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12年开始,我校借助学校QQ群开展网络研讨活动,名为“相约星期三”网络研讨,由于话题贴近老师实际,能够帮助老师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参与的人员越来越多。后另外设立“凤凰树教研沙龙”专用研讨群,平时老师们可以随时分享经验、交流问题,每两周则固定在周三晚上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主题研讨,参与人员暂时以本校老师为主,另有本市其他学校老师、来自全国各地的老师参加,目前已有300多位成员。
一、实践:“相约星期三”网络研讨的具体做法
“相约星期三”作为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彼此间通过沟通、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围绕“问题”讨论、协商、合作学习,不仅能加深对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积累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能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完善教育实践工作,最终实现专业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 关注热点,贴近实际
“主题研讨”是“相约星期三”网络研讨经常采用的形式。这一阶段以来,我们围绕如何上好第一节课、学困生转化策略、提高课前3分钟效率、期末复习课如何精讲多学等主题开展讨论,由于这些主题贴近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实际,参与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能直接运用于实践中,因此受到参与者的欢迎。
例如,2013年3月份,我校组织了主题是“我们班的特色寒假作业”的在线研讨,当天晚上近两个小时,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老师与我们一起参与了讨论。这次的研讨,主要请4位老师介绍经验。武汉的胡晓荣老师从英语学科教学方面,介绍了自己如何在寒假布置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设计作业,可操作性特别强。她还介绍了自己学校的作业文化,那呈现出来的学生作品,那图文并茂的文化外墙与文化内墙,都让参与者受益匪浅。第二位介绍是我校的潘品瑛老师,她主要从班主任的角度谈如何组织孩子进行实践活动。正如潘老师说的,这样的活动是想“在孩子的心中从小种下一颗环保的种子。”第三位介绍的是来自厦门莲花小学的张碧虹老师,她分享的学生博客、循环日记、师生同写的做法都让老师们非常认同,特别是她展示出了学生阅读后制作的思维导图,更是让大家献花不已,大大称赞。第四位是我校的英语教研组长张萍老师,她分享了组里老师布置的英语录音作业、手抄报,也让大家开了眼界。近两个小时的研讨,过程有序,气氛热烈。老师们纷纷发表了参与感言:“因为触动了心灵深处的兴趣点,所以倾注更多的努力与汗水,原来,作业也是可以受孩子欢迎的……”“老师们精心的作业布置,开发孩子们无限的潜能,收获了快乐与惊喜”“分享是一种快乐”。
在研讨话题的选择中,我们密切地关注教育热点问题,比如,在厦门市颁布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后,我们组织了一场相应的主题研讨,围绕“1.你怎样理解这次的减负令?2.你觉得减负令实施后会碰到的问题有哪些?3.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参与对象有我校老师及外校老师,以及市教育局基教处的工作人员。以下摘录一些老师们的研讨发言。“减负是为了让孩子摆脱学习的压力,我们要考虑到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时快乐地生活,有自己活动的空间。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减负不是不做作业,这是我的理解。”“减负令的矛盾:一边是早上孩子们入校的脚步更悠哉了,一边是老师、家长们感慨孩子们的心静不下来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相信这就是减负令的精髓所在。”“针对英语学科,我的做法是——尝试将‘家长签名’改为‘学生自评’‘同桌互评’,并在课堂上腾出1-3分钟课前展示大舞台,让孩子秀一秀回家后读背课文,模仿课文享受到的成就感。相信获得成就感,是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最佳催化剂。”通过研讨,老师们对减负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专业力量,隔空引领
