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农产品如何“七十二变”

来源 :农产品市场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5556667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科学技术水平发展至今,让农产品升值增效的深加工成为触手可及的现实。我们的农产品市场一不缺技术,二不缺设备,三不缺资金,唯一缺乏的或许是农产品研发的想象力……
  柑橘,现在不仅仅用来当水果、做糕点、饮料、果冻之外,还可能被制作成清洁类日常洗涤及美容产品等。很多我们司空见惯的水果、蔬菜,被很多有创意的人摇身一变,成为了精美实用的畅销产品。
  的确,农业产业化,最重要的环节是如何把原材料通过深加工,开发出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
  一个柿子,可以有100多种吃法
  柿子,是我们熟悉的水果。在柿子鲜果中化验的 20种营养成分中,有2种和苹果相等,有12种高于苹果。在我国,稍有生产规模的柿子产地,也只有8个省区约50个县市,农业部已将柿子列入“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中加以重视。目前,全世界每年鲜柿果总产量大约400万吨,我国占其中80%,约产320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
  然而,最近10多年来,因为卖不出好价钱,几乎每年都能听到各地农民宁愿让“柿子挂在树上烂掉也无人采摘”的新闻。另外,我国柿果大都是涩柿子,脱涩后10天左右不吃掉,就会变质腐烂。柿果保鲜期的“短板”,严重影响了柿子储存和运输流通半径;柿子鲜果90%只能在产地周边勉强消化,加上柿子秋天下树销售旺季,有多种时令水果同时上市,这样,虽说柿子集多种优势于一身,市场地位却颇为尴尬,以致这么高营养价值的水果,大量被白白浪费了。
  目前,我国柿子的主要加工产品,是传统的柿饼。也有做柿子醋之类的其他产品,因为没有形成产品优势,也就谈不上市场。
  在邻国日本,柿子却是另一番状况。据介绍,日本柿子产量排名全球第三,年产约20万吨,甜柿占大部分。日本柿子不仅是在品种改良上,取得了长达半年多的鲜果保鲜销售优势,更重要的是,以柿子为主要原料或辅助材料、为题材的深加工产品,以及衍生产品,达到100多种!
  比如,食品类包括风味柿果糕点、腌渍品、保健饮品、柿子宴席等产品系列,日用品类包括柿涩染织的纺织品、比较高级的染发美发产品、美容护肤产品、柿涩面膜、洗面香皂、杀菌、消毒、防虫、除臭产品,柿子文化产品包括图文出版物、卡通动漫造型、工艺品系列、美术品系列等。
  一撮茶叶,不仅可冲泡还可吃掉
  茶叶,因含有多种价值极高的营养成分,被古今中外公认为最具养生保健和医药功效的三大饮品。在我国,茶叶主要用开水冲泡。然而,有一种颠覆性的观念在业内已成共识:据科学测定的开水“冲泡”茶叶,茶叶里丰富的营养成分仅能溶于水中的大约占30%;另有70%的有效营养成分,都被当作“茶叶渣”扔掉了!实验证明:“吃茶”比喝茶能更多更充分地汲取营养物质。
  完整继承中国宋代“吃茶”传统的日本抹茶,就是沿袭了“吃茶”的方式,100%完整享用茶叶营养。这或许应该是日本多年来一直成为世界第一长寿大国的秘密之一。
  抹茶,并不等于绿茶粉。国际市场上使用“抹茶”(Matcha)二字有严格限定,凡不是天然石墨碾磨的不得称作抹茶,凡是没有使用抹茶原料的产品绝对不允许使用“抹茶”(Matcha)二字。
  而目前在我国市场上,抹茶和绿茶粉颇有些鱼龙混杂(因为是奢侈品和普通产品的差别,所以尚无标准限定),普通消费者是很难区分真假的!绿茶粉和抹茶,不仅仅是享用习惯和营养摄入上有很大差别,从经济效益上讲,价格相差也在十几倍以上。
  抹茶不仅深受日本人的喜爱,近年在欧美等国家也大受欢迎,从而带来日本抹茶出口量连年翻番。
  一片生姜,可不仅仅限于只做调料
  生姜作为食材和药材,大家都非常熟悉。在中国古代,有20多部医疗典籍,都记录了它的药用和食用功效。可多年来,中国人食用生姜,主要作为烹饪调味料,糖盐腌渍不多,其他姜制品就更少见了。
  日本人自古也有吃生姜的习惯,人们日常生活也都离不开生姜。
  有厂商针对大量年轻时髦女性美丽“冻”人的需要投其所好,为她们生产出随身携带装有生姜粉末的袖珍容器(像口红笔),外出喝茶、喝咖啡、就餐喝汤等,都能自己做主,随时加入生姜。就是这家做“口红式姜粉笔”的很小的公司,一个产品去年销售额就高达人民币3000多万元。
  厂家除生产销售各种口味的生姜饮品之外,日本餐饮行业也积极开发出一系列生姜食谱;保健品行业开发了生姜保健品及“生姜减肥”服务项目,日用品行业开发了有生姜成分的生发液、洗发水及其他护肤日用品十几种……
  据介绍,1.4公斤鲜姜在日本的售价大约合人民币30多元,加工成100克姜粉后的市场售价约合人民币130多元,增值4倍多。如果再以姜粉加工成其他的饮品、食品,又有5-10倍的增值水平。
  目前,我国市场的生姜制品依然是大量空白。如果学习、借鉴、引进日本在生姜产品开发、生姜产品市场消费引导、生姜文化促进等方面的经验,在国内建立起产业化品牌,发掘整合生姜产业和产品文化,打造在全国独树一帜的生姜龙头品牌形象,不仅可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将可能为进军国际市场,奠定雄厚的产业基础。
