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用乱世来形容目前的体育用品销售渠道,一点也不能算为过分——同一个品牌中,一边是传统门店竞相打折却业绩不佳,一边是电子商务势如破竹崛起,作为不同的销售渠道,双方竞争似乎多过于合作。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究竟该如何看待目前的局面,无非先要看看自己脚下站的究竟是哪一个队伍。
网购模式风生水起
如今,互联网大潮正轰轰烈烈地发展,网购产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与传统的购物方式相比较,网购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所需商品,因而大大地节约了购物时间,而购物成本的降低也是吸引消费者疯狂网购的重要原因,由于网店简化了传统渠道销售的中间环节,从而节省了实体销售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使得网络购物的成本大大低于传统购物商场。
正是看到体育用品电子商务的广阔前景,很多知名体育品牌已经走上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之旅,然而仅靠单一品牌的号召力难以形成网购的聚合效力,而一旦专业的体育用品网上专卖门户构建而成,则可以填补此项空白。
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国内的体育用品电商企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以酷运动为例,作为体育用品网购商城,酷运动不断拓展并联合优秀的体育用品零售机构共同构筑专业的网络运动城,目前已拓展鞋类、服装、户外、童装、包类、配饰、器材等多个商品品类,已与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安踏、等国内外几十个运动及户外品牌合作。由于这一体育用品综合平台的优势,使酷运动在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销售额就突破了5000万。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相对于传统的购物模式,电子商务不仅能为消费者降低购物成本、提供无限量的商品品类、便捷的购物方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已经被消费者所接受。随着这些优势的体现,网络购物对消费者也愈发有吸引力。
品牌直营 叫好叫座
据2010年第一季度运动服饰报告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网民对偏休闲的运动服饰产品关注度较高,占比达到60.07%,对运动类产品关注度占比39.93%。运动服饰行业搜索指数在2010年一季度日均检索量为31,874次。
这些数据表明网民对运动装的关注很高,由于实体专卖店的运动装往往价格很难让大众接受,因此大多数网民都宁愿通过互联网购买喜爱的运动装备,这样不仅能省钱还可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而随着网购运动装的日趋流行,网上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经营运动品牌的商城。在众多商城中,品牌官方直营的平台则更受到网民的青睐。为何品牌官方直营的商城会更加赢得网民信赖呢?据相关调查,可以大致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官方直营确保正品低价
生产企业官方直营,能够从商品源头上确保平台销售商品的品质,杜绝了假冒伪劣,利于平台诚信体系和品牌形象的建立; 减少交易中间环节和营销成本,为商家作最大让利创造了条件,为商家打开了利润空间;同时没有中间环节的营销成本,用户就不用为这部分成本买单,商品价钱会比其他性质的商城实惠,这样“官方直营”更容易让消费者树立“正品低价”的平台定位。
官方直营商品更丰富更有保障
品牌官方直营第三方综合交易平台,相较于垂直型和厂家自营型B2C平台,具有品种丰富、影响力大和规模无限延伸等优势,用招商替代采购,占用资金相对较少,利润率更加稳定;相较于C2C及B2C、C2C混存平台,诚信体系更加完善,用户体验将会更优。因为品牌企业对自身品牌形象的保护意识优于流通业主和个人网商,加盟商的综合素质将是一线水准,结合完善的平台运营纪律制度,将会给消费者提供一流的商品、服务和用户体验。
