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的构思是作者写作时从认识生活到给予艺术反映的全部思维过程,是指导写作的思路。它包括了作者观察认识客观事物、选择和提炼题材,立意谋篇、安排全文结构,考虑人物性格和人物间的关系,以及探索最恰当的表现形式等。这一思维和心理活动的复杂过程正似陆机所说的构思状态:“耽思旁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可见,没有新鲜、特色的构思,是不能写出精彩的散文作品来的。许多散文作家认为,搞创作要有灵感。其实所谓灵感,就是作者在想象中捕捉住了动人的不落常套的构思。所以说散文的构思极为重要,构思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品的成败与优劣。
为取得散文写作的“艺术真谛”,笔者就散文的构思艺术,粗浅地谈几点认识。
一、由平入奇,以奇致胜
散文构思如同音乐一样,有曲折的变化。朱熹说过:“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态。”散文在构思写作时,使结构曲折变化是表现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由叙事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使对“古仁人”充满了向往和激赏之情,给人留下了回味和深思的广阔余地。文中起笔平中见奇,从而引出洞庭湖的不同景物和迁客骚人的不同感情,正是为末段的正面议论作铺垫和烘托,这就使文章既自然又有波折。
二、强调文眼,画龙点睛
散文贵在有文眼。刘熙载《艺概》中曾有“文眼”之说。它是我国散文结构艺术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所谓“眼”,实际上就是散文意境的焦点和脉络,它把分散的材料编织起来,成为有机的整体,把纷繁的内容凝聚在一点上,使作品表达的思想高度集中,而揭示“全文之旨”。因而在文章的篇首、篇中或篇末,作者常运用最精彩传神的一二句话或者一二个字起着画龙点睛的功用。如朱自清是巧设文眼的现代散文大家,读他的散文,表面上看,似自由疏放,随意点染,信笔勾勒,可实际上,放收有序,安排自然,是完美的艺术整体。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开篇即直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生出乘此月夜一游荷塘的意兴来。离家去荷塘,发端于心里的“不宁静”,游荷塘,赏月色,也是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宁静”。作者虽沉醉于眼前的景物,但那是暂时的忘怀世虑。所以结尾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道出了文章真正的情结,正是“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的源头,才是本文的主旨中心句。
散文强调文眼,是作家心灵之光的反射。因此,“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是散文常用的一种写法。散文作者所拥有的材料广阔丰厚,词藻的敷设与段落层次的安排,在布局谋篇时总要围绕着“文眼”而展开,写出自己最深切的某一点感受和认识,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全篇、制约整体的艺术作用。
三、敷设主线,形散神聚
柯灵在《散文——文学的轻骑队》中指出:“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最没有拘束的。”秦牧在《散文领域——海阔天空》中进一步指出:“散文一般篇幅较短,写起来虽然有它方便的地方,但要写得短而好,又不可避免有它的独特的要求。”散文小巧灵便,艺术形式极为灵活自由,没有一定的程式和格局,一切从内容出发。它的结构可精巧平实,也可复杂简单,谋篇布局可以事件、人物为线索,也可以景物或认识为线索。它写人、记事、状物、写景,不受任何限制。正是这样,所以散文表面看来似乎是很散乱的,但内容却又十分集中,总有一根中心主线贯穿全文始终。
这条中心主线,有时是几种不同的景、人、事物的某个共同特征,有时是感情发展的脉络,但大多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在结构上有着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中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并围绕这条线索从三个方面叙写白杨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和内在气质不平凡,这样使景、形、神三美合一,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对抗日军民的赞美和崇敬。