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专业力量的加入有效地提升研讨的深度与高度。比如,为了提高大家观课议课的水平,我们请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的陈大伟教授加入群对大家进行引领。陈大伟教授在观课议课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已有较大的影响了。陈大伟教授对如何观课议课进行了解读,并与参与者互动交流,气氛活跃。由于当时的群空间尚未升级,不能容纳很多外校老师的加入,于是我们在不同的Q群中进行转播。当天晚上,活动在几个群同时进行,分别是:厦门实验小学工作群(现场,100人群)、厦门市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群(转播,100人群)、南靖名师工作群(转播,500人群)、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转播,100人群)、001草根论坛(转播,500人群)。几个群总人数有一千多人,也就意味着,这次的研讨,会有一千多人或现场或后期参与学习。这就是网络研讨的魅力——成本小、收获大。
此外,针对教师在写作方面的困难,我们组织了《写作并非难事》的专题研讨,并邀请《福建教育》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钟建林、《小学数学教师》杂志社的陈洪杰编辑及我校的王庆欣老师进行了在线指导,两位教育杂志的编辑以及一位在写作方面颇有建树的特级老师从写作的选题、撰写及投稿注意事项各方面对老师们进行了引领。“个人的困惑、同事间的争议、课堂的插曲都是选题的源泉。可以说,我们从来不缺选题,而是缺少发现的眼光。我们身边的小问题,常常蕴涵大背景、深内涵,只要有发现的眼光,思考的角度新颖、思考的深度足够,就能把它们变成有价值的选题。”福建教育钟建林提出的以上观点得到参与者的高度认同。由于话题对老师有吸引力,专家指点有说服力,当晚的研讨活动一直持续到十点半才结束。令人感动的是,我校的一位老教师杨老师坚持到活动结束,并发表了自己的感言:“文章的发表应该能让读者学有收获,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多受益”。
3. 城乡联动,有效辐射
“相约星期三”网络研讨活动,从最早的校内研讨开始,慢慢地吸收了一些外校同行加入,目前,参与研讨的有来全国各地的同行。上级派来我校的西部“影子校长”培训学员,在回校后也经常参与我们的研讨。每当有研讨活动,都可见来自本市的五缘实验学校、莲花小学、翔安新圩学区等学校的老师的参与。借助这样的平台,能为兄弟学校老师的成长提供一些帮助,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送教下乡”,正如厦门实小集美分校张翠红老师说的:“加入了‘相约星期三’研讨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思想与一群人的精彩。从每一次的研讨中,从一群人的发言中,在智慧的互撞中无不体现着教育的敏感性与深刻。在我们的这一个团队中,人人都能发表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做法,把自己好的、可行的做法介绍给大家,带动整个团队前进,使一群人在一起分享关怀与温暖,在群中会心一笑。一个人独自行走,会走得很快;但很多人结伴而行,能走得更远”。 4. 家校互动,增进合力
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如果这三方能形成有效合力,教育的效果就能事半功倍。但现实中家庭与学校往往缺少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于是,我们的“相约星期三”活动也适当让家长参与进来。比如,我们举行了“如何提高校本作业的有效性”网络主题研讨,让班主任跟家长们告知信息,欢迎家长参与研讨。
当晚,近20位家长与我们学校及部分外校的老师一起围绕“1.校本作业的目的是什么?2.校本作业推行过程中有哪些收获?3.校本作业推行过程中有哪些问题?4.怎样更好地推进此项工作?”4个小问题进行了研讨。家长、老师都坦诚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对校本作业的目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此项工作的推进也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此外,这样的交流也让家长对学校有了更多的理解。正如一位家长在研讨后发来的感言:“今晚的网络研讨会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给家长也上了一课,老师们为了孩子真是太费尽心思了,基本上都没有个人时间了。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全力配合,平时在家多指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特别小学生还不知道人生的目标和使命,没有时间的紧迫感,也不会科学地利用时间。教会孩子合理、充分地利用时间,是每位家长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5. 关注成长、引领方向
