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契机 ?新挑战? 新实践

来源 :教育传媒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yw1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新媒体发展:说“态”论“势”
  问: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日前在京发布。大家都特别关注新媒体的发展,所以每年出版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都受到大家的追捧。今年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主要包含哪些亮点呢?
  唐绪军:《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从2010年开始,迄今已经连续出版了七年。作为一种年度报告,新媒体蓝皮书是典型的智库产品。从内容上说,报告关注的无非就是两个字:“态”和“势”。态,就是现状,是新媒体领域发展的基本状况;势,就是趋向,是新媒体领域发展的未来走向。“态”是实然,“势”是预测。对“势”的研判建立在对“态”的准确把握基础之上,而对“态”的准确把握则需要广泛收集新媒体领域的各项基础数据,并对这些基础数据进行科学的梳理和分析。准确把握“态”不容易,科学预测“势”更难。
  每年我们都会给新媒体蓝皮书发布会确定一个主题,代表我们对新媒体领域上一年度发展态势的基本判断。今年,我们发布会的主题是三个“新”:新契机、新挑战、新实践。
  所谓“新契机”,是指去年国家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随着这个行动计划的实施,使得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深度地嵌入了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民生各个方面,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深刻的革命性影响,各行各业机会多多,所以我们称之为新契机。
  所谓“新挑战”,是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媒体的应用越来越多,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陆、海、空、天之外的第五大空间。我国政府提出了“网络主权”的概念,受到世界上众多国家的赞许。网络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在互联网广泛应用的同时,比较突出的负面影响就是网络犯罪等涉及安全方面的问题,这给新媒体的发展提出了新挑战。
  所谓“新实践”,是指随着“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出现了各种各样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平台,金融平台、电商平台、租车平台、分享平台、众筹平台……这些平台的广泛应用,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同时,政府和老百姓的沟通也广泛使用基于新媒体的政务平台,有许多新的实践、新的应用、新的发展。
  所以,整个2015年新媒体的发展,我们概括成新契机、新挑战、新实践。
  问:这也就是您所说的新媒体发展的“态”,那么新媒体发展又呈现出怎样的一种走势呢?
  唐绪军:新媒体,我们采用的是广义的概念,即依托于互联网、移动通信、数字技术等新的电子信息传播技术而兴起的媒介形式及其应用。因此,它涉及的面很广,各个具体的形态和应用所呈现出来的“势”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在媒体融合领域,发展势头就很猛。2014年中央提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传统媒体在2015年与新兴媒体的融合有了快速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优势互补,探索多元融合的发展道路。比如,《人民日报》去年整合资源推出了“中央厨房”设置,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传播技术优势,一次采集多渠道分发,从而使新闻生产、新闻传播更适合新形势的要求。这应该是一种发展趋势。
  第二,在媒体融合过程中,传统媒体不断寻求新的发展道路。比如,大力发展电商业务,把品牌优势转化为电商优势。因为在新兴媒体精准广告投放的冲击下,传统媒体广种薄收式的广告效果已经失去吸引力,大量的广告客户由传统媒体转向新兴媒体,传统媒体也就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单纯依靠广告生存和发展了。但是,传统媒体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营造了自己的品牌,构筑了畅通的传播渠道,聚集了一批忠诚的受众,可以利用自己的这些优势结合新的信息传播技术从事电子商务业务。在这方面,一些媒体进行了大胆的探索。这可能是地方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趋势。
  第三,“三微一端”发展迅速,微视频有可能成为新的热点。去年“两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和客户端发展很火,已经成为传统媒体融合发展的标配。下半年微视频又异军突起,形成“三微一端”的格局。随着带宽的不断提高,资费的逐渐下调,以及VR、AR和MR技术、无人机拍摄技术的广泛应用,视频业务将会有极大的发展。这也是一种趋势。
  第四,强强联合,打造媒体融合产业链。因为在新媒体环境下,一家媒体的单打独斗已经越来越困难了,整合传统媒体的优势和新兴媒体的优势,跨界融合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比如,2015年我们看到,电商阿里巴巴公司投资入股了一批传统媒体,这也是强强联合融合发展的一种探索。
  第五,探索新的融资模式,为融合发展注入资本活力。新媒体行业是技术密集型、人才密集型,同时也是资本密集型行业,未来媒体的融合发展要取得长足进步,形成长久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新的融资模式。2015年我们看到,一些传统媒体通过自己下属的网络公司在创业板上市了,比如华媒控股、北国传媒、大江传媒等。这也是一种新趋势。
  问:如您所述,过去一个时期媒体融合发展成绩显著。那么,在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有没有什么问题存在呢?如果有,突出的问题有哪些?
