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国枢:只要能拿起画笔就是幸福

来源 :今日重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qxci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开创者之一,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主要油画代表作有《盲婆》《乞妇》《流浪汉》《红军到川北》《飞夺泸定桥》《县委书记》等。刘国枢培养了一批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如夏培耀、王大同、马一平、何多苓、罗中立、高小华、庞茂琨等,他也被誉为“川美油画之父”。
  虽然已经百岁高龄,刘国怄老人仍然保持着晨读的习惯,8月5日上午,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在认真翻阅《读者》。书桌上,还摆放着《人民日报》《文艺报》等报刊。
  年愈百岁而未放下的,还有画笔。刘国枢曾说,“只要能拿起画笔就是幸福”,只是晚年的他越来越多地用画笔描绘各种各样的花朵。在刘国枢家的墙上、书架上,都是他画的花:红色的月季色彩浓烈,粉色的玫瑰枝繁叶茂,一棵樱花树下,一只猫正在睡觉……“我喜欢画花,花卉代表着美好,生活的希望。”
  画笔记录时代
  从开始绘画之日起,刘国枢就一直在用画笔记录最真实的时代脉搏。
  刘国枢1919年出生于重庆的一个书香门第。在父亲影响下,她从小就展露出过人的艺术天赋,不满16岁便在当地小学教音乐、美术。
  1938年,正值抗战硝烟弥漫之时,年轻的刘国枢考入内迁于江津的武昌艺术专科学校,在唐一禾门下正规学习油画。
  唐一禾早年留学法国,倡导“到民间去反映民众的疾苦,传达全民的希望和力量”。在他影响下,刘国枢将视野投向大众,不仅画了大量用于街头宣传的抗战宣传画,还创作了一批表现底层人民题材,震撼人心的作品。
  《盲婆》就是其中一。
  這实际是幅课堂习作。当年,唐一禾打破课堂内外、习作与创作的界限,把苍老而双眼失明的贫苦老人带到画室。
  这“无数被生活艰辛消解了青春年华而坚强生活着的下层民众的代表”深深震撼了年轻的刘国枢,他回忆创作时的场景说,“我将背景和盲婆的衣帽统一于暗色调中,从而突出了脸部的轮廓和那双操劳一生的手。”
  1942年,《盲婆》参加了中华全国美术会举办的全国春季美展,朴实的画风和真挚的情感,打动了无数观众。
  此外,刘国枢早期反映底层人民的作品如《乞妇》《挑碗工》《漆女土像》等,都相继参加了全国美展。
  “刘国枢在表现普通中国百姓时所倾注的对劳苦大众的深厚同情,也是他早年油画创作的精神力量所在。”当代油画家程丛林如此评价。
  蹲点半年完成《县委书记》
  新中国成立之初,刘国枢把艺术热情投注到表现革命历史、反映社会主义劳动和建设主题}生题材的油画创作中。
  1963年,为了创作油画《县委书记》,他曾先后到巴县(今巴南区)、沙坪坝、荣昌等地,和那些县委书记一起开会、劳作、吃饭、聊天……虽然画面上只有一个人物,但对这个人物形象的推敲、提炼,花了刘国枢大半年时间。
  “比如,他手的姿势,我是参考一个老农的,我觉得他拿烟的手势很有特征,就用了这个姿势。”刘国枢回忆。
  “他的脚怎么站呢,刚开始我想的是一只脚在前、一只脚在后,重心放在后面的脚上。后来,我觉得这样过于轻松休闲,不合县委书记当时的情绪。”刘国枢站起来,亲自示范着动作,重心放在两腿之间,像扎马步的预备动作,“他在沉思,这样脚踏实地,显得稳重,就有一种坚定和信心。”
  “摆放在桌子上的东西也有讲究。我专门观察过,他们开完会后,桌上满是叶子烟灰。所以,我也画了这些叶子烟灰。”刘国枢跟我们说,画面里还有锄头、蓑衣,表明这个县委书记不论晴天雨天都要下地劳动的。
  一个披着棉衣、穿着草鞋、拿着叶子烟杆、站在窗前沉思的县委书记形象,最终在刘国枢笔下生动地展现出来。这幅具有强烈现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成为刘国枢创作成熟期的代表作。“川美油画之父”
  1948年进入老西南美专担任西画科主任,1955年提议开设油画专业,1986年退休,刘国枢从事油画教学近40年,他因此被誉为“川美油画之父”,也培养了一批在中国颇具影响力的艺术家,如夏培耀、王大同、马一平、伺多苓、罗中立、高小华、庞茂琨等。
  刘国枢对学生的要求很严苛,这也让他的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在创作教学中,刘国枢要求学生们在生活中寻找创作的源泉,在忠实于个人艺术感受的同时,要将艺术视野转向大变革的社会。
  正是在刘国枢的倡导与鼓励下,四川美术学院一群年轻的师生在全国画坛崭露头角——
  程丛林的作品《1968年X月X日雪》在第五届全国美展获二等奖;罗中立的《父亲》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获一等奖;高小华的《为什么》入选1979年第五届全国美展,并获银奖……
  “如果把唐一禾的《穷人》、刘国枢的《盲婆》、罗中立的《父亲》、程丛林的《1968年x月x日雪》、高小华的《火车站》、王亥的《再见吧,小路》、王川的《春》等画作放在一起,就能看到技法风格上一脉相承的脉络。”四川大学文学博士赵志红这样说。
  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庞茂琨是油画系81级的学生,他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师刘国枢:“刘国柩先生这一代人长期坚持赴工厂、乡村、学校、少数民族地区以及革命纪念地体验生活和写生,这也使川美油画注重生活体验,强调社会和时代紧密联系的传统成为一贯,以延续至今。”
其他文献
以文化为内核 引人才振兴乡村  文化与人才,是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乡村振兴的两大法宝,这里有清华大学的箐箐学子,有丰富的陶文化,还有冲着陶而来的全国陶艺工作者,多方力量的汇聚,正助力通安村的未来。  通安村三矿井片区过去是闲置了数十年的煤矿厂房。通过对废弃工业遗产的盘活,这里成了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重庆荣昌工作站。这也是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首次落户重庆。  工作站为荣昌带来的,是量身定制的人才。工作