读书,能积蓄教师的底蕴,让教师发展具有后劲。因此,在“相约星期三”活动中,我们安排了读书沙龙活动,比如《教师专业素养读本》《儿童研究读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等读书沙龙。通过大家同读一本书,借助网络进行共同讨论,大家对书籍中的内涵又多了很多新的理解。近期,由我校钟振裕老师发起的“文化早餐”活动也得到老师们的认同。每天上午,由网络志愿者在QQ群上分享短小精悍的阅读文章,让老师们即时阅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年青老师更是觉得有点“恐慌”。因此,“相约星期三”活动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问题交流的平台。老师们有问题可以随时到群上发布,典型问题则提升成为“相约星期三”的研讨主题,进行深度讨论。在“新教师教育教学问题”专项讨论中,很多老师纷纷分享经验,让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青人倍感温暖。正如康乐小学的陈雅蓉老师说:“作为一名新教师,我遇到了和其他新教师一样的问题,比如教学方面的、师生关系的处理等等。群里有些老师经常会提出自己的困惑,其他老师在帮忙解答的同时,我们就得到了帮助,有些是我们还没遇到的问题,但以后碰到了我们就知道如何去处理了。特别是师生关系的处理,群里经常会有老师发一些文章或者推荐一些书籍电影,细细品尝,确实能得到收获。”
二、思考:“相约星期三”具有“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基础学校:为了学习的共同体》报告中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者(包括助学者、专家及其他人员)主动参与学习,彼此间通过沟通、交流、分享,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培养和创造出持续探索、质疑的精神和学习氛围,最终实现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与共同进步。
对照共同体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共同愿景、信任及共同规范,“相约星期三”具有以下特征:
1. 共同愿景。“为老师营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的空间,促进教师发展。”这是“相约星期三”活动开展的目的和意义。而“分享经验,交流问题,实现共长”则是参与者的共同愿景。正是有了这样的共同愿景,因此在群里大家达成了“不抱怨,从能改变的地方做起”的共识,这使得群里充满着正能量,并且大家自觉维护这样的氛围。
2. 信任。一般的网络学习,由于学习者无法和其他同伴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与协商,彼此之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孤独感强,这将会削弱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此网络学习共同体要给予学习者以归属感和安全感,拉近学习者间的距离,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信任。在“相约星期三”研讨活动中,参与者不谈职务、不论职称,对于每一个参与人员都给予尊重,逐渐形成了一种彼此信任的气氛。很多年青老师遇到问题,就会到这里来求助。
3. 共同规范。QQ群,作为一种社交网络的载体,经常被用来聊天、谈论各种社会娱乐新闻,这与学术研讨的氛围不相吻合,因此,在本群上设立了“群公约”:不闲聊,不发无意义的帖子,不做过多表扬与客气行为。倡导绿色交流,营造学习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这个约定得到了成员的认同,并且大家自觉遵守。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实验小学)
一、实践:“相约星期三”网络研讨的具体做法
“相约星期三”作为一个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彼此间通过沟通、交流、分享教学经验,围绕“问题”讨论、协商、合作学习,不仅能加深对教育理论知识、相关学科教学内容的理解,积累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而且能提高教育实践能力,完善教育实践工作,最终实现专业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 关注热点,贴近实际
“主题研讨”是“相约星期三”网络研讨经常采用的形式。这一阶段以来,我们围绕如何上好第一节课、学困生转化策略、提高课前3分钟效率、期末复习课如何精讲多学等主题开展讨论,由于这些主题贴近老师们的教育教学实际,参与过程中得到的启发能直接运用于实践中,因此受到参与者的欢迎。
例如,2013年3月份,我校组织了主题是“我们班的特色寒假作业”的在线研讨,当天晚上近两个小时,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老师与我们一起参与了讨论。这次的研讨,主要请4位老师介绍经验。武汉的胡晓荣老师从英语学科教学方面,介绍了自己如何在寒假布置学生通过预习自主设计作业,可操作性特别强。她还介绍了自己学校的作业文化,那呈现出来的学生作品,那图文并茂的文化外墙与文化内墙,都让参与者受益匪浅。第二位介绍是我校的潘品瑛老师,她主要从班主任的角度谈如何组织孩子进行实践活动。正如潘老师说的,这样的活动是想“在孩子的心中从小种下一颗环保的种子。”第三位介绍的是来自厦门莲花小学的张碧虹老师,她分享的学生博客、循环日记、师生同写的做法都让老师们非常认同,特别是她展示出了学生阅读后制作的思维导图,更是让大家献花不已,大大称赞。第四位是我校的英语教研组长张萍老师,她分享了组里老师布置的英语录音作业、手抄报,也让大家开了眼界。近两个小时的研讨,过程有序,气氛热烈。老师们纷纷发表了参与感言:“因为触动了心灵深处的兴趣点,所以倾注更多的努力与汗水,原来,作业也是可以受孩子欢迎的……”“老师们精心的作业布置,开发孩子们无限的潜能,收获了快乐与惊喜”“分享是一种快乐”。