  唐绪军:媒体融合发展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没有现存经验可供复制,全世界都在探索。因此,在融合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我们想得到或者想不到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可以通过进一步发展得到解决。目前,在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傳统媒体现有的一些机制和体制,制约着媒体融合发展。传统媒体的运作方式建立在工业大生产基础之上,与目前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在许多方面不相适应,因此必须有所突破、有所改革。否则,用传统媒体既有的运行机制规制新兴媒体,只会失败,不可能成功。
  第二,人才留不住,融合不可能持续。不论干什么,人都是最重要的因素。过去一年我们看到,许多传统媒体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失,这对传统媒体来说,比广告下滑的打击更沉重。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传统媒体的管理机制,包括用人机制变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传统媒体留不住人,内容优势也会丧失。   第三,技术人才匮乏也是融合发展的一大障碍。新媒体发展需要应用大量的新技术,而目前传统媒体中懂技术的人员相对比较少,这也是制约媒体融合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如何将社会上既懂技术又懂传媒的优秀人才吸引到传媒领域,这是融合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问:在媒体融合过程中有哪些发展路径值得我们关注呢?
  唐绪军:媒体融合这个概念提出来已经有十几年了,但是真正把媒体融合提上议事日程还是近几年的事情。当然,也有人认为媒体融合是非常难做的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是完全不同的时代产物,不容易融合在一起。不管怎么说,能不能融合,怎样融合,最终还是实践的问题。
  目前,许多媒体都在探索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其中,浙报传媒集团和上海报业集团的探索最为典型,呈现了独特的融合发展特点和亮点。浙报传媒集团探索构建以互联网为主导的新闻传媒、智慧服务、数字娱乐和文化产业投资“3+1平台”的大传媒转型格局,形成了以资本和服务为两大抓手的“互联网+”集团整体转型之道。上海报业集团从内部创业机制入手,自建互联网思维新媒体内容产品平台。在上海报业集团的新媒体布局中,上海观察、澎湃、界面被集团称为“现象级”新媒体项目,集团还准备打造“平台级”互联网产品,以期最终实现集团整体向“互联网+”转型的目标。
  此外,上面说过的“媒体+电商”融合发展模式,也为诸多地市级媒体所采用。与其他新兴媒体公司联合组建新公司运营新的融合媒体机构也是一条探索路径,比如北京电视台与360合作,共同出资成立了一个新媒体运营公司。
  二、网络谣言:谁信谁不信
  问:网络谣言也是大家关注的一个问题。《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中有一篇分报告,对新媒体使用者的心理做了调查研究,指出谣言真伪难辨时,七成受访者表示“宁可信其有”,同时又有近六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比身边人辨别谣言的能力更强。为什么新媒体使用者会有这种心理呢?
  唐绪军:谣言伴随人类社会有很长的历史了,恐怕还会一直伴随下去,只不过载体不一样了,传播的途径变化了。对谣言的研究,也是新闻传播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领域。新媒体蓝皮书今年专门有一份报告研究微信谣言,这也是今年新媒体蓝皮书的一个亮点。
  这项研究是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带领的团队做的。这项研究有一个创新,或者说是对以往研究成果的一个推进。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奥尔波特提出一个谣言传播公式,即谣言传播的强度取决于事件的重要程度乘以事件的模糊性。也就是说,越重要的事情,越不确定,谣言的传播力越强,信的人也会越多。后来,另外一个学者克罗斯修正了这个公式,增加了消解谣言传播力的因素,即公众的批判能力。修正后的公式是,谣言传播的强度等于事件的重要性乘以模糊性除以公众的批判能力。就是说,如果公众有一定的鉴别力、批判力,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其强度就会逐渐减小,公众的批判力越强,谣言的传播力越弱。这次我们蓝皮书的这篇分报告,从公众这个角度又增加了一个消解谣言传播力的变量,叫控制感。他们认为,消解谣言传播力的固然是公众的批判能力,但同时也受公众控制感的影响,控制感越强的人越能抵制谣言的传播。因此,他们把谣言传播力的公式修正为:事件的重要性乘以事件的模糊性除以受众控制感与受众批判力的乘积。
  引入了控制感这一因素后,研究团队对在微信中传播的谣言进行了分类,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微信使用者对待谣言的态度。你刚才提到的“谣言真伪难辨时,七成受访者表示‘宁可信其有’”就是该项研究的一个结果。但是,我必须强调一下,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是有区别的。学术话语讲究前提条件和具体环境,但大众话语往往不讲究这些,或者忽略了这些。比如,关于这个“宁可信其有”,其前提条件是:“面对十分重要但真伪难辨的信息时”,但在进入大众话语体系时,就被简化成“当谣言真伪难辨时”。
  问:在我们的印象中,好像中老年人更容易受到谣言的蛊惑。可是在这次调查中,没有在年龄差异上有所体现,您认为这背后可能是什么原因呢?
