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有效性的策略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综合(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19870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活动涉及很多环节,具体包括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解决。积极有效的问题,可以充分锻炼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设置有效的问题,保证学生学习主动性,谈了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数学教学 问题创设 有效性
  一、问题创设要注重现实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巧设一个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只是经验展开讨论,把现实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抽象到数学研究的对象上来,让学生学得自然,学得投入,学得牢固。如以“数字与编码”这部分内容为例,授课前笔者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让学生收集家人的各种号码,包括手机号码、身份证号码、车牌号等,让学生对相关号码认真观察,思考这样的问题:“编码具有什么特点?编排是不是有一定的规律?能够对编码随便改动么?”等等,在学生的头脑中产生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学生切实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积极带着问题思考数字编码,让学生对数学具有亲切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问题创设注重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鲁迅先生也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
  问题的产生离不开特定的情境,形象生动的情境为问题的产生提供了营养来源。将问题与生动有趣的情境相结合,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因素,还有情感因素一起智力有具体问题的解决活动中,并在对问题的探索解决过程中轻松实现有效发展。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求知欲望基础,是学习的催化剂和营养剂。在低年级的教学中,借助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创设问题,不仅很自然地引入新课,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参与到学习全过程。如在教学三年级“年月日”一课时,我设置这样的一个问题“爸爸今年已经35岁,可他只过8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这时,学生有的苦思冥想,有的低声议论,有的一脸茫然。老师没有要求学生回答,而是顺势揭示课题“学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样巧设悬疑,能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使课堂充满活力。
  三、创设问题要突出针对性
  问题情境是不是具有针对性,主要依靠两大方面。第一,教师通过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内容有充分的把握,能够提出非常关键性的,具有核心性的问题。第二,教师把握数学知识“原型”问题,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联系实际,化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的过程。
  对于学习来说问题是出发点,学生一切思维终归要落到问题上,问题能够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种引领作用,使学生按照一定的步骤与计划展开数学学习活动。所以,教师在备课阶段一定要对“这节课教什么”“为什么教”“怎么教”等问题充分把握,紧密以课时教学目标为依据,从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出发,对课堂教学重难点突出,对具有针对性的关键问题精心设计。以四年级“三位数乘两位数”部分教学为例,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做到掌握,对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做到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算理是这堂课的教学难点。所以,结合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提出这样的问题:“145×12结果是多少?你们可以自己想办法对结果计算么?”调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对“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主动利用,并向“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中迁移。为了对教学难点进一步突出,注意对学生向深入引导,提出“145×2与145×1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5要写在十位上等问题,学生通过交流、探讨与认真分析加深了对整数乘法的算理,对课堂教学难点实现把握。学生通过活动掌握了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方面的一些经验,教师对学生做好引导,及时总结相关算法,加强教学目标落实,提出“如何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问题,使学生通过总结、回忆、在辨析与交流中使零散的、不完整的认知不断完善内化,进而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目标。
  四、创设问题突出结构性
  利用关键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展开数学探究,学生通过探究能够掌握一些相对肤浅的、粗糙的的学习经验,并且这些学习经验不具有系统性,所以教师对课堂可能生成的情况做好预设,通过诘问、追问等构建一个问题群,在学生思维领域引发冲突,促进学生的思考更加深入对问题深入解决,进而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明确清晰,具有系统性,为课教学目标顺利实现创造条件。以二年级“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学习为例”,教师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们能够自己动手剪出一个对称图形么?”学生于是开始行动起来,练习剪裁各种图形。不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一味对别人的剪法模仿或对课本的剪法参照,但是却不明白为什么;不少学生在剪纸方面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却不明白为何要这样剪;部分学生能够剪出轴对称图形,但不明白对折的意图等。从这种教学预测出发,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展示,对自己的减法向同学介绍,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操作过程,思考“要是剪裁过程中不对折,就一定剪不出轴对称图形么?”再思考“对折剪有什么作用?”教师提出的这些问题之间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问题结构群,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够更加深入,使得对折剪和轴对称图形之间实现了连接,促进操作经验向数学经验升华,使得学生更深刻地认识自己的操作行为:“利用对折剪对称图形,可以使剪出来的图形两边彻底重合。”如此,为接下来对轴对称图形概括,积累了更多的感性材料,同时有效锻炼了学生思维,使得整堂课数学氛围浓郁。
  五、创设问题突出探索性
  探索性,就是教师所呈现的问题要具有障碍性、挑战性,需要学生经历体验、探索过程才能得出结论。因为只有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
  对探索性的问题情境创设,指教师从学生实际认知识结构思维水平出发,将一些探索性的问题设置在知识探索过程中,引导学生能够对问题发现、学会分析问题、能够对问题创造性解决。教师采用这种方式,发挥问题作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展开学习始终带着问题,自主去发现或通过创造掌握将要学的知识,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造欲望。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探索式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达到设疑、激趣、引思的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索过程,推理过程和发现过程。
  总之,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创设有效的问题,才能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思维的火花、智慧的灵感将不断产生。通过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对知识展开积极的探索,通过参与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最终完成知识体系的构建,从而学生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更精彩[J].课程教育研究,2013,(17).
  [2]李青春.基于新课程理念的小学教学创新[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2).
  [3]合理运用“洋思”模式构建自主高效的小学课堂[M].新课程,2010,(10).
  [4]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以Ce(NO3),·6H2O和CO(NH2):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在玻璃基质上制备了CeO2纳米膜。研究了水热温度和时间对所制备纳米CeO2薄膜的抗紫外性能的影响。采用XRD、FT-IR、SEM、UV-Vis以
学术研究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世界和人生进行思维与表达的过程。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写作,而写作实际上就是以文字为媒介记录、完善和传达思维成果的过程。要提高写作
以苯胺衍生物为原料,在低温条件下进行重氮化反应制得重氮盐;用重氮盐与盐酸青藤碱在青藤碱A环1位碳上进行偶联反应,合成了6个新的青藤碱取代苯偶氮基化合物,所有化合物的结构利
对不结球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S2108A和Y3611A及其相应的保持系S2108B和Y3611B进行了花器官形态比较和花药发育细胞学观察,结果表明:两套不育系和保持系之间在花器官的多个性状
采用ELISA、PCR、RT-PCR及细胞培养等方法对山东某猪场流产、死胎及出生后几天死亡的小猪进行猪瘟病毒(CSFV),伪狂犬病毒(PRV),圆环病毒2型(PCV-2),细小病毒(PPV)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
根据8周龄、20周龄体重将825只邵伯鸡母系母鸡分组,统计不同体重与初生蛋重、43周产蛋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周龄体重、20周龄体重与开产体重之间均呈极显著直线正相关
为了分析FMDV AF72VP2蛋白结构和功能的关系。以口蹄疫病毒株AF72 RNA为模板,反转录并扩增目的基因,PCR纯化产物与pGEM-Teasy载体连接并转化JM109菌株,用凝胶电泳、PCR和Spe
分析高校图书馆发展趋势及需求,讨论高校图书馆信息化建设设计原则,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微波提取藜根黄酮的条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选取乙醇体积分数、微波提取时间、液料比为影响因子,应用Box-Behnken中心组合进行3因素3水平的试验设计,以
胶原-磷酸钙复合物是最有应用前景的骨组织工程框架材料.论文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方法证明了复合物中的胶原与钙离子间存在配位作用.结果表明:矿化反应体系通过载钙胶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