在研讨话题的选择中,我们密切地关注教育热点问题,比如,在厦门市颁布被媒体称为“史上最严减负令”后,我们组织了一场相应的主题研讨,围绕“1.你怎样理解这次的减负令?2.你觉得减负令实施后会碰到的问题有哪些?3.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参与对象有我校老师及外校老师,以及市教育局基教处的工作人员。以下摘录一些老师们的研讨发言。“减负是为了让孩子摆脱学习的压力,我们要考虑到让他们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时快乐地生活,有自己活动的空间。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成长,减负不是不做作业,这是我的理解。”“减负令的矛盾:一边是早上孩子们入校的脚步更悠哉了,一边是老师、家长们感慨孩子们的心静不下来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发展,相信这就是减负令的精髓所在。”“针对英语学科,我的做法是——尝试将‘家长签名’改为‘学生自评’‘同桌互评’,并在课堂上腾出1-3分钟课前展示大舞台,让孩子秀一秀回家后读背课文,模仿课文享受到的成就感。相信获得成就感,是孩子们主动学习的最佳催化剂。”通过研讨,老师们对减负工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2. 专业力量,隔空引领
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专业力量的加入有效地提升研讨的深度与高度。比如,为了提高大家观课议课的水平,我们请成都大学师范学院的陈大伟教授加入群对大家进行引领。陈大伟教授在观课议课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已有较大的影响了。陈大伟教授对如何观课议课进行了解读,并与参与者互动交流,气氛活跃。由于当时的群空间尚未升级,不能容纳很多外校老师的加入,于是我们在不同的Q群中进行转播。当天晚上,活动在几个群同时进行,分别是:厦门实验小学工作群(现场,100人群)、厦门市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群(转播,100人群)、南靖名师工作群(转播,500人群)、厦门实验小学集美分校(转播,100人群)、001草根论坛(转播,500人群)。几个群总人数有一千多人,也就意味着,这次的研讨,会有一千多人或现场或后期参与学习。这就是网络研讨的魅力——成本小、收获大。
此外,针对教师在写作方面的困难,我们组织了《写作并非难事》的专题研讨,并邀请《福建教育》杂志社编辑部副主任钟建林、《小学数学教师》杂志社的陈洪杰编辑及我校的王庆欣老师进行了在线指导,两位教育杂志的编辑以及一位在写作方面颇有建树的特级老师从写作的选题、撰写及投稿注意事项各方面对老师们进行了引领。“个人的困惑、同事间的争议、课堂的插曲都是选题的源泉。可以说,我们从来不缺选题,而是缺少发现的眼光。我们身边的小问题,常常蕴涵大背景、深内涵,只要有发现的眼光,思考的角度新颖、思考的深度足够,就能把它们变成有价值的选题。”福建教育钟建林提出的以上观点得到参与者的高度认同。由于话题对老师有吸引力,专家指点有说服力,当晚的研讨活动一直持续到十点半才结束。令人感动的是,我校的一位老教师杨老师坚持到活动结束,并发表了自己的感言:“文章的发表应该能让读者学有收获,并将其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去,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多受益”。
3. 城乡联动,有效辐射
“相约星期三”网络研讨活动,从最早的校内研讨开始,慢慢地吸收了一些外校同行加入,目前,参与研讨的有来全国各地的同行。上级派来我校的西部“影子校长”培训学员,在回校后也经常参与我们的研讨。每当有研讨活动,都可见来自本市的五缘实验学校、莲花小学、翔安新圩学区等学校的老师的参与。借助这样的平台,能为兄弟学校老师的成长提供一些帮助,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送教下乡”,正如厦门实小集美分校张翠红老师说的:“加入了‘相约星期三’研讨活动,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人的思想与一群人的精彩。从每一次的研讨中,从一群人的发言中,在智慧的互撞中无不体现着教育的敏感性与深刻。在我们的这一个团队中,人人都能发表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心得、做法,把自己好的、可行的做法介绍给大家,带动整个团队前进,使一群人在一起分享关怀与温暖,在群中会心一笑。一个人独自行走,会走得很快;但很多人结伴而行,能走得更远”。 4. 家校互动,增进合力
