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敦煌道教斋文看仪式实践中的佛道交流——以P.3562V为中心的考察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qk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P.3562V是一件道教斋文类抄,其内容与其所适用的斋仪与佛教斋供非常类似,这种现象的产生与敦煌社会频繁的宗教服务需求有密切的关系,佛道两教同时为社会提供专业化的宗教服务,两教之间深度交流与融合在仪式实践中必然而自然产生.敦煌道教斋文与传世斋词不同,斋词是侧重忏悔的灵宝斋仪不可缺少的成分,而斋文所反映的道教斋供源于早期天师道的厨会与饭贤.
其他文献
2021年7月1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常务理事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共同承办的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分论坛暨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常务理事会在复旦大学召开.
中国道教产生于东汉的所说法,影响很大,但是是不确切的.实际上战国时期已经有了方仙道、黄老道等派别的早期道教,这既符合文明史和宗教史发展的规律,也有历史事实可以证明.《史记·封禅书》是一篇“宗教志”,记载了战国时许多宗教的具体情况,有方仙道、邹衍道团的信仰及活动等等,其他的文献和考古材料也可以佐证.民间的宗教活动很多,包括敬鬼神、行方术等等,秦代及汉初的许多现象和事实,都直接沿于战国.道教形成于战国时期,可以肯定,也还可以做进一步论证.
“夏道尊命”,在儒学视野中,“命”是夏代共识性的核心观念,由“时令”和“王命”两大基本面构成.“尊命”一开始表现为夏人对“时令”的尊崇与奉行.由于“时令”安排并规定着天下万方的生产生活秩序,其颁行必然需要职官体系的支撑,故最终落实于“王命”,并促成了夏代王权的崛起,使华夏先民迈入了三代文明的门坎.“时令”是传统天命观念的早期形态,“王命”则完成了宏大事功.二者统一于“命”的概念之下,具有“宗教—政治”的双重内涵,开创了夏代重文德、轻暴力的文明崛起之道,形成了有夏一代的宗教政治认同.
本文重新检讨对东禅寺版大藏经雕刻历史的理解.除了在历代大藏经中常见的卷末题记外,东禅寺版在每卷卷首附有题记.此为其首创,且在宋元诸藏中仅为开元寺版所继承.本文指出,该藏的卷首和卷尾题记,在性质和功能方面极为不同.对于两种题记性质及其所记年代差异的重新认识,相应地帮助了我们重新理解该藏的雕刻历史.当前对于大藏经版本及雕造史的研究主要依赖现存藏品和题记,但是如果对于那些史料自身的性质缺少足够理解则可能被严重误导,反之则可能找到新的突破口和方向.本文即是这种效力的一个极好例证.
从修行体系的传承、教义思想的阐释角度看,存在一个“汉藏佛教”,因为汉藏两地佛教有深刻的亲缘关系、共同的精神禀赋、一些共同的教法传承,以及共通的话语体系.“法界”是“汉藏佛教”教理体系的基础性概念.吐蕃时期影响千年的“顿渐之争”,可在此教理基础上获得较为明晰的解释.顿渐之别,即“顿入法界”“渐入法界”之别,是对“法界清净”“境智关系”不同的阐释,但都符合佛教的正理.从“汉藏佛教”这一学术视野讨论“顿渐之争”,不仅可以还原这一事件的真相,而且可以解释教义和修行体系上的一些深奥道理,既有助于佛教教义探索,也有思
个体的地位问题,亦即个体与普遍的关系问题,是古今之争的核心问题,也是庄子齐物思想的核心逻辑所在.个体(诸籁,万籁)与普遍(天籁)的关系,是《齐物论》的核心考量,“同是”“公是”等概念体现了庄子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而“玄同”则将这一思考转向主体自身,转向虚己,这意味着人与道的关系,不是外在的、自然的,而是内在的、主体性的,是基于自由的,道因自由而澄显.这是“唯道集虚”的深意.自由于道,即自律于道,这种自律同时蕴含对他者的关注.个体(与他者)与普遍的先验关系由此而来.
文明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离不开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离不开文明交流、互学互鉴.rn一、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态势rn文明是多样的,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客观规律.正如自然界拥有生物多样性一样,人类社会也随处可见文明多样性.人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文明.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生存的土壤,凝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各个民族所创造的不同文明各有千秋、各具姿容.每一种文明都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民族传统中生长起来的,体现着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代表
元明之后,窥基大师《因明大疏》在中土佚失,曾经蔚为大观的因明学成为绝学.然而,日本因明的传承一直未曾中断,不仅存有《因明大疏》,还有大量对《入论》和《大疏》的研究著作,尤其是日僧秋篠善珠《因明论疏明灯抄》引述了唐代十数家因明学者的著述,以十二卷的巨幅对《因明大疏》逐句逐段详细解读,成为当前学界抢救因明“绝学”尤其是深度研习唐疏系统的必读之作.善珠《明灯抄》对因明学研究具有重大价值,本文辨章学术、考镜源流,详尽展示日僧秋篠善珠生平及其《明灯抄》之版本情况.
三位一体论作为早期基督教的核心理论,既是教会回应教外各种责难的必然产物,也是教父们解释和阐发圣经的必然结果.由于历史传统、时代条件及个人理解能力的差异,早期教会各派人士对该理论作出了不同的解释,于是在父、子、圣灵的关系及基督属性等问题上引发了长达六个多世纪的争论.这些争论主要借助最初的六次大公会议逐步获得解决.在论争过程中,偏向于走极端化道路的主张,与擅长于持中道的主张,分别扮演了“异端派”和“正统派”的角色;正统派的胜利与各种异端教派的最终出局,为教会的健康发展和长期延续奠定了牢固的基础.这场论争不仅仅
1921年至2021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历经百年减贫实践,实现了从解决温饱到全面小康的伟大跨越.在不同历史阶段,基于时代背景与国情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减贫标准、减贫目标、减贫对象以及减贫方式呈现出差异性的演进逻辑.回溯中国共产党百年减贫伟绩的取得,实现国家主权独立自主是根本前提,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减贫的持续领导是基础保障,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是先决要素,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是关键支撑,益贫式增长的经济发展是核心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