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黔北仡佬民族服饰视角探索黔北民俗文化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ote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文化逐渐赢得更大的市场,尤其是黔北仡佬民俗文化。仡佬族主要分布在我国贵州、广西和越南等多个地域,被称为“仡佬”。该地区降水较为丰富,适宜多种经济活动。仡佬族不但有自己的语言,并且民俗文化较为丰富。例如,语言文化、民族服饰文化等。黔北仡佬民族服饰的历史发展较为悠久,对该地区的文化发展影响较大。本文主要阐述黔北仡佬民族服饰对黔北民俗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黔北仡佬民族;黔北仡佬民族服饰文化;黔北民俗文化
  仡佬族语言较为独立,是澳泰语系里最古老的支系之一。黔北仡佬民族服饰的发展比较漫长,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但对仡佬族人们的生活方式有较大的改变和影响,而且对其民俗文化的发展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1 黔北仡佬来源
  仡佬族的发展历史比较悠久,其发展经过了商周至西汉时期和东汉至南北朝时期,仡佬的名称经过隋唐以后不同时期的称呼。从中国成立后被命名为仡佬族。仡佬族和贵州僚人有较大的关系,唐宋时期,史书中就有“仡佬”名称的记载,在当时一般总称为“僚”。在古代,僚人是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此称谓和仡佬族有较大的关系。“仡佬”一词最早出现在朱辅写的《溪蛮丛笑》中。我国200年间,有较多的仡佬族人不管是从文化发展方面,还是生活起居方面,一直保留着古代人的很多习惯和风俗。例如,女人穿统裙、以石板为棺等,这些都直接地表明了仡佬族和古僚人有直接的关系。
  到了唐朝和宋朝,仡佬民族的统治主要是封建王朝和土官通知,人们的生活备受压迫。到了元明时期,仡佬民族主要受当地土司的统治。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土司建立了一些军事机构,主要是一些汉族士兵。仡佬族受到士兵的不断驱赶和压迫,使之被迫受到不同程度的驱赶,不断迁徙。有一个地区的仡佬民族没有受到太大的迫害——黔东北古思州地区的仡佬民族,但是他们和当地土著人逐渐被同化。务川仡佬民族在永乐时期就已经将土官转变为流官。清代雍正年间,仡佬民族已经完成了“改土归流”,从此以后仡佬民族被流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统治。清末民国年间,仡佬民族由于各种原因人口逐渐下降,居住面积不断缩小,其居住地分布较为疏散,生活在其他民族边缘。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和其他民族生活的过程中,经过文化的不断融入和不断学习,文化和生活习性等各方面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日常习俗、饮食和服饰等文化。但是,有一些地区的仡佬民族的发展依然保留着原来的方式。
  2 黔北仡佬服饰文化
  2.1 仡佬服饰特色
  仡佬民族的服装有自身的特点,并且依然延续了较为传统的制作风格,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以筒裙为主。简裙布料由羊毛和麻编制而成,羊毛主通过不同的染色而成。女性上衣一般为短上衣,与腰相齐,上衣的花纹一般为鳞状,下着长筒裙,颜色的分布主要以红色、白色和青色为主,短上衣外穿无袖长袍,长袍颜色一般为青色,头部戴有长头帕,鞋子为钩尖鞋;男性服装一般情况下为对襟短衣,头部戴有青色和白色头帕。清代时期多采用麻布,麻布的制作主要是通过家庭的编制,其颜色为青色和蓝色为主。男性衣着长袍,衣领为圆领,衣长致膝盖以下,人们在进行体力劳动时将前后撩起扎于腰部。富裕的家庭衣料主要以丝绸为主,根据不同季节温度的不同不断地改变其穿着方式。
  女性衣着短装,随着不断的发展将短装改为裤子,并且裤脚相对较短,与此同时缀有不同的花边图案,花边的镶嵌有大小之分。民国时期,衣服的制作主要采用棉布,服装的花边逐渐被取消,并且服装的颜色也相对多样化,和之前相比有不同的改观。随着建县,人们的衣着繁杂程度逐渐降低。男性主要是短衫或者襟汗褡为主,此时开始流行中山装;女性主要以斜襟短衫为主,紧腰宽摆,并锈有花围腰,这种款式的服装深受仡佬民族青年的欢迎。仡佬民族具有较大的特色,特别是传统服装。
  解放初期,仡佬民族农民主要以襟汗褡为主,职工人员一般穿着中山装,中山装颜色有灰色和蓝色两种。80年代以后,不管是从衣服的款式和颜色方面都呈现出多样化,有较大的改观,衣服开始走向时尚前沿。城镇仡佬族男性青年衣着西装、衬衫和风衣等,并且牛仔裤在当时也比较流行。女性衣着短袖衬衫、旗袍和健美裤等,样式比较多,并且款式新颖,主要是以鲜艳为主色调,以优雅素净款式较多。居住在山中的女性常以红色和绿色为主,其布料主要是以纤织品为主,其中也有采用丝绸和毛料为主的服装。
  仡佬民族的佩戴,男性主要是留有长辫,和服饰有非常鲜明的对比。自从我国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文化的不同,男性开始将长辫剪去。未婚女性必须要梳起长辫,用头绳束在脑后或者将头绳盘在头上,头绳的颜色主要以彩色为主,已婚女性盘譬,被称之为“毛纂”,需要在头发中插入银管,缠青布帕。比较富裕的家庭,女性需要挽“勒子”,佩戴管花和耳环,并且手指上戴有戒指;男性头部佩戴缎帽;老年人佩戴风帽。建县后,男性一般情况下为光头;公务人员和学生一般留有“中山头”、戴“遮阳帽”;镇中的女性将长辫去掉,梳“姊妹头”,银饰被发夹所替代。解放初期,青年女性常以双长辞为主,随着人们传统观念的不断变化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仡佬民族劳动者一般都佩戴手表,显示出了当时文化的独具匠心。头型的变化比较频繁,城镇男性青年多以“大包头”为主;女性以“波浪大”为主,一般情况下女性的头型相对较多。农村男性青年以平头为主。
