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知远 游荡者归来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tr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图/本刊记者 梁辰

首席哲学官


  许知远常常坐在单向空间的门口,标志性的长卷发让他看起来像一个吉祥物,或者一座纪念碑。这个空间的前身是单向街,一家2005年自圆明园起家的独立书店,几经搬迁和戏剧性的拯救,现在拥有3家分店。其中两家开在北京繁华的大商场,另一家落在花家地,这里闹中取静,人流比较少,客人多是慕名而来。这可能更接近许知远本人在这个社会的位置,某种偏远的中心。4层小楼的外墙上爬满了爬山虎,夏天的时候会把整栋房子包起来,院子外有一片草坪,种了玉兰花。通常他会拿一本书,放一杯酒,旁若无人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快速地划拉笔记,然后在朋友圈发一句感慨,“感觉林青霞版的东方不败随时可能要从书店们走出来。”
  有时他也问同事要一支烟,类似在办公楼楼梯间遇到彼此、一起抽烟的那种场景,只是户外的空气没有那么压抑。理论上他是这家公司的老板之一,他和他的伙伴于威常在院子里找员工谈话,为各个部门寻找更加清晰的定位,但很容易跑题,忽然几个人哈哈大笑,仿佛没把困难放在眼里。
  自去年单向空间拿到一笔千万级别的投资后,许知远正式进入了创业者的行列。人们迅速用“知识分子下海”这种90年代的用语来形容他,商业杂志索性说他是“许三观卖身记”。其实身份的转变不能穷尽他的变化,他今年快四十岁了,在创业的当下,个人生活也正经历转折。这个二十多岁就已成名的“忧伤的年轻人”,开始承认自己无法掌控一切,他把许多问题归结为“年纪大了”——“最终你会承认,你没有那么牛逼。”
  还是有很多人叫他许老师,而另外一些人,开始叫他老许。
  他曾把自己定位成公司里的“首席哲学官”,尽管现代企业制度中并没有这样的发明。但他的确是这样来管理公司的。在鼓励员工的时候,他会说,“希腊人说,若不发挥个人能量,是对人的尊严的侮辱。”在公司会议上,他通常拿一杯咖啡坐在旁边,当CEO于威缺席,会议交给他主持,他会露出被老师点名的表情。但又很快进入角色,挠挠头,站起来,用笔在黑板上继续划拉,谈起15世纪的阿姆斯特丹,怎样成为从羊皮纸到印刷术的出版中心,谈到19世纪报纸的兴起和20世纪的硅谷……他希望员工思考的问题是,在新的一轮时代变革中,这家书店可能扮演的角色。
  听众却很沉默。他经常遇到这种沉默,写完一本书,录完一期音频节目(这个新节目也是他创业中的一部分,点击量已经超过百万),他总是没能得到期待中的回应。许知远习惯性地抓头发,毫不掩饰自己的心情,“着急啊,不知道我的分享对大家有没有意义。”
  的确不是所有人都能跟上他的思维,尽管大家竞相模仿他那被戏称为“知远体”的语气,频繁使用诸如“巨大”、“情绪”、“时代”这样的词语。在他90年代开始为媒体写作时,就有人把他的文章叫作“知远体”,但在他看来,这不过是西方杂志写作中常见的水准,他并不觉得高级。
  他曾引述哈维尔对自己作家生涯的评价,“他不仅受惠于内在的活力,时代也常常宠幸他,他的自我表现与时代情绪恰好合拍,他赢得喝彩与声誉。”这句话用在许知远身上也合适。而他自嘲的版本是,“意外的优势,一知半解的英文、杂乱的知识、炽热的青春表达欲,模仿英文杂志的写作风格”,背后是一个热气蒸腾的中国渴望了解世界。随着大众文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这个没有任何组织、机构作为掩护的游荡者,被快速地贴上标签,公共知识分子、精英主义……尽管多数人还没来得及理解这些词语真正的含义。一些著作陆续在港台和海外出版,但对于那里的读者而言,许知远也身处错位,他迷恋的是逐渐老去的那一辈西方知识分子,而读者们现在需要的,是新鲜的中国故事。“10年,他发现自己耗尽了最初的经验与能量,尝试过各种角度,同时,外部环境也发生转变,不再热情地接纳他之前的努力了。”哈维尔昔日的困境再次在他身上显灵。