  唐绪军:这就要说到问卷调查的方法问题了。这篇报告的调查问卷是在互联网上通过一个专门的问卷网站“问卷星”发放的,可能这个网站老年人接触很少。同时,调查的样本量也不大,回收的问卷样本量总数是421份,报告中说得很清楚:“在本项研究的受访者中,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超过80%。”所以,这个调查的样本不是人口特征的反映,不可以把研究结果推及至人口总体的环境。
  我又要说到学术话语与大众话语的区别了。关于年龄与识别谣言的相关性,报告中是这样表述的:“识别谣言的能力与学历、专业、年龄、阶层(自我定位)都无显著相关性,这与传统观点中认为受众批判能力与学历、阶层相关的假设有出入,这可能是因为微信用户的集中程度较高,大部分为受过教育的年轻人。”这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本来这项研究就是主要在年轻人中做的,当然无法得出中老年人更易受谣言影响的结论。
  三、政企合作,共同打击网络犯罪
  问:这次报告除了对谣言有特别的关注外,对于网络犯罪也非常关注。现在网络犯罪具体呈现的特点又是怎样的呢?
  唐绪军:今年在《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6)》中,我们把网络犯罪的分报告列为“热点篇”的第一篇,因为网络犯罪事关网络安全,是大家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这篇分报告是由中国传媒大学互联网信息研究院研究员李慧君撰写的。根据其研究,网络犯罪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網络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有一组数字可以说明这个问题:2010年,年满14岁的网络犯罪主体占比12%;可是到了2014年,年满14岁的网络犯罪主体比例已经达到了20.1%。四年间,从12%到20%,增长的比例还是比较快的。
  二是刑事案件中,网络犯罪的比例增加很快。这里也有一组数据,2013年,网络犯罪在刑事案件中的比例是1.2%;2014年是21.3%,2015年严打之下仍然有16.8%。2015年,公安部门公布了全国侦办的网络违法案件共173万起,抓获网络犯罪嫌疑人达30万人左右,网民的总体损失达到800亿元。   三是在网络犯罪中组织化分工明显。从警方侦破的网络诈骗案件看,犯罪嫌疑人都是成团成伙的,团伙内分工协作,有的负责获取受害人信息,有的负责给受害人发微信或者拉受害人入群,有的负责诱骗受害人,有的假扮成公职人员恐吓受害人,有的负责取款。分工很细致,形成了一条非常完整的诈骗产业链。
  四是跨平台操作。现在网络新媒体平台很多,微信、微博、QQ等大家都在用,一些网络诈骗犯罪往往是在微信朋友圈里蛊惑你,而在QQ上让你支付,或者通过线下进行交易。形式变化多端,手段非常隐秘,警方也比较难以获取网络犯罪证据。
  五是跨境、跨区域网络犯罪越来越多。因为互联网是跨国界的,所以现在的许多网络诈骗活动充分利用了这个特点,犯罪分子隐藏在世界各地,通过互联网向国内民众实施诈骗。这种网络犯罪打击难度更大。
  问:针对网络犯罪,我们该如何打击?有什么样的措施呢?
