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张——课堂“高效”的标志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qui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只有真正全过程让学生紧张学习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紧张”是课堂“高效”的标志。为了不断实现课堂“高效”、课后“轻松”、促进学生又好又快发展的新课改目标,我们应该一心从学生素质出发,一心着眼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寻求到使学生“紧张”学习的更为科学的方法。课堂上让学生“紧张”起来的方法很多,以下是我们所作的一点探讨。
  [关键词]课堂 高效 紧张
  
  课堂“高效”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所谓“高效”是指变课堂教学的“少、慢、差、费”为“多、快、好、省”,变课堂效果的“事倍功半”为“事半功倍”,实现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使学生“又好又快发展”。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只有真正全过程让学生紧张学习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紧张”——课堂“高效”的标志。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在课堂“紧张”地学呢?
  一、取消预习,让学生在课始“先学”现在教学,一般都有“预习”这一环节预习从本质上讲是对的,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取消“预习”,将“预习”移至课堂,让学生“先”学,好处多多,一句话就能很好地使学生一上课就高度“紧张”:“紧张”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二、在学生“先学”的基础上,让学生就出现的问题进行“兵教兵”
  所谓“兵教兵”,就是让学生在“先学”的基础上,就不会的问题进行相互探究、相互实践、相互学习。这时的“兵教兵”是在教师引导下,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的一场“人民战争”,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分析、解决问题的行列中,使学生能够学会与会学,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由实践上升到理论;由于“兵教兵”是更重要的放手,是各自学习成果的展示,关系到各人努力的程度,展示的表现,自然学生在这一环节中会更积极、更投入,效果自然就更好。因此,采用“兵教兵”的教学策略,有利于学生高度“紧张”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提升认识水平。
  三、课末,让学生围绕学习目标与任务,回顾、反思,进行“当堂训练”
  即在课堂上,学生为了全面检测自己在课堂上学习的情况,按照教师的训练指导要求进一步地进行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从人完成任务的效能上看,最佳的办法就是及时对学习者学习情况来一次检测,这就是“任务驱动性”的作用。有了检测,也就有了评比,有了评比,也就有了好差之分。学生是有自尊的,谁愿在比赛中落后?谁愿在比赛中低人一头?这就“逼”着学生在任务的完成中竭尽全力,提高自己作战的能力与水平,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结果。“当堂训练”是教师观示下的“练习”,学生只有凭借自己的实力才能出色的解答,靠“作弊”“交流”是行不通的;“当堂训练”是对学生整节课学习情况的成果的展示,对学生先前的“先学”“兵教兵”两个环节具有较强的“反推动力”的作用。所以,“当堂训练”是学生课堂“紧张”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课堂“高效”的重要保证。
  四、让“比”贯穿课堂始终,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竞争
  运动员到了比赛的时候,特别地“紧张”,特别地投入,哪一个不想在比赛中一展英姿呢?课堂教学中,也应引进“比赛”,学生对“比赛”是最敏感、最积极的。“比”是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好的办法:“比”,让同学们认识自己的实况,知晓自己努力的方向,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正,提升。教学中,应该将“比”贯穿课堂始终,在学生“先学”时“比”,比谁通过自己个体学习而没有老师、同学“教”的情况下,能出色的解决问题;在“兵教兵”时“比”,比谁能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比谁能在他人的帮助下解决问题;在“当堂训练”时“比”,比谁能得到满分,能获得胜利。当然,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比”成绩,还比谁积极、认真、富有创新精神、具有时间观念、责任与目标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还比自学能力、自学方法、诸多素质。“比”,渗透着素质教育的内容,“比”使全班“动”起来了,“比”使全班掀起了“比学赶帮超”的热潮,课堂气氛就会特别活跃,效果也就特别好。——“比”让学生更紧张,更投入。
  五、教师课堂充分放手,时刻切实做到两个“关注”
  课堂上,教师从上课到下课都应该放手,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自我总结,自我提升,自我发展。这样在充分期待与信任之中,学生就能够得到较好的进步。但为了确保学生学习效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同时做到“自主而不自流,放手而不放任,互动而不浮动”,也就是要我们的教师切实做好问题的发现者、指导者、引领者,切实做到两个“关注”:关注有问题的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老师做到两个“关注”,其实质就是能让每一位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紧张”之中,从而使“自主学习”真正落到实处,使得因“自主”而“高效”。
