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拟将由红旗出版社、中央党校三农问题研究中心、《村官》杂志社、太湖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拍摄的大型系列片《中国村官》,9月14日在京举行项目研讨会。会议邀请了中央相关部委的官员和知名专家,就系列片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法发表了看法,并对三农问题的不同领域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拍摄这部电视片这是件大好事,是对全国辛辛苦苦带领广大农民创业致富的村官们的工作,给予的充分肯定,并建议以大全景、多层面、多视角反映各具个性、不同类型的村官形象:他们办事公道,为人正派;他们具有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他们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自律意识,积极推进基层民主;他们或在解决乡村治理、村民致富、留守儿童等问题上有着成功经验或成功案例。
与会代表们也谈到,一个好村官,并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人,要多色彩地揭示他们的世界,要通过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真实地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苦性,给基层的村干部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这次会议,既是电视片的研讨会,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研讨会。为了让读者共享这次会议的成果,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本刊特从会议纪要中摘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吕虹(红旗出版社社长)
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村官的含义,一个是村级的党组织,一个是村民委员会,他们承担着非常繁重的基层任务。我们拍摄这个系列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基层优秀的村级干部,带领广大农民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来展现我们国家农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现我们的时代风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部系列片的拍摄,力求比较全面地选取不同地区的典型,反映我国村级组织的面貌;所拍摄人物都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突出、感人业绩的;要有深度,通过报告文学式、纪录性的艺术加工,生动、形象地再现中国村官。
韩贤忠(《村官》杂志主编)
要说到为什么拍摄《中国村官》这部片子,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源于感动,源于责任。
因为工作的性质,我们接触过不少村官。他们带领着村民创造的业绩,以及创业过程中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我记得一个成功人士说过:伟大是煎熬出来的。这些领军人物哪个不是经过煎熬呢?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在自己的小小舞台上参与了改变中国的大事业。我们认为研究中国农村,村官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命题,由于被感动而产生一种社会责任感,于是我们四家单位决心,通过把《中国村官》这部电视片打造成精品,在银幕的天地上,为他们抢占一席之地,为他们讲话,为他们树碑。
刘坚(农业部原副部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
我觉得这个题目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无论是建设和谐社会,还是建设新农村,关键就在基层组织。村官是一个地区能否发展的关键,很多地方条件很好,班子搞的很乱,发展不上去;而一些地区,虽然条件差,但有一个好村官带头,一样有发展。
拍这个片子,是对村官的肯定,也能树立一些典型。反映的应该是“公道正派,为民办事”的村官,是带有农民性、时代性的农村基层组织成员。农民最关注村官的是公道和正派。几年前,我跟温家宝总理到安徽泗阳去调查,一个村子的大队会计是个文盲,我们很奇怪,怎么大队会计是个文盲呢?原来,就是因为他的公道正派,群众信任他。
对于如何反映村官的农民性,我认为不宜把村官拔得太高,毕竟他还是个农民。片子的时代性表现在,要放到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来表现农业结构调整、税费改革、粮食、土地等问题。
黄勇(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
用电视系列片的形式来反映中国的村官是非常好的。从村官入手来反映中国农村所发生的历史性剧变,反映最基层的干部带领农民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我同意刘部长说的,凡是反映的村官的作品一定要真实,要很真实地展现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村容村貌的变化。从创作的角度讲,要排除过去高大全的创作方式。
现在中国广电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农村问题。尽管我们实施了九年“村村通”工程 ,但是,依然还有4000万左右的人口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在我们和农村基层干部接触过程中,他们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就是希望能够看到、看好电视;能看到电视的地方则要求我们在内容提供上,有更多适应农民所需要的节目,而这恰恰是目前广电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对农民所能提供的精神食粮很少。