官方直营更显专业优势
运营平台运用自身专业优势服务于品牌生产企业,强强联合,能最大限度提升网站价值,提高竞争力。网站有强大的后盾才能有雄厚的实力给用户的权益带来保障,从而提供的服务业会更加专业化,提高用户购买体验。
一般情况下,网民在网购的过程中最注重的是安全和品质问题,官方直营各方面的优势正好解决了这个瓶颈问题,能够为网民提供专业、权威、安全的服务,才会最终成为主流。
而消费者们则也精明得很,去专卖店试衣试鞋然后甩下一句“上网再看看”的消费者大有人在。如今的网络狂欢节愈演愈烈:如果你经常网购,万圣节、双十一、零点大促销、网站周年一类的促销信息,手机里每天都能接收到五六个。相同品牌的同样款式、同样号码段的商品,在确认是官网销售正品无疑的前提下,网购往往具有更优惠的价格。如此说来,对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
圈地放缓寻求网络销售的突破
而与线上火爆销售相对比的是,线下分销商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这还要从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所遭遇的“寒流”说起。自2008年奥运过后,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开始告别其“黄金十年”的辉煌业绩,逐渐显出疲态。每年30%至50%的高增长速度已经成过去,高存货危机成为每一家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公司难解的困境。
在港上市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李宁存货金额为11.3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06亿元同比上升40.57%;而同期李宁的净利润仅为3.86亿元,同比大跌65.2%。匹克存货金额增加25.67%;中国动向存货金额甚至较上一年增长近六成。安踏、特步同样没能幸免。
以前一直依靠不断开店增加利润的做法似乎也走到了尽头。昔日“圈地运动”的速度也明显放缓。2011年,安踏仅新开229家门店,甚至全年关闭了近百家效益不好的门店;李宁新增门店数也不过2010年的一半,Kappa品牌的母公司中国动向甚至首次出现店铺数量负增长,较前一年减少了632家。
“试图通过新开门店和渠道下沉来维持高利润和高增长已经不现实了。”华创证券纺织服装行业分析师唐爽爽表示,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普遍采用层层代理的销售模式,随着利润摊薄,落到经销商手上的钱已经不多了,使得渠道拓展缺乏实际动力,而国内体育用品企业渠道已经十分下沉,甚至连村镇都有门店。
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一线品牌步步紧逼,也进一步挤压了国内体育用品企业的生存空间。唐爽爽表示,耐克、阿迪达斯研发能力大大优于国内企业,为了争夺份额,价格上已经走“平民化”路线,国产体育用品的低价优势已经不存在。 于是,网络开始成为体育品牌摆脱高库存压力的一线希望,各个品牌希望可以互联网这一全球性平台来充当“灭火器”,拓展销售渠道,打开销售局面。各个品牌的网络官方专卖店陆续开张纳客。从过季商品打折促销到当季爆款热卖,官网销售逐步紧跟专卖门店,使得实体专卖店压力倍增。
线下线上互搏 当真残杀?
从现实来看,线下实体店与电子商务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确实已经成为传统品牌转型的一大陷阱,处理不好则会陷入“兄弟间自相残杀,相煎何急”的圈套之中。如今,国内知名品牌李宁,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
从今年9月19日开始,李宁旗下所有门店销售系统的EPOS机打出的购物小票上开始带有“欢迎观临李宁官方商城”的字样及其网址。
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让李宁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销商们内心写满了“郁闷”和“失望”。
一位北京市海淀区的分销商表示,起初在他们看来,这只是李宁近年来众多变革中一个小小的宣传手段,可登录李宁官方商城网站后发现,包括李宁目前2012Q3当季畅销品在内的许多商品售价均是吊牌价的5.5折,“该售价大幅低于目前我们门店的销售价和折扣价,这让我们分销商如何是好?”