  唐绪军:我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政企合作,共同打击。从经营网络的主体来说,比如经营QQ的腾讯公司,经营微博的新浪公司等等,要不断提高技术等级,充分利用新技术遏制网络犯罪,这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跟上网络技术发展的步伐,针对网络犯罪制定出更加细化的相关打击和惩处的条款、条规;立法机构要及时出台法律法规,以使打击网络犯罪有法可依。当然,还要发动广大网民对网络犯罪及时举报,以利于快速侦破案件。
  第二,移动网络犯罪潜在风险很高,应该实现联合共治。近年来,在移动社交平台私密性的保护下,网络色情、网络赌博等犯罪越发猖獗,移动互联网犯罪现象日益突出。加强移动信息接收端的管理成为重要一步。犯罪分子虽然狡猾,但只要在网络上有所活动总会留下蛛丝马迹,比如利用支付平台、网上银行等,这就需要各相关部门联合共治、联合打击。
  第三,打击网络犯罪应该实现国际化协作。互联网沟通一切,无远弗届,在网络上大家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打击跨国、跨境网络犯罪需要各国各地区共同参与,大家一起共同对付这些犯罪行为。这样才能使网络罪犯无所隐藏,有效地遏制网络犯罪行为的发生。
  作为个体来说,每一个使用网络新媒体的人都要提高警惕,提高自己的新媒体素养,尤其不要有占小便宜的心理,谨记天上不可能掉馅饼。许多网络诈骗犯罪,就是通过发一个红包来引诱你,或者许你一些小恩小惠,你上当了,可能就掉进陷阱里去了。
  四、网络版权:保护原创打击侵权
  问:对于新媒体发展,版权的管理一直是大家都很关注的热门社会问题。版权的问题可能会成为制约新媒体发展的一个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还有哪些方面是我们现在亟须去完善的呢?
  唐绪军:版权这种制度设计旨在保护原创,知识产品是智力创造的结果。以前拍一部电影,你要拿到胶片很不容易。写了一本书,印刷出来以后要复制,也不那么容易。但是,有了数字化技术以后,复制一部电影,拷贝一本书,都是分分钟的事情。这样对原创来说,是一个很沉重的打击。拍一部电影需要编剧写剧本,导演分台本,演员再现剧情,美工、化妆、置景、摄影、场记、剪辑、音乐等各部门的参与,是一项投入很大的创造性劳动。如果这些劳动让别人无偿窃取,不能获得應有的报偿,谁还愿意去干这样既花钱又费心的事?版权制度就是为了保护原创、鼓励原创而设计出来的一套制度安排。
  去年,比较有特殊代表性就是一些传统媒体起诉了几家信息聚合类平台,比如今日头条、一点资讯。今日头条自己不生产新闻内容,而是做新闻内容的搬运工,把传统媒体的精彩内容集中起来提供给受众,就像文摘类杂志,把精华摘出来放在一起,提供给读者。这样的好事,大家肯定愿意接受,因为不用自己再一个一个去找、去挑、去筛选了,现在媒体多,信息极大丰富,筛选也是一件费时费力的事。有人为你做了筛选,大家自然很愿意去这个平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这就提出一个问题,你把人家的原创拿过来了,你盈利了,别人怎么办?