黄延信(农业部政策规划司副司长)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其主体是农民。家庭个体经营以后,怎么把农民组织起来,关键还是在村官。农民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所以我觉得选这个题目非常有典型意义和教育意义。
我认为,这部片子至少要达到五个目的:一片子要体现出中央的有关政策。所谓新农村建设,并非是某些干部简单理解的“有钱就盖房,没钱就刷墙”。二要树立榜样。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新农村建设究竟怎么建?我们要到不同的地区选点,在不同的地方树立榜样。三要展开前景。让大家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将来究竟是什么样,村民、村官应该如何参与。四要明确方向。让大家明确是要发展生产、改善生态条件,还是要加强村官的民主法制建设。五要树立信心。让村官们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可以实现的,不能让大家感觉这是不能干的事。
徐小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
济研究部副部长)
我觉得,用最大众化的现代媒体来反映农村基层,意义很大。实际上,我们是要通过电视给观众讲一百个精彩的故事。但是,全国有64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怎么去选择?我认为,重点是一定要有普遍性,让城里人看了,觉得能够反映出农村的真实面貌;让农民看了,觉得这个干部像我们身边的村书记或者村主任。
通过这些人的故事,要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比如国家的土地政策、税费政策、粮食政策、民主管理,都要在片子里面有所体现。除此以外,还可以反映,在现实农村中那些正在探索中的问题,如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坚持和创新、村两委关系、土地问题等。
此外,在创作的过程中,很多背景是不能忽略,说人的故事,就要有背景。而这一百人,他所代表、反映的问题,反映的背景都得从他的本人的经历入手。
最终,这部片子要通过村官的艰苦奋斗历程,反映出人的精神。
陈东平(全国党建研究会办公室主任)
从党的建设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村官》的电视系列片的意义也很大。党建研究会在三年之前出了一本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这本书已经成为培训村委书记的教材。去年,党建研究会开展了农村基层党委书记成长规律的课题研究,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系列片很有意义,将来可以成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的一部生动形象的好教材。通过这样一部系列片,村级干部、村里的党员能够学到好的思想、方法、政策,包括致富的路子,提高了党员干部的觉悟、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片子对我们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过的硬的基层干部队伍有很大的作用。
张晓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组织化,发展是主题、群众是主体、班子是关键。虽然这部片子每一集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是我们所弘扬的村官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是需要倡导、发扬、歌颂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管你掌握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知识是农业的还是非农业的,只要能够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进行产业发展,并总能够走在最前面、做一个带头人,这就是我们所弘扬的村官。他们应该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带头人。村官能不能自觉地领导民主、自觉地发扬民主、推进农村的整个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很重要的。最后,这部片子不要回避矛盾,要把村官放在整个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别说豆包不是干粮,别说村长不是干部,这些干部是最基层的干部,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他们身上。所以,要让老百姓真的爱看这个片子,就不能回避矛盾,要把问题写出来,要写出村官的苦衷、困惑,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前进和思索。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多村官,最终得到培养、教育、引导,使他们朝我们所倡导或者希望的方向发展。
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
学博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像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无论是搞改革还是建设,如果中国的农民不富裕起来,农村没有深刻的变化,归根到底都是空话。做这个片子的意义就在于,见证了这样一个深层次的变革,用电视的手段来记录这场变革,向世人传播这样一个变革的历史。
我特别赞成在内容上不要回避矛盾,回避了矛盾就不真实。虽然这一百个村官都很先进,但人本身是复杂的,因此,尤其不要回避村官在带领村民解决三农问题、奔小康过程中,表现出深度的复杂性,不回避,就显得真实、可信、可亲近。唯有真实,才有生命力。此外,片子一定要给人以思考。如果只是客观的纪录,你今天怎么开会,明天怎么干活、开山、炸石头等等,仅仅做到了客观呈现,并没有达到给观众在看完片在后,留不下一些问题做思考,我觉得这不算成功,没有达到拍这部片子的目的。拍摄《中国村官》,在表彰这些先进村官的同时,一定要让九亿农民、几百万村官都来思考:到底怎么样才能把农村的面貌彻底改变?