  六、制造“不顺”因素,让课堂“不顺”起来
  为什么有些课堂学生一点都不紧张?那是因为课堂太“顺”了。即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问题太简单了,没有遇到一点问题。这样的课有效果吗?答案是否定的。
  “没有问题的课”是最大的问题的课。“顺”,是教学的终极目标,“不顺”,教学过程中的“障碍”;只有遵循“不顺”→“顺”、“顺”→“不顺”→“顺”的教学轨迹,只有采用“疏”而非“堵”、“导”而非“塞”的教学办法,我们的课堂才有“紧张”的氛围,课堂才会有高潮,课堂才会精彩。
  七、教师不做干扰学生学习的事,不做随便提供者,做一个富有激情者
  有些课堂学生不好好学,其原因是教师课堂做了干扰学生学习的事,想当然地提供学生需要的内容。新课改倡导“放手”,有些教师是表面放手,实际上处处不放手,在学生自学探究时,时不时的插话、询问,没有让学生“静思默想”,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时不时的提醒、讲解、告知,没有让学生“冥思苦想”,这是一种严重的课堂干扰,这种干扰能让学生紧张吗?显然不能。
  为了使学生积极紧张地参与到学习中,教师还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激情,意即教师必须全身心地投入,紧张的参与,以自己良好的精神状态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没有激情的教师怎能培养出有激情的学生?”如此,就能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紧张”起来,一门心事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学习的质量。
  八、充分发挥小老师作用,用“包”法让学生“紧张”。
  课堂上,教师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是教育的追求。但由于课堂教师与学生之比为1∶50,很难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个。怎么办?我们在实践中,将学生全部用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管理教育职能,让学生相互监督,相互承包,并将相互管理情况纳入学生百分赛考核之列。这也就是充分发挥小教师作用,推行了陶行知所倡导的“小先生制”。通过这种办法,学生不仅关注到自己学习的成果,还主动自觉地关注本组学习成果,不仅发现自己的问题,还不断地发现他人的问题,从而积极地解决自己与他人的问题,不断提高自己与他人的能力,同时还能不断地增强团结互助意识,促进班级学风的发展。这种“包”,促进了学生的投入,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比”,“紧张”。
  
  (作者单位:江苏泰兴市洋思中学)
其他文献
Vertical relationships with the govment, particular relational capital and organizational social network capital, constitute corporate social capital (CSC). Usi
本文从高职院校营销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实践效果入手,探讨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财务管理的目的是利用企业现有资源为企业创造最大利润,是企业管理系统中最为重要的子系统,是企业管理的中心。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功能和作用,对于企业摆脱
王德山,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大兴区中学名师工作室语文学科导师,现任教于北京市大兴区第一中学。先后主持参与各级教改课题十余项,1997年提出特色作文教学理论并连续进行十余年教改实验,2006年以来,参与全国中语会“十一五”重点研究课题“创新写作教学研究与实验”,被全国中语会评为综合成果一等奖。在《中国教育报》、《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30余篇;优质课“北京大蓟”被
税务师行业要努力实现一个目标、坚持两个原则、做好三个服务、实施四个战略.这是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2013年8月在中税协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对税务师行业提出的要求.
上课之前,我像往常一样很早就来到了教室,却发现一向活泼、话多的陈同学,没有像往常一样马上迎过来与我打招呼,而是两眼发直地看着前方,似乎很不高兴。我一边与其他同学打招呼一边径直向他走去。走到他面前,我低下头关心地问他:“怎么了?为什么不高兴?”但他似乎没有看到我,也没有听到我的问话。在接下来上课的过程中,他的状态也没有丝毫改变。下课了,因为赶着去开会,我就走了。我认为,学生偶尔情绪低落也没什么,过几
新年伊始,许多安防企业都已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年度发展规划,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可以预计,在新的一年,无论是产业规模、产业形态还是技术创新、市场开拓,都将迎来一个新
期刊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在欧美经济低迷,物价上涨的情况下,许多发达国家对产品的购买力不断下降,为了节省开支,尽量提升产品的耐用程度,使国内外贸易更加举步维艰。在金融危机面前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2月4日,党中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的体制改革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别是当前全球金融危机,让银行业风险复杂多变.本文探讨了我国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并提出了实施过程中完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