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般的生命吟唱

来源 :名作欣赏·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go0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伍荔霞的文集《风中雨路》,散发着温和、敦厚的传统文化内涵,也蕴含了她对生命的认知和对人生的感悟,传递出力透纸背的深沉哲思,是喧嚣繁杂的世间缓缓流淌的一股清流,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伍荔霞 《风中雨路》 文化内涵 审美感受
  伍荔霞的这本散文小集,封面简单而写意,几株在风雨中摇曳的杨柳枝,嫩嫩的,绿绿的,一种代表生命的颜色,虽在风雨中,却似乎也在昭示一种坚韧的精神,正如集子的名称一般:《风中雨路》。
  虽然没有机会见过作者本人,但在小册子扉页上的作者像,却是那样的简单而淳朴,正如那坚韧而摇曳多姿的杨柳,含蓄而见睿智,举止娴雅却不矫情,是当代纷繁复杂的社会中,少见的仍保有中国女人端庄的仪表、心境明澈的人。再读她在文中用情、用心、用灵魂写出来的一行行文字,一个个响亮的音符,一个个灵魂的倾诉,仿佛让我们聆听到了一支清幽的小夜曲;又仿佛是在观赏一幅素朴、淡雅、意境悠远的山水画;仿佛在朗诵一首充满人生况味的抒情诗,总给人留下一丝余味、一绺淡淡的哀愁,再经一番细细品味后,随之而来挥之不去的是心灵的求索和对生命的沉思。这种诗意般的生命吟唱,次第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有如历史沉重的“低音”、现实纯真的“中音”、人性亮丽的“高音”和命运多思的“颤音”。质朴、素淡的文字闪烁着灵性的光芒,字里行间流淌着感人肺腑的真情至爱,琐碎至微的细节折射出历经沧桑后的从容平和,心灵如出浴般有了洗练的洁净与纯美,这是《风中雨路》给我们找寻的精神家园:一种寻求人情与人性的至高境界。
  与当今一些作家追求的所谓“另类”写作风格不同,伍荔霞的散文散发出的是传统文化精神的意蕴:温和而敦厚。人情练达的审美意象,观照人性、体味人生的人文精神,正是她的散文力透纸背传达出来的深沉哲思,但这并不妨碍其文章思想的跳跃与灵动、情感的抒发与吟唱。读她的散文,我们既可以观赏到一路上“风霜红叶”的美妙画卷,又可以与“风雨行人”共同领略那“行走的风景”,一起去领会人生历程中处处蕴含的感悟。
  我国古代诗词中歌咏四季景色的名篇佳作,俯拾皆是。读伍荔霞的散文,同样会感受到其因春秋代序而心亦摇焉、亲蝉鸟乐山水的审美情趣。作者的文笔多情而细腻,为我们描述了诗思沓来、画境悠然的《春天的日记》《溪流》《南疆的秋》《北方冬日的阳光》等寄情自然山水之作。她既欣赏那高大挺拔的绿树,喜欢站在树前,瞻仰它们那笔直独立的风姿,也满心喜爱那表面柔弱的小花朵,“未开时翠绿的叶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氧气供给人们,它清洁城市,保护城市,装点城市四季不变”,最后虽然漫天飘落,但仍“任人辗作泥”;她愿意化身为溪流,为河,为海,“顺流而去,去寻找融得下欢乐也容得下痛苦的地方”,享受一种抛开争逐之后的安闲,放下欲念之后的怡然;她愿意自己是一朵纯洁无瑕的昙花,即使“它的美麗,短暂得让人柔肠寸断”,但这种瞬间轰轰烈烈的单纯的美丽不会让自我迷失,它“可以在一个为自己酿造的世外桃源里纯净,宁静”;她更愿意自己是一株嫩绿的杨柳,“婀娜似女子的妩媚,轻柔如女子的温顺。柳不是雪松般刚烈的汉子,然而不刚烈并不意味着可欺。柔弱只是柳的外表,坚韧才是柳的风骨。轻风细雨中柳摇曳成一幅可人的画,狂风暴雨却难把它折断”。
  作者对大自然的万事万物是如此的喜爱。山上的雨、雨中的叶、叶上的水珠,都使她投身其中,沐浴那清新,感觉那甘甜,融入那生机,在一种淡淡的诗意与凄清中,去获取人生的感悟。在《金黄的感叹》中,作者描述了她在雨中观赏到的这样一幕美丽的景观:“抬头看,却见天空蝴蝶般翻飞着无数金黄中带红的叶片。叶片被雨水打得湿漉漉的,黄亮亮红亮亮透明一般。天空灰白而清凄,这透亮的叶却翻飞出轻盈,翻飞出活泼,翻飞出升腾的温暖来。它们丝毫不在意寒冷,不在意今天的蹁跹就意味着永久的凋零。它们是那么珍惜并享受着生命最后这一刻所赋予的美丽。”从这里,我们可以感觉到她与大自然是那样的亲近,那样的息息相通,这份安闲与快乐也正是作者从大自然中读出来的人生态度。