来自湖北的一位李宁分销商向网易财经介绍,由于李宁电商渠道的折扣和售价已大幅低于分销商的进货价格,致使分销商生存压力陡增,许多分销售不得不关闭部分线下实体店。“大部分区域分销商拿货都接近吊牌价的6折,现在李宁官网却给出5.5折甚至更低的销售价格,我们无法生存了。”
山东地区一位李宁品牌的经销商指出,通常情况下,李宁产品的出厂价能够控制在4折以下,经销商4.5折拿货,到分销商手里折扣,则视规模和销售情况而定。“2012年度分销供货折扣山东区域为5.2至5.9折不等,部分大客户全年平均折扣可以达5.3折左右,其他大部分经销商,统统是以6折供货。”
对于双方售价的巨大差异,李宁官方商城的客服代表表示,因为官方商城是工厂直供,而实体店铺是通过渠道进行采买,且存在门店租金和销售人员费用,所以官方商城售价要低于门店促销价格。
李宁品牌涉足网络营销始于2008年4月10日,当时李宁在淘宝商城开设了第一家直营网店,并相继在逛街网、拍拍、易趣上通过直营和授权的形式开设了网店。随后李宁公司开始自建官方商城,并在2008年6月推出了——李宁官方商城。
对于李宁的网上商城,分销商们认为,李宁集团加大网络管道的投入他们可以理解,但是网络管道应该是作为李宁“清存货”的一把利器,而不是砸伤分销商群体的“乌龙球”。
有分销商表示“很受伤也很心寒”,并称“在未来提交订单,我们会减少至极为保守的数量,也不排除会关闭相应的部分门店”。
对于李宁线上、线下目前爆发的巨大矛盾,知名鞋服行业观察家马岗指出,运用网络管道进行销售则是未来服装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零售市场将以互联网销售为主,传统的销售方式并不是完全有效的,电子商务则是未来最具潜力的营销方式。”
马岗还表示:“李宁的目前的这种做法,无非是向外界表示,电商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版块之一。”他同时指出,李宁转型主要的目的是将消费群体锁定在90后,而网购则是90后最为热衷的消费形式之一。
不过,业内分析师指出,网络销售是服装品牌消除存货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网络平台的销售可以成为李宁清存提振业绩的重要措施,但另一方面清存的低折扣策略则必然影响部分经销商的利益。
无法互相取代 博弈只是暂时
其实,不止李宁遇到了如此难堪的局面,国内其他品牌的经销商也在“寒流”中经历着一场清洗。
“前期行业竞争过剩,调整期部分企业可能更快速出局,品牌的集中性会越来越高;部分品牌有的货做得太多,有的店开得太多,要经过库存的消化期。行业调整大概要花两年完成,有实力的品牌企业机会依然很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安踏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就表示,本土体育品牌在高速增长了将近二十年后,已进入到调整期,“五年之内,活下来的可能会不少,可是,活得好的能有五家就不得了。”
业内人士指出,“从财报数据看,本土运动品牌业绩增长的压力非常大,终端市场的洗牌在品牌公司的门店数量上已经展开。”
李宁、中国动向、匹克等已经开始主动缩减终端店铺的数量,关闭一部分亏损的店面,以优化整个零售网络。其中,李宁上半年关店1200间,匹克关闭747家零售网点,中国动向关店569间。
此外,为应对依然存在的高库存,安踏、特步等在进一步降低批发折扣的同时,也开始主动减少经销商的订货量,采用更为灵活的补单制。
实际上,本土体育品牌不仅要在“淘汰赛”中角逐胜负,还得抵御外来入侵。阿迪达斯的公开数据显示,阿迪达斯2012年上半年全球销售额达到73.41亿欧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4.55亿欧元,同比增长30%。同时,阿迪达斯还上调了全年净利润预期,预计全年净利润将以15%—17%的幅度增加。
而在今年上半年李宁门店净减少900多家,除去上半年新增的300多家门店,仅今年上半年李宁公司就关闭线下实体店1200余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分销商的特许经营店。