  创业引发了新一轮的关注,但这和关注他的恋爱新闻一样,流于表面。“我现在做的事情跟我知识分子的身份一点不冲突,”他认为这次创业和此前的媒体经历一脉相承——办《东方历史评论》,办《单读》,把整个书店作为文化空间。“我一直对辽阔的东西感兴趣,对新的尝试感兴趣,”榜样是纽约知识分子群体、晚清的中国文人、法国文学中的外省青年。具体来说,又回到10年前效仿亨利·卢斯的梦想,卢斯是《时代》和《财富》的创始人。
  没有人能比他更精确地欣赏和批评自己。用他的话说,作为自己的旁观者,他拥有自我描述的能力。他在书中毫不掩饰地怀疑自己浅薄、自我蒙蔽,甚至投机、功利主义,同样毫不掩饰的,是他在知识、思想上的准备,他会说自己始终还是温和、善良、天真的,并且坚持理想主义。他说话的时候总是充满转折,仿佛在层叠的大脑皮层中寻求微妙的平衡。当他表扬自己的时候,经常会以自我讽刺结尾,当他嘲笑自己的时候,反过来又变成安慰。“我本质上是很浅薄的人,所以渴望那些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深刻本质上也不深刻,都是大家说出来的,我越来越喜欢过更本能的生活,但那是经过沉淀之后的本能。”他追求清晰的自我意识,同时又认为,这种意识不能太强烈,“太强烈会使人封闭”。最近一两年的自我总结是,“我接受我是一个二流人物,但我们的世界充满了四流人物。”
  时间不可能改变一切。比如在出租车上、在机场、在吃饭的时候,他依然戒不掉翻书的习惯,比如,他有时仍会感到厌倦,他所讨厌的这个“物与信息碎片的时代”,某种程度上满足了这一点。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构成一份时代的证明,同时也是他自己的证明,一位作家总是在穿越世界的过程中,暴露自己。他这样描述通往莫斯科地铁漫长的电梯,“你可以从容地把手上的书读上两页,倘若你身后的姑娘性感撩人,还可以试着谈上一场微型恋爱,在抵达前,你足以说完所有的甜言蜜语。”他这样描述泰戈尔,“他似乎在和整个世界谈恋爱,不需要具体的异性。”   现在他几乎以书店为家,每天穿着人字拖,躺在椅子上,上半身永远是白衬衣和西装外套,代表了知识分子的那一面。他开始保持游泳的频率,在和年轻同事的相处中适度自嘲,这是度过中年危机的标准方式之一。
  “许老师,我先走了。”认识他或者不认识他的人,总会跟他打个招呼,不像经过一个吉祥物,或者一座纪念碑。通常他会回报同样的热情,放下书,摘掉耳机,双脚继续搭在院子里的树上,和自己之外的世界聊上几句。

人永远都处在挣扎中


  人物周刊: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许知远:其实还行,这一两月慢慢接受了现在的状态。因为纯粹写作的时候,我也常说自己状态不对,它就是你对现实的不舒服。萨义德对一个知识分子的经典定义就是,在哪里都觉得不是自己的家。我不相信有人能和他的生活达成平衡,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人永远都处在挣扎中。
  人物周刊:创业之后的挣扎和作家状态的挣扎有什么不同?
  许知远:就是很琐碎,时间变得空前紧张,被各种琐碎的事情分散掉了。不过人总是从一个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本质上没有什么太多变化。我之前的状态大概持续了五六年,更重要的原因是政治上的,那是作为知识分子本身的困境。可能我没有以前那么矫情了,而是以一种更整体的形式表现出来。
  人物周刊:对你父母和他们的成长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们吗?