拟定了散文的主题线索,把纷繁无绪的材料组接在一起,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也就基本体现出来了。散文的“形”,即散文的外在形式,“神”就是蕴含于外在“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篇散文的“神”总是集中、凝聚的。这不仅因为散文的篇幅短小,无法容纳更多的“神’,而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品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如果什么都想说,那就什么也说不清。因而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材料,要精心选用一种独特的构思笔触,使分散的材料组成有机整体,产生精美的结构。
(刘耀斌,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中学)
为取得散文写作的“艺术真谛”,笔者就散文的构思艺术,粗浅地谈几点认识。
一、由平入奇,以奇致胜
散文构思如同音乐一样,有曲折的变化。朱熹说过:“文须错综见意,曲折生态。”散文在构思写作时,使结构曲折变化是表现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由叙事入手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将文势推向高潮,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观点,使对“古仁人”充满了向往和激赏之情,给人留下了回味和深思的广阔余地。文中起笔平中见奇,从而引出洞庭湖的不同景物和迁客骚人的不同感情,正是为末段的正面议论作铺垫和烘托,这就使文章既自然又有波折。
二、强调文眼,画龙点睛
散文贵在有文眼。刘熙载《艺概》中曾有“文眼”之说。它是我国散文结构艺术中的重要组成因素。所谓“眼”,实际上就是散文意境的焦点和脉络,它把分散的材料编织起来,成为有机的整体,把纷繁的内容凝聚在一点上,使作品表达的思想高度集中,而揭示“全文之旨”。因而在文章的篇首、篇中或篇末,作者常运用最精彩传神的一二句话或者一二个字起着画龙点睛的功用。如朱自清是巧设文眼的现代散文大家,读他的散文,表面上看,似自由疏放,随意点染,信笔勾勒,可实际上,放收有序,安排自然,是完美的艺术整体。他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开篇即直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所以“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生出乘此月夜一游荷塘的意兴来。离家去荷塘,发端于心里的“不宁静”,游荷塘,赏月色,也是为了排遣心中的“不宁静”。作者虽沉醉于眼前的景物,但那是暂时的忘怀世虑。所以结尾一句“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道出了文章真正的情结,正是“心里颇不宁静”这一文眼的源头,才是本文的主旨中心句。
散文强调文眼,是作家心灵之光的反射。因此,“画龙点睛,卒章显志”是散文常用的一种写法。散文作者所拥有的材料广阔丰厚,词藻的敷设与段落层次的安排,在布局谋篇时总要围绕着“文眼”而展开,写出自己最深切的某一点感受和认识,在结构上起着牵动全篇、制约整体的艺术作用。
三、敷设主线,形散神聚
柯灵在《散文——文学的轻骑队》中指出:“散文是一切文学样式中最自由活泼,最没有拘束的。”秦牧在《散文领域——海阔天空》中进一步指出:“散文一般篇幅较短,写起来虽然有它方便的地方,但要写得短而好,又不可避免有它的独特的要求。”散文小巧灵便,艺术形式极为灵活自由,没有一定的程式和格局,一切从内容出发。它的结构可精巧平实,也可复杂简单,谋篇布局可以事件、人物为线索,也可以景物或认识为线索。它写人、记事、状物、写景,不受任何限制。正是这样,所以散文表面看来似乎是很散乱的,但内容却又十分集中,总有一根中心主线贯穿全文始终。
这条中心主线,有时是几种不同的景、人、事物的某个共同特征,有时是感情发展的脉络,但大多是作者表达的主要思想。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在结构上有着形散神聚的特点。文章中作者一唱三叹,反复歌咏不平凡的白杨树,并围绕这条线索从三个方面叙写白杨生长环境不平凡、外部形态不平凡和内在气质不平凡,这样使景、形、神三美合一,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对抗日军民的赞美和崇敬。
拟定了散文的主题线索,把纷繁无绪的材料组接在一起,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也就基本体现出来了。散文的“形”,即散文的外在形式,“神”就是蕴含于外在“形”中的思想感情,它是内在的,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一篇散文的“神”总是集中、凝聚的。这不仅因为散文的篇幅短小,无法容纳更多的“神’,而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作品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如果什么都想说,那就什么也说不清。因而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材料,要精心选用一种独特的构思笔触,使分散的材料组成有机整体,产生精美的结构。
(刘耀斌,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