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寻疑发问与发散思维的培养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l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寻疑发问;发散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B)—0020—01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创新层出不穷的社会。要想适应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 寻疑发问
  
  1.爱思考、善质疑,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宋哲学家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增学,学则须疑。”有疑才能掀起思维的波澜,有疑才有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但关键在于不是教者生疑,而是学生生疑。为了激发学生发现疑难,笔者常用的方法是:(1)悬念激疑。即诱导学生注意教材中含蓄或意在言外的文句,注意人与人、事与事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产生种种疑惑。(2)辨别激疑。即针对学生有争议的问题,摆出几种观点,激发学生产生疑问,让其比较分析,选择判断。(3)对比激疑。即引导学生进行人物、性格、形神等对比,使学生在对比中生疑。(4)连问激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问题对自己发问,挖根究底,找出自己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
  这些方法有助于学生对信息的接受、储蓄,且思维会越来越敏捷,智能也能得到较大的提高。
  2.学生经过寻疑发现了疑难后,正处于一种渴望解惑的心态,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启发学生主动提问。
  (1) 创设问题情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思维的一大途径。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运用各种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如“发现法”“问题探究法”“开放式教学法”“启动式教学法” “创造思考教学法”等,教师可运用这些方法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教师要学会运用创造性发问技巧,尽可能多提出一些没有唯一答案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2) 对学生进行有关创造发问的知识、方法或技巧的教育和发问训练,是教师培养学生发问思维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要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就要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教师应要求学生先思考再发问;对于已解决的问题,教师应帮助学生总结等等。总之,在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时期,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进行创造性发问技巧训练,让学生会问、善问、巧问。
  
  二、 发散求异
  
  发散性思维是创新思维的主要特征之一。它要求求异,要求思考问题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探索答案,语文教学一向以培养收敛性思维为主,无论讲课、考试、作文都限定在同一个范围。长此以往,这样势必会形成固定的常态“模式”,使学生产生不了新颖和独特的想法,会严重影响其观察力、好奇心、想象力的培养。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的特点,有意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思维富有创造力。
  1.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就应注意培养思维的评判性。教师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思维来解决问题,多角度地审视文学作品,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受或体味,从而使自己拥有独特的见解。如《荷花与污泥》,一般人都赞美荷花,教师可引导学生赞美污泥。污泥具有令人称颂的品格,试想,如果不是污泥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尤为可贵的是污泥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一直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即使千百年背负肮脏恶名,也无意争辩,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这样的立意会令人耳目一新,学生的视野也就会开阔起来,他们也会慢慢学会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对问题进行分析。
  2.训练求异思维,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这就要克服“思维定势” 和“思维惰性”,敢于别出心裁,“反其道而思之”,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地进行探索,树立新思想,创立新形象。如一些成语,强调某一方面的道理,意思比较固定,但并非无可取之处。如“狐假虎威”不好,但狐狸以此来保全性命,也可以谅解。
其他文献
1发病的情况我镇一蛋鸡养殖户石某,家住苴镇蔡桥村9组,2007年其养蛋鸡2000羽,210习龄,2007年8月6日,鸡突然发病死亡18羽,发病后,添加牧王菌克饮水,8月7、8日又死亡28羽。9日户主带病
新生仔猪低血糖症是以血糖含量大幅度减少并出现脑神经机能障碍为特征的引起血糖显著降低的一种营养代谢病,亦称乳猪病(Babypig disease)。
平安县地处湟水中游南侧,北隔湟水,与互助县相望,南与化隆县以青砂山脊为界,西与西宁市接壤,东与乐都县毗连,总土地面积为796km^2,海拔在2066~4167m之间,辖区共有8个乡镇,其中三合、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