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画中的建筑》:从油画艺术的角度解读建筑美学

来源 :建筑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yh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是人类智慧的产物,记载着文明的进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为艺术家们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空间,并留下了大量关于建筑的绘画作品.在西方艺术中,建筑绘画始终是一个重要的艺术主题,传达了一种永恒的、持久的人类理性精神,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和追问,这是西方建筑绘画的一个美学基础.该书从西方绘画史中选取了54幅知名的建筑绘画作品,分析了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画家风格、绘画语言和创作手法,希望能给建筑专业的学生与设计师一些灵感和启发,艺术学专业的学生和艺术爱好者可通过该书深入地了解绘画作品所承载的艺术内涵和文化意义.
其他文献
普阳钢铁在低成本高强韧性钢Q370R新生产工艺研发过程中,通过大量试验,制定了合适的正火工艺,并对经过和未经过NAC工艺处理钢板的组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表明:880℃正火时,钢板力学性能达到最佳;适当应用NAC工艺后,不仅能减少合金含量、降低生产成本,还可细化晶粒,提高强度和冲击韧性.
针对热轧态耐候桥梁钢Q345qDNH进行不同温度回火试验,研究回火温度对最终力学性能和组织的影响.结果 表明:试验钢在300 ~600℃较宽温度范围内回火,均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在500℃回火时各项力学性能达到最优状态;在回火过程中,热轧态部分位错消失,形变及相变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得到释放,碳氮化物析出,可有效细化晶粒,使组织均匀化.与热轧态相比,回火后耐候桥梁钢的屈服强度升高,低温韧性明显改善.此回火工艺在工业生产现场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对热轧态交货耐候桥梁钢因屈服强度或冲击性能不合格等原因产生的性能
新时代青年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国家未来兴衰存亡.青年应传承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谱系中的工匠精神,推动我国制造业向精品制造转型升级.通过阐述马克思主义青年观、青年价值观和工匠精神历史渊源、基本内涵等研究概况,分析新时代青年传承工匠精神的价值所在,包括降低不良思想对新时代青年价值观的影响、重视中国风格工匠精神的典范价值和文化自信、提升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社会服务能力等内容,提出关注不同国家工匠精神的特色、研究不同时期工匠精神特点、正确理解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灵魂的建议.
随着大学排行榜的不断完善,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排行榜也在不断发展.客观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通过对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排行榜评价指标的分析,发现排行中所存在的问题,如排行名次不稳定、缺乏特色专业排名等,并提出有关发展建议.
低速大压下轧制是一种广泛用于特厚钢板轧制的工艺,能够使特厚钢板心部发生变形、内部缺陷充分弥合,有效提升特厚钢板性能,减少各种表面质量缺陷.在钢板的热轧塑性变形过程中,同时发生塑性变形引起的加工硬化、回复与再结晶软化过程.通过大压下轧制,能够很好地提高轧制过程各个道次变形渗透率,从而加强塑性变形引起的加工硬化效果;而通过降低轧制速度,可大幅度降低钢板轧制过程中的变形抗力,从很大程度上提高材料塑性,降低大压下引起的轧辊能耗,从而确保大压下轧制的有效进行,减少钢板对轧机工作辊的冲击,避免轧制力和扭矩、电流等急剧
针对攀钢冷轧厂1220 mm HC冷连轧机组板型调控能力不足的问题,设计了凸度为10 μm至80μm的8组工作辊辊型曲线,建立了带钢冷轧过程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8组辊型曲线分别进行模拟计算.通过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掌握了工作辊凸度对辊间压应力及带钢平直度的影响规律:8组凸度辊的辊间压应力均比平辊更小且随着工作辊凸度的增大而减小.当凸度增大至50 μm时,工作辊与中间辊辊间压应力在传动侧的峰值消失;平直度分布随着辊凸度的增大呈边浪-肋浪-肋浪+微中浪-中浪的变化规律,确定了带钢平直度峰值最小时的辊凸度为30
通过对龙兴讲寺大雄宝殿大木结构现状深入考察,一方面在获得一手测绘资料的基础上还原其于明景泰三年建成时的原貌,另一方面推测出沅陵龙兴讲寺大雄宝殿受到材料与空间的双重建造逻辑影响.进而又从现象出发,推测空间设计受到了以宗教因素为主的多重影响因素的叠加与驱动,形成了既满足宗教秩序,又相对自由的空间场所.最后对原初建造过程与现状的比对,引出空间设计再思考,进一步揣摩匠作深意.
《居住的文化时空:广西民族建筑文化解读》一书通过寻找广西壮、汉、侗、瑶、苗等世居民族居住生活的历史印迹,以考古学、民族史学、民族艺术学等多重学科视角解读了这些民族典型的建筑以及它们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全书共有五章,分别是绪论、城镇聚落、村寨、寺观坛庙和书院会馆,随后还附录了广西古建筑地点及年代索引,主要是对广西城镇聚落的介绍和对广西村寨的调查两大板块展开.
期刊
在土家族民居中,人神共居、地天相接的传统观念深刻地影响了其营建的意义诉求.基于掌墨师主体视角,以堂屋营建体系中的“中墨”交叠、交错等现象为例,从形制隐喻、匠语编码、建造礼式等3种符号层面进行分析得出:堂屋神圣化的重建过程表现为不同层面营建符号互动、互转并整合为新.营建技艺及其阐释体系存在结构化的互文性,二者相互依存,不断指涉,暗含着一整套逻辑严密、意义完整的深层建构逻辑.
柏社村地坑窑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北约25km的新兴塬上,是我国现存传统地坑窑居村落中,物质风貌保存完好,具有上千年历史的地坑窑村落,植物资源丰富.地坑窑也叫“天井窑”,是在地上凿掘方形或长方形深坑,沿坑面开凿窑洞,挖通道与地面相通的一种传统窑洞民居,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渭北苏区地下交通站曾设在柏社村.面对柏社村现状发展停滞不前的问题与困境,《陕西三原县柏社村地坑窑居》一书,在对柏社村系统调研测绘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地坑窑居的空间特点、居住环境特征、文化特色,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及地坑窑居的现况和问题,提出改造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