  清末民初年间,仡佬民族鞋袜的穿着也有自身的特点,家庭贫穷者一般穿草鞋;富裕家庭穿布鞋,雨天穿“钉鞋”。妇女将脚缠起,软底鞋较为多见,很多情况下“内鞋”套“笼鞋”,再套“布草鞋”,鞋字的外缘锈有花边。建县后,女性缠足的习俗被废除。男性以草鞋为主,女性以布鞋为主,并且袜子的穿着主要以线袜为主。60年代,人们开始穿着胶鞋,农村仡佬族多以“皮草鞋”穿着居多,“皮草鞋”的制作材料一般情况下采用旧轮胎为主。80年代以后,穿胶鞋和皮鞋的人较多,穿尼龙袜和丝光袜的人在当时较为普遍。
  2.2 仡佬民族服饰特点   仡佬族,现有437797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自治县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其余少数散居在云南、广西地区。仡佬族聚居区地处黔北,在贵州与四川交界处,是云贵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年降雨量居全国平均数之首,有丰富的水利资源和动植物资源,适合于农业与多种经营的发展。仡佬族历史悠久,商周至西汉时期的“百濮”,东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濮”、“僚”,都与其先祖有渊源关系。“仡僚”、“葛僚”、“仡佬”是隋唐以后各个时期对他们的称谓,新中国成立以后,正式定名为仡佬族。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语族语支的归属,学术界尚未定论。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以汉字为共同文字,目前也只有少数老年人通仡佬语。
  3 黔北民居服饰对黔北民俗文化的影响
  在我国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历史中黔北隶属巴蜀时间相对较长,到了清雍正六年才被贵州地区所争取到,但是黔北仡佬民族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较深。在巴蜀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信仰鬼巫,巫文化推动了仡佬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人类的繁衍,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各种不同的文化符号,通过原始文化的不断推进创造了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环境的绿色文化,这种文化也是当时人们对万物崇拜的一个较为具有时代印记的文化符号。用我们现代话说,就是人们的远古时代文化,其本质就是对神灵的一种崇拜。在文化的基础上,使人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同时敬畏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黔北仡佬民族地区较为偏僻,生产水平和其他地区相比较为落后,并且对自然有较为严重的依赖;从另一个方面来看,该民族缺乏基础知识,对知识的掌握度普遍较低。这就造成了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相对较薄弱,且对一些自然现象不能用科学知识正确理解,导致对自然产生一种鬼巫的信仰和崇拜,在丰富崇拜内涵的同时,不能用科学知识手段对一些问题进行必要的解决。
  黔北仡佬民族民俗文化在一些时期被人们称为“中国古文化的活化石”的傩堂戏,民间有“十傩九巫”的说法。傩堂戏有它盛行的地域,比如湄潭、道真和务川等地区。傩堂戏文化较早和原始人有较大的关联,所以人们所说的“万物有灵”的这种观念就是在当时产生的。在当时,苗族对鬼神也有一定的崇拜,他们普遍认为灵魂是永久不灭的,人们死后魂魄会脱离肉体而独自存在,并且会时刻保佑其子孙后代。因此,人们会对死去的先祖进行不同方式的祭奠。傩堂戏实质上是一种舞蹈,舞蹈的内涵是祈福和驱疫。这种戏剧较为古老,也是当地人们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缩影,是当地人民群众长年生产、生活、文化传承的缩影。黔北西隅的太白镇,盛产傩堂神戏比较多。这里的傩神戏有别于其他地区,主要区别在于这里是自己画妆,也叫做“开脸”。“开脸”画妆的颜色一般采用较为鲜明和饱和的色调,通过不同的色彩来表达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形象,同时也表达出了其任务的性格和身份。面具的表型也相对比较重要,通过其面部表情来渲染气氛,为此增添了一份神秘色彩。这种鲜明的色彩和较为具有特色的面部造型都是有着传统的仡佬民族的色彩,这种民俗文化主要受到了民族装饰的影响。
  4 结束语
  黔北仡佬民族服饰文化对仡佬民族民俗文化有较大的影响,它被当地人们比作生活的“容器”。黔北仡佬民族民俗文化是社会基层物质文化最为明显的体现,也直接将自然和文化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起到了一个中介的作用。与此同时,它也是传统文化和精神的载体。仡佬民俗文化的发展和服饰文化有着较大的关系和依赖,深刻地表现出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从更深层次体现了不同地区的文化色彩。黔北仡佬民族服饰文化有着较深的内涵,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深读,从其中寻觅到民俗文化的脉络所在,并且对黔北地区民俗文化进行不断研究和发展。在受到巴蜀文化影响的情况下,仡佬文化须寻求自身文化的内涵,并大力发展。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自身积极发展的同时,还要与巴蜀文化有利融合。