  许知远:我们的关系特别紧张。我父亲是军人出身,我觉得他们成长的时代是中国最糟的时代,因为那是一个宣传的时代、控制的时代,物质又匮乏,他们也挺不幸的。而在我长大的过程中,中国变化非常快,他们脱节严重,有时候还会把他们的观念强加在我身上,所以关系变得紧张,当然我所要求的自由,也不太正常。
  人物周刊:对自己的(未来的)下一代,你有什么期待?
  许知远:没有期待,他们该怎么就怎么样,但我觉得还是会更好一些,因为不管有多少怪现状,社会有多少问题,这轮技术变革带来的信息扩散、情感方式的变化,还是会带来一个更有平等、自由意识的一代人。
  人物周刊:如果现代化的进程就是西方既有的一条线索,那么中国再走一遍,不是挺无趣的吗?
  许知远:这不可能,你怎么可能穿别人的鞋子呢?世界上的鞋子是相似的,但也不全是西方发明的。西方从阿拉伯世界获得最初的刺激,阿拉伯世界又受到中国的影响,文明就是一个传导的过程。在历史中,我们不可能重复他人的道路,必然是自己的道路,可能借鉴别人的方法,但世界的本质是开放的,本来就是一个在中心和边缘不断交替的过程。西方人在中世纪是边缘,而中国人一直到18世纪都是中心,近代边缘了两个世纪,那又怎么样?我们这代人看得非常明确,现在更明显了,你会想到阿里巴巴成为世界最大的IPO吗?能在几年时间里成为世界五百强,这是以前完全不可想象的事情,当然它也有它的问题。你会看到这个世界加速运转,边缘中心不断流转,可能文化上的创造力会相对滞后,它不像技术会这么直接,但迟早会来的。
  人物周刊:对你所从事领域的前景怎么看?等一等,你现在从事的到底什么领域?
  许知远:不知道,无法概括。我觉得我做的事情一直有一个核心,就是跟启蒙有关系,做生意也是启蒙的生意。中国是个巨大的市场,而且无比重要。如果我们做成这个事情,它的渗透性会非常强,它不像是一部电影或者一本书,它会扎根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另外我觉得作家也会越来越重要,因为时代越来越碎片化,它就需要综合性,越来越去历史化,它就需要历史性。这个过程我算蛮熟悉了,并不是刚刚才开始。
  人物周刊:在商业上,它也会成功吗?
  许知远:也会。因为商业的本质还是跟人打交道,有没有找到合适的人来干他们最适合的事情,本质就是这个。我觉得应该可以的,还凑合。你知道我最强烈的感觉是什么吗?反正我也不是天才,别人也好不到哪里去。
  人物周刊:同龄人中,你最欣赏哪些人?为什么?
  许知远:我每次好像说的都是一个人,就是贾樟柯。他有一种超强的平衡能力,他作品的质量和产量,他的个人创作和他为了实现创作所需要的交往能力,他是一个综合体。这是很难的,反正在同龄人中,我没见过一个这样的人。你想他这么高产的状况,没有跌出水准的东西,同时兼顾了纪律性和自由,我觉得我做不到。
  人物周刊:责任、权利和个人自由,你最看重哪个?
  许知远:当然是个人自由,超过一切。个人的自由其实又是对自我的责任,自由同时有伦理和美学的价值,所以自由是本质。
  人物周刊:对你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
  许知远:书的话,对我影响特别大的反而是我读得不多的,就是《红与黑》,我觉得我的很多情感基调、对世界的态度是它奠定的。电影其实是《死亡诗社》,很幼稚吧。
  人物周刊:是因为很早地看到这部电影,所以对你产生了冲击?
