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3)04-000-01
摘 要 随着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特别是李娜获得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热爱网球的学生越来越多,而网球运动损伤越来越常见。网球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其带来乐趣的同时,也可能会受到网球运动损伤带来的困扰,如腕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的损伤、肌肉拉伤和网球肘等。本文通过对专选班学生的运动情况调查,分析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
关键词 网球 运动损伤 专选班学生
一、专选班学生的损伤类型
专选班学生出现的损伤类型有开放性运动损伤和闭合性运动损伤。开放性运动损伤指:伤处的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了破坏,有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擦伤、水泡等。导致开放性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很多,球拍的握柄较粗且胶皮较硬;握力较差,击球瞬间拍柄与手掌的摩擦转动次数增多;学生所使用的球拍质量较差,把柄的皮质质量差,不吸汗,从而打球时把柄很容易滑动,最后导致擦伤和水泡的出现。
闭合性运动损伤指:受伤后皮肤和粘膜没有被破坏,没有伤口与外界相通,如肌肉拉伤、韧带扭伤等。
二、造成网球专选班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调节赛前状态;为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和不到位,身体的某些肌肉生理机能处于僵硬状态,未达到相应运动需要的状态,并且神经系统处于不兴奋状态,运动时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从而盲目用力,动作过大过猛,最终导致运动损伤。
(二)未能正确掌握网球的技术动作。未能正确掌握网球的技术动作是导致网球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网球专选班的学生在没有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之前只是凭借着对网球的喜欢和热情,并且在急于求成的情况下,不注重正确的技术动作的重要性,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错误动作的出现。
(三)专选班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目前网球专选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肌肉力量不足,柔韧性不够好,在练习动作时的协调能力比较差,这些身体素质的不足不能满足网球运动时的需要,最后导致损伤的出现。
(四)专选班的学生运动量过大导致疲劳。在身体疲劳的情况下训练不但不能提高网球的运动成绩反而会使自己机体的运动能力下降,造成机体的超负荷运动,从而造成局部的损伤。
三、网球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使身体进入剧烈运动之前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在心里和生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可以增强肌肉的活动能力,为正式的练习和比赛做好生理机能准备。
(二)加强正确的网球技术动作的训练。网球技术动作是否正确是很重要的,是造成损伤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的技术动作可以大大降低网球运动损伤的出现概率。对于初学者来说,错误的动作技术往往会给身体某些部位器官加重运动的负荷,如果该负荷增大到身体所不能承受就会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出现。
(三)加强锻炼,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我们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保证,这主要表现在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活和柔韧性等方面的能力。网球运动是一项需要这五方面的素质都要具备的运动项目,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网球技术,并且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四)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适量,及时消除疲劳。合理安排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可以避免损伤的出现,所以专选班的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自己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且应该在及时消除运动疲劳后再去进行运动。
四、建议
(一)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对预防运动损伤的认识。在训练中,要根据网球的技术动作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出相应具体的预防措施,让专选班的学生从思想上就对损伤的预防重视,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进而使学生的身体保持健康状态。
(二)避免在不良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下运动。身体生理处于不是很好的状态下,像伤病没有完全好和身体处于过度疲劳等,就可能由于身体肌肉力量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和身体的协调性差而造成运动损伤。心理状态与损伤也有很大关系,如心情不好,在训练过程中对训练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力和思想力不能集中,并且出现急躁和胆怯的心理等都会导致运动的损伤。
(三)加强容易损伤部位的训练和保护。在进行损伤的预防应该是在提前注意到那些容易损伤部位的训练和保护,这是降低损伤概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球运动中我们应该加强肩部、肘部、膝关节、踝关节等这些容易受伤的部位。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或者教练应着重强调这几个部位的训练和保护,引起学生对这几个部位的重视,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韩奇,王乐华.关于我国现代网球运动损伤研究的状况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02(6):62-65.
[2] 鲍勤.网球运动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防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2-65.
[3] 池鹏,许双陆.关于网球运动中的损伤及防治的综述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0.44(1).
