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在电视问政中的角色定位

来源 :记者观察·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def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问政既有电视传播属性,又有纪检监察属性。新闻记者是电视问政的深度参与者,但新闻记者不是纪检监察人员,在参与电视问政中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越俎代庖做出超越角色定位的事情。
  关键词:电视问政;新闻记者;角色定位;问政调查
  一、新闻调查是问政调查的基石
  作为电视新闻记者,在问政调查中需要做的是按照新闻调查的规律和章法对事件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调查,从问题线索入手,与线索举报人沟通、和事件当事人交流,在把握事件脉络的基础上,再进一步寻找、筛查证言、证词、证据,并以画面、声音的形式记录事实、揭示真相。而在新闻调查中必须遵循并做到的还有如下几点:
  一是纪录性。对事实的记录本身就是对事实负责的一种表现,将事件所涉及的人、涉及的事、涉及的场景、涉及的证物通过画面、声音记录下来,对事实进行剖析形成环环相扣的证据链,在此基礎上最终编纂成事实清楚、证据确凿、说服力强的问政短片。
  二是新闻性。在问政调查之前,当地纪委都会围绕当前的工作重点确定问政主题,并在这一主题下搜集问政话题。在问政话题的选择上虽然首先是以是否违规违纪为依据,但究其事件本身必须有一定的新闻性,也就是必须是新近发生的事件,不能说挑一个几年前发生的事或者处理过的人来问政。
  三是可看性。电视问政节目只有做到好看、做高收视率才能起到媒体监督的效果。除了要针对大众的关切选择好话题之外,一个具有可看性的电视问政节目,必须在问政调查阶段做到事实清楚、调查翔实、现场生动,而在编纂组稿时则需把握叙事流畅、逻辑清晰、悬念设置恰当等原则,以层层剥笋的手法谋篇,以蒙太奇的手法叙事,以夹叙夹议的手法组稿。
  二、纪检调查是问政调查的关键
  一是配合原则。在纪检监察人员牵头的问政调查中,新闻记者作为问政调查的参与者,其角色是配合纪检监察人员做好调查,并以画面、声音的形式纪录下来。特别是在深度询问、账目审查、关键证据查找等调查过程时,新闻记者切不可逾越权限做出超越职责范畴的事。越俎代庖不仅有违理据,甚至会让新闻记者面临被动,影响单位和自身形象。
  二是需要原则。纪检调查和新闻调查除都是摸清事实外,其调查内容、调查手段、调查细节都是有很大区别的。而问政调查是为电视问政节目服务的,问政节目所需要不一定都是纪检调查的范畴。所以,新闻记者在配合纪检监察人员开展调查时,就要与纪检监察人员进行充分的沟通,让对方清楚明白电视问政节目需要哪些调查要素,不需要哪些调查要素。不需要的就不用调查以免耽误节目采编时间,需要的则应细致而深入地开展调查。
  三是筛查原则。问政调查最终是形成一篇新闻调查类电视短片,而不是纪检监察调查报告或纪检监察案件报告。无论在文体文法上,还是在要件的选择、要素的梳理上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因此,在面对通过纪检调查手段所捕捉的调查素材时,一定要把握好筛查原则,也就是要抓住主要事实,抓住重要脉络,以此为主线对事件的叙述进行谋篇布局,同时充分运用好电视表达手法,形成一片可看性强、短小精干的电视短片。
  三、在设问时要以调查事实为依据
  在现场问政之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针对调查短片进行设问。作为一档面向大众传播的电视问政节目,在给被问政官员也就是调查事件当事人设问时,一定要以调查短片反映的事实为依据,针对调查事实进行设问,问事件产生的原因,问事件背后的问题。设问时切忌上纲上线,切忌给被问政官员扣帽子、打棒子,要精准设置问题,让问题问得让人心服口服。
  四、在问政时要以新闻记者的口吻进行
  现场问政虽然要求达到“红红脸、出出汗”的现场气氛,体现出电视问政的麻辣味,但作为新闻记者的问政主持人毕竟不是纪检监察人员,其现场问政的角色仍然是新闻记者,不能超越新闻记者的角色主持问政。除了体现问政的严肃性和严谨性之外,现场问政主持人在主持语态上、在流程把控上、在现场追问上,均要把握一个度,这样才不失电视问政本质。
  五、结语
  总而言之,新闻记者在问政调查中、在现场问政中都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新闻记者不是纪检监察人员,不能超越自身角色以纪检监察人员的身份参与问政工作。新闻记者需要要做的,就是充分履行好新闻记者的职责,充分运用新闻手段、电视手法和传媒思维,把电视问政做成既让党和政府满意,又深受公众喜爱的电视节目。
其他文献
摘要:传统的电视新闻,因其在电视行业始终占据着较为突出的地位,且因电视节目本身所具有的较强功能性,故电视仍是维系传统媒体发展的关键。对此,要想切实满足当代的发展需求,则传统媒体行业应当对电视新闻的改革给予高度重视。而鉴于电视新闻节目之核心在于电视新闻编辑,故电话新闻编辑亦需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而不断改革,以此方能避免被时代发展的洪流淹没。  关键词:新媒体;电视新闻;创新编辑  传统电视新闻需积极借
摘要:要想使新旧媒体之间得以实现更好地融合,融媒体时代下应高度重视内部工作人员尤其是新闻记者业务素质的提升,促进新闻人自身素养的快速提升,将现代化业务技能熟练掌握,以便保障自身业务素质能够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对此,本文在分析融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影响的前提下,指出了当前时代下新闻记者如何提升自身业务素养的策略。  关键词:融媒体时代;新闻记者;业务素养;提升策略  一、融媒体时代对新闻记者的影响 
