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髓源性与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调节肝纤维化的功能比较

来源 :中华消化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124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在调节肝纤维化方面的差异.方法 分别从Sprague-Dawley大鼠骨髓、脂肪分离纯化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干细胞表面标志.采用0.4 μm Transwell小室半透膜建立共培养体系,分别将第3代ADSC、BMSC与肝星状细胞(HSC)共培养,另将大鼠正常肝细胞系(BRL)与HSC共培养作为阴性对照组,单独HSC培养作为空白对照组.培养72 h,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比色法检测HSC增殖情况,Western印迹法检测HSC细胞的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HSC凋亡情况.分别将BMSC、ADSC和BRL单独培养72 h,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IL-10、神经生长因子(NGF)及TGF-β1的浓度.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将大鼠分为BMSC治疗组、ADSC治疗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6只,BMSC治疗组、ADSC治疗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经门静脉输注1.5 mL(5×106个)BMSC、ADSC、BRL细胞悬液,空白对照组输注等量无细胞培养液,2周1次,共4周.检测肝组织病理切片和肝纤维化指标.两样本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多个样本均数间的比较用方差分析.结果 成功分离培养BMSC、ADSC.BMSC与ADSC在细胞表型上类似.ADSC共培养组和BMSC共培养组分别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相比,两者均能抑制HSC增殖、促进凋亡(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ADSC共培养组和BMSC共培养组增殖程度依次为2.43±0.27、2.39±0.33、1.92±0.38、2.18±0.31,FBMSC=25.61,FADSC=38.63,P均<0.05;凋亡率依次为(5.59±0.40)%、(6.82±0.57)%、(8.31±1.03)%、(9.36±0.54)%,FBMSC=73.69,FADSC=97.41,P均<0.05),且ADSC比BMSC作用更强(增殖,t=5.76;凋亡,t=5.18,P均<0.05).ADSC与BMSC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也有所不同[NGF为(7.46±0.54) pg/mL比(3.95±0.71) pg/mL,t=10.92,P<0.05; TGF-β1为(8.79±0.93) pg/mL比(6.36±0.85) pg/mL,t=7.58,P<0.05].大鼠移植实验显示BMSC、ADSC对肝纤维化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BMSC治疗组、ADSC治疗组的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分别为9.87±2.07、4.17±0.94和10.13± 1.81、3.98±0.82,与空白对照组(13.78±2.53和5.09±1.15)和阴性对照组(13.34±1.89和4.95±1.22)相比明显降低(FBMSC=51.26和32.29,P<0.05; FADSC =46.73和40.94,P<0.05),BMSC治疗组及ADSC治疗组的血清透明质酸水平[(191.5±33.2) μg/L、(178.8±28.2)μg/L]、血清Ⅲ型胶原[(19.9±5.1)μg/L、(21.7±3.3)μg/L]和肝脏羟脯氨酸[(312.6±38.8)μg/g、(325.8±28.2)μg/g]含量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透明质酸为(282.3±18.7) μg/L、(287.5±26.7)μg/L,F=73.51;Ⅲ型胶原为(35.3±3.3)μg/L、(32.5±4.3) μg/L,F=76.19;羟脯氨酸为(458.4±38.1)μg/g、(473.9±63.7) μg/g,F=60.37,P均<0.05],但BMSC治疗组与ADSC治疗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BMSC与ADSC具有相似的干细胞特征.在抑制HSC活性方面,ADSC与BMSC有所不同,但在大鼠体内抑制肝纤维化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 探讨胰管支架内移位合并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特征及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胰管支架移位合并急性胰腺炎患者,所有病例均经实验室检查、X线透视、内镜及胰腺CT证实.术后观察患者临床症状,记录取出支架耗时,术前和术后第1、4、7天血清淀粉酶,总结其临床特点、移位时间、临床治愈时间和处理策略.结果 10例患者中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55.9岁.移位的胰管支架均是带侧翼胰管支架,长度为5~7 c
期刊
患者男,70岁,呕吐3d、腹泻2d.呕吐物为胃内容物及胆汁样液体,伴左上腹持续性隐痛.腹泻为水样便,共4次,每次量约100~150 g,无里急后重,无发热.体格检查:体温36.6 C,脉搏92次/min,血压115/67 mmHg(1 mmHg=0.133 kPa),呼吸20次/min,腹平坦,腹壁静脉无曲张,未见胃肠型和蠕动波,腹壁柔软,左上腹压痛,无反跳痛,未触及肿块,肝脾肋下未触及,Murp
期刊
目的 探讨FD患者的躯体化症状以及联合抗躯体化症状治疗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纳入219例FD患者,完成患者健康问卷躯体症状群量表15项(PHQ-15)和Nepean消化不良指数(NDI)评分,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对采用常规PPI和(或)促动力药治疗后4周疗效差及PHQ-15>4分的131例FD患者,服用兰索拉唑、莫沙必利联合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抗躯体化症状治疗)4周,而后观察疗效,分析治疗前后躯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肝小叶内炎性反应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率近来逐渐升高.运动与改善不良生活方式是治疗NAFLD的基础,但目前尚无确切的有效治疗药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NAFLD病程进展中的主要阶段,近一
期刊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结肠供血相对或绝对不足致使肠壁缺血、缺氧而引发的一系列临床症状.IC常发生于伴基础疾病的中老年人群,采用扩血管、活血化瘀治疗有效,推测其发病可能与患者血凝状态异常有关.本研究通过检测IC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凝状态,探讨高凝状态在IC发病中的临床意义.一、对象与方法
期刊
期刊
2014年11月30日上午,《中华消化杂志》编委换届会议暨第九届编委会成立大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召开,中华医学会和上海市医学会的领导,以及近80位第九届编委参加了本次大会。会议由上海市医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颜世洁教授主持,瑞金医院院长瞿介明教授,上海市医学会会长、上海市医师协会会长徐建光教授,以及中华医学会罗玲副秘书长分别致辞。他们高度赞扬了《中华消化杂志》在引领学术导向和提升编校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