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和谐伦理”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来源 :江西教育·管理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xsd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宏伟的社会建设目标,也是我们社会发展的方向与旨归。作为建设祖国未来的栋梁及社会精英,当代大学生们不仅生活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之中,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力量。因此,“和谐社会”建设不仅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们学习的动力,也应该成为其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要内容。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和谐伦理”观是其伦理的基础与道德的核心。当前大学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用“和谐伦理”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一、“和谐伦理”观教育是一项迫切的时代任务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思想,指明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作,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要素之间在社会主义制度领导下的有机、有效、有序运行,从而实现在物质基础上的社会繁荣、人民富裕和在精神基础上的全社会文明素质的提高。既然如此,和谐社会就应该需要一定的伦理基础,用“和谐伦理”观来引导社会各界的思想道德建设就显得非常必要。
  在和谐社会建设大旗下,我们正努力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但是,社会不和谐的表现也仍然是十分明显的,并在某些领域还很突出。如大学生心理状况堪忧、自杀现象频发;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引发多种社会问题;大学生社会交往障碍明显、易以极端手段泄愤等。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面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诸多严重问题,运用“和谐伦理”观来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显得尤为必要。因为“和谐伦理”观不仅是当前时代道德建设的主题,也是中华传统文明的积淀,是孕育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硕果。对此,党和政府领导人在多种不同的场合都有所强调,并指出“和谐伦理”思想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胡锦涛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中就指出:“中华文明历来注重社会和谐,强调团结互助。中国人早就提出了‘和为贵’的思想,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向往‘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温家宝总理在英国剑桥大学演讲时也说:“‘和为贵’的文化传统,哺育了中华民族宽广博大的胸怀。”
  
  二、“和谐伦理”观是立足于中华传统文明沃土的时代要求
  社会主义的“和谐伦理”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伦理基础,也是保证和谐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谐伦理”是为实现“和谐”价值目标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其基本内容是人们的一种共同行为准则,是从属于社会主义伦理价值体系,是具有完整内容的伦理价值体系。在这个伦理价值体系中,一切的行为准则都是为了实现“和谐”的价值目标,追求“和谐”的理想状态与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丰富的“和谐”伦理理念,需要我们对它进行很好的加工并予以吸收。从内容上说,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值得我们很好学习并利用的。
  其一,肯定“和而不同”的差异性。差异性的存在有其客观必然性。差异是和谐的前提,因为和谐本身就是多样性的统一与协调。如果没有多样性,即差异的存在,和谐是无从谈起的。消灭差异性的统一、协调不是和谐,而是同一。和谐伦理的首要前提就是要肯定“和而不同”的差异性。肯定“和而不同”的差异性从理论渊源来说,与“分”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对“分”有着独特的视角与理解,认为“分而后定”。荀子说:“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荀子·非相》)荀子认为,因为有了“分”,使得人与动物相区别,而从社会稳定的角度,需要通过“分”划定各人的职责范围、等级权限,才能使个人各安其位,社会才能稳定和谐。此外,“分”与伦理的精神也是一致的。“伦”之本意就是“和”;“理”之本意就是“分”,所谓“伦理”就是通过“分”而达到“和”。是故,分工使各尽其能、各安其责、各得其所,成就了社会的繁荣与稳定。
  差异性的存在有其自身合理性。中国有句俗语:“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不同的事物有着不同的特点,对“和谐”价值目标的实现来说,这些特点会成为一种特长。就以管理目标来说,管理者需要根据被管理者的不同特点,做出准确定位,用其所长而避其所短,就能使大家很好地履行自己应尽的职责。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了差异性的社会。人类与非人类,人类的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之间都是有差异的存在。这就更需要我们以肯定“和而不同”差异性存在的伦理准则调整与约束我们的行为,这也是“和谐”目标能够实现的前提与基础。从人际交往来说,肯定“和而不同”差异性的存在更是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每一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存在,与其他个体之间存在着质的差异性。倘若从自我出发,要求其他个体与自己达到同一,这是不可能的。这就会造成自我的失望以及其他个体的愤怒,从而导致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紧张与矛盾。
