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詹姆斯·苏维茨是加拿大多伦多市立医院的皮肤科医生,读大学时便被自己同胞白求恩帮助中国人民抗战的故事所感染,立志学习白求恩用自己的医术服务中国人民。取得医生执照后,他又刻苦学习一年中文。经过多方接洽,他终于被安排在中国南方的某大医院,做一年的志愿医生。
苏维茨的本质工作相当出色,他是发自内心地将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初次接诊的患者他无一例外地用近半个小时进行详细地分析诊断,尽一切可能地找到隐藏在皮肤病背后的疾患,而非只是简单地开些涂涂抹抹的药水药膏。
这天,来了一位年近40岁的名叫张颖的妇女,她抑制不住悲伤的情绪,几乎是哭着述说自己的病情。一年多来她被难以忍受的瘙痒折磨着,去过很多大医院,300元挂号费的特需门诊也看过,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痛,整个人都快崩溃了。“因为奇痒难忍,难受时我用头撞墙,把头都撞破了。”边说她指着自己的后背下方说:“我得不停地挠才行。而且这种痒和别的痒不一样,就像有无数的小虫子从里面吞噬着我的身体。”苏维茨仔细检查了病人的患处,发现表面除了抓痕以外,什么都看不出来。
苏维茨微笑着安慰患者说,皮肤病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致病原因,但绝不像某些人编的顺口溜所说的“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治喘治癣不露脸”。战胜病魔的前提是医生和患者都要树立信心。
苏维茨首先询问患者的病史,有没有糖尿病,最近有没有被蚊虫叮咬过,是否有炎症,是否有药物过敏,以及近来情绪上是否有波动等。张颖说,她每年坚持到正规的医院体检,她的所有器官都很健康,而且没有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也不乱用药物。可是,这种瘙痒却困扰了她将近一年,她忍受的痛苦简直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
为了查找病因,苏维茨对张颖的发痒部位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得出初步结论是瘙痒症。它主要由外部刺激引起,如灰尘、蚊虫叮咬等,这其实是人体自身的防御系统在发出警告。如果外部刺激越过了表皮层这第一道门槛进入真皮层,真皮层中的感受器就会立刻通过皮肤纤维发出信号,从脊髓传到大脑皮层,人才会产生抓痒的欲望。瘙痒的感觉如果暂时得到抑制,人就会觉得轻松,但顽固的瘙痒会导致“痒了抓,抓了痒”的恶性循环。
在现代社会,“瘙痒”已经演变出了很多引申义。研究人员发现,歌曲之所以会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是因为它们引起了与组织胺(组织胺是一种活性胺化合物,是身体内的一种化学传导物质,可以影响许多细胞的反应,包括过敏、发炎反应、胃酸分泌等)类似的“大脑瘙痒”,又称为“认知瘙痒”,这种“瘙痒”只能通过反复播放歌曲来缓解,就像皮肤上的瘙痒必须靠抓挠来解决一样。
张颖的瘙痒部位十分固定,看起来不像疥疮。疥疮一般在晚上发作,而且没有特定的患病人群。那么是不是骨骼的变化把发痒的信号传到皮肤表层了呢?苏维茨曾经读过一篇研究报告,里面提到有几个病人的后背下方和阴部经常发痒,最终他们被查出了脊椎疾病,比如,腰椎间盘突出往往会引起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的问题。
苏维茨通过各种方式找寻答案,他经常翻看随身携带的参考资料,或向自己的导师打电话咨询求教。
苏维茨告诉张颖,每个成年人的皮肤大概有20平方英尺,大部分皮肤经常会受到外界刺激,因此发痒也是很正常的。他罗列了有可能造成张颖发痒的所有外界因素,包括接触性皮炎,但张颖坚持说是“身体内部发痒”。瘙痒症在新陈代谢方面的潜在病因包括,肾衰竭、艾滋病、2型糖尿病、甲状腺或副甲状腺疾病、缺铁性贫血、神经系统疾病、肝病及恶性肿瘤。滥用药物也是病因之一。
苏维茨检查了张颖所有的化验单,包括甲状腺检查、艾滋病检查、过敏检查、荷尔蒙测试,以及全面的血液检查,均未发现任何异常。
因为症状太顽固了,苏维茨又为张颖做了活组织切片检查,分析报告显示“水肿型皮炎”,但这是由于她不停抓挠引起的,只是疾病的表现形式,并不能解释发病的原因。
“已婚妇女的瘙痒症,在无法确定致病原因时,应为患者先做妇科检查。”苏维茨实习时导师的教导,让他眼前顿时一亮,他立刻建议张颖去看妇产科医生。
后来通过追踪患者转诊情况得知,张颖的子宫检查结果呈现异常,通过活组织切片检查,发现她患上了子宫颈癌。幸运的是,肿瘤的侵袭还只停留在表层。由于张颖今后还想再生育,所以她没有选择全子宫切除术,而选择了宫颈锥形切除术,即局部切除。
如果宫颈癌发现的早,其术后存活5年以上的几率高达95%以上。张颖手术后的恢复非常快,几周之后,长久折磨她的瘙痒就开始减轻直至完全消失。随后她定期接受复查,情况十分稳定。