于是业界有一种声音认为,李宁并不在乎对于分销商的“生死”,“从某种角度来看,李宁或许更希望分销商关闭其门店”,直营门店才是未来线下门店的发展方向。
对于该说法,包括马岗在内的多位服装行业观察家却持有不同态度。马岗指出,目前李宁网络渠道全年的销售额在2亿元左右,占李宁全年销售比例仅在2%左右。未来线上网络渠道不可能取代线下门店模式。
对于目前李宁线上线下两种模式“互搏”的未来发展,马岗认为,目前“互搏”的现象应该是暂时的,李宁目前的电商模式还在摸索之中,未来李宁方面肯定会将线上线下进行详细地分离,“货品、营销方式、售价都会进行详尽地分离,分销商目前的困局应该也是暂时的。”
此外,目前李宁也在针对其电商渠道进行有计划的改革,其网络授权店正在大幅的减少。李宁集团电商渠道总监翁锦毅表示,李宁在淘宝网的授权店铺数量正在以每年两三家的速度进行减少,“两年前还有十几家,现在只有5家了。”
网购模式风生水起
如今,互联网大潮正轰轰烈烈地发展,网购产业也发展得如火如荼。与传统的购物方式相比较,网购足不出户就可以购买到所需商品,因而大大地节约了购物时间,而购物成本的降低也是吸引消费者疯狂网购的重要原因,由于网店简化了传统渠道销售的中间环节,从而节省了实体销售所需要支付的费用,使得网络购物的成本大大低于传统购物商场。
正是看到体育用品电子商务的广阔前景,很多知名体育品牌已经走上了自己的电子商务之旅,然而仅靠单一品牌的号召力难以形成网购的聚合效力,而一旦专业的体育用品网上专卖门户构建而成,则可以填补此项空白。
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因,国内的体育用品电商企业得到了快速地发展,以酷运动为例,作为体育用品网购商城,酷运动不断拓展并联合优秀的体育用品零售机构共同构筑专业的网络运动城,目前已拓展鞋类、服装、户外、童装、包类、配饰、器材等多个商品品类,已与耐克、阿迪达斯、李宁、安踏、等国内外几十个运动及户外品牌合作。由于这一体育用品综合平台的优势,使酷运动在上线不到一年的时间销售额就突破了5000万。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相对于传统的购物模式,电子商务不仅能为消费者降低购物成本、提供无限量的商品品类、便捷的购物方式和完善的售后服务。更重要的是这种模式已经被消费者所接受。随着这些优势的体现,网络购物对消费者也愈发有吸引力。
品牌直营 叫好叫座
据2010年第一季度运动服饰报告显示,2010年第一季度网民对偏休闲的运动服饰产品关注度较高,占比达到60.07%,对运动类产品关注度占比39.93%。运动服饰行业搜索指数在2010年一季度日均检索量为31,874次。
这些数据表明网民对运动装的关注很高,由于实体专卖店的运动装往往价格很难让大众接受,因此大多数网民都宁愿通过互联网购买喜爱的运动装备,这样不仅能省钱还可以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而随着网购运动装的日趋流行,网上涌现出了各种各样经营运动品牌的商城。在众多商城中,品牌官方直营的平台则更受到网民的青睐。为何品牌官方直营的商城会更加赢得网民信赖呢?据相关调查,可以大致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官方直营确保正品低价
生产企业官方直营,能够从商品源头上确保平台销售商品的品质,杜绝了假冒伪劣,利于平台诚信体系和品牌形象的建立; 减少交易中间环节和营销成本,为商家作最大让利创造了条件,为商家打开了利润空间;同时没有中间环节的营销成本,用户就不用为这部分成本买单,商品价钱会比其他性质的商城实惠,这样“官方直营”更容易让消费者树立“正品低价”的平台定位。
官方直营商品更丰富更有保障
品牌官方直营第三方综合交易平台,相较于垂直型和厂家自营型B2C平台,具有品种丰富、影响力大和规模无限延伸等优势,用招商替代采购,占用资金相对较少,利润率更加稳定;相较于C2C及B2C、C2C混存平台,诚信体系更加完善,用户体验将会更优。因为品牌企业对自身品牌形象的保护意识优于流通业主和个人网商,加盟商的综合素质将是一线水准,结合完善的平台运营纪律制度,将会给消费者提供一流的商品、服务和用户体验。