摘 要 随着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特别是李娜获得2011年法国网球公开赛女子单打冠军,热爱网球的学生越来越多,而网球运动损伤越来越常见。网球就像是一把双刃剑,在享受其带来乐趣的同时,也可能会受到网球运动损伤带来的困扰,如腕关节、膝关节、肩关节的损伤、肌肉拉伤和网球肘等。本文通过对专选班学生的运动情况调查,分析原因,最后提出相应的预防策略。
关键词 网球 运动损伤 专选班学生
一、专选班学生的损伤类型
专选班学生出现的损伤类型有开放性运动损伤和闭合性运动损伤。开放性运动损伤指:伤处的皮肤或黏膜的完整性遭到了破坏,有伤口与外界相通,如擦伤、水泡等。导致开放性运动损伤的原因有很多,球拍的握柄较粗且胶皮较硬;握力较差,击球瞬间拍柄与手掌的摩擦转动次数增多;学生所使用的球拍质量较差,把柄的皮质质量差,不吸汗,从而打球时把柄很容易滑动,最后导致擦伤和水泡的出现。
闭合性运动损伤指:受伤后皮肤和粘膜没有被破坏,没有伤口与外界相通,如肌肉拉伤、韧带扭伤等。
二、造成网球专选班学生运动损伤的原因
(一)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不充分。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调节赛前状态;为克服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提高机体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由于准备活动不充分和不到位,身体的某些肌肉生理机能处于僵硬状态,未达到相应运动需要的状态,并且神经系统处于不兴奋状态,运动时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从而盲目用力,动作过大过猛,最终导致运动损伤。
(二)未能正确掌握网球的技术动作。未能正确掌握网球的技术动作是导致网球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之一。网球专选班的学生在没有掌握规范的技术动作之前只是凭借着对网球的喜欢和热情,并且在急于求成的情况下,不注重正确的技术动作的重要性,这样就很容易造成错误动作的出现。
(三)专选班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参差不齐。目前网球专选的学生的身体素质参差不齐,主要体现在肌肉力量不足,柔韧性不够好,在练习动作时的协调能力比较差,这些身体素质的不足不能满足网球运动时的需要,最后导致损伤的出现。
(四)专选班的学生运动量过大导致疲劳。在身体疲劳的情况下训练不但不能提高网球的运动成绩反而会使自己机体的运动能力下降,造成机体的超负荷运动,从而造成局部的损伤。
三、网球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一)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的目的在于使身体进入剧烈运动之前提高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在心里和生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可以增强肌肉的活动能力,为正式的练习和比赛做好生理机能准备。
(二)加强正确的网球技术动作的训练。网球技术动作是否正确是很重要的,是造成损伤出现的重要因素之一,正确的技术动作可以大大降低网球运动损伤的出现概率。对于初学者来说,错误的动作技术往往会给身体某些部位器官加重运动的负荷,如果该负荷增大到身体所不能承受就会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的出现。
(三)加强锻炼,全面提高身体素质。身体素质是我们进行体育运动的基本保证,这主要表现在身体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活和柔韧性等方面的能力。网球运动是一项需要这五方面的素质都要具备的运动项目,没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网球技术,并且很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四)运动量和运动强度要适量,及时消除疲劳。合理安排好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可以避免损伤的出现,所以专选班的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安排自己的运动量和运动强度,并且应该在及时消除运动疲劳后再去进行运动。
四、建议
(一)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他们对预防运动损伤的认识。在训练中,要根据网球的技术动作特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提出相应具体的预防措施,让专选班的学生从思想上就对损伤的预防重视,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或避免运动损伤进而使学生的身体保持健康状态。
(二)避免在不良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下运动。身体生理处于不是很好的状态下,像伤病没有完全好和身体处于过度疲劳等,就可能由于身体肌肉力量不足、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和身体的协调性差而造成运动损伤。心理状态与损伤也有很大关系,如心情不好,在训练过程中对训练失去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力和思想力不能集中,并且出现急躁和胆怯的心理等都会导致运动的损伤。
(三)加强容易损伤部位的训练和保护。在进行损伤的预防应该是在提前注意到那些容易损伤部位的训练和保护,这是降低损伤概率的重要手段之一。网球运动中我们应该加强肩部、肘部、膝关节、踝关节等这些容易受伤的部位。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或者教练应着重强调这几个部位的训练和保护,引起学生对这几个部位的重视,从而减少运动损伤的出现。
参考文献:
[1] 韩奇,王乐华.关于我国现代网球运动损伤研究的状况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8.02(6):62-65.
[2] 鲍勤.网球运动常见的运动损伤及防治[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2-65.
[3] 池鹏,许双陆.关于网球运动中的损伤及防治的综述研究[J].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报(社会科学版).201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