孙林(农影中心总编)
长期从事对农宣传工作,对农宣传的效果如何,往往是我们思考的问题。电视的感染力非同一般,68%的农民都是通过电视来学到致富信息和先进经验的。这个选题特别好,内容丰富,而且很宽泛,具有时代特征,可以去表现的东西很多,可表现力强。虽然现在对农的电视有不少,但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离需求差距甚远,具有时代特征的里程碑式的电视宣传工程奇缺,有规模的、有影响的、有社会关注度的,留下来能够传递的很少。
《中国村官》用电视的表现手法,把人物故事化,来折射三农问题。一定要有故事理念。讲的故事能不能打动人、吸引人。不要做成形象宣传片,要以小见大。有小没大,不能提升,不能提炼,就没有时代特征;有大没小,不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就没有信息,不能给人们留下印象。
张建军(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
为什么说农村题材东西少,不是我们农村不具创作魅力,而是我们没有创作出来有魅力的作品。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村官这个带头人,只有他们才能带领群众来致富。我们去基层调查,面对的也都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怎么正确认识三百万农村干部?我们不能光给基层干部挑毛病,有些毛病是正常的。我认为,这个片子不要背太重的政治包袱。村官是一个自然朴实的群体,我们就以自然朴实的态度,以村官的精神来拍好村官,这个片子就一定是成功的。
这个片子要反映我们农村改革三十年的巨大成就,反映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支农惠农的力度,反映出我们广大农民群众的时代风貌,并且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关心三农、重视三农、支持三农的气氛。这个片子播出后,城里人肯定会对农村更感兴趣,现在新农村建设,应该有城里人的支持。
梁衡(原人民日报副总编)
我们坐在这个小会议室里讨论着中国最大的问题。我们说这个片子意义很重大。但要说到,这个片子到底是在做文学还是做新闻,是在写人还是在写事?要我看的话,我就看人,人物纪实,就要看人的理想和思想,这还要以村子的变化表现出来。他为什么愿意当村官,要达到让村官有成就感,荣誉感的目的。
还要表现出社会上对村官的激励机制,对他的期望。所选的村官要有个性,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村官,应该有一个抓一个。以小做大,找个性,这样想问题就可以简单一点。我们就是在做文学,做个性,做市场。
苏越(太湖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我们想做这个事情,真的是因为有一种情怀,有我们对纪录片的热爱,也有我们对基层小人物生活精彩的关注。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个事情做好。哪怕小而精,不要大而全,一百个精彩的故事勾勒出一个非常完整的农村的面貌。要让村官每一个都生龙活虎,有血有肉。
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期,拍摄这部电视片这是件大好事,是对全国辛辛苦苦带领广大农民创业致富的村官们的工作,给予的充分肯定,并建议以大全景、多层面、多视角反映各具个性、不同类型的村官形象:他们办事公道,为人正派;他们具有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他们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自律意识,积极推进基层民主;他们或在解决乡村治理、村民致富、留守儿童等问题上有着成功经验或成功案例。
与会代表们也谈到,一个好村官,并不一定是十全十美的人,要多色彩地揭示他们的世界,要通过他们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矛盾,真实地反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和艰苦性,给基层的村干部们更多的启发和思考。
这次会议,既是电视片的研讨会,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研讨会。为了让读者共享这次会议的成果,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本刊特从会议纪要中摘取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吕虹(红旗出版社社长)
三农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村官的含义,一个是村级的党组织,一个是村民委员会,他们承担着非常繁重的基层任务。我们拍摄这个系列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基层优秀的村级干部,带领广大农民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来展现我们国家农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展现我们的时代风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部系列片的拍摄,力求比较全面地选取不同地区的典型,反映我国村级组织的面貌;所拍摄人物都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做出了突出、感人业绩的;要有深度,通过报告文学式、纪录性的艺术加工,生动、形象地再现中国村官。