教育应该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实践证明,如果这三方能形成有效合力,教育的效果就能事半功倍。但现实中家庭与学校往往缺少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于是,我们的“相约星期三”活动也适当让家长参与进来。比如,我们举行了“如何提高校本作业的有效性”网络主题研讨,让班主任跟家长们告知信息,欢迎家长参与研讨。
当晚,近20位家长与我们学校及部分外校的老师一起围绕“1.校本作业的目的是什么?2.校本作业推行过程中有哪些收获?3.校本作业推行过程中有哪些问题?4.怎样更好地推进此项工作?”4个小问题进行了研讨。家长、老师都坦诚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对校本作业的目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此项工作的推进也提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此外,这样的交流也让家长对学校有了更多的理解。正如一位家长在研讨后发来的感言:“今晚的网络研讨会真是让人受益匪浅啊,给家长也上了一课,老师们为了孩子真是太费尽心思了,基本上都没有个人时间了。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全力配合,平时在家多指导孩子合理安排时间,特别小学生还不知道人生的目标和使命,没有时间的紧迫感,也不会科学地利用时间。教会孩子合理、充分地利用时间,是每位家长的一项重要任务,这样孩子们才能更好地成长。”
5. 关注成长、引领方向
读书,能积蓄教师的底蕴,让教师发展具有后劲。因此,在“相约星期三”活动中,我们安排了读书沙龙活动,比如《教师专业素养读本》《儿童研究读本》《跟孔子学当老师》等读书沙龙。通过大家同读一本书,借助网络进行共同讨论,大家对书籍中的内涵又多了很多新的理解。近期,由我校钟振裕老师发起的“文化早餐”活动也得到老师们的认同。每天上午,由网络志愿者在QQ群上分享短小精悍的阅读文章,让老师们即时阅读。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年青老师更是觉得有点“恐慌”。因此,“相约星期三”活动给老师们提供了一个问题交流的平台。老师们有问题可以随时到群上发布,典型问题则提升成为“相约星期三”的研讨主题,进行深度讨论。在“新教师教育教学问题”专项讨论中,很多老师纷纷分享经验,让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青人倍感温暖。正如康乐小学的陈雅蓉老师说:“作为一名新教师,我遇到了和其他新教师一样的问题,比如教学方面的、师生关系的处理等等。群里有些老师经常会提出自己的困惑,其他老师在帮忙解答的同时,我们就得到了帮助,有些是我们还没遇到的问题,但以后碰到了我们就知道如何去处理了。特别是师生关系的处理,群里经常会有老师发一些文章或者推荐一些书籍电影,细细品尝,确实能得到收获。”
二、思考:“相约星期三”具有“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特征
《基础学校:为了学习的共同体》报告中提出“学校是学习的共同体”,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是指在网络环境下具有共同学习目标的学习者(包括助学者、专家及其他人员)主动参与学习,彼此间通过沟通、交流、分享,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培养和创造出持续探索、质疑的精神和学习氛围,最终实现学习者的知识建构与共同进步。
对照共同体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共同愿景、信任及共同规范,“相约星期三”具有以下特征:
1. 共同愿景。“为老师营造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交流的空间,促进教师发展。”这是“相约星期三”活动开展的目的和意义。而“分享经验,交流问题,实现共长”则是参与者的共同愿景。正是有了这样的共同愿景,因此在群里大家达成了“不抱怨,从能改变的地方做起”的共识,这使得群里充满着正能量,并且大家自觉维护这样的氛围。
2. 信任。一般的网络学习,由于学习者无法和其他同伴或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讨论与协商,彼此之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孤独感强,这将会削弱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因此网络学习共同体要给予学习者以归属感和安全感,拉近学习者间的距离,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信任。在“相约星期三”研讨活动中,参与者不谈职务、不论职称,对于每一个参与人员都给予尊重,逐渐形成了一种彼此信任的气氛。很多年青老师遇到问题,就会到这里来求助。
3. 共同规范。QQ群,作为一种社交网络的载体,经常被用来聊天、谈论各种社会娱乐新闻,这与学术研讨的氛围不相吻合,因此,在本群上设立了“群公约”:不闲聊,不发无意义的帖子,不做过多表扬与客气行为。倡导绿色交流,营造学习空间。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转,这个约定得到了成员的认同,并且大家自觉遵守。
(作者单位:福建厦门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