  许知远:对,是青春期时看的,它也对我的情感模式有一定的冲击。因为我本身是不颓废的,我还是非常想建设一些东西,始终有一种天真的理想主义,这全都是那个片子里的东西。
  人物周刊:所以这些影响都是情感性的。
  许知远:因为人本质上是情感性的动物,思想性是假的,或者说思想附着在情感之上。
  人物周刊:那知识的作用是什么?
  许知远:是工具,是确认我的情感或者延伸我的情感的方式。我从来不觉得知识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知识本质上没什么的,最重要的是情感。所以这个时代为什么可怕?因为这个时代是知乎和维基百科的时刻,知识不是什么东西,就是知识而已,它本质上就是技术的时代。
  人物周刊:较为珍视的自己的一个品质是?最想改进的一个缺点是?
  许知远:我觉得我最大的品质就是诚实。缺点是脆弱吧,我没有阿乙那样的生命力,你知道我上次采访完阿乙之后,就会羡慕他身上的那种情感浓烈的部分,因为我身上这种东西太少了,更多的是知识性的成分,缺什么想补什么。
  人物周刊:最不愿意把时间浪费在哪方面?又最愿意将之花在哪方面?
  许知远:最不愿意把时间花在时间熟悉的事情上,最愿意的就是接触陌生的经验。
  人物周刊:现在的你,还有哪些不安和担忧?
  许知远:一大堆,都是很多琐碎的事。所有这些琐碎最后都通往一个真正的担忧,担忧自己陷入僵化和重复。我觉得人时时刻刻可能会陷入思维的僵化,都有可能用既有的经验来判断新的事情。
  人物周刊:为什么最抗拒这个?
  许知远:因为我觉得我身上有这毛病,迷恋历史的人可能都是这样的,这是一个问题。世界的改变本质上都是由无知者带来的。往往自认为知识储备比较多的人更容易陷入僵化,因此要主动遗忘一些东西。
  人物周刊:你理想中的时代是怎样的?
  许知远:我觉得最好的时代是,你可以确认自我,同时又为了更高的目的而遗忘自我。有超越性、有彼岸的时代是比较美好的。而现在,一切都挤在此刻,过去也消失了,这个时代就变得拥挤不堪,忙忙碌碌,毫无美感。
其他文献
“你不明白这种心情。”顾念(化名)试图准确表达他复杂而激动的心情。在证券行业浸淫了23年,他见证过这个行业的太多兴衰起伏以及枭雄大佬的崛起与消失。  周末看着K线图没有任何变化,顾念感到莫名的躁动和心慌。他开始后悔周五尾盘过早平仓,因为最后半小时又涨了不少。“很多人一块钱买的,涨到3块钱,觉得3块钱是必须的;如果一块钱买的,涨到两块钱翻了一倍,那多好啊,肯定卖。但当它涨到3块钱,又跌到两块五,就舍
从根特驱车不到半小时,“精神病院博物馆”就到了。  “精神病院博物馆”这个名词并不准确,但这就是行程单里比较通俗的说法,它的正式名称反而更令人费解。确切地说,我们要去的地方叫作“Museum Dr. Guislain”,古思澜医生博物馆。  我对精神疾病并不陌生,对原生艺术也一直怀有喜爱之情,中国原生艺术垦荒者、长期关注精神病人艺术疗治的郭海平更是我多年好友兼老乡,所以在行程单上意外发现这个目的地
英国作家萨拉·沃特斯入围布克奖短名单的《荆棘之城》中有这样的情节:大小姐莫德被自己的一颗尖牙戳着不舒服,女佣苏便戴上顶针为她磨牙。以《老男孩》成名的韩国导演朴赞郁读到这里职业病大犯,决定将小说搬上大银幕。几乎在所有追溯拍摄动机的采访中,他都会提到这场磨牙戏:金属与牙齿的摩擦、肉体的亲密、女子的喘息和视线——声音图像如此丰富,人物间张力十足,如果能突破纸页的藩篱,该有多么美妙?    《小姐》就这样