韩贤忠(《村官》杂志主编)
要说到为什么拍摄《中国村官》这部片子,简单地说,就是一句话:源于感动,源于责任。
因为工作的性质,我们接触过不少村官。他们带领着村民创造的业绩,以及创业过程中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们。我记得一个成功人士说过:伟大是煎熬出来的。这些领军人物哪个不是经过煎熬呢?他们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在自己的小小舞台上参与了改变中国的大事业。我们认为研究中国农村,村官是一个重要的、不可或缺的命题,由于被感动而产生一种社会责任感,于是我们四家单位决心,通过把《中国村官》这部电视片打造成精品,在银幕的天地上,为他们抢占一席之地,为他们讲话,为他们树碑。
刘坚(农业部原副部长、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副组长)
我觉得这个题目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抓住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根本。无论是建设和谐社会,还是建设新农村,关键就在基层组织。村官是一个地区能否发展的关键,很多地方条件很好,班子搞的很乱,发展不上去;而一些地区,虽然条件差,但有一个好村官带头,一样有发展。
拍这个片子,是对村官的肯定,也能树立一些典型。反映的应该是“公道正派,为民办事”的村官,是带有农民性、时代性的农村基层组织成员。农民最关注村官的是公道和正派。几年前,我跟温家宝总理到安徽泗阳去调查,一个村子的大队会计是个文盲,我们很奇怪,怎么大队会计是个文盲呢?原来,就是因为他的公道正派,群众信任他。
对于如何反映村官的农民性,我认为不宜把村官拔得太高,毕竟他还是个农民。片子的时代性表现在,要放到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来表现农业结构调整、税费改革、粮食、土地等问题。
黄勇(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
用电视系列片的形式来反映中国的村官是非常好的。从村官入手来反映中国农村所发生的历史性剧变,反映最基层的干部带领农民改变贫困落后面貌。我同意刘部长说的,凡是反映的村官的作品一定要真实,要很真实地展现中国农村发生的变化、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村容村貌的变化。从创作的角度讲,要排除过去高大全的创作方式。
现在中国广电发展的最大瓶颈就是农村问题。尽管我们实施了九年“村村通”工程 ,但是,依然还有4000万左右的人口听不到广播、看不到电视。在我们和农村基层干部接触过程中,他们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就是希望能够看到、看好电视;能看到电视的地方则要求我们在内容提供上,有更多适应农民所需要的节目,而这恰恰是目前广电的一个薄弱环节。我们对农民所能提供的精神食粮很少。
黄延信(农业部政策规划司副司长)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其主体是农民。家庭个体经营以后,怎么把农民组织起来,关键还是在村官。农民说“给钱给物,不如给个好支部”,所以我觉得选这个题目非常有典型意义和教育意义。
我认为,这部片子至少要达到五个目的:一片子要体现出中央的有关政策。所谓新农村建设,并非是某些干部简单理解的“有钱就盖房,没钱就刷墙”。二要树立榜样。全国60多万个行政村,新农村建设究竟怎么建?我们要到不同的地区选点,在不同的地方树立榜样。三要展开前景。让大家看到新农村建设的将来究竟是什么样,村民、村官应该如何参与。四要明确方向。让大家明确是要发展生产、改善生态条件,还是要加强村官的民主法制建设。五要树立信心。让村官们认识到新农村建设是可以实现的,不能让大家感觉这是不能干的事。
徐小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
济研究部副部长)
我觉得,用最大众化的现代媒体来反映农村基层,意义很大。实际上,我们是要通过电视给观众讲一百个精彩的故事。但是,全国有64万个行政村、300多万个自然村,怎么去选择?我认为,重点是一定要有普遍性,让城里人看了,觉得能够反映出农村的真实面貌;让农民看了,觉得这个干部像我们身边的村书记或者村主任。
通过这些人的故事,要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比如国家的土地政策、税费政策、粮食政策、民主管理,都要在片子里面有所体现。除此以外,还可以反映,在现实农村中那些正在探索中的问题,如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坚持和创新、村两委关系、土地问题等。
此外,在创作的过程中,很多背景是不能忽略,说人的故事,就要有背景。而这一百人,他所代表、反映的问题,反映的背景都得从他的本人的经历入手。
最终,这部片子要通过村官的艰苦奋斗历程,反映出人的精神。
陈东平(全国党建研究会办公室主任)
从党的建设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村官》的电视系列片的意义也很大。党建研究会在三年之前出了一本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带头人》,这本书已经成为培训村委书记的教材。去年,党建研究会开展了农村基层党委书记成长规律的课题研究,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系列片很有意义,将来可以成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的一部生动形象的好教材。通过这样一部系列片,村级干部、村里的党员能够学到好的思想、方法、政策,包括致富的路子,提高了党员干部的觉悟、能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部片子对我们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整体素质,建设一支过的硬的基层干部队伍有很大的作用。