期刊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年。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回望过去五年,是铜梁区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85万龙乡儿女奋斗的五年。  五年来,铜梁全区上下深入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市委工作要求,扎实推进实业立区、创新强区、开放兴区、生态优区,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突出抓好工业振兴、乡村振兴、城市提升,推动全区政治生态、经济
期刊
盛夏时节,倪纯兵家的荷塘一派生机勃勃,层层叠叠的荷叶,一张张,一片片,好似翡翠般的大绿盘。再过一个多月,这片荷塘又将迎来莲藕的丰收。  作為潼南区柏梓镇哑河村曾经的贫困户,倪纯兵一家5口曾挤在3问低矮潮湿的小青瓦房里,妻子要治病,儿子要上学,日子过得很艰辛。驻村扶贫工作队为村里引进莲藕种植产业后,倪纯兵家一步步脱了贫、致了富、盖了房。  “藕大哥”倪纯兵脱贫致富的故事,仅仅是重庆大力推进产业扶贫的
期刊
陈敏尔主持并讲话  8月17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的重要指示精神,审议我市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实施方案和在全市开展“以案改治理、以案改监管、以案改制度、以案改作风”的实施意见,进一步研究部署有关工作。  市委书记陈敏尔主持会议并讲话。市委副书记、市长唐良智,市委常委出席。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市政府负责同志,市高法院、市检察院主要负责同志列
期刊
交通是兴国之要、强国之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更多更先进的航空枢纽、更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加快建设交通强国。”  十年前,武隆还是一个交通不畅、信息闭塞的国家级贫困县。“十三五”规划以来,武隆区始终将交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位置,全力抢抓全市交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机遇,加快推进航空、铁路、水路、公路一体化发展,倾力构建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武隆区交通局紧紧
期刊
原本破旧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学生宿舍,修缮后变新了,也更安全了;原本单薄而破旧的棉被,全部换成崭新的,更加温暖了;原本不卫生的饮用水,经过净水器处理后,变得更洁净更甘甜了;原本不太安心的老师,随着办学条件的改善和待遇的提高,更坚定了在山乡扎根教学的决心……车田乡中心小学位于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酉阳县车田乡,现在正悄然蝶变。这些变化,离不开浙商银行重庆分行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精心规划和辛勤付出
期刊
华灯初上,奔腾的两江倒映着重庆城今夕的繁华。随着城市的更新和发展,历史和故事也如江水一般,稍纵即逝,亟需从时间长河里打捞上岸。  身处南山的黄桷垭,如隐居在闹市之上的老者,多少年来,俯瞰着山下的烟云变幻,却始终从容不迫地守护着自己的一砖一瓦,饱经沧桑的同时也“疾病缠身”。所幸,他的坚守换来了南岸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的关注,在垂危之际迎来了一次小心翼翼的“抢救”。  2019年1 0月,“抢救”后
期刊
华灯初上、霓虹閃烁,重庆又开始了一天最烟火的时刻。  8月12日晚上10点,较场口夜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玫瑰糍粑冰粉、现炸酥肉、麻辣烤串、凉拌串串、水果拼盘……各类小吃应有尽有,堪称“吃货的天堂”。  在“金榜蹄名”门店前,陕西来的王鑫拿着号正在排队,“早就听说重庆夜市火爆,这里的猪蹄最好吃,我们来试试。然后还要去逛解放碑。”  较场口夜市因为紧邻解放碑,时尚与美食结合,好吃好玩,可坐可逛,
期刊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之年,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历史性解决。在脱贫攻坚战场上,无数驻村干部、第一书记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他们洒下汗水、收获希望;他们忠于信仰、砥砺前行;他们倾注真心、千方百计扫清脱贫道路上的一切障碍;他们中一些人,甚至把生命也永远地献给了脚下的土地。透过他们的扶贫日记、短信或微信朋友囵里的文字,我们或许能够触摸到他们鲜活而温润的心灵。  积极工作,履好职
期刊
7月28日,南岸区海棠溪正街。站在一栋筒子楼里,保加利亚小伙乔治拿着相机,仔细打量着幽暗的楼道。  这是一栋修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的1 3层居民楼,因为电影《少年的你》取景而走红。楼中间八边形的环形走廊连接起每层楼的八家住户,站在楼底往上看,就像是一个八边形的天井。这些走廊、天井以及z字形的楼梯,构成了繁复而美妙的画面,让乔治着迷,“我能想象他们以前在这里生活的场景。”  “环形走廊将每户人都联结
期刊