  春夏秋冬,这四季之景在作者的眼里都是充满诗情画意的,灵感在季节的变化里荡动涟漪,打破了时光流逝的嗟叹声,弹拨着生命的音符:她喜欢春天的蓬勃与生机,热爱夏日的凝重与深沉,欣赏秋天的悠然与明澈,赞叹冬日的冷然与清醒。很显然,作者对于自然万物都是处于一种悠然的审美观照之中,她与自然天地共逍遥,寄情于山水,追求主客一体、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使感情得到净化,心灵得到慰藉。这种亲近自然,与天地自由精神交相感应的艺术情趣,给人生以更多的心灵滋补,使自我得到了超脱,从而在实际生活中提炼出豁达不羁、远离尘嚣、睿智潇洒这样一种独特的人生境界。
  叶燮曾说:“形依情而深,情附形则显。”作者笔下的自然万物并不仅仅是单纯的事物,而是对其赋予了深厚的情感,于是它们都成为情意浓浓,厚重质朴的审美意象,一幅幅的“情中景”,积淀着人文关怀,如杨柳、青藤,甚至那短暂而绚烂的“昙花一现”,都因其丰富的内涵而成为意味深远的审美意象。作者用明净、凝练的文字衬托出这些事物生命的美妙,使人在一幅幅色彩明亮、意境旷远的画中漫步,真正体味到了心灵深处的触动并感受到生命的多姿。
  而《静谧心灵》这篇散文则使读者到达更为广阔的审美境地。偶然的瞬间宁静,开启了作者的灵性之门,“化解了万物的空寂与迷蒙”,“我的心沉寂得恍惚起来——肉体的我消失了”。作者对物质与精神、自然与人类、躯体与灵魂进行思考,将对短暂人生和生命易逝的感叹,融入茫茫的宇宙意识之中去;把个体的渺小与短暂融注在永恒的天地间,天人合一,审美者获得了永恒感,一种形而上的本体的体味,和对人生终极的观照,意境幽深,耐人寻味。
  作者笔下的万物都是多姿多彩的,回归到现实中来,则体现了人自身的一种文化生存状态,正是传统文化刚健与柔和的结合催发出了多彩的生命,丰富的人生。人生百态,生活的点滴韵致都蕴藏着更深的对生命的体味与感悟,从点滴中看出广阔的空间。无论是父女之间的情深、母女的连心,还是夫妻间的眷恋,以及自己做了母亲后的感受,这些生活中的琐碎点滴,都可以让人从现实层面的生活中深入下去,求得独特的生活体会和无限的审美意境,于是人生有了立体、多面的姿态,生命也绽放出更加斑斓的色彩。艺术化的生活,生活的艺术化一直都是人心之向往,于是生活的点滴渗透到文学作品中,一点灵动,一缕惆怅,一分喜悦,都能让人感悟人生,体味生命,而不了解这些原发的生命力,不懂得它丰富的内涵,就无法读懂那些平淡的文字背后深藏的哲理,弥散的灵光。
  作者坦言,生活在喧嚣的都市里,也时常会被一些世俗的东西所困扰。在现实世界的奔劳岁月中,为了摆脱生活的浮躁和喧腾、寂寞和虚空,她向往那空中自由飘飞的云,喜欢小路的清幽和安闲,找回心境的澄明和与世无争的恬淡,远离人世间的烦嚣。于是,当她烦累不堪,陷入那层层叠叠、积满了凡尘的凌乱心境时,常常做一次“愉快的逃离”,投身于清山翠谷和绿野田间之中,远离都市的烟尘与功利的竞逐,去享受那与世无争的乡野的和谐与宁静。在这一路“行走的风景”中,她的心灵得到了调节和休息,摆脱了人生的困倦,求得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找回澄静的心灵。这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赋予生活以放达与洒脱,是其追求理想人生的一种人格建构,体现出她独特的艺术人生风姿。
  读伍荔霞的散文,透过其字面的美丽、纯净,我们可以感受到充溢在语词底下人性汁液的饱满丰盈,以及散发出的一份冲淡,一份宁静,一份平和。在这本小集子所展示的片片风景、串起的件件往事中,诗情交织着画意,回荡着感情的旋律,生动、多姿、感人。
  一部好的作品是永远也读不够的。伍荔霞以多情细腻的文笔,引领着我们去领略山水美景,感悟人生百态,探求生命真谛,进入一个独特的艺术审美境界,感受到一种诗、歌、画与自然交织的审美情趣,一种闲适平和的胸襟,一种理智渗透着感情的智慧,从而使我们的精神锁链得以解脱,躁动不安的心灵得到宁静和休憩,给人以风和日丽、明净淡雅的审美感受!
