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死肠道切除及肠道造瘘术治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附82例报告

来源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t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坏死肠道切除及肠道造瘘术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治疗效果及对患儿炎症、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0月接受治疗的8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且出现腹膜炎或内科保守治疗病情加重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行新生儿剖腹探查、坏死肠道切除及肠道造口术治疗,术后转入新生儿科呼吸机辅助呼吸、抗生素抗感染及静脉高营养等支持治疗.观察82例患儿的疾病转归情况,比较患儿手术前后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等炎症因子和体液免疫指标(IgG、IgA)水平的差异;同时选取60例健康新生儿,比较患儿术后与健康新生儿炎症因子和体液免疫指标水平.随访至术后6个月,观察近期与远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82例患儿中,单纯肠穿孔修补术+腹腔冲洗引流术28例,肠切除肠吻合术+腹腔冲洗引流术21例(术后死亡1例),肠外置或切除坏死肠管后行肠造瘘26例(术后死亡13例),病情危重仅能行腹腔冲洗引流术7例(术后患儿均死亡).术后因病情危重,家属签字放弃治疗21例,回访均死亡.主要原因为严重肠坏死及肠穿孔导致严重腹腔感染,进而出现败血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其余61例患儿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8~15 d,平均(10.35±2.04)d.手术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炎症因子指标显著升高,体液免疫因子水平较低,术后1~7 d,IL-6、PCT水平逐渐降低,而IgG、IgA水平出现回升态势,至出院前1d,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IL-6、PCT水平较手术前显著降低,IgG、IgA水平较手术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出院前1天,患儿的IL-6、PCT、IgG和IgA水平与正常新生儿相当,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全组患儿术后未见近期不良反应发生,胃肠道功能均恢复良好,随访6个月也均未发生肠狭窄或肠粘连所致的肠梗阻情况.结论:坏死肠道切除及肠道造瘘术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且出现腹膜炎或内科保守治疗病情加重患儿的治疗效果较好,手术成功患者的预后较好,可能与术后炎症和体液免疫因子的恢复较快有关.
其他文献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近20多年发展起来的医疗技术,与众多的基础科学相关.在我国,由于每年约有3~4万人患上白血病,而希望通过移植来根治该病的理论学说和实际临床操作尚存在
舌鳞状细胞癌 (简称舌鳞癌 )的颈淋巴结转移率较高 ,据国内文献报告为 2 8.81%~ 37.1% 〔1 ,2〕国外文献报告为 2 8%~ 36 %〔3,4〕。舌鳞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颈部淋巴结的转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白细胞介素-18(IL-18)作为一种前炎症细胞因子,通过促发炎症因子生成,导致Th1/Th2细胞因子失平衡及胰岛β细胞凋亡而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相联系,并且通过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称为细胞程序死亡(progremmed celldeath),是一种细胞死亡的特殊形式,指在一定生理或病理条件下,有核细胞在复杂的调控机制下自身启动细胞内特定的程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病因心脏病的严重或终末阶段.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死亡原因主要是进行性泵衰竭的心性猝死(SCD),基础
QT离散(QT dispersion)是指一份心电图标准十二导联中QT最大值(QT max)与QT最小值(QT min)之间的差值,自1985年英国学者Campbell提出应用体表心电图测定QT离散后,因其方法简
1 Mg2+的一般特点rn镁是人体中次于钾钠钙的第四种阳离子,细胞含量居第二,成人平均25g,50%~60%位于骨中.正常人血清含量0.8~101mmol/L(1.6~2.1mEg/L).镁对维持机体酶系统有重要
目的:探讨大株红景天对胃癌合并冠心病患者围术期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8年6月69例连续的拟行胃癌切除术的胃癌合并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
目的:构建皮革胃患者术后预后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验证其准确性.方法:收集2008年12月-2014年9月共203例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行R0切除的皮革胃患者的临床病理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