  但是,新媒体时代版权保护的问题要比过去复杂得多。比如,时事新闻在任何国家的版权法中都是不受保护的,信息聚合类平台聚合时事新闻到底算不算侵权?什么样的内容才算是时事新闻?现在仍然说不清楚。再比如“避风港原则”的问题,“合理使用原则”问题,现在也都没有清晰的边界,这就给版权保护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当然,最近几年政府也作出了许多努力,出台了一些应对的措施,比如去年的“剑网2015行动”,就是打击网络侵权盗版行为保护版权的专项行动。
  国家也在通过一些新媒体手段进行版权保护。据我所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在与贵州省政府联手开展一个“版权云”项目,正式的名称叫作“中国文化大数据产业项目”。这个“版权云”联合了文学、艺术、音乐等等各方面行业协会共同参与,将来这个大平台建成了,可以对原创内容进行有效保护,也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原创内容的版权交易。这样有利于促进创作、促进生产,而不是鼓励“搬运工”。
  问:促进创作和生产,这是很关键的一个落脚点。新闻客户端同质化比较严重,这个同质化问题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唐绪军:客户端是“两微一端”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家都在向新媒体发展,尤其传统媒体都要融合发展,有一哄而上的趋势。据我们调查,2015年全国主流媒体的客户端有231个,但是下载量达到10万级的客户端只有15个,达到万级的有38个,千级以下的客户端有167个。也就是说,大多数传统媒体的客户端并没有被用户所下载应用。如果一个客户端只有1000个用户下载,显然这个量是非常小的,并且能不能打开还不一定。
  我们的调查发现,新闻客户端下载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同质化。同质化反映在几个方面:其一,设计的界面同质化,就那么几个栏目,大家都是一样的;其二,内容都差不多,毕竟时事新闻都不愿意漏报,但是时事新闻也就那么多;其三,最根本的是原创能力不足。这也与版权保护不力有关系。内容的数字化使得诸多新媒体未经授权就可以得到优质内容,这又使得客户端在互联网的大潮中更加缺乏立足根基。   对于接收者,也就是用户来说,因为客户端的同质化,有了一个其他都可以不看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尽管大多数人手机上有三个左右的客户端,但每天能够打开的也就一个。很少有人把自己手机上的客户端一个一个都打开。从趋势上说,我们判断未来肯定还会有一个整合的过程,新闻客户端不可能要那么多。谁主导整合的过程,谁整合谁,这就说不好了。谁做得更好,谁最能够吸引用户,谁的市场占有率就更大。
  与此相关的还有个问题,而且是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客户端到底怎样做才能够盈利,怎样做才能够使之可持续发展?从我们的调查来看,现在并没有一个清晰的思路。多数传统媒体就是为了表明我现在正在融合,正在向新媒体发展,我有客户端,无论是向上级,还是向社会,都有了一个交代。但是,有了客户端后怎么经营、怎么发展好,想法并不多。
  问:针对这样的现状,您能否给大家一些建议呢?
  唐绪军:我认为不要盲目上客户端,这是第一点。尤其是一些力量比较弱小的传统媒体,你上了客户端之后,要不断地贴钱进去,如果没有一个很清晰的发展模式,最好不要轻易上。现在客户端已经很多了,尤其新闻类客户端已经足够多了,你再挤进去,如果做不到第一、第二,三、四、五都是垫底。第二点,在人才上要比较强。因为新媒体发展很快,新技术应用也很多,如果你本身没有很好的人才做技术,肯定是模仿别人,别人出了一个什么样子,你也做一个什么样子,永远只能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
  五、让世界了解中国
  问:刚才说了客户端,“两微一端”已经成为中国新媒体发展的一个模式,那么,“两微一端”发展又有什么特点呢?
  唐绪军:“两微一端”在过去一年发展非常迅速。在今年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中,我们专门有一篇分报告对“两微一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进行研究。这个分报告的基础数据来自于我们去年针对媒体“两微一端”进行的两次调查,以及全国范围的舆情调查所获得的调查结果,是由我们研究所媒介研究室主任殷乐研究员主持分析的。根据这个分报告,当前“两微一端”的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微博、微信普及率高,新闻客户端蓬勃发展。截至2015年8月,经认证的媒体类微博为26259个左右,其中传统媒体微博17323个。微信公众号自2012年8月推出以来,注册数量一路飙升。截至2016年2月,微信公众号已超1000万,其中泛媒体类微信公众号超过1/4。2015年,全国主流媒体客户端达231个。
  二是专业化、规范化程度增强。超过九成的传统媒体建立了专门的“两微一端”人才队伍,作为内容选择、编辑和发布的主体。
  三是综合性媒体与垂直性媒体齐头并进。“两微一端”中,综合性媒体仍是主流,垂直性媒体越来越受用户的青睐。
  四是地域发展差异性大。北、上、广等东部一线城市引领发展大潮,中部、东北地区的表现总体比较平淡,广大西部地区则几乎处于失语状态。各地媒体“两微一端”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但其不均衡程度又远远超过地方经济水平的不均衡。
  五是体制内外形成互补。中央、省级媒体与商业媒体和自媒体形成互补。中央、省级媒体丰富的资源、深厚的积淀使其影响力具有延宕性,这在新闻网站和报纸类媒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商业网站出身民间,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对时尚娱乐、健康休闲、情感生活、科技数码等主题尤为关注,具有多元性、娱乐性、趣味性特点。因此,体制内外的媒体在内容上实现互补,共同丰富了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
  问:基于“两微一端”的新闻传播又呈现出哪些特征呢?
