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砷酸、维甲酸联合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效果观察

来源 :白血病淋巴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bdh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全反式维甲酸和亚砷酸双诱导联合去甲氧柔红霉素(商品名:伊达比星)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效果。

方法

将住院诊治的42例APL患者按随机数表抽取样本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22例,诱导缓解治疗方案为,维甲酸60 mg/d,亚砷酸10 ml/d,去甲氧柔红霉素每天10 mg/m2,第1天至第3天;对照组20例,治疗方案为亚砷酸10 ml/d,维甲酸60 mg/d,柔红霉素每天45 mg/m2,第1天至第3天。

结果

治疗组初治诱导完全缓解率为95.45 %(21/22),高于对照组的85.00 %(17/20)(P<0.05),治疗组达完全缓解中位时间为26 d,高于对照组的34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相关不良反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亚砷酸、维甲酸联合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APL效果好,安全性高。

其他文献
目的提高对母细胞性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肿瘤(BPDCN)的认识。方法通过1例病例报告和文献复习,分析BPDCN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选择及预后。结果BPDCN患者以中老年男性居多,绝大多数发病时表现为皮疹和骨髓浸润,特征性免疫表型为CD4+、CD56+、CD123+。在诱导治疗方面,淋系方案比髓系方案治疗的总反应率高,复发率较低,总生存较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带来长期生存。患者发病时白细胞和血小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PS)的临床特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4年6月确诊的102例HPS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患者中,肿瘤相关性HPS最多见,共42例(41.18%)。噬血细胞综合征2004诊断标准中各指标符合率分别为:发热100 %(102例),脾大79.41 %(81例),两系或三系血细胞减少81.37 %(83例),高三酰甘
目的分析AML1/ETO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及多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63例AML1/ETO阳性AML患者的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特征、临床疗效、预后等资料,以同期收治的56例AML1/ETO阴性的AML患者作为对照。结果63例AML1/ETO阳性的AML患者中,M2a占57.12 %(36例),M2b占33.33 %(21例)。初诊时骨
目的提高对多中心Castleman病(CD)合并肺损害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例少见的原发于腹后腔的多中心透明血管型CD合并肺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该患者在治疗上先后给予泼尼松、沙利度胺+干扰素联合COP方案、CHOP方案联合沙利度胺方案,患者呼吸困难症状进行性加重,最后死于呼吸衰竭。结论多中心CD合并肺损害预后差,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
拆迁工作在旧城改建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做好拆迁工作的必要条件,加强拆迁中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旧城改建顺利推进的重要环节.因此,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
黄酮类化合物是自然界中以C6-C3-C6的方式构成的三环天然有机物,广泛存在于包括水果、蔬菜、和谷物在内的众多植物的花、叶、果实中,属于植物次级代谢产物.目前已知的黄酮单
想一想饭后你都爱干些什么?立即吃水果、散步、还是喝茶……其实饭后我们总是习惯性地去做一些本不应该做的事情,而且在不知不觉中严重影响着身体健康.rn1.饭后立即吃水果rn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胃肠道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临床特征,探讨早期诊断指标,以便及早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接受同胞全相合allo-HSCT后并发肠穿孔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转归。结果该患者胃肠道GVHD表现为恶心、腹泻、腹痛、肠梗阻、十二指肠穿孔,经修补手术后病情好转。结论胃肠道GVHD是allo-HSCT后严重的并发症,及早诊断和治疗能改善
目的探讨儿童滤泡性淋巴瘤(PF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发生机制,以提高对PFL的认识和病理诊断水平。方法患儿,男性,10岁,不明原因右颈部淋巴结肿大(直径1.5 cm),手术切除;结合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及基因重排检测与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对缺乏套细胞区PFL的病理形态发生机制进行探讨。结果显微镜下淋巴细胞呈弥散增生,可见较多不规则或地图样分布略显浅染的区域,未见套细胞区;组织学呈高级别
继酒驾、醉驾、毒驾之后,因为在开车的过程中玩手机而肇事的“盲驾”现象也越来越多。近年来,因为从政府到公众都对酒驾、醉驾、毒驾行为给予高度关注,最终促成了“酒驾入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