病愈后张颖携全家人到医院向洋医生苏维茨表示感谢,还在医院门口贴一张用大红纸写的感谢信。
詹姆斯·苏维茨第一次接受患者如此的感激方式,他面颊涨得通红,像那张写满感激话的红纸。
最后,苏维茨诚挚地说,请你们转告家人和朋友,很多瘙痒症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它们很可能是致命问题的前兆,及早发现可以使患者避免灭顶之灾。
苏维茨的本质工作相当出色,他是发自内心地将患者当作自己的亲人。对初次接诊的患者他无一例外地用近半个小时进行详细地分析诊断,尽一切可能地找到隐藏在皮肤病背后的疾患,而非只是简单地开些涂涂抹抹的药水药膏。
这天,来了一位年近40岁的名叫张颖的妇女,她抑制不住悲伤的情绪,几乎是哭着述说自己的病情。一年多来她被难以忍受的瘙痒折磨着,去过很多大医院,300元挂号费的特需门诊也看过,就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病痛,整个人都快崩溃了。“因为奇痒难忍,难受时我用头撞墙,把头都撞破了。”边说她指着自己的后背下方说:“我得不停地挠才行。而且这种痒和别的痒不一样,就像有无数的小虫子从里面吞噬着我的身体。”苏维茨仔细检查了病人的患处,发现表面除了抓痕以外,什么都看不出来。
苏维茨微笑着安慰患者说,皮肤病难以治愈的主要原因是找不到致病原因,但绝不像某些人编的顺口溜所说的“内科不治喘,外科不治癣,治喘治癣不露脸”。战胜病魔的前提是医生和患者都要树立信心。
苏维茨首先询问患者的病史,有没有糖尿病,最近有没有被蚊虫叮咬过,是否有炎症,是否有药物过敏,以及近来情绪上是否有波动等。张颖说,她每年坚持到正规的医院体检,她的所有器官都很健康,而且没有抽烟喝酒等不良嗜好,也不乱用药物。可是,这种瘙痒却困扰了她将近一年,她忍受的痛苦简直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
为了查找病因,苏维茨对张颖的发痒部位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查。得出初步结论是瘙痒症。它主要由外部刺激引起,如灰尘、蚊虫叮咬等,这其实是人体自身的防御系统在发出警告。如果外部刺激越过了表皮层这第一道门槛进入真皮层,真皮层中的感受器就会立刻通过皮肤纤维发出信号,从脊髓传到大脑皮层,人才会产生抓痒的欲望。瘙痒的感觉如果暂时得到抑制,人就会觉得轻松,但顽固的瘙痒会导致“痒了抓,抓了痒”的恶性循环。
在现代社会,“瘙痒”已经演变出了很多引申义。研究人员发现,歌曲之所以会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是因为它们引起了与组织胺(组织胺是一种活性胺化合物,是身体内的一种化学传导物质,可以影响许多细胞的反应,包括过敏、发炎反应、胃酸分泌等)类似的“大脑瘙痒”,又称为“认知瘙痒”,这种“瘙痒”只能通过反复播放歌曲来缓解,就像皮肤上的瘙痒必须靠抓挠来解决一样。
张颖的瘙痒部位十分固定,看起来不像疥疮。疥疮一般在晚上发作,而且没有特定的患病人群。那么是不是骨骼的变化把发痒的信号传到皮肤表层了呢?苏维茨曾经读过一篇研究报告,里面提到有几个病人的后背下方和阴部经常发痒,最终他们被查出了脊椎疾病,比如,腰椎间盘突出往往会引起神经系统和感觉系统的问题。
苏维茨通过各种方式找寻答案,他经常翻看随身携带的参考资料,或向自己的导师打电话咨询求教。
苏维茨告诉张颖,每个成年人的皮肤大概有20平方英尺,大部分皮肤经常会受到外界刺激,因此发痒也是很正常的。他罗列了有可能造成张颖发痒的所有外界因素,包括接触性皮炎,但张颖坚持说是“身体内部发痒”。瘙痒症在新陈代谢方面的潜在病因包括,肾衰竭、艾滋病、2型糖尿病、甲状腺或副甲状腺疾病、缺铁性贫血、神经系统疾病、肝病及恶性肿瘤。滥用药物也是病因之一。
苏维茨检查了张颖所有的化验单,包括甲状腺检查、艾滋病检查、过敏检查、荷尔蒙测试,以及全面的血液检查,均未发现任何异常。
因为症状太顽固了,苏维茨又为张颖做了活组织切片检查,分析报告显示“水肿型皮炎”,但这是由于她不停抓挠引起的,只是疾病的表现形式,并不能解释发病的原因。
“已婚妇女的瘙痒症,在无法确定致病原因时,应为患者先做妇科检查。”苏维茨实习时导师的教导,让他眼前顿时一亮,他立刻建议张颖去看妇产科医生。
后来通过追踪患者转诊情况得知,张颖的子宫检查结果呈现异常,通过活组织切片检查,发现她患上了子宫颈癌。幸运的是,肿瘤的侵袭还只停留在表层。由于张颖今后还想再生育,所以她没有选择全子宫切除术,而选择了宫颈锥形切除术,即局部切除。
如果宫颈癌发现的早,其术后存活5年以上的几率高达95%以上。张颖手术后的恢复非常快,几周之后,长久折磨她的瘙痒就开始减轻直至完全消失。随后她定期接受复查,情况十分稳定。
病愈后张颖携全家人到医院向洋医生苏维茨表示感谢,还在医院门口贴一张用大红纸写的感谢信。
詹姆斯·苏维茨第一次接受患者如此的感激方式,他面颊涨得通红,像那张写满感激话的红纸。
最后,苏维茨诚挚地说,请你们转告家人和朋友,很多瘙痒症是不可低估的,因为它们很可能是致命问题的前兆,及早发现可以使患者避免灭顶之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