其他文献
本刊讯 4月14日下午,“草原天籁——吉祥三宝”在北京出席“苍茫谣芥花油吉祥三宝代言发布会暨生态好油进万家大型公益活动启动仪式”。呼伦贝尔农垦集团的扛鼎之作——苍茫谣芥花油品牌精彩亮相,宣布将正式进军全国食用油市场。  2006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的一首《吉祥三宝》唱红了大江南北。在2016年猴年春晚的舞台上,吉祥三宝带着《春天来了》再次亮相。而这一次,布仁巴雅尔、乌日娜带着女儿诺尔曼为呼伦贝尔家
期刊
“我们的初衷是种植有机铁棍山药,没想到却做起了销售。”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研究员张钧和他率领的90后学生科研团队怎么也没想到,会在一个山村转行做起了“销售员”。  张钧和学生们的研究项目是土壤调节技术如何应用于铁棍山药种植,今年3月,他们到河南省民权县底西村调研,却发现山药大量滞销,著名的铁棍山药堆积如山无人问津。于是,这群搞科研的年轻人现学现做,来了场救急的“互联网营销”。  责任心:“必须做
期刊
近些年,网络上关于草莓的传言不绝于耳,“注入激素催熟导致草莓畸形”、“个大空心草莓是使用膨大剂”……甚至近日还出现了一个新的词汇:草莓瘟!  到底这些说法可信吗?有科学根据吗?  传言1:畸形、个大、空心、根白的草莓,是用了膨大剂等激素  畸形、个大、空心、根白的草莓,真的如网上所传,是黑心农民使用膨大剂等激素所导致的吗?  畸形:  用过膨大剂的草莓的确有可能奇形怪状,但不能反推畸形草莓就一定打
期刊
美国农业部于4月12日公布月度供需报告,这是自3月31日谷物库存报告以来首次供需预测,本月报告将采用库存报告数据对国内需求重做调整,预计调整范围会较广,另外,USDA将会在5月10日供需报告中首次公布对2016/17年度的供需预测。  预计本月USDA对美国玉米供需数据调整有限。3月1日USDA库存数据与预期基本一致,第二季度玉米饲用量约在14.63亿蒲,年比仅增加1.5%,而一季度年比减幅为2.
期刊
清明过后,天气回暖,当前凌家塘市场各地蔬菜供应品种、供应量都开始丰富起来,价格纷纷回落,进入快速下行通道。就上市品种来看,当前果实类和地产叶菜类蔬菜,上市量增幅明显,食用菌类也是供应充足;价格方面,本周叶菜类价格大幅下降,豆类、椒类价格开始高位回落。  地产菜方面:由于前期地产菜价格持续高位,年后种植户补种积极,当前都到了收获季,集中上市后,价格回落迅速,本周许多叶菜价格都跌到了一元每斤以下,同比
期刊
近期,农业部发布了《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提出,力争到2020年大豆面积达到1.4亿亩,推行大豆与玉米轮作,强化大豆政策扶持。  《意见》称,要充分认识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能轻言放弃大豆,保持国内一定规模的大豆生产是必要的。要保持大豆生产稳定发展,推行大豆与玉米轮作倒茬。  《意见》认为,促进大豆生产发展是优化调整种植结构的需要。当前,农业主要矛
期刊
今年北京的春天来得比往年都早,春天很多花都开了,像白玉兰花、日本樱花、贴梗海棠,蔷薇科的桃花、梨花、樱桃花、丁香花等等,百花竞相开放,我们除了可以尽情地赏花,闻花。你知道吗,有很多花,我们还可以食用呢。  有人说吃花是风雅,也是惜物,如今我们食花,要的是那份清雅的心情。  鲜花出现在餐桌上早已不稀奇,不过这里所说的“鲜花菜”主角可是货真价实的花,而不是出现在盘边做装饰的样子货。事实上在中国吃花的历
期刊
“中国七万家茶企抵不上一个立顿。”中国茶企间流行着这样一句行话,中国是茶的发源地,最会种茶的人在中国,最好的制茶师傅在中国,最会喝茶的是中国人,喝茶人数最多的也是中国人,然而,全球最大的茶企却在英国,茶文化做得最好的却在日本。我们常常在中国各地的酒店内见到最多的也是立顿牌小包装红茶,很少见到本土红茶。这不仅是中国茶企的隐痛,也是中国每一位爱茶人士的隐痛。知不足方可后进,当下不少中国茶企开始默默地从
期刊
清明刚过,就发现菜市场已经有些新鲜的芽菜上市了。是呀,春风拂柳,万物复苏。中医认为,初生的芽是生命力的集聚,所以吃豆芽跟吃豆瓣完全不同。豆芽也称芽苗菜,各种谷类、豆类、苗木类的种子培育出可以食用的“芽菜”,也称“活体蔬菜”。  常见的芽苗菜有:香椿芽苗菜、荞麦芽苗菜、苜蓿芽苗菜、花椒芽苗菜、绿色黑豆芽苗菜、相思豆芽苗菜、葵花籽芽苗菜、萝卜芽苗菜、龙须豆芽苗菜、花生芽苗菜、蚕豆芽苗菜等30多个品种。
期刊
随着人口增长、收入水平提升、新型城镇化推进,我国畜牧业如今已发展成为一个大产业,但供求矛盾突出、养殖收益下降、发展方式粗放、生态环境恶化等也成为制约畜牧业发展的难点。  “我国畜牧业面临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成本高,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刘继军表示,当前我国以传统畜牧业为主,正在向生态环境友好型的现代畜牧业转变。  应用科技改造传统畜牧业  去年6月,农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