  其二,提倡“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肯定差异性的存在还需要尊重差异性存在的必然性与合理性,具有包容一切差异性存在的宽广胸怀。《周易》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要求君子以豁达的心胸、宽厚的态度来对待一切。礼让宽容是主体间交往的润滑剂,是社会和谐的桥梁。由于现代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的存在已成为一个客观的社会事实,这是造成社会冲突与不和谐的一个原因。现代社会需要有包容性地对待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念。只有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不同的利益主体,尊重并理解各自的价值观念,才能化解社会的矛盾与斗争。这种包容性既是社会政治生活的要求,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的要求。
  从社会政治生活来说,当前社会阶层分化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由于其所受文化教育背景的不同,自身天赋差异等因素影响到其社会收入,造成了社会贫富不均的事实。在短时期内,要完全、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是不可能的,如何在社会贫富不均的事实条件下实现“和谐”的社会目标,就需要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当前存在的一种“仇富”心态就脱离了和谐伦理的要求,与“和谐”的社会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只有不同的社会利益主体之間能够相互包容,互相理解,才能实现“和谐”。
  从人们日常生活来说,多元化价值观的存在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与过去相比,如今已经很难用某一种价值观念去引导与约束全体社会成员,也很难对一个事件或行为达成一致的观点。观念的差异就会导致相互间的矛盾与冲突。事实上,对于这些多元化的价值观念,也很难用哪个标准去断定哪些价值观念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就需要我们在处理与对待这种观念差异与矛盾时,不能单纯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否定他人的价值观念,而是要承认并认可他人价值观念的合理性,承认社会不同声音存在的合理性。只有以这种包容的心态,才能避免无谓的矛盾与斗争,实现社会和谐。
  其三,强调“抑高举低”的互补性。孔子说过:“不患贫而患不安,不患寡而患不均。”对社会极端不公平现象的危害做了充分阐述。当一个社会中的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大量存在,愈演愈烈,导致贫富悬殊,两极严重分化的时候,就会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的动乱。因此,要实现社会和谐,就需要通过一定的举措,来抑制或改变这种失序状况,实现相对合理的平衡。强调“高者抑之,低者举之”的互补性,这既是实现“和谐”状态的主要措施,也是“和谐”的理想境界。
  “正义”是当代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包含有诸多内容的复杂概念。无论其中的内容多么庞杂,不言而喻,强调“抑高举低”的互补性应该是正义的一个方面。可见,一个社会如果无法做到“抑高举低”,实现不同等级之间的利益互补,说明其实施的制度和法律是有问题的,就应该改造或废除。反之,一个和谐的社会,必然会有效实施这一措施。
  传统文化中的“和谐”资源值得我们很好地吸收,同时也说明了崇尚“和谐”的“和谐伦理”的实现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与民族特色的。我们可以吸取传统文化资源,适应当前的时代要求,用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伦理”观的实现。那么,立足于中华传统文明沃土的能够体现时代要求的社会主义“和谐伦理”观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和谐伦理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人际伦理准则,是为协调非对抗性的社会伦理关系,是寻求伦理关系双方的共处和协作的伦理要求。将这种伦理要求与原则深入体会,成为思想道德的核心内容与要求,这就是社会主义的“和谐伦理”观。
  
  三、用“和谐伦理”观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既然根据我们的理解与认识,“和谐伦理”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的人际伦理准则,是为协调非对抗性的社会伦理关系,是寻求伦理关系双方的共处和协作的伦理要求。显然这一伦理要求包括了人自身的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用社会主义“和谐伦理”观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谐伦理”观有助于大学生的自我修养。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情况来看,造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诱因是多种多样的,有上学、就业、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问题。其中有许多问题与社会相关,要想在现阶段得到完全解决还是相当困难的。以经济压力来说,国家现在虽然为贫困大学生出台了不少措施,力图最大限度解决贫困生入学难的问题。但是,学生贫困涉及整个社会财富的创造以及分配的问题,并不是通过一些扶助措施就能完全得以解决的。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通过社会渠道减少大学生心理疾病诱因的同时,更需要大学生自我的努力。这种努力也就是大学生的自我修养的功夫。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将处事合宜、中和而不偏激、情理兼顾、心平气和、恪守中道作为谦谦君子的道德要求,这也就是孔子所言的“温良恭俭让”的敦厚性格。这种温顺性格使人追求淡泊明志、身心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和谐以及家国和谐。然而,此种品格与性格并非天然所致,而是长期修身的结果。强调自我修养和人格的自我完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美德,也是社会主义“和谐伦理”观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从其实质来说,是高校教育中轻视品德修养功夫和大学生放松对自我修养所致。从现实情况来看,当前大学生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外语、计算机等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学习之中,有关人生哲学、自我修养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不仅在高校课程设置不受重视,而且也不受学生的重视与青睐。重视社会主义“和谐伦理”观,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就是重视学生自我品德修养与思想道德建设。