其他文献
摘 要:台湾作家张大春的《文章自在》于桐城派、开明同人的文章学脉络中自有其赓续和新变;从《认得几个字》到《文章自在》内蕴着张氏“自文字而文章”的思路。作为一名小说家的文章学著述,张大春认为文章写作是反刍生命的自由过程,主张去文言、白话之防,破各类文体之壁垒。《文章自在》多是张氏自写自评,将文章写作祛魅化,同时镌刻下与当下文化语境交互激荡之印痕。  关键词:张大春 开明同人 文章学  科举废,新学兴
期刊
摘 要: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的作品主题丰富、内蕴丰厚,以浪漫情愫、浓重的人文情怀和广泛的社会观照见长,因此,她的作品在中国广受欢迎。考琳·麦卡洛的作品在中国的被接受状况、有待拓展的研究空间等内容的梳理将有助于相关研究者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工作。  关键词:考琳·麦卡洛 中国 接受状况  作为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和世界知名神经病理学家,考琳·麦卡洛的作品备受中国读者的欢迎和评论界的关注,研究
期刊
摘 要:张仲深是元代中后期较为知名的诗人,他一生未仕,漫游山水,创作了不少优秀的纪行之作。这些诗作蕴含着诗人醉心山水的喜悦、羁旅异乡的孤苦和生逢乱世的惆怅。诗人以平淡清远的语言风格将南方的山水风物描摹得楚楚有致,耐人寻味。  关键词:元代诗歌 张仲深 纪行诗 思想情感 语言风格  元代文学,按照三古七段的分法,属于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三段。中古期是中国文学所有因素都具备与成熟的时期,诗、词、文、曲、
期刊
摘 要:在小说《最蓝的眼睛》中,托妮·莫瑞森刻画了两位黑白混血人,一位是嫁给了白人的混血姑娘杰萝丹,另一位是在黑人社区中工作的皂头牧师。本篇论文旨在分析小说中的这两位混血人,揭示出小说中体现的美国种族歧视的复杂现实。莫瑞森通过描绘混血人的生活经历和他们与小说主人公佩科拉的接触,使人们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有了更广泛的认知。混血人,这一混合着白人和黑人血统的有色人,不仅仅是种族歧视的受害者,也是种族歧视的
期刊
摘 要:托尼·莫里森作为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一直将写作看成探讨黑人出路的重要途径。她在2012年作品《家》中将关注的重点投向现代黑人身份危机并借作品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独特见解。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黑人身份 《家》  在美国少数族裔作家中,托尼·莫里森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刻的思考和独特的想象力成为最耀眼的一位,并在199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她的成功标志着美国黑人文学在拉尔夫·埃里森之后又达到
期刊
摘 要:石一枫早期的小说多写北京的大院子弟,语言也带着浓厚的“京味儿”,所以难免被打上京味作家的标签。但从2014年发表的几篇中篇小说开始,石一枫的小说展现出超越“人与城”框架的势头,他关注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人类的精神世界,甚至开始反思中国的历史,于是我们发现,石一枫的小说愈发丰富、深刻。  关键词:石一枫 “人与城” 京味作家  石一枫的小说,戏谑幽默又充满智慧。自小生长在北京大院,使得他的文
期刊
摘 要:在百年曲折进程中,西方资源对中国新诗的影响固然不容置疑,但是我们对于中国新诗与本土文化、传统根基的关联却缺少足够的重视。《氓》与《致橡树》无论是在女性情感意识、感伤情绪的承续,还是抒情方式方面都具有可比性,通过对这两首诗的比较,可以窥探古典诗学是如何在继承和发展中完成现代转化的,同时对思考诗歌创作中“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具有重要启迪意义。  关键词:詩歌 古典 现代 抒情模式  中国现代
期刊
摘 要:詩人揭祐民是宋末元初的一位江西诗人,文学家揭傒斯系其族子,他一度在诗坛与士大夫群体中享有声名。他经历了宋元易代,一生多次北游,是第一批在元政权下成长起来的南方诗人。他的诗歌体现了元代诗歌开拓进取的风貌,又保留了宋诗的一些痕迹,是一位具备研究价值却在以往未被关注的诗人。  关键词:揭祐民 元代诗歌 大一统 江西诗人  揭民是“元诗四大家”之一揭斯的族父,他经历了宋元易代,在思想上却认可新朝,
期刊
摘 要:《城堡》是卡夫卡的三部长篇小说之一,讲述了受聘为城堡土地测量员的主人公K为进入城堡付出各种努力而终未如愿的经历。评论界对《城堡》主题的解释没有定论。加洛蒂(Garaudy)提出的“寻求”主题以及普罗普(Propp)和格雷马斯(Greimas)的结构主义叙事理论,使得《城堡》在主题和结构上表现出明显的“追寻”特点。主体与客体、发送者与接受者、帮手与对手等因素的“非确定性”,导致评论界对《城堡
期刊
摘 要:苏轼的《水调歌头》千古流传。这首词体现了他身上广阔的宇宙和时空意识,他以酒和明月作为意象构建时空观,在生命苦痛思想冲突的矛盾中阐发出了浓烈的孤独感和荒芜感,最终走向了悠远宏大的人生悲悯意识。  关键词:《水调歌头》 宇宙时空意识 生命意识 孤独  在中国古典诗词的长河中,文人士大夫在言志与载道两种潮流中载沉载浮,他们长于对于生命个体的观照,而少有对于生命的反思以及对于宇宙生命定律的悲情感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