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不同中药坐浴方案在肛周疾病术后肛门水肿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肛肠科治疗的肛周疾病术后并发肛门水肿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坐浴的温度及频次分为A、B、C、D四组,每组40例。A组每天早上坐浴1次,温度37℃;B组每天早上坐浴1次,温度42℃;C组每天早上、晚上各坐浴一次。温度37℃;D组每天早上、晚上各坐浴一次,温度42℃。观察术后疼痛程度、创面愈合情况、皮肤不良反应、临床疗效。结果D组患者总有效率95.0%,显著高于A、B、C三组患者(P<0.05);D组患者治疗后疼痛评分显著低于A、B、C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者在水肿消失时间、渗出物消失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上面均显著优于其他三组(P<0.05);各组患者在红肿、瘙痒、过敏、溃烂及灼痛不良反应方面,D组患者略低于其余三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肛周疾病术后并发肛门水肿患者采用自拟参花洗剂方给予每天早晚2次坐浴,坐浴温度设置为42℃左右能够有效促进水肿的消退,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