从选举前后的情况可明显看出,韩国选民如今真正把经济问题放到核心考量,而北南关系问题则被边缘化。  上一次他们选择李明博而非朴槿惠,是因为“汉江奇迹”(身为时任首尔市长的李明博,显然比从未担任地方行政职务的“朴正熙女儿”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这个词)。  此次他们选择朴槿惠而非文在寅,同样是因为“汉江奇迹”(文在寅的地方政治阅历同样无优势,且跟“汉江奇迹”更风马牛不相及)。朴槿惠当选后的首要挑战,自然也在
金融与足球的结合,将是张近东推动苏宁第二次转型的起点  苏宁集团董事长张近东整出了两个大新闻。  4月25日,苏宁云商发布公告称,要对旗下第三方支付、供应链金融、理财、保险销售、基金销售、众筹、预付卡等金融业务进行整合。公司计划将上海长宁苏宁云商销售有限公司更名为苏宁金融服务(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宁金服”),并以苏宁金服为主体搭建金融平台。  同时,苏宁金服完成增资扩股,苏宁云商、苏宁金控
人物周刊:你对自己的现状满意吗?  满意。(笑)  人物周刊:对你父母和他们的成长年代,你怎么看?你理解他们吗?  非常理解。我父母成长的年代虽然经历了很多挫折,但这是他们人生宝贵的财富,所以我也会这样看待我的人生。  人物周刊:对自己的(未来的)下一代,你有什么期待?  我的下一代,我只希望她们是独立的个体,能做喜欢做的事,就够了。  人物周刊:对你所从事领域的前景怎么看?  这一行还是很好的。
克里米亚公投,有96.77%的民众支持加入俄罗斯,目前,克里米亚议会已经宣布克里米亚独立,并向俄罗斯提出了加入的申请,预计俄总统普京和议会将在短期里完成克里米亚加入俄罗斯的法律手续。届时,克里米亚将在时隔60年后再次回归俄罗斯。  目前,美国和欧盟已经表示不承认公投的结果。未来几天,一场针锋相对的制裁与反制裁大战即将打响。西方估计会将俄罗斯驱逐出G8,对俄罗斯实施经济制裁,冻结俄罗斯在海外的经济利
“前32年我一直在追求物质,作为一个国际一线酒店集团位置最高的女性,我爬到这里几乎耗尽了全部的生命能量,现在我对这套游戏越来越无感了,无论是金钱上的回报还是权力上的满足,甚至所谓名誉上的嘉奖。这么多年来我总是感觉有个人在后面追着我不停狂奔,可有一天我回头一看,后面竟然一个人都没有,只有我自己的影子,要知道,我们是永远不可能甩脱自己的影子的。”  小竹在电影拍摄现场长大,父母都是圈里的腕儿,但这并没
图/本刊记者 方迎忠  从中国人的视角来看,这对八十多岁的老夫妇,这一辈子简直过得太值了。  爷爷今年88岁,奶奶85岁,两人结婚都60多年了,两个孩子,儿孙满堂。年少时赶上二战爆发,德国占领法国,但那时他们年龄小,还够不上入伍,或参加地下抵抗运动。二战结束后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欧洲经济很快复苏,法国尤其扮演了火车头的角色。老两口都进了法国一家最著名的汽车公司,相识相恋而成家。  爷爷从基层员
老饶是我的奶奶,村里老辈人提起她时都说,这老太太认死理,不求人,嘴巴坏。我爷爷在世的时候,没少因老饶骂娘的事儿揍她。  老饶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我大姑,早早远嫁他乡,一年半载见不上一面;一个就是我爸,因和老饶性情不和,分家单过。自爷爷去世后,老饶就一个人独住一院。  读小学五年级那年,父母外出做生意,便安排我和老饶一起生活。我打小儿性情孤僻,极少言辞,老饶倒没嫌弃我笨嘴拙舌,反倒说女孩子家安静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