官方直营更显专业优势
运营平台运用自身专业优势服务于品牌生产企业,强强联合,能最大限度提升网站价值,提高竞争力。网站有强大的后盾才能有雄厚的实力给用户的权益带来保障,从而提供的服务业会更加专业化,提高用户购买体验。
一般情况下,网民在网购的过程中最注重的是安全和品质问题,官方直营各方面的优势正好解决了这个瓶颈问题,能够为网民提供专业、权威、安全的服务,才会最终成为主流。
而消费者们则也精明得很,去专卖店试衣试鞋然后甩下一句“上网再看看”的消费者大有人在。如今的网络狂欢节愈演愈烈:如果你经常网购,万圣节、双十一、零点大促销、网站周年一类的促销信息,手机里每天都能接收到五六个。相同品牌的同样款式、同样号码段的商品,在确认是官网销售正品无疑的前提下,网购往往具有更优惠的价格。如此说来,对消费者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
圈地放缓寻求网络销售的突破
而与线上火爆销售相对比的是,线下分销商们的日子并不好过。
这还要从我国体育用品产业所遭遇的“寒流”说起。自2008年奥运过后,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开始告别其“黄金十年”的辉煌业绩,逐渐显出疲态。每年30%至50%的高增长速度已经成过去,高存货危机成为每一家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公司难解的困境。
在港上市的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年报数据显示,2011年李宁存货金额为11.33亿元,较上年同期的8.06亿元同比上升40.57%;而同期李宁的净利润仅为3.86亿元,同比大跌65.2%。匹克存货金额增加25.67%;中国动向存货金额甚至较上一年增长近六成。安踏、特步同样没能幸免。
以前一直依靠不断开店增加利润的做法似乎也走到了尽头。昔日“圈地运动”的速度也明显放缓。2011年,安踏仅新开229家门店,甚至全年关闭了近百家效益不好的门店;李宁新增门店数也不过2010年的一半,Kappa品牌的母公司中国动向甚至首次出现店铺数量负增长,较前一年减少了632家。
“试图通过新开门店和渠道下沉来维持高利润和高增长已经不现实了。”华创证券纺织服装行业分析师唐爽爽表示,中国体育用品企业普遍采用层层代理的销售模式,随着利润摊薄,落到经销商手上的钱已经不多了,使得渠道拓展缺乏实际动力,而国内体育用品企业渠道已经十分下沉,甚至连村镇都有门店。
耐克、阿迪达斯等国际一线品牌步步紧逼,也进一步挤压了国内体育用品企业的生存空间。唐爽爽表示,耐克、阿迪达斯研发能力大大优于国内企业,为了争夺份额,价格上已经走“平民化”路线,国产体育用品的低价优势已经不存在。 于是,网络开始成为体育品牌摆脱高库存压力的一线希望,各个品牌希望可以互联网这一全球性平台来充当“灭火器”,拓展销售渠道,打开销售局面。各个品牌的网络官方专卖店陆续开张纳客。从过季商品打折促销到当季爆款热卖,官网销售逐步紧跟专卖门店,使得实体专卖店压力倍增。
线下线上互搏 当真残杀?
从现实来看,线下实体店与电子商务之间的矛盾近年来确实已经成为传统品牌转型的一大陷阱,处理不好则会陷入“兄弟间自相残杀,相煎何急”的圈套之中。如今,国内知名品牌李宁,就面临着这样的难题。
从今年9月19日开始,李宁旗下所有门店销售系统的EPOS机打出的购物小票上开始带有“欢迎观临李宁官方商城”的字样及其网址。
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却让李宁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分销商们内心写满了“郁闷”和“失望”。
一位北京市海淀区的分销商表示,起初在他们看来,这只是李宁近年来众多变革中一个小小的宣传手段,可登录李宁官方商城网站后发现,包括李宁目前2012Q3当季畅销品在内的许多商品售价均是吊牌价的5.5折,“该售价大幅低于目前我们门店的销售价和折扣价,这让我们分销商如何是好?”
