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相V”型被动句

来源 :语言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554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动句型“P……相V”(如“被花相恼”)在汉语史中长期使用,但尚未引起研究者应有的注意。文章系统介绍此种被动句型,探讨其历史来源与生成方式,考察其结构、语义、语用等方面的情况及若干特点。文中指出金元时代出现于诸宫调、杂剧等作品里的被动句型“P……厮V”是“P……相V”的北方方言变体。
其他文献
第十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The Tenth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CLSW2009)将于2009年7月27日至31日在山东省烟台市鲁东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由东方与中文语言信息处理学会(新加坡)和鲁东大学主办,北京大学计算语言学研究所、清华大学智能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辞书出版社协办,鲁东大学承办。会议将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作大会报告。
2005年8月27日-29日,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JSCL-2005)在江苏南京师范大学举行。
“V了一NP1NP2”和“V得满NP1(都)(是)NP2”都表示非预期结果义,不同的是前者叙事性强而后者描写性强,这种对立在句法和话语功能上都能找到相应表现。“满NP,”能作“是”字存在句的
谓词性成分在充当宾语时会有不同的句法表现,文献中常提到的是有些谓宾可以用“什么”来提问,而有些谓宾只能用“怎(么)样”来提问。一般都认为可以用“什么”提问的谓宾已经“事
“博饪”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敦煌文献里使用比较频繁。今西北地区方言有“饽饪儿”、“圪怃儿”、“麻食(子)”,它们都源于“博饪”。从“博怃”的用字情况及出现时代考察,它可能为外来词,但是“俘怃”这种面食并非来自外来民族。“博饪”在不同时期加工制作上可能有所不同。
期刊
文章主要以陈昌来《介词与介引功能》中所收的现代汉语介词为本,描写分析了介词的句法分布特点,运用韵律句法学理论探讨了现代汉语介词合法分布与其音节数目之间的关系,认为核心重音原则在介词的长度和分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区分了现代汉语中的饰V’介词和饰VP介词,揭示了韵律与句法的交互作用。
从玄应音系、慧苑音系、慧琳音系、可洪音系到希麟音系,汉语全浊声母有相同的对音行为。梵汉对音材料证明唐五代佛典音义音系的全浊声母有两个重要特征:1)不送气;2)带同部位的鼻
2003年7月7日至12日,由日本东京大学、北海道大学主办的第四十一届国际计算语言联合会(41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在日本札幌市会议中心召开。来自美国、日本、英国、中国、德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大约400人参加了会议。
文章考察民国《定海县志·方俗志》反映的定海方言的音系特点,并与现代定海方言对比,探寻90年来定海方言语音的变化。变化体现在声母和韵母两方面。声母方面的变化有:1)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