  “和谐伦理”观有助于化解社会矛盾。“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经济危机,导致的一个严重后果就是大学生就业困难日益突出。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当前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导致部分企业经营困难,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为此,诸多引导大学生就业的政府措施的出台,有助于缓解大学生就业困难形势。但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不仅仅取决于社会能够提供的岗位,还取决于大学生自身对就业问题的理解。政府不能完全包揽大学生就业。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大学生一方面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以宽容之心来理解当前的社会就业困难。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避免社会矛盾的激化,顺利渡过由全球金融危机导致的就业困难阶段。
  从当前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实践来看,以“和谐伦理”观引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教学实践中,加强社会主义“和谐伦理”观的教育。从我们当前的教学实践来看,主要的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围绕着社会主义道德,并没有对“和谐伦理”观予以足够的重视。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固然是由于当前学界对于“和谐伦理”观的研究不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我们对于“和谐伦理”观的重要性的理解没有到位,并没有真正将“和谐伦理”观看作是社会主义道德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甚至于有的研究者将“和谐伦理”观与社会主义道德相对立,认为“和谐伦理”道德要求的出现是对社会主义道德的否定。澄清了“和谐伦理”观的地位与内容,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给予“和谐伦理”观一定的学习分量与地位。例如,在“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等课中,将“和谐伦理”作为优良道德传统的一个内容进行课堂教学。二是在教学中贯穿“和谐伦理”观的精神,加强传统文化和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这不仅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增加“和谐伦理”观的教学内容,还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贯穿“和谐伦理”观的精神。从思想道德建设角度,重视“和谐伦理”,也就是在教学中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弘扬和加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谐伦理”的精神是中国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核心精神之一,理解中国民族的“和谐伦理”传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就是认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深厚的道德积淀,从而树立起民族自豪感,为做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与自豪。三是开设人文素质教育的通识类课程。在一些具备了师资条件的院校,可以整合哲学、中文、历史等各学科的教学力量,开设有关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德的人文素质教育的通识类课程。加强与重视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教育者的共识。如何开展这一工作,是使人文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的关键。从教学实践来看,高校完全有条件开设一些诸如“人生哲学”等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公共课程。从教学效果来看,可以整合高校在这些方面学有所长、有一定研究基础与积累的名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通俗化、生活化和趣味化。此外,高校还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媒体传播方式,例如在网络中增加“和谐伦理”观的教育内容与教育资源。
  大学生“和谐伦理”观的培养与教育需要社会教育系统的多方努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教育者,當前急需的是认识到社会主义“和谐伦理”观在引导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性,并占领高校校园这一主阵地,通过系统化的工作,有目的地对大学生们施加影响,让社会主义“和谐伦理”观深入人心。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山西师范大学晋城实验学校校长田秋成博士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把山西师大晋城实验学校搞得有声有色,成为晋城市教育战线上的一颗耀眼的新星.
激动人心的2008年奥运会到来了!在十多天的奥运会比赛里,人们可以亲临现场或通过电视欣赏到各地运动员角逐赛场的盛况。但是长时间观看比赛,如果不注意,就会诱发多种疾病,尤
期刊
云城大同,素有煤都之称.建国以来,煤都人在大地深处挖掘着光明,为共和国的建设提供优质的原煤.
对碳纳米管(CNT)膜的压阻效应进行了研究.实验所用的碳纳米管用热灯丝气相沉积法(CVD)合成,压阻效应用3点弯曲法测量.研究发现:在室温下与500微应变时,碳纳米管膜的压阻因子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探讨了n支球队在同一块场地上进行单循环赛时赛程安排的公平性问题.提出了公平性的2个评价指标:各队相邻两场比赛间最小间隔场次数mn和最大间隔场次数Mn.证明了mn的上限为[(n
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一生笔耕不辍,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名篇.弗罗斯特从童年时代就接受到宗教思想的影响,他的诗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见解.在阅读弗罗
本刊讯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精神,3月21日,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组织召开了内江市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培训会.本次培训会邀请省知识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