来自湖北的一位李宁分销商向网易财经介绍,由于李宁电商渠道的折扣和售价已大幅低于分销商的进货价格,致使分销商生存压力陡增,许多分销售不得不关闭部分线下实体店。“大部分区域分销商拿货都接近吊牌价的6折,现在李宁官网却给出5.5折甚至更低的销售价格,我们无法生存了。”
山东地区一位李宁品牌的经销商指出,通常情况下,李宁产品的出厂价能够控制在4折以下,经销商4.5折拿货,到分销商手里折扣,则视规模和销售情况而定。“2012年度分销供货折扣山东区域为5.2至5.9折不等,部分大客户全年平均折扣可以达5.3折左右,其他大部分经销商,统统是以6折供货。”
对于双方售价的巨大差异,李宁官方商城的客服代表表示,因为官方商城是工厂直供,而实体店铺是通过渠道进行采买,且存在门店租金和销售人员费用,所以官方商城售价要低于门店促销价格。
李宁品牌涉足网络营销始于2008年4月10日,当时李宁在淘宝商城开设了第一家直营网店,并相继在逛街网、拍拍、易趣上通过直营和授权的形式开设了网店。随后李宁公司开始自建官方商城,并在2008年6月推出了——李宁官方商城。
对于李宁的网上商城,分销商们认为,李宁集团加大网络管道的投入他们可以理解,但是网络管道应该是作为李宁“清存货”的一把利器,而不是砸伤分销商群体的“乌龙球”。
有分销商表示“很受伤也很心寒”,并称“在未来提交订单,我们会减少至极为保守的数量,也不排除会关闭相应的部分门店”。
对于李宁线上、线下目前爆发的巨大矛盾,知名鞋服行业观察家马岗指出,运用网络管道进行销售则是未来服装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未来零售市场将以互联网销售为主,传统的销售方式并不是完全有效的,电子商务则是未来最具潜力的营销方式。”
马岗还表示:“李宁的目前的这种做法,无非是向外界表示,电商将成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版块之一。”他同时指出,李宁转型主要的目的是将消费群体锁定在90后,而网购则是90后最为热衷的消费形式之一。
不过,业内分析师指出,网络销售是服装品牌消除存货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网络平台的销售可以成为李宁清存提振业绩的重要措施,但另一方面清存的低折扣策略则必然影响部分经销商的利益。
无法互相取代 博弈只是暂时
其实,不止李宁遇到了如此难堪的局面,国内其他品牌的经销商也在“寒流”中经历着一场清洗。
“前期行业竞争过剩,调整期部分企业可能更快速出局,品牌的集中性会越来越高;部分品牌有的货做得太多,有的店开得太多,要经过库存的消化期。行业调整大概要花两年完成,有实力的品牌企业机会依然很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安踏董事局主席兼CEO丁世忠就表示,本土体育品牌在高速增长了将近二十年后,已进入到调整期,“五年之内,活下来的可能会不少,可是,活得好的能有五家就不得了。”
业内人士指出,“从财报数据看,本土运动品牌业绩增长的压力非常大,终端市场的洗牌在品牌公司的门店数量上已经展开。”
李宁、中国动向、匹克等已经开始主动缩减终端店铺的数量,关闭一部分亏损的店面,以优化整个零售网络。其中,李宁上半年关店1200间,匹克关闭747家零售网点,中国动向关店569间。
此外,为应对依然存在的高库存,安踏、特步等在进一步降低批发折扣的同时,也开始主动减少经销商的订货量,采用更为灵活的补单制。
实际上,本土体育品牌不仅要在“淘汰赛”中角逐胜负,还得抵御外来入侵。阿迪达斯的公开数据显示,阿迪达斯2012年上半年全球销售额达到73.41亿欧元,同比增长11%,净利润4.55亿欧元,同比增长30%。同时,阿迪达斯还上调了全年净利润预期,预计全年净利润将以15%—17%的幅度增加。
而在今年上半年李宁门店净减少900多家,除去上半年新增的300多家门店,仅今年上半年李宁公司就关闭线下实体店1200余家,其中绝大部分是分销商的特许经营店。
于是业界有一种声音认为,李宁并不在乎对于分销商的“生死”,“从某种角度来看,李宁或许更希望分销商关闭其门店”,直营门店才是未来线下门店的发展方向。
对于该说法,包括马岗在内的多位服装行业观察家却持有不同态度。马岗指出,目前李宁网络渠道全年的销售额在2亿元左右,占李宁全年销售比例仅在2%左右。未来线上网络渠道不可能取代线下门店模式。
对于目前李宁线上线下两种模式“互搏”的未来发展,马岗认为,目前“互搏”的现象应该是暂时的,李宁目前的电商模式还在摸索之中,未来李宁方面肯定会将线上线下进行详细地分离,“货品、营销方式、售价都会进行详尽地分离,分销商目前的困局应该也是暂时的。”
此外,目前李宁也在针对其电商渠道进行有计划的改革,其网络授权店正在大幅的减少。李宁集团电商渠道总监翁锦毅表示,李宁在淘宝网的授权店铺数量正在以每年两三家的速度进行减少,“两年前还有十几家,现在只有5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