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文献》2021年第2期要目

来源 :当代中国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l3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醒过来了,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第一个里程碑,是人类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影响了世界格局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第二个里程碑.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有力地保障了中国人民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昂首挺胸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1949—2019)》(中、英文版)本书中文版被中组部、中宣部列为党员干部学习推荐教材,被评为第五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教材展示交流活动"优秀教材",英文版为2019年国新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外宣项目出版物.本书讲述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发展历程,总结宝贵经验及对后人的启示,证明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的一种选择,具有光明的未来.
期刊
中共十九大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分析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目标,对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出了全面部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灵魂和主线,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最重要的是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丰富内涵,深刻领会中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1955年开始,发展地方科学工作开始纳入国家的议事日程,其发展方针在较短的时间内经历了形成与调整的过程。1957年,国家初步明确地方科学工作应主要利用现有力量,密切结合地方建设的需要来进行。“大跃进”运动期间,地方科研机构的大量增长为地方科学技术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导致一些地方的科学工作脱离了实际需要,重复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浪费。“大跃进”运动后,“两当”方针被确立为地方科学工作的基本方针,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地方科技事业的发展。
2017年12月10-11日,以“新时代的中国”为主题的第七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以下简称论坛)在上海市隆重举办。
2016年,唐正芒教授新著《中国共产党领导新中国粮食工作史论(1949-2009)》由湘潭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系作者主持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根本与保障——新中国60年党领导粮食工作的历史考察与经验研究”(09BDJ002)的最终成果。
近年来,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视野呈现出从宏观向区域下移的趋势。这一趋势虽在总体上推进了研究的精细化,但往往沉溺于地方史料的堆积和单纯事实的叙述,满足于讲清楚一个事件在地方的来龙去脉,忽视“史识”。
新世纪以来,在经过20多年引进、消化外国国际关系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立足自身,主动对外来理论成果进行转化和提高,对中国外交重大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概括和总结,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理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