  参考文献:
  [1] 向达.蛮书校注(10)[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 严玉.巫文化艺术的美学内涵[D].重庆大学,2007.
  [3] 李砚祖.装饰之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4] 李泽厚.李泽厚十年集[M].陕西:陕西出版社,1985.
  [5] 蔡璐阳.成都平原传统民居建筑装饰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7.
  作者简介:漆文莉,女,贵州遵义人,遵义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教学。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干预前后农村居民健康素养相关知识、理念、行为、技能的改变,评价全民健康教育对公众健康素养的影响,为探寻农村居民健康素养提高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
摘 要:当前,在我国高等院校中,高校辅导员肩负着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日常管理等重任。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的有无及高低,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成长,直接影响着高校的培养质量,影响着国家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从而影响到我国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发展。本文以探析高校辅导员育人艺术的体现、缺乏的原因和提升为主线,通过阐述高校辅导员专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找到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索性地提出了高校辅导员育人艺术提升的途
目的:探讨玉米黄质对脂质代谢的调节作用,并观察其对高脂诱发的主动脉及肝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喂饲模型,将40只实验动物鹌鹑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高脂模型
目的:了解和掌握江苏省不同年龄组健康人群的麻疹免疫现状,对其抗体水平进行监测。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正常人群麻疹IgG抗体并计算阳性率。结果:2009年共监测5 075份
2019年前3个月,全路运输系统各单位按照中国铁路总公司工作会议部署,聚焦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突出强基达标、提质增效,锐意进取、拼搏奋斗,圆满完成了春运任务,运输供给侧结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中结核病相关知识知晓情况,选择有效的流动人口结核病健康促进模式。方法:在符合条件的项目地区,选择有代表性的4种健康促进模式,各随机抽取120名流动人口,分
摘 要:利用工作室作为一种教学环境是室内设计基础课程学习的成功经验,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平台之上,可以实现专业基础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新型教学模式,从而大大提高室内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以装饰艺术设计专业的视角,探究工作室教学环境的室内设计基础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关键词:室内设计;工作室;教学环境;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  1 工作室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概述  工作室作为一种成功的新
宋王朝长期苦于民族战争的祸害,在文化上有一种提倡本民族文化传统,振兴中华的强烈愿望。所以宋瓷不像唐瓷那样广泛吸收外来因素,而南北各窑都或多或少地有复古风气。随着文
美容分生活美容和医疗美容两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美容日益受到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青睐,生活美容经营单位也随之增多。为保障消费者安全,张家港市卫生监督所
音乐教学在幼儿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作用,它不仅可以教会幼儿音乐技能,同时还能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音乐教育是我国对幼儿进行美育的有效措施之一.丽江师专学前教育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