协奏曲,音乐的句子完全用浪漫主义式的抒情笔法写成,但音响是无调性的。像这样的作曲家,我们可以试着去听一下。
  对于现代的不好听的音乐,我觉得大家还是要敞开心扉。尽管我们的时间很少,你愿意多听点莫扎特当然很好,但可能很多听众还是愿意在音乐上尝尝鲜。二十世纪最不好听的音乐,一类是无调性,就是勋伯格这一路以及日后的整体序列主义,还有一类就是到了五六十年代,甚至把乐音去掉,出现了所谓的音色音乐。音色音乐是完全没有旋律的,靠织体的编织、音响的厚薄来进行驱动的音乐,对音乐不是从旋律来思考的。这种音乐对一般的听众而言是个挑战,达到了听觉上的极限。
  还需要提醒大家的是,七八十年代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我相信文学中也是如此,就是这种激进的探索成为强弩之末,逐渐回潮,出现了所谓的新浪漫主义,但是这种“新浪漫主义”是要打引号的。波兰有一位很先锋的作曲家潘德雷茨基,六十年代非常激进,但后来以及最近有大幅度的撤退,用准浪漫派的风格来写作。还有美国出现的简约派,就是一个主题不断地重复,比如三和弦不断地重复,但每次重复都有一点点变化。这都是对无调性、序列主义以及激进不协和的反叛。从七八十年代开始,整个世界音乐的风潮我觉得是开始回归的,回归调性,回归到更加能够打动人心、不那么技术化的风格。其实我们中国也是这样的,比如叶小纲、郭文景和谭盾等,他们的音乐都不是那么极端的先锋派。还有陈其钢,他的音乐基本是构建在音色音乐的基础上的,音乐有很明显的旋律,而且是中国旋律,但用极其细腻的音色、织体手法予以加工和处理。此外,我认为古拜杜丽娜是当代世界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她的音乐非常有表现力,很不协和,但是你能感觉到她不是极端地纯粹做形式和音响上的不协和,而是要打动人心,说出她的心里话。所以,不要把现代音乐理解为铁板一块,都不好听,其实里面有很多的空间值得我们去尝试。
  我提倡作为一个爱乐者,不妨趣味杂一些,听的东西可以多一些。你理解了贝多芬,就会更多地理解勃拉姆斯;有的时候这个顺序会倒过来,你听多了勃拉姆斯,就会更好地理解贝多芬。就像你听懂了巴托克的弦乐四重奏,就会帮助你听懂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我相信一位越来越开放、越来越有追求的爱乐者,一定会关心二十世纪音乐和当代音乐,因为它会帮助我们理解以前的音乐是怎样的走向。
  (文本素材节选于上音社直播间“好听应该是音乐的唯一标准吗?”主讲人:杨燕迪、赵丽宏,读者可下载“一直播”APP,关注ID:65514134,回看完整版)
其他文献
时隔七年,2018年7月4日,曾于2011年到访的“柏林爱乐十二把大提琴”乐团,再次来到上海大剧院演出。这支形式独树一帜,又来自古典乐界“第一天团”柏林爱乐的“大提琴小分队”,自成
在《图兰朵》中,普契尼想象出了一个只能存在于假想中的图景,那里一直盘桓着永恒的恐惧。这部作品中忧郁的场景和冷冰冰的仪式刻画出了一个沉醉在死亡中的世界和为刑罚而狂热
佩拉西亚2017年即将满七十岁。与之前唱片封面上那个爱笑的小伙子相比,大师现在已是头发灰白,一副腼腆、不善社交的样子,见陌生人甚至略显羞涩。
4月17日,《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2005年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