  唐绪军:“两微一端”的新闻传播方式和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同样基于上述分报告,以“两微一端”为媒介的新闻传播发展态势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征:
  一是多元互动。也就是有来有往,比如《人民日报》的新浪微博,平均每条信息可以获得两三千的转发量和评论量。
  二是话语杂糅,人格化交往。“两微一端”的传播话语既有文字、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共存,又有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交织,尤其是年轻群体创造的种种流行語,更有技术语言与人文语言的混合使用。诸多媒体的“两微一端”开始以人格化称谓进行身份构建,如《新京报》微信公众号自称“新君”,《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微信公众号侠客岛自称“岛君”等。这也是新媒体时代关系传播所决定的特征。
  三是矩阵化结构。表现为媒体在“两微一端”做业务分拆,细分粉丝、矩阵互推,形成多层次的覆盖力。如《人民日报》拥有各种微信公众号56个,《青岛日报》拥有各种微信公众号20个。基于“两微一端”的传播矩阵建设,塑造出多时间点、多层次级、合力化、分众化传播新格局,带来媒体传播力的稳步提升。
  四是可视化传播。“两微一端”所发送的新闻信息采用多样化表达方式,能更充分地呈现新闻内容,调动用户的各种感官,便于用户更好地理解信息内容。其中,“数据可视化”和“H5”成为当前两种非常流行的传播形式。
  五是精准推荐,个性化定制。个性化定制是新闻客户端所特有的功能,新闻客户端也由此做到了贴近化和个性化。微信公众号和客户端可以通过推荐引擎技术解读用户阅读习惯,从而实现精准推荐。这些都是传统媒体时代所没有的。
  问:刚才讨论了许多关于新媒体发展方方面面的内容,但是一直局限在国内。事实上,中国新媒体发展在世界新媒体发展的格局中也很强势,能给我们具体说说吗?
  唐绪军:中国在新媒体的应用上发展很快。现在世界十强互联网公司中,中国占四席,剩下的六席由美国占据。中美两国在互联网应用上算是“双子星”,两家都很强。
  具体到传播方面,现在国内许多传统媒体,因为要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阐述中国立场,都在国外的一些社交网络开设了自己的账号,比如《人民日报》在脸书(Facebook)上注册了两个账号,新华社在推特(Twitter)注册了数个账号。这就有可能通过国外的社交媒体传播中国的声音。腾讯原创的微信,在国外叫WeChat,也有大量的人在使用,通过微信也能够传递中国的声音。
  通过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平台,习近平主席提出了推进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变革的四项原则和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五项主张,清晰地表达出国际互联网治理的中国立场,给出了中国方案,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2015年9月,在美国微软公司总部举行的第八届中美互联网论坛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倡导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并倡导与美国等国家合作,展示出共享共治的大国情怀。
  去年比较重要的一些外事活动,比如,习近平主席出访美国、英国,奥巴马来华访问、“瀛台夜话”等,都是通过社交媒体取得了很好的传播和互动效果。在习近平主席出访美国期间,人民日报社制作了英语视频《谁是习大大》,并投放在视频网站YouTube上,通过网络视频的形式勾勒出国家领导人亲切的形象,得到国际网友和国际媒体的认可点赞。2015年还有一个比较大的事件,就是中国的“也门撤侨行动”,在撤侨过程中,社交媒体发挥了很大的组织协调作用,传播了中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去年大阅兵这么大的事件,社交媒体、新媒体也充分发挥了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庆典场面,同时传递了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决心。
  社交媒体有很好的亲和力。人格化的形象传播,更能够拉近国内和国外的距离,无论是心理上还是认知上的距离。所以,新媒体在帮助传播中国声音、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等方面,都起了非常好的作用。
  本文对话嘉宾唐绪军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主编,对话人本刊记者林安芹。
其他文献
从学生的发展来说,一个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自主生疑;掌握了探究质疑,可以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启思解疑,去自由探索,去发明创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切实领会新课改的理念,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途径和方法,以趣激疑,以思激学。为此,我校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应用“四步疑趣”教学法,即:自主生疑、探究质疑、启思解疑、拓展运用,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创设问题情境—自主生疑  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南宋哲