凤蝶小档案:分类:属于鳞翅目种数:全世界现已记录的达一万四千多种生活史:卵—幼虫—蛹—成虫习性:凤蝶不是冷血动物,也不是恒温动物,它的体温会随着外界温度变动,温度下降,
期刊
摘要: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一般是对新闻稿件内容进行编辑加工,对新闻信息予以筛选,确保新闻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提升新闻质量。因为广播新闻编辑工作的特殊性,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环境下对广播新闻编辑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研究,对如何开展好这一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广播新闻;编辑;对策  一、广播新闻编辑的基本要求  对于一名合格且优秀的广播新闻编辑人员来说,需要具备较高的编辑水平,把
摘要: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为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在媒体深入融合背景下,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只有充分掌握当前媒体发展的主要特征、抓住新闻采编工作的相关要点,才能够推动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实现创新发展。本文分析了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几大特点,并为融媒体时代下的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的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媒体融合;电视新闻采编;创新  一、媒体融合时代电视新闻采编工作特点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依托互联网而诞生的新媒体,使得受众角色逐渐发生了大的转变。在新媒体时代,人们所接收的信息是更加多样的,需要人们主观上对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受众对于信息的接收具有了更多的主动性。现如今,受众角色已经由传统媒体时代下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信息的“使用者”与“分享者”。本文浅析新媒体时代受众角色转变对新闻热点的重塑。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受众;新闻热点  一、受众角色的变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让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更加多样化。这样一来,新闻编辑的工作量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因此,在当前的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编辑要结合时代发展要求,重新定位新闻编辑工作,通过科学的优化转型,确保新闻信息及时有效地传播。  关键词:新媒体;新闻编辑;定位;分析  一、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的特征  在新媒体时代,新闻呈现多元化的特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
已经过去的2009年,是极不平常的一年。面对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影响,经济形势复杂严峻,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共克时艰,保持了平稳发 The year 2009 that
2013年以来,北京以及中东部地区城市雾霾的持续发生、多地PM2.5指数“爆表”,引起了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研究显示:我国城市的空气污染已从煤烟型转化为石油燃烧排放型.其中机动
摘要: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新闻报道的节奏在不断加快,然而,各种各样的新闻报道不断涌现,出现了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大大地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可读性。记者要写出优秀并且经得起检验的新闻作品需要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缜密的逻辑思维采写新闻稿件,发现新闻事件中有价值的信息,才可使新闻报道深入人心。本文对新闻采写中记者缺乏逻辑思维能力的表现进行阐述,并提出几点构建逻辑思维的方法,与广大同行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