张晓山(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组织化,发展是主题、群众是主体、班子是关键。虽然这部片子每一集的侧重点不一样,但是我们所弘扬的村官身上都有一些共同的特性,是需要倡导、发扬、歌颂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
他们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管你掌握的先进科技和管理知识是农业的还是非农业的,只要能够带领大家共同致富、进行产业发展,并总能够走在最前面、做一个带头人,这就是我们所弘扬的村官。他们应该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带头人。村官能不能自觉地领导民主、自觉地发扬民主、推进农村的整个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很重要的。最后,这部片子不要回避矛盾,要把村官放在整个经济的大环境之下。别说豆包不是干粮,别说村长不是干部,这些干部是最基层的干部,所有的矛盾都集中在他们身上。所以,要让老百姓真的爱看这个片子,就不能回避矛盾,要把问题写出来,要写出村官的苦衷、困惑,他们在发展过程中的前进和思索。通过这样的方式,很多村官,最终得到培养、教育、引导,使他们朝我们所倡导或者希望的方向发展。
曾庆瑞(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艺术
学博士生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
像我们这样一个国家,无论是搞改革还是建设,如果中国的农民不富裕起来,农村没有深刻的变化,归根到底都是空话。做这个片子的意义就在于,见证了这样一个深层次的变革,用电视的手段来记录这场变革,向世人传播这样一个变革的历史。
我特别赞成在内容上不要回避矛盾,回避了矛盾就不真实。虽然这一百个村官都很先进,但人本身是复杂的,因此,尤其不要回避村官在带领村民解决三农问题、奔小康过程中,表现出深度的复杂性,不回避,就显得真实、可信、可亲近。唯有真实,才有生命力。此外,片子一定要给人以思考。如果只是客观的纪录,你今天怎么开会,明天怎么干活、开山、炸石头等等,仅仅做到了客观呈现,并没有达到给观众在看完片在后,留不下一些问题做思考,我觉得这不算成功,没有达到拍这部片子的目的。拍摄《中国村官》,在表彰这些先进村官的同时,一定要让九亿农民、几百万村官都来思考:到底怎么样才能把农村的面貌彻底改变?
孙林(农影中心总编)
长期从事对农宣传工作,对农宣传的效果如何,往往是我们思考的问题。电视的感染力非同一般,68%的农民都是通过电视来学到致富信息和先进经验的。这个选题特别好,内容丰富,而且很宽泛,具有时代特征,可以去表现的东西很多,可表现力强。虽然现在对农的电视有不少,但从我们调研的情况来看,离需求差距甚远,具有时代特征的里程碑式的电视宣传工程奇缺,有规模的、有影响的、有社会关注度的,留下来能够传递的很少。
《中国村官》用电视的表现手法,把人物故事化,来折射三农问题。一定要有故事理念。讲的故事能不能打动人、吸引人。不要做成形象宣传片,要以小见大。有小没大,不能提升,不能提炼,就没有时代特征;有大没小,不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就没有信息,不能给人们留下印象。
张建军(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局长)
为什么说农村题材东西少,不是我们农村不具创作魅力,而是我们没有创作出来有魅力的作品。
建设新农村,关键在村官这个带头人,只有他们才能带领群众来致富。我们去基层调查,面对的也都是村党支部书记。村官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怎么正确认识三百万农村干部?我们不能光给基层干部挑毛病,有些毛病是正常的。我认为,这个片子不要背太重的政治包袱。村官是一个自然朴实的群体,我们就以自然朴实的态度,以村官的精神来拍好村官,这个片子就一定是成功的。
这个片子要反映我们农村改革三十年的巨大成就,反映近年来中央不断加大支农惠农的力度,反映出我们广大农民群众的时代风貌,并且在全社会进一步营造关心三农、重视三农、支持三农的气氛。这个片子播出后,城里人肯定会对农村更感兴趣,现在新农村建设,应该有城里人的支持。
梁衡(原人民日报副总编)
我们坐在这个小会议室里讨论着中国最大的问题。我们说这个片子意义很重大。但要说到,这个片子到底是在做文学还是做新闻,是在写人还是在写事?要我看的话,我就看人,人物纪实,就要看人的理想和思想,这还要以村子的变化表现出来。他为什么愿意当村官,要达到让村官有成就感,荣誉感的目的。
还要表现出社会上对村官的激励机制,对他的期望。所选的村官要有个性,能解决具体问题的村官,应该有一个抓一个。以小做大,找个性,这样想问题就可以简单一点。我们就是在做文学,做个性,做市场。
苏越(太湖传媒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总裁)
我们想做这个事情,真的是因为有一种情怀,有我们对纪录片的热爱,也有我们对基层小人物生活精彩的关注。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这个事情做好。哪怕小而精,不要大而全,一百个精彩的故事勾勒出一个非常完整的农村的面貌。要让村官每一个都生龙活虎,有血有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