期刊
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在多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而不是静静听讲或背条条,或做少数优生表演的旁观者。对学生听话能力的养成也提出了整体推进、反复实践、长期积累、螺旋式上升的特点.很显然,这强调了听话要认真、耐心、专注。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听话主动性,学会听话的技巧,把外界的信息输入大脑,并有效地进行分类加工,因为这是提高学生听话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思维训练的重要途径。以下从几个方面
期刊
“搞职业教育是真辛苦,我每天都在思考各种各样的‘如何’命题,尤其是学校的内涵建设来不得半点马虎”,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张建林的语气中透露着些许无奈。时至今日,金华市第一中等职业学校在他的手上已经渐成气候,学校的文化内涵提升成为当务之急。  健康教育化戾气  “社会需要不同层次、不同专长的人才,但无一例外都需要健康、阳光、自信的人才”,认识到这一点,张建林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健康教育”。教师在
期刊
我们国家现在大多数家庭以独生子女居多,因此,出现了很多对孩子娇生惯养的现象。由于娇生惯养,孩子容易养成许多不良习惯,从而影响他们成人成才。这已经成为许多家庭的忧患。特别要指出的是,目前有些学校为了追求升学率,在初中三年级的后期放弃了对他们管理和教育,因此,使这问题变的更加突出。这不仅是一般的家庭问题,而且俨然成了一大社会问题。为此,我们学校提出“改造一个后进生比抓一个尖子生更有意义”的口号。我们坚
期刊
走上教育岗位,至今已走过了30多个春秋。从一名普通的教师到现在的学校领导,他始终怀着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坚定信念,执着地坚守在教育这片沃土之上,默默耕耘,矢志不渝。  历经磨练,教育沃土展风采  1978年8月,他高中毕业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被分配到农垦建三江管理局七星农场二分场中学任物理教师并担任班主任,1982年9月至1986年7月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物理专业深造。1992年,他任七星农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健康教育放在工作的首位”。随着新《纲要》的颁布,幼儿园健康教育作为课程领域之一已提升到很高的地位。3岁至6岁的幼儿处于人的一生中发展的关键期,这一时期幼儿教育机构的良好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几年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家庭中对幼儿知识经验积累学习方面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而幼儿户外锻炼的机会却非常的缺乏,再加上社会的迅猛发
期刊
在普遍追求办学内涵的今天,特色学校建设呈现出如火如荼的景象,这让人喜忧参半,喜在找准了提升办学内涵的方向;忧在对特色建设的理解、路径、目标等上的偏差。在此笔者将自己的实践拙见付诸以文。  一、切准特色学校建设之要义  办出具有独特色彩和风格的学校是每个校长梦寐以求的,然而要梦想成真就务必在梦醒时分弄清特色学校建设之要义!作为一线的探索者可以去思考一些现象:给狼披上一张羊皮是否就是羊了?让一个文盲戴
期刊
人类教育史上有三次大的变革,第一次是捷克的夸美纽斯,把一对一的教学变为班级授课制,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但是夸美纽斯却没有详细阐述与班级授课制紧密相关的课堂教学的具体方法。第二次是德国的赫尔巴特,把以班级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化、程序化,赫氏提炼的“五段教授法”,第一次系统地构建了教授过程的模式,使得课堂教学的流程模式化、程序化、科学化、规范化,从而极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第三次是美国的杜威,他提出教学
期刊
题记: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在国家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委、管委的关怀下,在区教文体局的领导下,郑州市第八十五中学坚持“质量立校,德育为先”的办学理念,真抓实干,科学发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教学质量连年攀升,打造了郑州市东部地区初中教育的品牌。走出了一条适合开发区区域特色的办学之路。几年来,85中办学坚持“务实与创新并举,过程与结果并重”的价值
期刊
【内容摘要】本文以“高清现场转播节目制作”课程为例,对传媒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研究与探索,并在相关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认真反思,提出了在理论指导下开展实践,在实践中感知理论,在实践后巩固理论,以便培养创新型、精专型与复合型人才等观点。  【关键词】实践教学;高清转播;人才培养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